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9304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天花板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天花板结构;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具吸音设计的天花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噪音影响的重视,如何减少噪音的影响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课题。改善噪音的方式主要是减低外部噪音源的大小。当外部噪音源是来自另一个室内空间时,可透过像是天花板结构等室内建材来改善室内的声音传导。

天花板施工是室内装修的常见项目之一。除了美观考量之外,如前所述,天花板结构亦与建筑安全以及环境品质密切相关。常见技术有提出天花板面板上布设穿孔以改善室内噪音的方式。然而,常见技术所采用的天花板结构于穿孔与穿孔间的间距过小,无法直接以固定物(如螺丝)固定天花板面板,而须在骨架上采特殊设计或是增添其他元件来加以固定,如此将增加整体施工成本。另一解决方式是增加天花板面板四周边缘,然后在边缘处放置固定物,然而,四周空出来的边缘面积将会增加声音反射量,影响降噪品质。由此可知,常见的天花板结构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的提供一种天花板结构,其吸音板具有多个穿孔,可提高减噪效果。

于一实施例,天花板结构包含吸音板、矿物纤维层以及固定孔。吸音板具有外表面及背对外表面的内表面。吸音板具有多个第一穿孔分布于吸音板上。矿物纤维层设置于内表面。固定孔供锁附件穿设以固定吸音板。固定孔形成于两相邻的第一穿孔之间。其中紧邻于吸音板四周侧边的第一穿孔与吸音板侧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且间距不小于10mm。

于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穿孔沿平行该吸音板的一第一侧边分布,且该些第一穿孔的面积总和与该吸音板总面积具有一冲孔率,该冲孔率范围为14%至16%。

于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径小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

于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径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70至0.85。

于一实施例中,当该间距为10mm,该吸音板于每平方公尺内的该些第一穿孔数量不大于3500个。

于一实施例中,该固定孔位于该些第一穿孔所围成的范围内。

于一实施例中,天花板结构包含二吸音板沿一连接边并列设置,其中横跨该连接边至位于该连接边两侧的该些第一穿孔的宽度不大于同一吸音板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

于一实施例中,该吸音板更包含多个第二穿孔,第二穿孔与第一穿孔具有不同的孔径大小,且该些第一穿孔与该些第二穿孔沿平行该吸音板的一第一侧边分布。

于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穿孔及该些第二穿孔的面积总和与该吸音板总面积具有一冲孔率,该冲孔率范围为14%至16%。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穿孔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的孔径,每一第二穿孔的孔径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的比值范围为0.70至0.85。

于一实施例中,该吸音板具有一中央区及一周边区,该些第一穿孔位于中央区,该些第二穿孔位于周边区。

于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穿孔的面积总和与中央区面积具有一中心冲孔率,该些第二穿孔的面积总和与周边区面积具有一周边冲孔率。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穿孔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的孔径,该些第二穿孔沿该吸音板四周的侧边形成且围绕该第一穿孔。

于一实施例中,紧邻于吸音板四周侧边的该些第二穿孔与吸音板侧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

于一实施例中,该吸音板具有一中央区及一周边区,该周边区包含多个角隅区,该些第一穿孔的一部分位于中央区且另一部分位于周边区,该些第二穿孔形成于至少一角隅区。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穿孔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的孔径,且该些第一穿孔与该吸音板的侧边之间不具有其他穿孔。

于一实施例中,该吸音板包含多个区块,每一区块包含该些第一穿孔与该些第二穿孔,该些第一穿孔位于每一区块的中央区,该些第二穿孔位于每一区块的周边区。

于一实施例中,天花板结构包含二吸音板沿一连接边并列设置,第二穿孔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的孔径,且相邻第二穿孔的间距大于相邻第一穿孔的间距,其中横跨该连接边至位于该连接边两侧的该些第一穿孔或第二穿孔的宽度不大于相邻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

于一实施例中,该吸音板为硅酸钙板、石膏板或金属板。

于一实施例中,该矿物纤维层为岩棉、炉渣棉、玻璃棉或陶瓷纤维。

于一实施例中,该固定孔与最接近的第一穿孔的距离小于两相邻的第一穿孔之间的距离。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天花板结构的一实施例剖面图;

图2A为吸音板的一实施例平面图;

图2B为图2A的吸音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吸音板的另一实施例平面图;

图4为固定孔形成于吸音板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图5A及图5B为天花板结构设置两个吸音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板结构吸音测试曲线图;

图7为吸音板具有不同穿孔的一实施例平面图;

图8、图9、图10为吸音板具有不同穿孔的其它实施例平面图;

图11A及图11B为天花板结构设置两个具有不同穿孔的吸音板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天花板结构

110,110A,110B 吸音板

110-1,110A-1,110B-1 第一侧边

110-2,110A-2,110B-2 第二侧边

110-3,110A-3,110B-3 第三侧边

110-4,110A-4,110B-4 第四侧边

112 外表面

114 内表面

116,116a,116b,116c,116d,116e,116f,116g,116h,116i 第一穿孔

118,118a,118b 第二穿孔

119 连接边

120 中央区

120z (区块的)中央区

122 周边区

122z (区块的)周边区

124-1,124-2,124-3,124-4 角隅区

130 矿物纤维层

140,140a,140b,140c,140d 固定孔

150 骨架

d1 (第一穿孔的)间距

d2 (第二穿孔的)间距

e1,e2 距离

M (横跨连接边的)宽度

s1,s2,s3 距离

w (固定孔的)宽度

Z1,Z2 区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花板结构,其吸音板表面具有多个穿孔设计,以提高减噪效果。图1为天花板结构10的一实施例剖面图。如图1所示,天花板结构10包含吸音板110及矿物纤维层130。吸音板110具有外表面112及背对外表面112的内表面114。矿物纤维层130是设置于内表面114。于一实施例,吸音板采用硅酸钙板。在其他实施例中,吸音板可为石膏板或金属板。矿物纤维层例如可为岩棉、炉渣棉、玻璃棉或陶瓷纤维,或是采用其他有机纤维或无机纤维的材质。另外,天花板结构10具有骨架150以承载矿物纤维层130并提供吸音板110固定。请参考图2A的吸音板110平面图。吸音板110上具有固定孔140,固定孔140供锁附件穿设以固定吸音板110。举例而言,透过固定孔140将吸音板110固定于图1中对应骨架150的位置。

如图2A所示,吸音板110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穿孔116及多个固定孔140。第一穿孔116间隔分布于吸音板110上,而固定孔140位于第一穿孔116之间。具体而言,吸音板110具有第一侧边110-1、第二侧边110-2、平行第一侧边110-1的第三侧边110-3、以及平行第二侧边110-2的第四侧边110-4。第一穿孔116沿平行吸音板110的第一侧边110-1分布。固定孔140形成于两相邻的第一穿孔116之间。应理解,固定孔的数量可随吸音板的尺寸大小调整。举例而言,采用小尺寸的吸音板时,可减少固定孔的数目,例如设置一个固定孔即可。

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以容纳固定孔。请参考图2B。图2B为图2A的吸音板110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B所示,固定孔140形成于第一穿孔(116a、116b、116c、116d)之间。于一实施例,相邻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d1大于固定孔的宽度w。此处间距是指相邻第一穿孔的孔距减去两第一穿孔的半径,亦即两第一穿孔中心连线上边缘到边缘的距离。由此,外部声波经由吸音板上的第一穿孔抵达矿物纤维层,外部声波经第一穿孔时产生摩擦而被削减振幅,使音量降低而达到减噪效果。

于另一实施例,相邻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d1略小于固定孔140的宽度w,但位于斜向位置的第一穿孔(即位于不同行/列,例如对角线上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大于固定孔140的宽度w。由此可如图2B所示般,第一穿孔116a与第一穿孔116d之间(或116b与116c之间)具有足够空间供设置固定孔140。举例而言,相邻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较佳不小于10mm。由此设计,可直接以锁附件穿设并固定吸音板,可简化吸音板的固定方式。

整体而言,紧邻于吸音板四周侧边的第一穿孔与吸音板侧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上述侧边与紧邻的第一穿孔的距离是指吸音板侧边到第一穿孔边缘的距离。例如,从吸音板110第一侧边110-1到位于第1列(沿虚线L1位置)的第一穿孔边缘的距离e1小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d1。

换言之,由于相邻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可容纳固定孔,第一穿孔边缘以外的部分不需要如常见的天花板结构在吸音板周边增加供设置固定孔的边缘,因此可使第一穿孔平均分布于吸音板上,且可缩减边缘面积,改善降噪品质。

此外,吸音板较佳采冲孔率范围为14%至16%。此处冲孔率是指第一穿孔的面积总和占吸音板总面积的比率。依上述间距与冲孔率范围,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径较佳小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d1。具体而言,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径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d1的比值范围为0.70至0.85。举例而言,依前述冲孔率范围,可采用孔径8mm,间距10mm的尺寸作为第一穿孔。须补充的是,此处及下文中所提到的穿孔“孔径”是指穿孔的直径,当穿孔为非圆孔的形式时,则是指平均径向宽度。

图3为吸音板110的另一实施例平面图。与图2A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图3中吸音板110采用孔径较大的第一穿孔116,并且,第一穿孔116之间的间距亦增加。举例而言,依前述冲孔率范围,可采用孔径10mm,间距12mm的尺寸作为第一穿孔。就穿孔数量而言,依前述冲孔率范围,当间距为10mm,吸音板于每平方公尺内的第一穿孔数量不大于3500个。

如前述,固定孔形成于两相邻第一穿孔之间,除了图2B所示的设置方式外,固定孔可形成于第一穿孔间的不同位置。图4为固定孔形成于吸音板110不同位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于一实施例,固定孔140a形成于第一穿孔116a与第一穿孔116b之间,且位于两第一穿孔的连线位置上。

于另一实施例,固定孔140b形成于第一穿孔116b与第一穿孔116c之间(或可视为形成于第一穿孔116b、116c、116e、116f之间),且位于第一穿孔116c与对角线上第一穿孔116e的连线位置上。

于另一实施例,固定孔140c形成于第一穿孔116h与第一穿孔116i之间(或可视为形成于第一穿孔116e、116f、116h、116i之间),且位于周围四个第一穿孔连线以外的位置。

如前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位于第一穿孔所围成的范围内。请参考图2A或图2B,多个第一穿孔116中位于最外层的第一穿孔(即接近吸音板四周侧边的第一穿孔)的边缘共同围成一个边界范围C,固定孔140位于边界范围C内。换言之,第一穿孔到侧边的距离(例如第一穿孔116b到第一侧边110-1)小于固定孔140到侧边的距离。举例而言,采用尺寸较大的吸音板,将固定孔分布于吸音板的中央区并固定吸音板,可避免吸音板中央部分下沉变形。

须注意的是,固定孔的分布位置并不以前述方式为限。如图4所示,于另一实施例,固定孔140d形成于第一穿孔116d与第一穿孔116g之间,且位于接近第二侧边110-2的位置。就固定孔140d而言,第一穿孔116d到第二侧边110-2的距离大于固定孔140d与第二侧边110-2的距离。由此可加强对侧边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固定孔与最接近的第一穿孔的距离小于两相邻的第一穿孔之间的距离。以固定孔140a为例,其位于第一穿孔116a与第一穿孔116b之间,且固定孔140a与第一穿孔116b的距离s3小于第一穿孔116a与第一穿孔116b之间的距离s1。

图5A及图5B为天花板结构设置两个吸音板的示意图。如图5A所示,天花板结构包含二吸音板(110A,110B)沿连接边119并列设置。例如,以吸音板110A的第四侧边110A-4及吸音板110B的第二侧边110B-2做为连接边119。横跨连接边119至位于连接边119两侧的第一穿孔的宽度较佳不大于同一吸音板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上述横跨连接边至连接边两侧第一穿孔的宽度是指一吸音板上的第一穿孔边缘到另一吸音板上的第一穿孔边缘的距离。如图5B所示,位于连接边119两侧为吸音板110A第N行(沿虚线HA-N)的第一穿孔,以及吸音板110B第1行(沿虚线HB-1)的第一穿孔,其中第一穿孔116a边缘到第一穿孔116b边缘的距离具有宽度M。在此实施例,横跨连接边的宽度M小于第一穿孔的间距d1。换言之,在单一吸音板上,紧邻于吸音板连接边119的第一穿孔边缘与连接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第一穿孔的间距d1的一半。

在组合多个吸音板的情形,吸音板四周的边缘面积可进一步调整。于一实施例,在连接边的第一穿孔,可采用第一穿孔边缘与连接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第一穿孔的间距的一半;而邻近其他侧边(非连接边,如图5A中的第一侧边110A-1)的第一穿孔可采用第一穿孔边缘与吸音板侧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第一穿孔的间距。由此可缩减吸音板沿连接边两侧的边缘面积,以改善降噪品质。

于另一实施例,在连接边的第一穿孔以及邻近其他侧边(非连接边)的第一穿孔,可采用小于或等于第一穿孔间距的一半作为其边缘与邻近侧边(或连接边)的距离。亦即,第一穿孔分布更靠近吸音板的四周侧边。由此可进一步缩减吸音板四周的边缘面积,并提高降噪效果。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板结构吸音测试曲线图。天花板结构采用硅酸钙板作为吸音板,吸音板采用孔径15mm,间距18mm的穿孔,在吸音板面积1220x 2440(mm2)内具有2592个孔。于测试温度24.9、湿度70%,依据CNS9056吸音测定法的要求,在中频至中高频(约400Hz~1.6KHZ)范围的各中心频率,吸音率可达0.8以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接近低频处以及中高频以上的频段,亦可维持一定的吸音水准。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天花板结构对于各频段可提供稳定的吸音效果。

下表一为对应图6所示曲线的测试数据,包含频带范围125Hz至4KHz各中心频率所测得的吸音率。依ASTM C423吸音评估法得到噪音衰减系数(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NRC)的平均值达0.80。

表一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天花板结构可有效改善室内噪音,提升环境品质。此外,增加穿孔间的间距可容纳固定孔的设置,可简化固定方式;在穿孔的间距与孔径增加时,整体孔数可减少,节省加工时间。

吸音板上可选择分布不同孔径的穿孔。图7为吸音板110具有不同穿孔的一实施例平面图。如图7所示,吸音板110包含多个第一穿孔116与多个第二穿孔118。第二穿孔118与第一穿孔116具有不同的孔径大小。在此实施例,第二穿孔118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116的孔径。就穿孔分布而言,第一穿孔116与第二穿孔118沿平行吸音板110的第一侧边110-1分布。如图7所示,吸音板110具有中央区120及周边区122。第一穿孔116位于中央区120,而第二穿孔118位于周边区122。第二穿孔118沿吸音板110四周的侧边形成且围绕第一穿孔116。

固定孔140形成于两相邻的第二穿孔118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固定孔140亦可选择形成于两相邻的第一穿孔116之间。换言之,第一穿孔116(或第二穿孔118)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以容纳固定孔140。于一实施例,相邻第一穿孔1116间距d1大于固定孔140的宽度w,且相邻第二穿孔118的间距d2大于固定孔140的宽度w,以容纳固定孔140。

于另一实施例,第一穿孔116可采用:相邻第一穿孔116之间的间距略小于固定孔140的宽度w,但位于斜向位置的第一穿孔116(即位于不同行/列,例如对角线上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大于固定孔140的宽度w;而第二穿孔118可采用:相邻第二穿孔118的间距大于固定孔140的宽度w。由此,在第二穿孔之间,无论是水平、垂直、斜向方向上可提供足够空间供设置固定孔,可方便固定孔选择形成于第二穿孔之间的不同位置(可参考图4),施工上较具弹性。举例而言,相邻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较佳不小于10mm。由此设计,可直接以锁附件穿设并固定吸音板,可简化吸音板的固定方式。

综上所述,固定孔依其设置位置与最接近的穿孔的距离小于两相邻的穿孔之间的距离。例如,当固定孔140设置于第一穿孔116之间,固定孔140与最接近的第一穿孔的距离小于两相邻的第一穿孔之间的距离(参考图4)。同样地,当固定孔140设置于第二穿孔118之间,固定孔140与最接近的第二穿孔的距离小于两相邻的第二穿孔之间的距离。

在此实施例,紧邻于吸音板四周侧边的第二穿孔与吸音板侧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上述侧边与紧邻的第二穿孔的距离是指吸音板侧边到第二穿孔边缘的距离。例如,从吸音板110第三侧边110-3到位于最接近第三侧边110-3的一列(沿虚线L24位置)的第二穿孔边缘的距离e2小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d2。换言之,由于相邻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可容纳固定孔,第二穿孔边缘以外的部分不需要如常见的天花板结构在吸音板周边增加供设置固定孔的边缘,因此可使第二穿孔平均分布于吸音板的周边区,且可缩减边缘面积,改善降噪品质。

此外,对于具有不同穿孔尺寸的吸音板,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的面积总和占吸音板总面积的冲孔率范围为14%至16%。具体而言,第一穿孔的面积总和与中央区面积具有一中心冲孔率,第二穿孔的面积总和与周边区面积具有一周边冲孔率。于一实施例,中心冲孔率与周边冲孔率皆落在上述冲孔率范围内,中心冲孔率与周边冲孔率可相等或不相等。

依上述间距与冲孔率范围,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径较佳小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d1,且每一第二穿孔的孔径较佳小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d2。具体而言,每一第一穿孔的孔径与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之间的间距d1的比值范围为0.70至0.85,且每一第二穿孔的孔径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d2的比值范围为0.70至0.85。由于第二穿孔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的孔径,相邻第二穿孔的间距大于相邻第一穿孔的间距。换言之,随孔径增加而增加相邻穿孔之间的间距。例如,可采用孔径10mm,间距12mm的尺寸作为第一穿孔,采用孔径15mm,间距18mm的尺寸作为第二穿孔。

另外,就不同尺寸穿孔的交界,其交界宽度较佳是不大于孔径较大者的穿孔间的间距。例如,位于周边区最内层的第二穿孔与位于中央区最外层的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交界(图7中沿虚线B两侧带状区),横跨交界至两侧邻近的第一穿孔边缘与第二穿孔边缘具有交界宽度小于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d2。由此吸音板上不同尺寸穿孔的交界位置分布平均,以维持吸音效果。

于另一实施例,可视需求调整为:整体冲孔率落在上述冲孔率范围内,但中心冲孔率与周边冲孔率落在上述冲孔率范围以外。例如,中心冲孔率小于14%,周边冲孔率大于16%。换言之,局部的冲孔率可调整为与整体冲孔率范围不同的比率。应理解,第二穿孔并不以封闭围绕第一穿孔的方式为限,亦可以将第二穿孔设置在部分周边区,像是沿图7中第一侧边110-1、第二侧边110-2以及沿第四侧边110-4之处。在其他实施例,吸音板亦可采用第二穿孔位于中央区,而第一穿孔位于周边区。以第一穿孔沿吸音板四周的侧边形成且围绕第二穿孔的方式布设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

图8、图9、图10为吸音板具有不同穿孔的其它实施例平面图。如图8所示,吸音板110具有中央区120及周边区122,且周边区122包含多个角隅区(124-1~124-4)。第一穿孔116的一部分位于中央区120且另一部分位于周边区122,第二穿孔118形成于部份角隅区。例如,第二穿孔118形成于角隅区124-1与角隅区124-3。固定孔140形成于角隅区(124-1,124-3)相邻第二穿孔118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固定孔140亦可选择形成于两相邻的第一穿孔116之间。

此外,如图8所示,第二穿孔118与第一穿孔116具有不同的孔径大小。在此实施例,第二穿孔118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116的孔径,且第一穿孔116与吸音板110的侧边之间不具有其他穿孔。例如,位于第8列(沿虚线L8)的第一穿孔与吸音板110第一侧边110-1之间,除了角隅区124-1与角隅区124-3的第二穿孔118外,皆为第一穿孔,而不具有其他穿孔。由此吸音板110整体可采图2A所示的方式进行第一穿孔加工,于角隅区124-1与角隅区124-3形成不同尺寸的第二穿孔,以简化穿孔加工方式。

在不同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穿孔118形成于四个角隅区(即124-1,124-2,124-3,124-4)。固定孔140形成于四个角隅区中相邻第二穿孔118之间。由此加强对吸音板各角落的固定效果。类似地,在此实施例,第二穿孔118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116的孔径,且第一穿孔116与吸音板110的侧边之间不具有其他穿孔。由此可简化穿孔加工方式。就图8或图9的实施例而言,整体冲孔率范围为14%至16%。如前所述,吸音板冲孔率可采用中心冲孔率与周边冲孔率皆落在上述冲孔率范围内,或是采整体冲孔率落在上述冲孔率范围内,但局部的冲孔率调整为与整体冲孔率范围不同的比率(例如落在整体冲孔率范围外),在此不另赘述。

如图10所示,其中吸音板110包含多个区块(如Z1,Z2),每一区块包含多个第一穿孔116与多个第二穿孔118。第一穿孔116位于每一区块的中央区,第二穿孔118位于每一区块的周边区。例如,区块Z2中,第一穿孔116位于区块Z2内部(区块的中央区120z),且远离区块Z2四周的位置。第二穿孔118沿第一侧边110-1分布接近区块Z2周边(区块的周边区122z)。此外,如图10所示,第二穿孔118与第一穿孔116具有不同的孔径大小。在此实施例,第二穿孔118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116的孔径。

就冲孔率而言,整体冲孔率范围为14%至16%。每一区块的冲孔率范围较佳与整体冲孔率范围一致,但不以此为限。换言之,每一区块可布设不同尺寸的穿孔,将不同尺寸的穿孔平均分配于吸音板上的不同位置。例如不同尺寸穿孔对于不同频段各具有较佳吸音效果,采用不同尺寸穿孔分配于各区块中,可进一步使吸音板各位置对不同频段声音的吸收效果较平均。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吸音板亦可采用第二穿孔位于每一区块的中央区,而第一穿孔位于每一区块的周边区。以第一穿孔沿每一区块的周边形成且围绕第二穿孔的方式布设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

图11A及图11B为天花板结构设置两个具有不同穿孔的吸音板的示意图。如图11A所示,天花板结构包含二吸音板(110A,110B)沿连接边119并列设置。例如,以吸音板110A的第四侧边110A-4及吸音板110B的第二侧边110B-2做为连接边119。吸音板110A上具有不同尺寸的第一穿孔116及第二穿孔118,且吸音板110B上亦具有不同尺寸的第一穿孔116及第二穿孔118。第二穿孔118的孔径大于第一穿孔116的孔径,且相邻第二穿孔118的间距大于相邻第一穿孔116的间距。在此实施例,采用如图7的吸音板,但不以此为限,亦可采用如图8至10所示的吸音板。

于一实施例,横跨该连接边119至位于连接边119两侧的第二穿孔的宽度不大于同一吸音板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穿孔之间的间距。上述横跨连接边至连接边两侧第二穿孔的宽度是指一吸音板上的第二穿孔边缘到另一吸音板上的第二穿孔边缘的距离。如图11B所示,位于连接边119两侧为吸音板110A第N行(沿虚线HA-N)的第二穿孔,以及吸音板110B第1行(沿虚线HB-1)的第二穿孔,其中第二穿孔118a边缘到第二穿孔118b边缘的距离具有宽度M。换言之,在单一吸音板上,紧邻于吸音板连接边119的第二穿孔边缘与连接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第二穿孔的间距d2的一半。

于另一实施例,横跨连接边119至位于连接边119两侧的第二穿孔118的宽度M不大于同一吸音板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穿孔116之间的间距d1。亦即,第二穿孔118a边缘到第二穿孔118b边缘的宽度M小于相邻第一穿孔的间距d1。换言之,在单一吸音板上,紧邻于吸音板连接边119的第二穿孔边缘与连接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相邻第一穿孔的间距d1的一半。由此可进一步缩减吸音板沿连接边两侧的边缘面积,以改善降噪品质。另外,在组合多个吸音板的情形,吸音板各侧边的边缘面积可调整为相同方式,其调整方式及变化已如前述说明,在此不另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天花板结构利用多个穿孔设计,穿孔的孔径及间距可调整以容纳固定孔,并且可提供减噪效果。吸音板配合特定冲孔率可进一步改善减噪效果。此外,穿孔可平均分布于吸音板上,使穿孔与吸音板四周侧边的边缘面积缩小,改善降噪品质。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所欲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