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用电杆扶正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42480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用电杆扶正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杆扶正安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力用电杆扶正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发明于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成为人类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既是是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仍然对电力有着持续增长的需求,因为我们发明了电脑、家电等更多使用电力的产品。不可否认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电力成为人们的必需品。

电杆是电的桥梁,让电运输到各个地方,我们常见的电杆有木制电杆,有水泥电杆,它们的高度不一,矗立在平原山间,遍布在人们周围。电杆的总类很多,常见的如:混凝土电杆用混凝土与钢筋或钢丝制成的电杆。铁杆:用生铁铸造的电杆,混凝土电杆有预应力和非预应力两种。电杆的截面形式有方形、八角形、工字形、环形或其他一些异型截面。最常采用的是环形截面和方形截面。

现有的电杆扶正安装装置存在结构复杂、工作量大、操作繁琐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结构简单、工作量小、操作简便的电力用电杆扶正安装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的电杆扶正安装装置存在结构复杂、工作量大、操作繁琐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量小、操作简便的电力用电杆扶正安装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电力用电杆扶正安装装置,包括有拉线、u型座、轴承座ⅰ、绕线筒、右轴承座、螺母、电机ⅰ、转轴、丝杆、左轴承座、伺服电机、顶板、推手、左架、底板、车轮、电机ⅱ、电动推杆ⅰ、固定板、气缸、电动推杆ⅱ、连接杆、推板、钢管和夹紧装置;底板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车轮,底板顶部右侧设置有电机ⅱ,电机ⅱ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ⅰ,电动推杆ⅰ顶端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底部右侧设置有气缸,气缸底端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右端设置有钢管,钢管内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ⅱ,电动推杆ⅱ底端设置有推板,底板顶部左侧设置有左架,左架左侧下部设置有推手,左架顶端设置有顶板,顶板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伺服电机、左轴承座和右轴承座,左轴承座和右轴承座之间安装有丝杆,丝杆左端与伺服电机连接,丝杆上设置有螺母,螺母底端设置有u型座,u型座内右壁设置有轴承座ⅰ,轴承座ⅰ左侧安装有转轴,u型座内左壁设置有电机ⅰ,电机ⅰ与转轴连接,转轴上设置有卷线筒,卷线筒上绕有拉线,拉线底端设置有夹紧装置,夹紧装置还包括有底座、电动推杆ⅲ和卡环,底座内左右两壁对称设置有电动推杆ⅲ,电动推杆ⅲ末端设置有卡环。

优选地,还包括有电动推杆ⅳ和压板,底板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电动推杆ⅳ,电动推杆ⅳ底端设置有压板。

优选地,还包括有橡胶块,卡环内侧设置有橡胶块。

工作原理:当需要扶正安装电杆时,握住推手,推动装置,当装置移动到需要安装的地方时,停止推动装置,控制电动推杆ⅰ收缩,带动固定板及其上装置向下移动,当钢管向下移动碰到地面时,控制电动推杆ⅰ停止收缩,控制气缸伸长,带动连接杆向下移动,进而带动钢管向下移动,进行挖坑,当钢管向下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控制气缸收缩,带动连接杆向上移动,进而带动钢管向上移动,当钢管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时,控制气缸停止收缩,控制电动推杆ⅰ伸长,带动固定板及其上装置向上移动,当钢管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时,控制电动推杆ⅰ停止伸长,控制电机ⅱ旋转,带动电动推杆ⅰ及其上装置旋转,当钢管旋转达到一定程度时,控制电机ⅱ停止旋转,控制电动推杆ⅱ伸长,带动推板向下移动,将钢管内的土推出来,当钢管内的土全部被推出来时,控制电动推杆ⅱ收缩,当电动推杆ⅱ收缩到初始位置时,控制电动推杆ⅱ停止收缩,工人将夹紧装置拿到电杆右端,控制电动推杆ⅲ伸长,带动卡环向中靠拢,当卡环向中靠拢夹住电杆时,控制电动推杆ⅲ停止伸长,同时控制电机ⅰ顺时针旋转,带动转轴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卷线筒顺时针旋转,拉线收线,带动夹紧装置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电杆右端向上移动,同时控制伺服电机反转,带动丝杆反转,进而带动螺母向左移动,从而带动螺母及其上装置向左移动,使得电杆向左摆动,当电杆向左摆动扶正时,电杆底端刚好落入事先挖好的坑内,控制伺服电机停止反转,控制电机ⅰ停止顺时针旋转,控制电动推杆ⅲ收缩,带动卡环离开电杆,当电动推杆ⅲ收缩到初始位置时,控制电动推杆ⅲ停止收缩,人工对电杆进行后续安装。

因为还包括有电动推杆ⅳ和压板,底板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电动推杆ⅳ,电动推杆ⅳ底端设置有压板,当停止推动装置时,控制电动推杆ⅳ伸长,带动压板向下移动,当压板向下移动压住地面时,控制电动推杆ⅳ停止伸长,如此,可更好地固定住装置。

因为还包括有橡胶块,卡环内侧设置有橡胶块,橡胶块可以使卡环更好地夹住电杆。

(3)有益效果

本发明达到了结构简单、工作量小、操作简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夹紧装置的第一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夹紧装置的第二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拉线,2-u型座,3-轴承座ⅰ,4-绕线筒,5-右轴承座,6-螺母,7-电机ⅰ,8-转轴,9-丝杆,10-左轴承座,11-伺服电机,12-顶板,13-推手,14-左架,15-底板,16-车轮,17-电机ⅱ,18-电动推杆ⅰ,19-固定板,20-气缸,21-电动推杆ⅱ,22-连接杆,23-推板,24-钢管,25-电杆,26-夹紧装置,261-底座,262-电动推杆ⅲ,263-卡环,264-橡胶块,27-电动推杆ⅳ,28-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电力用电杆扶正安装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有拉线1、u型座2、轴承座ⅰ3、绕线筒4、右轴承座5、螺母6、电机ⅰ7、转轴8、丝杆9、左轴承座10、伺服电机11、顶板12、推手13、左架14、底板15、车轮16、电机ⅱ17、电动推杆ⅰ18、固定板19、气缸20、电动推杆ⅱ21、连接杆22、推板23、钢管24和夹紧装置26;底板15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车轮16,底板15顶部右侧设置有电机ⅱ17,电机ⅱ17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ⅰ18,电动推杆ⅰ18顶端设置有固定板19,固定板19底部右侧设置有气缸20,气缸20底端设置有连接杆22,连接杆22右端设置有钢管24,钢管24内顶部设置有电动推杆ⅱ21,电动推杆ⅱ21底端设置有推板23,底板15顶部左侧设置有左架14,左架14左侧下部设置有推手13,左架14顶端设置有顶板12,顶板12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伺服电机11、左轴承座10和右轴承座5,左轴承座10和右轴承座5之间安装有丝杆9,丝杆9左端与伺服电机11连接,丝杆9上设置有螺母6,螺母6底端设置有u型座2,u型座2内右壁设置有轴承座ⅰ3,轴承座ⅰ3左侧安装有转轴8,u型座2内左壁设置有电机ⅰ7,电机ⅰ7与转轴8连接,转轴8上设置有卷线筒,卷线筒上绕有拉线1,拉线1底端设置有夹紧装置26,夹紧装置26还包括有底座261、电动推杆ⅲ262和卡环263,底座261内左右两壁对称设置有电动推杆ⅲ262,电动推杆ⅲ262末端设置有卡环263。

还包括有电动推杆ⅳ27和压板28,底板15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电动推杆ⅳ27,电动推杆ⅳ27底端设置有压板28。

还包括有橡胶块264,卡环263内侧设置有橡胶块264。

工作原理:当需要扶正安装电杆25时,握住推手13,推动装置,当装置移动到需要安装的地方时,停止推动装置,控制电动推杆ⅰ18收缩,带动固定板19及其上装置向下移动,当钢管24向下移动碰到地面时,控制电动推杆ⅰ18停止收缩,控制气缸20伸长,带动连接杆2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钢管24向下移动,进行挖坑,当钢管24向下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控制气缸20收缩,带动连接杆22向上移动,进而带动钢管24向上移动,当钢管24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时,控制气缸20停止收缩,控制电动推杆ⅰ18伸长,带动固定板19及其上装置向上移动,当钢管24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时,控制电动推杆ⅰ18停止伸长,控制电机ⅱ17旋转,带动电动推杆ⅰ18及其上装置旋转,当钢管24旋转达到一定程度时,控制电机ⅱ17停止旋转,控制电动推杆ⅱ21伸长,带动推板23向下移动,将钢管24内的土推出来,当钢管24内的土全部被推出来时,控制电动推杆ⅱ21收缩,当电动推杆ⅱ21收缩到初始位置时,控制电动推杆ⅱ21停止收缩,工人将夹紧装置26拿到电杆25右端,控制电动推杆ⅲ262伸长,带动卡环263向中靠拢,当卡环263向中靠拢夹住电杆25时,控制电动推杆ⅲ262停止伸长,同时控制电机ⅰ7顺时针旋转,带动转轴8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卷线筒顺时针旋转,拉线1收线,带动夹紧装置26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电杆25右端向上移动,同时控制伺服电机11反转,带动丝杆9反转,进而带动螺母6向左移动,从而带动螺母6及其上装置向左移动,使得电杆25向左摆动,当电杆25向左摆动扶正时,电杆25底端刚好落入事先挖好的坑内,控制伺服电机11停止反转,控制电机ⅰ7停止顺时针旋转,控制电动推杆ⅲ262收缩,带动卡环263离开电杆25,当电动推杆ⅲ262收缩到初始位置时,控制电动推杆ⅲ262停止收缩,人工对电杆25进行后续安装。

因为还包括有电动推杆ⅳ27和压板28,底板15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电动推杆ⅳ27,电动推杆ⅳ27底端设置有压板28,当停止推动装置时,控制电动推杆ⅳ27伸长,带动压板28向下移动,当压板28向下移动压住地面时,控制电动推杆ⅳ27停止伸长,如此,可更好地固定住装置。

因为还包括有橡胶块264,卡环263内侧设置有橡胶块264,橡胶块264可以使卡环263更好地夹住电杆2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