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井的工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9024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电梯井的工作平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电梯井的工作平台。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结构的设计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各种临边、洞口的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电梯井在建筑物内部,是施工过程中安全的薄弱环节,导致电梯井道内容易出现高处坠落的事故,因此建筑物的电梯井防护是当前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

目前,公开号为CN10548448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梯井移动硬防护操作平台,它包括四个固定钢板、四根支撑钢条以及四根施工钢条,每根支撑钢条均贯穿预设于电梯井壁上的孔洞且一端通过一个固定钢板固定于电梯井外壁上,另一端伸入电梯井内,四根支撑钢条伸入电梯井内的部位共同构成支撑平台,四根施工钢条相互连接共同形成口字型的施工平台,所述施工平台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上,所述施工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施工人员的木跳板该工作平台虽然使得安全系数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每次一次使用都需要进行搭建,并花费较大的时间人力,所以现在经常使用的是使用吊车将工作平台吊起,然后通过吊车控制平台的高度,从而使得平台的调节更为简单方便,但是用于操作的平台只有一个,所以能够加工的范围有限,加工效率低。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电梯井的工作平台,通过连接杆和爬梯在下平台上设置上平台,从而能够同时在上平台和下平台上进行加工,从而提高了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梯井的工作平台,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上平台与下平台之间相向倾斜设置有连接杆和爬梯,并通过连接杆和爬梯固定连接,所述上平台上开设有与爬梯相对应的进出口,所述进出口处铰接设置有进出板,所述连接杆与爬梯形成X形形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作台上加工的时候,一部分加工程序在下平台上进行,同时工人通过爬梯能够从进出口爬上到上平台上进行加工,如此就能够在上平台和下平台上同时进行,提高了效率,同时通过进出板将进出口挡住,如此工人在上平台上施工的时候能够正常安全的进行;不仅如此,由于支撑杆和爬梯都是倾斜对上平台进行支撑的,由于工人在上平台上行走或施工的时候,都会产生水平方向的作用分力,并且这个水平分力是通过支撑杆和爬梯同时进行承受的,而支撑杆和爬梯的倾斜结构就减小了支撑杆和爬梯端部受到的扭应力作用,防止发生损坏,延长了支撑杆和爬梯的使用寿命,同时连接杆和爬梯的X形状使得在下平台上占用的面积较小,这样就使得下平台上进行加工操作的面积较大,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设置有四根,并且四根连接杆均匀分布在进出口周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四根支撑杆同时对上平台进行支撑的时候,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上平台的位置稳定性,同时也减小了每一根支撑杆以及爬梯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上平台的使用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平台周缘上铰接有用于增大上平台面积的增大板,所述增大板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结构,并通过第一固定结构与连接杆可分离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增大板转动到水平状态,然后通过第一固定结构对增大板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加大了上平台能够用以支撑的总面积,如此就提高了施工的便捷性,同时通过增大板也能够减小上平台与电梯井壁之间的间隙大小,从而防止工人跌落等,提高了加工的安全系数,同时由于第一固定结构是设置在增大板下方的,而且工人之后在爬上上平台之后才需要使用增大板,这样位于增大板下方的第一固定结构就能够在需要使用增大板时使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处于待机状态,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铰接于增大板底部的驱动杆,驱动杆底端设置有U形的支撑件,所述连接杆上向外突出设置有限位体,所述连接杆位于支撑件的U形之中,并通过限位体与支撑件形成抵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驱动杆,并通过驱动杆驱动增大板转动,直到与上平台相齐平,然后移动驱动杆,并使得驱动杆末端的支撑件卡合于连接杆,同时抵触于限位体上,这样就完成了对支撑件完成了定位,同时也对驱动杆和增大板均进行了定位,简单方便,将增大板放下的时候,只需将支撑件从限位体上取下即可,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大板底部设置有用于增强增大板结构强度的巩固环,所述驱动杆铰接于巩固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大板的重力以及受到的压力作用都是通过与驱动杆顶部接触的部分进行传递的,当驱动杆通过巩固杆与增大板进行铰接的时候,增大板的作用力就是通过巩固环传递到驱动杆上的,同时增大板进行传递这部分作用力的面积就是与巩固环接触的增大板部分,这样就增大了增大板用于传递作用力的面积大小,由压强公式计算可知,通过更大的面积对增大板受到的作用力进行传递的时候,就能够减小增大板受到的压强大小,对增大板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了增大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两根所述连接杆之间均设置有防形变杆,所述防形变杆两端均与连接杆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杆将增大板的作用力传递到连接杆上的时候,就有引发连接杆发生形变的可能性,并对连接杆产生损坏;此时由于在相邻两个连接杆之间设置有防形变杆,如此当一根连接杆受到朝向一个方向的抵触作用力时,其相邻的连接杆也同时受到了相反方向的抵触作用力,这样通过防形变杆就能够将这个作用力进行抵消,从而防止了连接杆发生形变,延长了连接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用于暂时放置物体的暂放台。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携带物体通过进出口的时候,由于进出口的大小固定,所以当物体较多的时候,就难以一次性进行,此时就能够将物体暂放放置到暂放台上,然后分批次的将物体从进出口送上到上平台上,从而能够正常的将物体送到上平台上,同时也防止了发生过多的物体与上平台下方产生碰撞而引发的危险,安全系数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大板上端设置有用于驱动增大板的驱动缆,所述上平台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增大板位置的第二固定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在上平台上的加工完成之后,可以同时提高上平台和下平台的高度,此时工人能够通过驱动缆拉动增大板转动,如此就能够使得支撑件从限位体上分离,然后再放下增大板,这样增大板就能够恢复到正常的位置,这样在移动上平台和下平台是就能够防止增大板作用到电梯井的内壁上,使得移动过程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当上平台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之后,通过驱动缆带动增大板到水平位置,然后以第二固定结构将增大板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能够直接进行加工,而不需要下到爬梯上对增大板进行固定,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位于上平台上的第一滑移环以及位于增大板上,与第一滑移环相对应的第二滑移环,所述第一滑移环和第二滑移环中活动穿设有与第一滑移环和第二滑移环相配合的锁紧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缆将增大板的位置拉动到水平之后,将锁紧杆同时穿过第一滑移环和第二滑移环中,如此就完成了对上平台的位置固定,简单方便;不仅如此,当上平台在位置没有移动的时候,也能够通过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同时对增大板进行定位,如此就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增大板位置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承受更大的作用力,安全系数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紧杆呈方形设置,并开设有锁紧孔,所述第一滑移环上开设有与锁紧孔相对应的固定孔,依次穿过锁紧孔和固定孔中设置有固定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锁紧杆穿进到第一滑移环和第二滑移环中之后,将固定杆依次穿过固定孔和锁紧孔,从而保持了锁紧杆位置的稳定性;同时由于锁紧杆是方形的,如此就不会发生转动,在讲固定孔和锁紧孔对齐的时候,能够更快速方便的进行,提高了可实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连接杆和爬梯在下平台上设置上平台,如此就能够在上下平台上同时进行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连接杆与爬梯形成X形使得上平台的位置稳定性更高;

其二:上平台上的增大板不仅提供了更多的立足面积,从而使得在上平台上的加工操作更容易进行,同时也防止了物体等落下,提高了加工操作的安全系数;

其三:在增大板下端设置有第一固定结构,上端设置有第二固定结构,如此不仅提高了增大板的受力强度,同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决定使用第一固定结构还是第二固定结构,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一,主要表现工作平台的待机状态;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二,主要表现工作平台工作时候的状态;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上平台;2、下平台;3、连接杆;4、爬梯;5、进出板;6、增大板;7、驱动杆;8、支撑件;9、限位体;10、巩固环;11、防形变杆;12、暂放台;13、驱动缆;14、第一滑移环;15、第二滑移环;16、锁紧杆;17、锁紧孔;18、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电梯井的工作平台,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工作台,其中工作台包括位于下方的下平台2以及位于下平台2上方的上平台1,其中上平台1与下平台2之间通过四根倾斜设置的连接杆3以及倾斜的爬梯4进行连接,并且其中两根连接杆3与爬梯4形成X形形状,同时爬梯4顶部位于四根连接杆3之间;在上平台1中部开设有进出口,进出口处铰接有进出板5,转动进出板5可以将进出口挡住从而进行正常的支撑;在上平台1的四周铰接有用于增大上平台1工作面积的增大板6,增大板6底部焊接有环形的巩固环10,巩固环10上铰接有驱动杆7,驱动杆7底端焊接有U形的支撑件8,并且驱动杆7与支撑件8中部焊接,支撑件8的开口朝向连接杆3方向,在连接杆3上焊接有倾斜向上的限位体9,将支撑件8卡合在连接杆3与限位体9之间,就能够完成对驱动杆7位置的固定,如图4所示,并且当支撑件8与限位体9卡合的时候,增大板6处于水平位置,这样就能够进行正常的支撑;同时在增大板6顶部连接有驱动缆13,其中驱动缆13为普通的绳索,并且通过驱动缆13能够带动增大板6转动,在升平台上焊接有第一滑移环14,增大板6上焊接有第二滑移环15,第一滑移环14和第二滑移环15的位置以及形状均相配合,同时第一滑移环14和第二滑移环15均开设有方形的通孔,在两个通孔中穿设有锁紧杆16,通过锁紧杆16穿过第一滑移环14和第二滑移环15就能够对增大板6的位置进行固定,如图2所示,简单方便;同时在锁紧杆16上开设有锁紧孔17,第一滑移环14上对应开设有两个固定孔,当锁紧孔17和固定孔对齐的时候,通过固定杆18依次穿过,就能够对锁紧杆16位置进行固定,从而防止了锁紧杆16从第一滑移环14上发生脱落,稳定性高。

当在工作台上进行加工的时候,一部分员工能够在下平台2上进行加工操作,然后另外一部分能够沿着爬梯4向上爬动,并通过进出口到上平台1上进行加工,从而加快的加工速度,提高了效率;当工人沿着爬梯4爬到上平台1下端的时候,首先握持驱动杆7,并通过驱动杆7带动增大板6转动,增大板6转动到水平位置之后,朝向连接杆3转动驱动杆7,并使得驱动杆7底端的支撑件8卡合于连接杆3与限位体9部分,如此就完成了对增大板6的位置固定,简单方便;增大板6都撑开之后,通过进出口爬上到上平台1上,然后翻转进出板5,并使得进出板5将进出口挡住,如此就能够进行正常的加工,同时由于增大板6加大了工人站立的总面积,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而且同时也减小了上平台1到电梯井壁之间的距离,从而防止了工人或者工具落下,提高了加工的安全系数;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重量以及增大板6的重量都是通过巩固环10传递到驱动杆7上的,如此就加大了增大板6进行传递这个作用力的面积,由压强计算公式可以知道,更大的传递面积就受到更小的压强大小,这样就对增大板6起到了保护作用,并延长了增大板6的使用寿命;同时这个作用力也通过驱动杆7传递到连接杆3,并使得连接杆3具有发生形变的趋势,而此时相邻连接杆3之间是设置有防形变杆11的,通过防形变杆11能够将相邻两个连接杆3受到的作用力进行一个抵消,并防止连接杆3发生弯折,对连接杆3起到了保护作用。

当一个高度的加工完成之后,通过驱动缆13拉动增大板6转动,并使得增大板6转动到上平台1上方位置,这样支撑件8就与连接杆3之间分离,同时上平台1与电梯井壁之间的距离也增大,如此在提升上平台1的时候,就能够与电梯井壁之间存在有足够大的间距,而不会与电梯井壁之间发生磨损;当上平台1和下平台2的位置调节完成之后,驱动驱动缆13并使得增大板6与上平台1相齐平,然后滑动锁紧杆16并使得滑动杆同时穿过第一滑移环14和第二滑移环15,如此就完成了对增大板6位置的固定,而不需要工人再到上平台1下方进行固定增大板6,可实施性强,当然在通过驱动杆7对增大板6进行定位的时候,同时也通过锁紧杆16进行定位,如此就使得增大板6能够承受更大的作用力,提高了加工的安全系数;当锁紧杆16位置固定之后,将固定杆18同时穿进到锁紧孔17和固定孔中,从而完成了对锁紧杆16的固定,从侧面提高了增大板6位置的稳定性。

当工人搬运有较多的物料或者是工具的时候,能够在爬动到爬梯4顶部的时候,将一部分物料或者工具放置到设置于连接杆3上部的暂放台12上,如此就能够分批的将物料或工具放到上平台1上,如此就提高了加工的安全系数,同时通过暂放台12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连接杆3的整体性,从而使得连接杆3位置的稳定性更高,实用性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