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顶板回顶结构及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663阅读:1772来源:国知局
地下室顶板回顶结构及其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地下室顶板回顶结构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地下室顶板承受的荷载远远超过设计荷载,为保证地下室顶板的结构安全性,需采用回顶措施。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支撑顶板的做法是采用满堂红钢管架,弊端是地下室空间的横纵距小,钢管密度大,地下结构砌体、机电管线无法施工,材料运输路线受阻,地下室内施工不便,增加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顶板回顶结构及其系统,解决了使用满堂红脚手架导致的钢管密度大、横纵距小、地下室内施工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室顶板回顶结构,包括:支撑架,设于下层水平结构上;支撑平台,设于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支撑平台之间设有套筒和螺杆,所述螺杆包括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下端可调节长度的穿入所述套筒,所述支撑平台设于所述螺杆的上端;承重梁,设于所述支撑平台与所述地下室顶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重梁包括主梁和次梁,所述主梁包括第一腹板和设于所述第一腹板两端的第一上翼板和第一下翼板,所述第一上翼板和所述第一下翼板之间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腹板两侧的二第一端板,所述第一下翼板设于所述支撑平台上;所述次梁包括第二腹板和设于所述第二腹板两端的第二上翼板和第二下翼板,所述第二上翼板和第二下翼板之间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二腹板两侧的二第二端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次梁与所述主梁在水平面上呈十字形或T字形交叉设置,所述次梁设于所述主梁的中段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次梁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上翼板和所述第一下翼板之间,所述二第二端板与所述第一腹板通过螺栓螺接固定,所述第二下翼板与所述第一下翼板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梁与所述支撑平台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平台与所述螺杆之间设有加固肋加固。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至少二立柱,所述立柱包括相对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以及相对的上端板和下端板,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之间通过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相连接,定义所述二立柱为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板和所述第二立柱的下端板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架的底端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板的尺寸,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底板与所述下层水平结构螺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套筒通过螺栓螺接设于所述第二立柱的上端板上。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地下室回顶结构系统,所述回顶结构系统包括至少二所述回顶结构,所述主梁的二端部分别设于二所述回顶结构上,设于同一回顶结构上的主梁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支撑架上设有支撑平台,在所述支撑平台上方设有由主梁和次梁组成的承重梁,支撑架与支撑架之间的间距较大,达到了地下室内交通顺畅、方便材料运输、方便机电管线施工的技术效果;同时,可根据不同跨度的地下室顶板设置不同数量的支撑架和承重梁,灵活性高。此外,通过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支撑平台之间设有套筒和穿入所述套筒的螺杆,螺杆穿入套筒的长度可调,使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可调范围大、精度高,可在不同高度的地下室施工时实用,周转率高;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加工制作,易于取材,可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的主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的主梁和次梁连接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方框部分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的主梁设于支撑平台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的套筒和螺杆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的套筒设于支撑架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的底板设于支撑架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回顶结构的立柱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A-下层水平结构,B-地下室顶板,1-支撑架,2-支撑平台,3-承重梁,4-底板,13-第二立柱,14-第一立柱,21-套筒,22-螺杆,27-加固肋,31-主梁,32-次梁,310-第一腹板,311-第一上翼板,312-第一下翼板,313-第一端板,320-第二腹板,321-第二上翼板,322-第二下翼板,323-第二端板,131-第一翼板,132-第二翼板,135-上端板,136-下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顶板回顶结构及其系统,其包括设于下层水平结构A上的支撑架1、设于所述支撑架顶端的支撑平台2及设于所述支撑平台上的承重梁3。其中:

参阅图1至图5,支撑架1设于下层水平结构A上,在支撑架1上方设有支撑平台2,在支撑架1与支撑平台2之间设有套筒21和螺杆22,螺杆22包括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下端可调节长度的穿入所述套筒21,支撑平台2设于所述上端;所述承重梁3设于所述支撑平台2上,其上端与地下室顶板B靠置,所述承重梁3包括主梁31和次梁32,主梁31包括第一腹板310和设于第一腹板310两端的第一上翼板311和第一下翼板312,第一上翼板311和第一下翼板312之间还设有位于第一腹板310两侧的二第一端板313,承重梁3通过第一下翼板312设于支撑平台2上;次梁32包括第二腹板320和设于第二腹板320两端的第二上翼板321和第二下翼板322,第二上翼板321和第二下翼板322之间还设有位于第二腹板320两侧的二第二端板323。次梁32设于主梁31的第一上翼板311和第一下翼板312之间,作为优选,次梁32设于主梁31的中段位置,且次梁32与主梁31呈十字形或T字形交叉设置。较佳的,主梁31与支撑平台2通过螺栓螺接,第二下翼板322与第一下翼板312通过螺栓螺接固定,二第二端板320与第一腹板310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参阅图6和图7,结合图1,螺杆22穿入套筒21内,通过调节螺杆22穿入套筒21内的长度,可控制构件吊装时的标高,螺杆22穿入套筒21内的长度可调范围大且有效控制顶撑效果。较佳的,套筒21与支撑架1的顶端通过螺栓螺接固定。在支撑平台2与螺杆22之间还设有加固肋27加固,作为优选,加固肋27在螺杆22周侧对称设置,以进一步增强支撑平台2的稳定性。

参阅图8,在支撑架1的底端设有底板4,通过螺栓穿置所述支撑架1的底部、再穿入底板4、然后穿入下层水平结构A,以此,所述支撑架1通过底板4与下层水平结构A螺接固定。作为优选,所述底板4的尺寸大于所述支撑架1的底部横截面尺寸,在底板4的周侧,有螺栓从底板4穿入下层水平结构A,从而进一步加强支撑架1与下层水平结构A的稳固性。

参阅图9,结合图1,于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至少包括二立柱13和14,立柱13和立柱14结构相同,下面仅以立柱13来说明。立柱13包括相对的第一翼板131和第二翼板134以及相对的上端板135和下端板136,第一翼板131和第二翼板132之间通过上端板135和下端板136相连接,定义所述二立柱为第一立柱14和第二立柱13,第一立柱14的上端板和第二立柱13的下端板通过螺栓螺接固定。以此,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施工需要,通过螺接立柱,以增加支撑架1的高度。于本实施例中,套筒21螺接于第二立柱13的上端板135上,底板4的尺寸大于第一立柱14的下端板的尺寸。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地下室顶板回顶结构系统,所述回顶结构系统包括至少二所述回顶结构,调节各回顶结构的立柱数量及螺杆穿入套筒的高度,使各回顶结构的水平高度相同,主梁的两端部分别设于二相邻的回顶结构的支撑平台上方,且设于同一回顶结构上的主梁之间通过螺栓螺接。在主梁内部垂直交叉设有次梁,以增加结构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用到的螺栓较佳采用对拉螺栓。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