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公交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5983阅读:来源:国知局
智能公交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智能公交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棚本体(1),所述顶棚本体(1)的下方设有用于支撑顶棚本体(1)的支柱,所述支柱设置在地面上;所述顶棚本体(1)顶部设有太阳能电池板(3),所述顶棚本体(1)的顶部还设有雨雪传感器(2),所述顶棚本体(1)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机(12),所述顶棚本体(1)的前方设有伸缩支架(11),所述伸缩支架(11)上安装有遮雨帘(10),所述伸缩支架(11)和第一电机(12)相连;所述顶棚本体(1)的底面设有若干个风扇;所述支柱有若干个,所述相邻支柱之间设有充电桩和板凳;所述支柱为空心支柱,所述空心支柱伸入到地下,与位于地下的垃圾收集槽(22)相连通;所述顶棚本体(1)的下方设有主控中心(26),所述顶棚本体(1)的内部设有蓄电池组;还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伸缩挡板(27)和第二电机(29),所述伸缩挡板(27)和第二电机(29)相连;所述雨雪传感器(2)、蓄电池组均与主控中心(26)相连,所述太阳能电池板(3)、风扇、充电桩、第一电机(12)和第二电机(29)均与蓄电池组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公交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红外传感器(23),所述红外传感器(23)设置在垃圾收集槽(22)中,所述红外传感器(23)与主控中心(26)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中心(26)上设有显示屏(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包括第一支柱(15)、第二支柱(17)、第三支柱(19)和第四支柱(21);所述第一支柱(15)和第二支柱(17)之间设有第一板凳(16)和第一充电桩(4),所述第二支柱(17)和第三支柱(19)之间设有第二板凳(18)和第二充电桩(6),所述第三支柱(19)和第四支柱(21)之间设有第三板凳(20)和第三充电桩(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15)和第二支柱(17)之间,位于顶棚本体(1)的底面设有第一风扇(5);所述第二支柱(17)和第三支柱(19)之间,位于顶棚本体(1)的底面设有第二风扇(7);所述第三支柱(19)和第四支柱(21)之间,位于顶棚本体(1)的底面设有第三风扇(9)。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15)、第二支柱(17)、第三支柱(19)和第四支柱(21)上均设有垃圾口(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槽(22)一端设有垃圾回收口(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挡板(27)上设有用于方便乘客上下车的上车入口(28)以及下车入口(3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