一种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0505阅读:10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构造。



背景技术:

现代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解决结构主体或车库与裙房间的差异沉降、结构收缩变形及温度应力变形等问题,留置后浇带的方式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施工中底板沉降后浇带只有在等待主体结构封顶,沉降稳定后才能浇筑,留置时间较长,容易积水、积垃圾,而清理积水、垃圾工作量大且不易清理干净,如清理不彻底,对保证后浇带封闭后的防水质量不利。因此,在保证基础的稳定性和主体结构能顺利施工的前提下,如何对底板后浇带进行构造处理,并在后浇带封闭前,内部积水、垃圾清理能达到混凝土浇筑条件,确保后浇带不出现渗漏现象,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

CN201520302805.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带翻板的后浇带模板,在后浇带模板支设位置设有一种带翻板的模板,通过门铰固定一侧,在后浇带清理时打开,将垃圾倒出,浇筑时将翻板关闭。该方案提供的后浇带模板支设结构,解决后浇带内施工垃圾清理难度大、清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但是只适用于楼座内楼板的后浇带,不适用于底板后浇带的清理。

CN201220584882.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清理后浇带的排水沟,在后浇带内设有一条排水沟,并与墙板外侧集水井进行连通,通过集水井排水,达到后浇带内无积水,方便操作。解决后浇带内施工垃圾清理难度大、大大提高了施工工效,保证了工程质量。但是在外墙与集水井连通处,封堵要求较高,难度大,后续渗漏几率大,并且不适用于地下超长、超多后浇带的应用。

CN201520929186.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后浇带结构,在后浇带上部设置一层防护钢板并防水处理,然后再进行上部覆土,不影响覆土施工,解决了在地下室与主体结构施工时急于回填时进行的后浇带施工方法。但是存在覆土后、清理后浇带垃圾更加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工业及民用建筑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内积水及垃圾难以清理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构造,由防水保护层放坡与预留集水坑相结合的构造;施工方便、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且清理效果显著。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构造,包括若干防水保护层和预留集水坑,防水保护层呈一定坡度、规则下降和上升布置,预留集水坑设置于形成坡底的两个防水保护层之间(预留集水坑与两个防水保护层的坡底相接)。

按上述方案,在底板后浇带处,防水保护层面向预留集水坑方向进行3‰~5‰的放坡,相邻两个预留集水坑之间的防水保护层以中点分别向预留集水坑方向进行3‰~5‰的放坡。

按上述方案,所述预留集水坑设置有混凝土垫层、砖胎膜、SBS防水卷材、GRC保护板、混凝土防水保护层,混凝土垫层浇筑在预留集水坑底部,砖胎膜砌筑在预留集水坑四壁,SBS防水卷材铺贴在预留集水坑内并与预留集水坑外部的防水保护层连成一体,混凝土防水保护层浇筑在铺贴SBS防水卷材后的预留集水坑底部,GRC保护板粘接在铺贴SBS防水卷材后的预留集水坑四壁。

按上述方案,相邻两个预留集水坑间距为≦20m。

按上述方案,所述预留集水坑宽度及深度均为0.3~0.5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传统的地下室后浇带清理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人工,且清理效果不理想,对后浇带渗水薄弱环节的质量无法保证,存在极高的渗漏隐患,使用本实用新型将后浇带处防水保护层放坡,并在后浇带内预留集水坑,这两者相结合的构造,达到快速清理的目的,降低了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清理工作量,从而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高、减少了施工工期,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2、本实用新型构造做法利用放坡、集水坑的结合使用,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后浇带内积水自我收集,加之利用排水泵抽水,达到后浇带内无积水的条件;

3、预留集水坑使用砖胎膜加SBS防水卷材加GRC保护板做法,且SBS防水卷材与集水坑外部连为一体,加强了集水坑及整个工程的防水效果,具有整体性,待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可与后浇带使用相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一次性浇筑;

4、与传统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清理效果相比,本实用新型清理效果显著,对后浇带出的抗渗防水质量有显著提高,进而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相邻预留集水坑的布置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预留集水坑内的施工结构图;

图中,1-防水保护层,2-预留集水坑,21-混凝土垫层,22-砖胎膜,23-SBS防水卷材,24-GRC保护板,25-混凝土防水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构造,包括若干防水保护层1和预留集水坑2,防水保护层呈一定坡度、规则下降和上升布置,预留集水坑2设置于形成坡底的两个防水保护层1之间(预留集水坑2与两个防水保护层1的坡底相接)。

在底板后浇带处,防水保护层1面向预留集水坑2方向进行3‰~5‰的放坡,相邻两个预留集水坑2之间的防水保护层1以中点分别向预留集水坑2方向进行3‰~5‰的放坡。

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预留集水坑2间距为≦20m,预留集水坑2宽度及深度均为0.3~0.5m。

如图3所示,预留集水坑2设置有混凝土垫层21、砖胎膜22、SBS防水卷材23、GRC保护板24、混凝土防水保护层25,混凝土垫层21浇筑在预留集水坑2底部,砖胎膜22砌筑在预留集水坑2四壁,SBS防水卷材23铺贴在预留集水坑2内并与预留集水坑2外部的防水保护层1连成一体,混凝土防水保护层25浇筑在铺贴SBS防水卷材23后的预留集水坑2底部,GRC保护板24粘接在铺贴SBS防水卷材23后的预留集水坑2四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作如图1所示的方便结构底板后浇带清理的构造:包括防水保护层1和预留集水坑2;

2)根据地下室底板的设计图纸尺寸、施工平面布置图,设置后浇带内的预留集水坑2位置,相邻预留集水坑2间距≦20m,预留集水坑2宽度及深度为0.3~0.5m,在工程土方开挖阶段,在底板后浇带处,根据定位的预留集水坑位置,进行土方开挖,预留集水坑的设置如图2所示;

3)防水保护层1施工:在底板后浇带处,对防水保护层1的混凝土面向预留集水坑2方向进行3‰~5‰的放坡;相邻两个预留集水坑2之间的防水保护层1的混凝土面,以中点分别向预留集水坑2方向进行3‰~5‰的放坡;

4)预留集水坑2施工:在预留集水坑2底部浇筑与开挖土面同等厚度、同等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垫层21,在预留集水坑2四壁砌筑砖胎膜22、并铺贴3+4SBS防水卷材23,3+4SBS防水卷材23与预留集水坑2外部的防水保护层1连成一体,3+4SBS防水卷材23施工完毕后,在预留集水坑2底部浇筑与工程同等厚度、同等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防水卷材保护层25,四壁粘结GRC板24进行保护,预留集水坑2内的施工结构如图3所示;

5)待后浇带具备封闭条件时,先将后浇带的预留集水坑2清理干净,至无积水、无垃圾,然后使用高压水枪,通过放坡式的防水保护层1将后浇带内可能存在的施工垃圾、泥和其他杂物冲进预留集水坑2,保证后浇带无杂物,最后再次清理预留集水坑2。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