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防火防蛀玻塑生态板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5873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防火防蛀玻塑生态板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板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防火防蛀玻塑生态板材。



背景技术:

生态板材以其表面美观、施工方便、生态环保、耐划耐磨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板材,但是它们的强度低,性能差,在使用时容易断裂,一般的生态板材还不具有防火防蛀的功能,时间使用过长容易造蛀虫损害,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损失,一般的板材不能控制板材的温度,从而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防火防蛀玻塑生态板材,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所出现的问题,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防火防蛀玻塑生态板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防火防蛀玻塑生态板材,包括三聚氰胺贴面层、上实木板层、玻镁板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香樟木板层、陶粒板层和下实木板层,所述下实木板层的顶部设置有陶粒板层,所述香樟木板层设置在陶粒板层的顶部,且香樟木板层的顶部设置有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所述玻镁板层设置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的顶部,且玻镁板层的顶部设置有上实木板层,所述三聚氰胺贴面层设置在上实木板层的顶部,所述三聚氰胺贴面层和上实木板层之间安装有加热管,且加热管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实木板层和下实木板层的厚度相同,且上实木板层与下实木板层均为橡胶木。

优选的,所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的厚度为 4mm~6mm。

优选的,所述三聚氰胺贴面层的厚度为0.5mm~0.8mm。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性输入连接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电性输入连接加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智能防火防蛀玻塑生态板材结构简单合理、经济实用,通过玻镁板层和陶粒板层的配合使用,使得该生态板材具有防火的功能,通过香樟木板层的配合使用,使得该生态板材具有防蛀的作用,通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的配合使用,使的该生态板材强度高、性能好、节能环保,通过加热管、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控制器的配合使用,能够使木材的表面温度控制在二十度左右,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中:1、三聚氰胺贴面层,2、上实木板层,3、玻镁板层,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5、香樟木板层,6、陶粒板层,7、下实木板层,8、加热管,9、温度传感器,10、导线,11、温度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防火防蛀玻塑生态板材,包括三聚氰胺贴面层1、上实木板层2、玻镁板层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4、香樟木板层5、陶粒板层6和下实木板层7,下实木板层7的顶部设置有陶粒板层6,香樟木板层5设置在陶粒板层6的顶部,且香樟木板层5的顶部设置有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4的厚度为 4mm~6mm,玻镁板层3设置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4的顶部,且玻镁板层3的顶部设置有上实木板层2,上实木板层2和下实木板层7的厚度相同,且上实木板层2与下实木板层7均为橡胶木,三聚氰胺贴面层1设置在上实木板层的2顶部,三聚氰胺贴面层1的厚度为0.5mm~0.8mm,三聚氰胺贴面层1和上实木板层2之间安装有加热管8,且加热管8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加热管8和温度传感器9与温度控制器11通过导线10连接,温度传感器9电性输入连接温度控制器11,温度控制器11电性输入连接加热管8,通过玻镁板层3和陶粒板层6的配合使用,使得该生态板材具有防火的功能,通过香樟木板层5的配合使用,使得该生态板材具有防蛀的作用,通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4的配合使用,使的该生态板材强度高、性能好、节能环保,通过加热管8、温度传感器9和温度控制器11的配合使用,能够使木材的表面温度控制在二十度左右,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服。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