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防水抗裂的外墙保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430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防水抗裂的外墙保温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社会提倡降耗节能与可持续发展,节能已成为我国的国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耗能量占社会总耗量的 27.8%,建筑耗能量一般包括空调、采暖、灯光、用水等。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每年大约有 20 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筑能耗将上升到社会总能耗的 35%。因此,推动建筑节能,既能降低全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能耗,又能让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是墙体节能,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要措施之一,目前,传统的外墙保温结构因为防水性能的原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造成整体结构吸水发胀产生产生变形,情况严重的甚至会破坏整个外墙系统,同时抗裂性能也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防水抗裂的外墙保温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防水抗裂的外墙保温结构,包括防水内层、保温砂浆层、防水外层、抗裂砂浆层和面饰层,所述防水内层和防水外层分别位于保温砂浆层两侧,且防水内层位于保温砂浆层靠近墙体的一侧,所述抗裂砂浆层和面饰层位于防水外层远离墙体的一侧,且面饰层位于抗裂砂浆层远离防水内层的一侧,所述防水内层包括第一防水内层和第二防水内层,所述第一防水内层为平整结构设置,所述第二防水内层为水平方向褶皱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防水内层和第二防水内层交替设置,所述防水外层包括第一防水外层和第二防水外层,所述第一防水外层为平整结构设置,所述第二防水外层为垂直方向褶皱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防水外层和第二防水外层交替设置。

优选的,所述抗裂砂浆层内设有耐碱网格布层,所述耐碱网格布层是厚度设置为1cm。

优选的,所述保温砂浆层的设置厚度为5-6cm。

优选的,所述抗裂砂浆层的厚度设置为2-3cm。

优选的,所述面饰层为外墙涂料或装饰砂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保温砂浆层两侧的双层防水层设计,能够大大增强了体系的防水性能,两层防水层上的褶皱结构的设置,可在内墙开裂时使外墙保持完好无损,阻断墙体裂纹传递,方便实用,提高体系的抗裂性能,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2、抗裂砂浆层内的耐碱网格布层增添设计,进一步加强了体系的抗裂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防水抗裂的外墙保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水内层,2-保温砂浆层,3-防水外层,4-抗裂砂浆层,5-面饰层,6-墙体,7-第一防水内层,8-第二防水内层,9-第一防水外层,10-第二防水外层,11-耐碱网格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主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防水抗裂的外墙保温结构,包括防水内层1、保温砂浆层2、防水外层3、抗裂砂浆层4和面饰层5,所述防水内层1和防水外层3分别位于保温砂浆层2两侧,且防水内层1位于保温砂浆层2靠近墙体6的一侧,所述保温砂浆层2的设置厚度为5-6cm,所述抗裂砂浆层4和面饰层5位于防水外层3远离墙体6的一侧,且面饰层5位于抗裂砂浆层4远离防水内层1的一侧,所述抗裂砂浆层4的厚度设置为2-3cm,所述抗裂砂浆层4内设有耐碱网格布层11,所述耐碱网格布层11是厚度设置为1cm,所述面饰层5为外墙涂料或装饰砂浆,所述防水内层1包括第一防水内层7和第二防水内层8,所述第一防水内层7为平整结构设置,所述第二防水内层8为水平方向褶皱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防水内层7和第二防水内层8交替设置,所述防水外层3包括第一防水外层9和第二防水外层10,所述第一防水外层9为平整结构设置,所述第二防水外层10为垂直方向褶皱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防水外层9和第二防水外层10交替设置。

工作原理:首先在保温砂浆层2两侧设有的防水内层1和防水外层3,能够大大增强了体系的防水性能,防水外层3上的为平整结构设置的第一防水外层9和为垂直方向褶皱结构设置第二防水外层10交替设置,防水内层1上的为平整结构设置的第一防水内层7和为水平方向褶皱结构设置第二防水内层8交替设置,可在内墙开裂时使外墙保持完好无损,阻断墙体裂纹传递,方便实用,提高体系的抗裂性能,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抗裂砂浆层4内的耐碱网格布层11增添设计,进一步加强了体系的抗裂性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主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