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自适应索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905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转动自适应索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自适应索夹。



背景技术:

在索网结构工程中,主索和次索的连接一般采用刚性索夹把主索篐紧,产生收缩变形时也不致滑动。索夹多采用来两个铸钢半圆构件,当每对半圆索夹安装在主索上之后,用高强螺栓对接。

在实际索网结构工程中,存在多根次索在主索上交汇于一点的情况。次索交汇因为整体外形的不规则而存在多角度的问题,在交汇节点处,为防止各索固定端相互之间不出现碰撞,索夹的体积庞大,重量大,成本高,加工难度大,安装困难。并且索夹在使用过程中受力方向不定,各索固定端不能转动,使次索之间的角度被索夹所固定死。在索网使用过程中,索夹交汇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内力,并使钢索出现折弯现象,进而对钢索的承载受力产生影响,并且对钢索会有损伤甚至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动自适应索夹,其结构设计合理,体积小,重量轻,容易加工,安装方便;采用本实用新型在进行多索交汇的节点处可以形成自适应性调节,避免主索和次索在节点处的应力集中甚至导致折弯,而影响承载受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动自适应索夹,包括主索夹持结构和次索连接结构;

所述主索夹持结构具有圆柱形的轴连接部,所述轴连接部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主索夹持结构内部设置有用于夹紧索网结构的主索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轴连接部同轴设置,且所述固定孔贯通所述轴连接部以及所述轴连接部两端的限位结构,所述主索夹持结构由沿所述固定孔的径向对称分割成的两个主索夹持件可拆卸拼合连接而成;

所述次索连接结构具有次索安装部和转动连接部,所述转动连接部由两个具有弧形槽的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转动连接部通过两个连接件的弧形槽拼合形成的圆柱孔与所述主索夹持结构的轴连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次索安装部上设置有与用于与索网结构的次索的连接端铰接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轴线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圆柱孔的轴线垂直。

作为优选:在每个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拼合固定结构,所述拼合固定结构由分别设置在所述弧形槽的两个直边边沿的两个拼合固定部组成,两个拼合固定部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组成转动连接部的两个连接件上的拼合固定结构重叠设置,且在重叠的拼合固定结构上的第一通孔位置一一对应重合,通过第一螺栓穿过重合的所有第一通孔后旋紧第一螺母形成两个连接件之间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次索安装部为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圆柱孔的轴线平行的板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次索安装部上的连接孔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连接孔所在的次索安装部的边沿加工成与所述连接孔同心的弧形。

作为优选:当所述次索安装部上的所有连接孔均与索网结构上对应的次索连接之后,所述次索安装部上的所有连接孔连接的次索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圆柱孔的轴线的交点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次索连接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次索连接结构的转动连接部在所述轴连接部的轴向上位置错开,且多个所述次索连接结构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次索连接结构为两个,两个所述次索连接结构的次索安装部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次索安装部位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一侧,所述次索安装部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连接件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次索安装部由分别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两个连接件固定连接的两个部分重叠组成。

作为优选:在每个所述主索夹持件上设置有拼合连接结构,所述拼合连接结构由沿所述固定孔的径向对称的两个拼合连接板组成,两个拼合连接板上均设置有第二通孔,组成主索夹持结构的两个主索夹持件上的拼合连接结构重叠设置,且在重叠的拼合连接结构上的第二通孔位置一一对应重合,通过第二螺栓穿过重合的所有第二通孔后旋紧第二螺母形成两个主索夹持件之间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结构的外壁突出所述轴连接部的外壁,且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转动连接部具有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圆柱孔同轴的弧形外壁,且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弧形外壁的弧度相同;

每个主索夹持件上的所述拼合连接结构为两组,两组拼合连接结构分别与所述轴连接部两端的限位结构一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体积小,重量轻,容易加工,安装方便;采用本实用新型在进行多索交汇的节点处可以形成自适应性调节,避免主索和次索在节点处的应力集中甚至导致折弯,而影响承载受力。

本实用新型具体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且分块加工及组装,安装方便。

2.本实用新型不仅能绕主索转动,还能通过销轴在转动板上转动,空间足够的话,转动方向几乎接近万向,适应能力强,不用每次索夹单独设计,节约了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主索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主索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次索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次索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次索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次索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图中01-主索;02-次索;1-主索夹持结构;101-主索夹持件;11-轴连接部;12-限位结构;121-限位部;13-固定孔;141-拼合连接部;142-第二通孔;2-次索连接结构;21-转动连接部;211-连接件;212-拼合固定部;213-第一通孔;214-弧形槽;22-次索安装部;221-连接孔;23-圆柱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转动自适应索夹,包括转动连接的主索夹持结构1和次索连接结构2。

如图2所示,主索夹持结构1具有圆柱形的轴连接部11,轴连接部11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结构12。

限位结构12的外壁突出轴连接部11的外壁,且限位结构12具有与轴连接部11的外壁同心的第一弧形外壁。

主索夹持结构1内部设置有用于夹紧索网结构的主索01的固定孔13。固定孔13与轴连接部11同轴设置,且固定孔13贯通轴连接部11以及轴连接部11两端的限位结构12。

主索夹持结构1由沿固定孔13的径向对称分割成的两个主索夹持件101可拆卸拼合连接而成。主索夹持结构1的限位结构12则由位于两个主索夹持件101端部的限位部121拼合而成。限位结构12上的第一弧形外壁则为两个,分别位于组成限位结构12的两个限位部121上。

两个主索夹持件101之间的连接具体通过以下结构实现:

如图3所示,在每个主索夹持件101上设置有拼合连接结构。每个主索夹持件101上的拼合连接结构为两组,两组拼合连接结构分别与主索夹持件101两端的限位部121一体设置。

如图3所示,每组拼合连接结构由沿固定孔13的径向对称的两个拼合连接部141组成,拼合连接部141为矩形的板状结构。

每组拼合连接结构的两个拼合连接部141分别一体设置在一个限位部121的第一弧形外壁的两条直边处,并且每组拼合连接结构的两个拼合连接部141的两端与所在限位部121的两端平齐。每组拼合连接结构的两个拼合连接部141上均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第二通孔142。

主索夹持结构1的两个主索夹持件101上的拼合连接结构两两重叠设置,且在重叠的拼合连接结构上的第二通孔142位置一一对应重合。通过第二螺栓穿过重合的所有第二通孔142后旋紧第二螺母形成两个主索夹持件101之间的连接。为了保证第二螺母与第二螺栓之间的连接形成对两个主索夹持件101之间的绝对压紧,在第二螺栓穿入第二通孔142之前,依次套上弹性垫圈和平垫圈。

如图4所示,次索连接结构2具有次索安装部22和转动连接部21。

转动连接部21具有贯通其两端的圆柱孔23以及与圆柱孔23同心的第二弧形外壁,转动连接部21的圆柱孔23与轴连接部11的外壁间隙配合,转动连接部21通过圆柱孔23与主索夹持结构1的轴连接部11转动连接。

转动连接部21的第二弧形外壁的与限位结构12的第一弧形外壁的弧度相同。这样在次索连接结构2与主索夹持结构1连接之后,转动连接部21的第二弧形外壁的与限位结构12的第一弧形外壁在径向上对齐。这样既保证了最合理的材料利用和结构强度,又保证了整体的美观性。

转动连接部21由沿圆柱孔23的径向分割成的两个连接件211可拆卸拼合连接而成。圆柱孔23则由两个连接件211连接之后,在两个连接件211上的弧形槽214拼合形成。

两个连接件211之间的连接具体通过以下结构实现:

如图5所示,在每个连接件211上一体设置有一组拼合固定结构,拼合固定结构由分别设置在弧形槽214的两个直边边沿外侧的两个拼合固定部212组成,拼合固定部212为矩形的板状结构。

拼合固定结构的两个拼合固定部212上均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213。转动连接部21的两个连接件211上的拼合固定结构重叠设置,且在重叠的拼合固定结构上的第一通孔213位置一一对应重合。通过第一螺栓穿过重合的所有第一通孔213后旋紧第一螺母形成两个连接件211之间的连接。为了保证第一螺母与第一螺栓之间的连接形成对两个连接件211之间的绝对压紧,在第一螺栓穿入第一通孔213之前,依次套上弹性垫圈和平垫圈。

如图4和5所示,次索安装部22为与转动连接部21的圆柱孔23的轴线平行的板状结构。次索安装部22位于转动连接部21的一侧,次索安装部22与转动连接部21的其中一个连接件211连接。具体结构为,次索安装部22与连接件211的拼合固定结构远离连接件211的一侧一体连接。

次索安装部22上设置有与用于与索网结构的次索02的连接端铰接的连接孔221,连接孔221的轴线与转动连接部21的圆柱孔23的轴线垂直。次索安装部22的连接孔221的孔径与次索02的固定端上的孔的直径相同。在次索安装部22连接次索02时,将次索安装部22卡入次索02的固定端的叉形结构内,并将次索02的固定端上的孔与次索安装部22上对应的连接孔221的位置对正,然后通过穿过次索02的固定端上的孔和次索安装部22的连接孔221的销轴形成次索安装部22与次索02的转动连接。这样的结构使得在索网结构使用过程中,在次索02受力时可以相对次索安装部22转动进行自适应的调节,避免次索02端部应力集中。

次索安装部22上的连接孔221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次索安装部22上的连接孔221设置为三个。

每个连接孔221所在的次索安装部22的边沿加工成与连接孔221同心的弧形。这样在次索02进行转动调节时,保证转动不会受到阻碍,保证调节转动的顺畅。

每个连接孔221在次索安装部22上的相对位置要满足以下条件:当次索安装部22上的所有连接孔221均与索网结构上对应的次索02连接之后,次索安装部22上的所有连接孔221连接的次索02与转动连接部21的圆柱孔23的轴线的交点重合。

在索网结构中,通常有多根次索02在同一位置为主索01进行交汇,而次索02可能来自于多个不同的方向,并且从主索01的周向的不同位置与主索01进行交汇。

位于主索01同一周向位置的多个次索02可以通过同一个次索连接结构2进行连接。而位于主索01不同周向位置的次索02如果通过同一个次索连接结构2进行连接,则有部分角度不对的次索02会出现弯折的可能。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自适应索夹将设置多个次索连接结构2同时连接一个主索夹持结构1。多个次索连接结构2的转动连接部21在轴连接部11的轴向上位置错开,这样,所有的次索连接结构2之间互成角度,各次索连接结构2分别与主索夹持结构1之间相对转动,即形成了各次索连接结构2之间也能够相对转动。这样各次索连接结构2就可以适应于相对于主索01在不同周向位置上的次索02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索夹持结构1连接的次索连接结构2为两个,两个次索连接结构2的次索安装部22对称设置。每个次索连接结构2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转动连接部21。每个次索连接结构2的两个转动连接部21间隔设置,这样在两个次索连接结构2与主索夹持结构1连接后,两个次索连接结构2的转动连接部21在主索夹持结构1的轴连接部11的轴向上位置错开,并且其中一个次索连接结构2的其中一个转动连接部21位于另一个次索连接结构2的两个转动连接部21之间的间隙内。

为了保证两个次索连接结构2能够顺畅地相对转动,每个次索连接结构2的两个转动连接部21之间的间隙需要略大于转动连接部21的长度。而主索夹持结构1的两个限位结构12之间的距离则略大于两个次索连接结构2的四个转动连接部21配合之后的总长度。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次索安装部22由分别与转动连接部21的两个连接件211连接的两个部分重叠组成。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索网结构中多索交汇处如果使用传统索夹,为防止各索固定端相互之间不出现碰撞,索夹的体积庞大,重量大,成本高,加工难度大,安装困难。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且分块加工及组装,安装方便。

2.索夹在使用过程中受力方向不定,各索固定端不能转动,对钢索会有损伤甚至造成事故。各处索夹及索交汇角度变化不定,每个索夹都需要单独设计及加工。本实用新型不仅能绕主索转动,还能通过销轴在转动板上转动,空间足够的话,转动方向几乎接近万向,适应能力强,不用每次索夹单独设计,节约了人力物力。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