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室内装修的屋顶采光板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6252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屋顶结构,尤其是一种用于室内装修的屋顶采光板定位结构,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商场的兴建,人们对于大型商场的装修样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屋顶采光的需求成为了装修时的重要考虑条件。但是,现目前在屋顶修建采光设施时,大多考虑到跨度和安全性的问题,一方面只能采用较小的采用窗口,另一方面需要安装大重量的钢架支撑设施,这样不仅造成整体重量较大,而且采用量较小,并且安装复杂,耗费工时,成本还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屋顶采光结构安装定位不方便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用于室内装修的屋顶采光板定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室内装修的屋顶采光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屋脊处的屋架,在所述屋架的上方安装有左吊顶板和右吊顶板,所述左吊顶板和右吊顶板之间形成第一采光孔,在左吊顶板上固定有左支撑杆,在右吊顶板上固定有右支撑杆,所述左支撑杆与左吊顶板垂直,所述右支撑杆与右吊顶板垂直;在所述左支撑杆的右侧固定有左檩条,在所述右支撑杆的左侧固定有右檩条,所述左檩条的底部固定在左吊顶板上,左檩条的顶端与左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右檩条的底部固定在右吊顶板上,右檩条的顶端与右屋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屋面板与右屋面板之间形成第二采光孔,所述第二采光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采光孔的直径;在左屋面板的外侧还安装有左泛水板,在右屋面板的外侧安装有右泛水板,所述左泛水板是由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连接而成,其中第一连接板固定在左屋面板的顶端,第二连接板竖向设置在左屋面板和左吊顶板的外侧,第三连接板固定在左吊顶板的底面上;所述右泛水板是第四连接板、第五连接板和第六连接板依次连接而成,其中第四连接板固定在右屋面板的顶端,第五连接板竖向设置在右屋面板和右吊顶板的外侧,第六连接板固定在右吊顶板的底面上。

优化地,在第一连接板与左屋面板之间设有左支撑块,在第四连接板与右屋面板之间设有右支撑块。通过增设支撑块可以提高连接板与屋面板之间的支承力,减小相互间的摩擦和磨损,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优化地,在所述第二采光孔的上方设有透明顶盖,所述透明顶盖为门型结构,所述透明顶盖的左侧通过左防水板与左屋面板固定,所述透明顶盖的右侧通过右防水板与右屋面板固定,所述的左防水板和右防水板均为L型结构。这里通过透明顶盖以对采光孔进行进一步的保护,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

优化地,在所述透明顶盖内侧还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也为门型结构,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屋面板的端头和右屋面板的端头上。通过支撑架可以增加透明顶盖的稳定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安装定位方便,本实用新型采用泛水板与屋面板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支撑大跨度屋顶的采光屋面板的安装,安装定位简单、方便,同时也提高了采用面积。

2、整体重量较轻,由于不需要额外的钢结构支架,因此大大降低了整体重量,安全性也有保障。

3、造价降低,维护保养成本低,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室内装修的屋顶采光板定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屋架,2—左吊顶板,3—右吊顶板,4—第一采光孔,5—左支撑杆,6—右支撑杆,7—左檩条,8—右檩条,9—左屋面板,10—右屋面板,11—第二采光孔,12—左泛水板,121—第一连接板,122—第二连接板,123—第三连接板,13—右泛水板,131—第四连接板,132—第五连接板,133—第六连接板,14—左支撑块,15—右支撑块,16—透明顶盖,17—左防水板,18—右防水板,19—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室内装修的屋顶采光板定位结构,包括安装在屋脊处的屋架1,在所述屋架1的上方安装有左吊顶板2和右吊顶板3,所述左吊顶板2和右吊顶板3之间形成第一采光孔4,在左吊顶板2上固定有左支撑杆5,在右吊顶板3上固定有右支撑杆6,所述左支撑杆5与左吊顶板2垂直,所述右支撑杆6与右吊顶板3垂直;在所述左支撑杆5的右侧固定有左檩条7,在所述右支撑杆6的左侧固定有右檩条8,所述左檩条7的底部固定在左吊顶板2上,左檩条7的顶端与左屋面板9固定连接,所述右檩条8的底部固定在右吊顶板3上,右檩条8的顶端与右屋面板10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屋面板9与右屋面板10之间形成第二采光孔11,所述第二采光孔11的直径小于第一采光孔4的直径;在左屋面板9的外侧还安装有左泛水板12,在右屋面板10的外侧安装有右泛水板13,所述左泛水板12是由第一连接板121、第二连接板122和第三连接板123依次连接而成,其中第一连接板121固定在左屋面板9的顶端,第二连接板122竖向设置在左屋面板9和左吊顶板2的外侧,第三连接板123固定在左吊顶板2的底面上;所述右泛水板13是第四连接板131、第五连接板132和第六连接板133依次连接而成,其中第四连接板131固定在右屋面板10的顶端,第五连接板132竖向设置在右屋面板10和右吊顶板3的外侧,第六连接板133固定在右吊顶板3的底面上。

参见图1,在第一连接板121与左屋面板9之间设有左支撑块14,在第四连接板131与右屋面板10之间设有右支撑块15。在所述第二采光孔11的上方设有透明顶盖16,所述透明顶盖16为门型结构,所述透明顶盖16的左侧通过左防水板17与左屋面板9固定,所述透明顶盖16的右侧通过右防水板18与右屋面板10固定,所述的左防水板17和右防水板18均为L型结构。在所述透明顶盖16内侧还设有支撑架19,所述支撑架19也为门型结构,所述支撑架19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屋面板9的端头和右屋面板10的端头上。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不同的泛水板结构来简化安装,减轻重量,并且降低大跨度屋顶的安装难度,同时还能保障有较好的稳定性,整体施工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