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别墅楼层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323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别墅楼层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预制别墅楼层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生产材料主要是C型钢做结构、聚苯乙烯颗粒填充热塑压扎而成的墙体,具有抗震耐火、省工省时、快速高效、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运输快捷、隔热保温、结构安全等优点,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路径;钢结构建筑作为装配式建筑主要类别,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预制别墅的楼层连接结构简单,易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制别墅楼层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预制别墅的楼层连接结构简单,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预制别墅楼层连接结构,包括中层连接架,所述中层连接架包括相互连接的边框和檩条,所述边框包括开口朝上的第一C型钢,所述第一C型钢上设置有开口朝下的第二C型钢,

所述第一C型钢内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上层墙板,所述第二C型钢内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下层墙板,

所述上层墙板内设置有依次排布且均与所述第一C型钢连接的第一上层C 型钢组和第二上层C型钢组,所述第一上层C型钢组与所述第二上层C型钢组之间设置有双C型钢组,

所述下层墙板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C型钢连接的下层C型钢,

所述双C型钢组包括紧靠连接的两个第三C型钢,

所述第一上层C型钢组和所述第二上层C型钢组分别由若干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C型钢内的第一上层C型钢和第二上层C型钢组成,

所述第一上层C型钢位于下层C型钢的正上方,且两者通过竖板连接,

所述第二上层C型钢位于两个相邻的下层C型钢之间,且所述第二上层C 型钢通过V型连接件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层墙板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横向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板通过第一纵向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上层C型钢组、所述第二上层C型钢组和所述双C型钢组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板上,且两个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上层C型钢组、所述第二上层C型钢组和所述双C型钢组的开口均呈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板、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板、所述第一上层C型钢组、所述第二上层C型钢组和所述双C型钢组所围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板,

所述下层墙板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横向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板通过第二纵向连接板连接,所述下层C型钢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板上,且两个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板上的所述下层C型钢的开口均呈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板、所述第二纵向连接板、所述下层C型钢所围成的空腔内设置有所述保温板。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V型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部设置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上层C型钢、所述第二上层C型钢、所述第三C型钢的底部和所述下层C型钢顶部均铰接有若干活动块,所述第一C 型钢和所述第二C型钢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活动块设置在所述通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竖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部均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C型钢设置在所述卡槽内。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内设置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一C型钢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凸柱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第一C型钢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水泥层、钢丝网层和胶板。

本实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层连接架中的边框采用相互连接且开口相背设置的两个C 型钢(第一C型钢和第二C型钢)制成,并将边框通过檩条连接起来,保证了中层连接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其边沿处的称重量,确保了预制别墅楼层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上层墙板中还设置了第一上层C型钢和第二上层C型钢,并将两者分别通过竖板和V型连接件与下层墙板内相对应的下层C型钢进行连接,有效增加了上层墙板与下层墙板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楼层连接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安装简单、快捷,维护方便,支撑强度优良。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预制别墅楼层的连接结构,设置了新型连接方式,采用开口相背设置的双C型钢边框,有效增加了楼层中部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称重量程;同时第一C型钢和第二C型钢的开口相背设置,便于楼层中部结构与上层结构、下层结构进行衔接,增加了楼层连接结构中上、中、下三部分依次连接的稳定性和便捷性。在上层墙板、下层墙板与中层连接架连接之后,再通过竖板和V型连接件将上层墙板、下层墙板中对应的C型钢连接起来,相较于单一直板或斜板连接,V型连接件的加入增加了楼层整体结构的抗变形性,进而增加了楼层连接结构使用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符合其使用要求,设置科学合理。其中,双C型钢组的设置增加了上层墙板以及整个楼层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进一步提高了楼层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

其中,上层墙板和下层墙板内的各C型钢均设为两组且开口相对位置,这一设置既增加了上层墙板和下层墙板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又便于保温板与各连接板进行连接,对空腔内不同区域保温板的位置起到了限位和固定作用,避免了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上层墙板和下层墙板内保温板分布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进而保证了楼层连接结构保温效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V型连接件中连接孔和第一凸柱的设置,便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和两者间连接角度的调整,有效提高了V型连接件连接的快捷性和灵活性,使得V型连接件适用于多种规格楼层连接结构的使用需求,使用方便,设置合理。

2、本实用新型建筑时,可将第一上层C型钢、第二上层C型钢、第三C 型钢、下层C型钢上的活动块插入第一C型钢或第二C型钢上的插孔内,对上层墙板、下层墙板与中层连接架进行初步定位,便于其相对位置的固定,便于其后各连接件(竖板和V型连接件等)的安装。这一设置有效增加了上层墙板、下层墙板与中层连接架连接形式,避免了连接件安装过程中上层墙板、下层墙板与中层连接架发生相对位置偏移的可能性,增加了楼层连接结构安装的便捷性和准确性,设置科学合理。

竖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部均设置有卡槽,第一C型钢设置在卡槽内。卡槽的设置,使得各连接件(竖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安装时,可先将其扣接在第一C型钢上,再将各连接件的两端通过螺栓等连接杆与上层墙板或下层墙板进行连接,这一设置有效提高了各连接件与上、下层墙板的贴合度,确保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了连接件与墙板之间连接杆发生脱离的风险,进一步保证了楼层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卡槽内设置有第二凸柱,第一C型钢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孔,第二凸柱设置在连接孔内。第二凸柱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各连接件(竖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第一C型钢连接的稳定性,避免了各连接件与上层墙板、下层墙板上各C型钢连接时发生偏移的可能性,提高了各连接件安装的便捷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了楼层连接结构整体结构的便捷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V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中层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层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层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层连接架,11-边框,111-第一C型钢,112-第二C型钢,12-檩条,2-上层墙板,21-第一横向连接板,22-第一纵向连接板,3-下层墙板,31- 第二横向连接板,32-第二纵向连接板,4-第一上层C型钢组,41-第一上层C型钢,5-第二上层C型钢组,51-第二上层C型钢,6-双C型钢组,61-第三C型钢,7-保温板,8-竖板,9-V型连接件,91-第一连接件,92-第二连接件,93-连接孔,94-第一凸柱,10-活动块,13-下层C型钢,14-卡槽,15-第二凸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3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预制别墅楼层连接结构,包括中层连接架1,中层连接架1包括相互连接的边框11和檩条12,边框11包括开口朝上的第一C型钢111,第一C型钢111上设置有开口朝下的第二C型钢112,

第一C型钢111内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上层墙板2,第二C型钢112内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下层墙板3,

上层墙板2内设置有依次排布且均与第一C型钢111连接的第一上层C型钢组4和第二上层C型钢组5,第一上层C型钢组4与第二上层C型钢组5之间设置有双C型钢组6,

下层墙板3内设置有与第二C型钢112连接的下层C型钢13,

双C型钢组6包括紧靠连接的两个第三C型钢61,

第一上层C型钢组4和第二上层C型钢组5分别由若干个均匀分布在第二 C型钢112内的第一上层C型钢41和第二上层C型钢51组成,

第一上层C型钢41位于下层C型钢13的正上方,且两者通过竖板8连接,

第二上层C型钢51位于两个相邻的下层C型钢13之间,且第二上层C型钢51通过V型连接件9连接。

中层连接架1中的边框11采用相互连接且开口相背设置的两个C型钢(第一C型钢111和第二C型钢112)制成,并将边框11通过檩条12连接起来,保证了中层连接架1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其边沿处的称重量,确保了预制别墅楼层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上层墙板2中还设置了第一上层C型钢41和第二上层 C型钢51,并将两者分别通过竖板8和V型连接件9与下层墙板3内相对应的下层C型钢13进行连接,有效增加了上层墙板2与下层墙板3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楼层连接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安装简单、快捷,维护方便,支撑强度优良。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预制别墅楼层的连接结构,设置了新型连接方式,采用开口相背设置的双C型钢边框,有效增加了楼层中部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称重量程;同时第一C型钢111和第二C型钢112的开口相背设置,便于楼层中部结构与上层结构、下层结构进行衔接,增加了楼层连接结构中上、中、下三部分依次连接的稳定性和便捷性。在上层墙板2、下层墙板3与中层连接架1连接之后,再通过竖板8和V型连接件9将上层墙板2、下层墙板3中对应的C型钢连接起来,相较于单一直板或斜板连接,V型连接件9的加入增加了楼层整体结构的抗变形性,进而增加了楼层连接结构使用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符合其使用要求,设置科学合理。其中,双C型钢组6的设置增加了上层墙板2以及整个楼层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进一步提高了楼层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

其中,楼层中各墙体和结构均为拼接装配式,完全可拆卸,所有材料均可回收再利用,自初建至使用寿命结束全程没有任何建筑建材垃圾,资源可重复利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理念。经试验得出结论,本实用新型楼层连接结构抗震可达8度以上;抗风可达240km/h(10级以上大风);防火燃烧可达3小时;隔音达到65分贝;热阻系数R=34(是传统钢筋混凝土墙体的9倍);导热系数仅为0.022(远超传统建筑标准为0.03的材料)。且所有墙板及构件均为专业厂家集中生产,物流派送,无扬尘及其他污染且带动物流经济。

进一步,上层墙板2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横向连接板21,两个第一横向连接板21通过第一纵向连接板22连接,第一上层C型钢组4、第二上层C 型钢组5和双C型钢组6均设置在第一横向连接板21上,且两个第一横向连接板21上的第一上层C型钢组4、第二上层C型钢组5和双C型钢组6的开口均呈相对设置,

第一横向连接板21、第一纵向连接板22、第一上层C型钢组4、第二上层 C型钢组5和双C型钢组6所围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板7,

下层墙板3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横向连接板31,两个第二横向连接板 31通过第二纵向连接板32连接,下层C型钢13设置在第二横向连接板31上,且两个第二横向连接板31上的下层C型钢13的开口均呈相对设置,第二横向连接板31、第二纵向连接板32、下层C型钢13所围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板7。

上层墙板2和下层墙板3内的各C型钢均设为两组且开口相对位置,这一设置既增加了上层墙板2和下层墙板3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又便于保温板7与各连接板进行连接,对空腔内不同区域保温板7的位置起到了限位和固定作用,避免了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上层墙板2和下层墙板3内保温板7分布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进而保证了楼层连接结构保温效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V型连接件9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件91和第二连接件92,第一连接件91上部设置有连接孔93,第二连接件92上部设置有第一凸柱94,第一凸柱94设置在连接孔93内。

连接孔93和第一凸柱94的设置,便于第一连接件91和第二连接件92的连接,和两者间连接角度的调整,有效提高了V型连接件9连接的快捷性和灵活性,使得V型连接件9适用于多种规格楼层连接结构的使用需求,使用方便,设置合理。

进一步,第一上层C型钢41、第二上层C型钢51、第三C型钢61的底部和下层C型钢13顶部均铰接有若干活动块10,第一C型钢111和第二C型钢 112上均设置有通孔,活动块10设置在通孔内。

建筑时,可将第一上层C型钢41、第二上层C型钢51、第三C型钢61、下层C型钢13上的活动块10插入第一C型钢111或第二C型钢112上的插孔内,对上层墙板2、下层墙板3与中层连接架1进行初步定位,便于其相对位置的固定,便于其后各连接件(竖板8和V型连接件9等)的安装。这一设置有效增加了上层墙板2、下层墙板3与中层连接架1连接形式,避免了连接件安装过程中上层墙板2、下层墙板3与中层连接架1发生相对位置偏移的可能性,增加了楼层连接结构安装的便捷性和准确性,设置科学合理。

进一步,竖板8、第一连接件91和第二连接件92中部均设置有卡槽14,第一C型钢111设置在卡槽14内。

卡槽14的设置,使得各连接件(竖板8、第一连接件91和第二连接件92) 安装时,可先将其扣接在第一C型钢111上,再将各连接件的两端通过螺栓等连接杆与上层墙板2或下层墙板3进行连接,这一设置有效提高了各连接件与上、下层墙板的贴合度,确保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了连接件与墙板之间连接杆发生脱离的风险,进一步保证了楼层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卡槽14内设置有第二凸柱15,第一C型钢111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孔,第二凸柱15设置在连接孔内。

第二凸柱15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各连接件(竖板8、第一连接件91和第二连接件92)与第一C型钢111连接的稳定性,避免了各连接件与上层墙板2、下层墙板3上各C型钢连接时发生偏移的可能性,提高了各连接件安装的便捷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了楼层连接结构整体结构的便捷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两个第一C型钢111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水泥层、钢丝网层和胶板。

水泥层、钢丝网层和胶板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中层连接架1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抗漏水性和支撑强度,设置科学合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