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插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6124发布日期:2018-06-05 22:29阅读:15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构造柱插筋10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减少构造柱植筋量,缩减成本和提高质量,在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时进行构造柱插筋施工。

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7083804A,提供了一种墙体构造柱插筋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在建筑工程墙体构造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以定位钢板作为混凝土浇筑底模,在定位钢板的四个方位上均匀设置预埋构造柱插筋孔洞,预埋构造柱插筋由孔洞穿入,其底部和上部分别设置有下箍筋和上箍筋进行限位固定,在孔洞处预埋构造柱插筋限位挡筋,保证整体结构稳固,由上箍筋向下以定位钢板作为混凝土浇筑底模进行浇筑混凝土。采用本工法施工,避免了后植筋,节省了植筋施工成本,更能确保施工质量,实现绿色施工。

上述技术方案未能高效地解决构造柱插筋施工时费时费力,浪费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构造柱插筋结构,解决构造柱插筋施工时费时费力,浪费施工成本,并提高工程质量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构造柱插筋结构,设置在所述构造柱上的插筋;所述构造柱包括长度相同的一上板筋和一下板筋,所述上板筋设置在所述下板筋上侧,所述上板筋与所述下板筋具有间距,所述上板筋与所述下板筋平行设置,两者通过箍筋12连接;所述插筋至少设置两根,所述插筋分别与所述上板筋和所述下板筋垂直设置,所述插筋与下板筋接触的一端弯折为90度的弯钩,通过绑扎所述弯钩将所述插筋和所述下板筋固定,所述插筋与所述上板筋接触并通过绑扎固定,至少两根所述插筋通过所述箍筋绑扎固定;所述插筋的长度大于所述上板筋和所述下板筋的间距;所述插筋与所述上板筋和所述下板筋通过绑扎固定为一平面框架;至少两个所述平面框架并行设置,通过箍筋绑扎固定为一立体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构造柱为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各所述平面框架中,首平面框架和尾平面框架的间距为所述构造柱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板筋与所述下板筋的间距为所述构造柱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下板筋下侧设有将下板筋抬高的垫块,所述垫块的厚度大于所述箍筋的直径,以使得所述箍筋通过下板筋与地面之间的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垫块至少设置两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构造柱插筋结构,通过设置插筋,缩减了建筑施工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倒T型平面框架,将至少两个倒T型平面框架固定为一倒T型立体框架结构,使得构造柱和插筋建造更加节约时间,安装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构造柱插筋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构造柱插筋结构剖面示意图。构造柱插筋结构,包括设置在构造柱一端的插筋10。构造柱包括长度相同的一上板筋11和一下板筋15,进一步地,上板筋11和下板筋15之间设有若干中部板筋,以使得构造柱的结构更加稳固。

具体而言,上板筋11设置在下板筋15上侧,两者并不接触,上板筋11与下板筋15保持一定间距,上板筋11与下板筋15的间距为构造柱的厚度,上板筋11与下板筋15平行设置通过箍筋12连接,并采用绑扎的方式固定。进一步地,上板筋和下板筋15之间设置的中部板筋与上板筋和下板筋15均匀的排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板筋的数量是根据实际建造要求来决定,在此无需做出具体数目的限定。

具体而言,至少设置两根插筋10并均匀的排列,插筋10分别与上板筋和下板筋15垂直设置,插筋10与下板筋15接触的一端弯折为一90度的弯钩,通过绑扎弯钩将插筋10和下板筋15固定,插筋10与上板筋11接触并通过绑扎固定,插筋10之间通过箍筋12连接并绑扎固定。

具体而言,插筋10的长度大于上板筋和下板筋12的间距,以使得插筋10露出构造柱。

具体而言,插筋10与所述上板筋和下板筋15通过绑扎固定为一平面框架,将至少两个平面框架并行设置,通过箍筋12绑扎固定为一立体框架结构,所述立体框架结构为设有插筋10的构造柱的框架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平面框架的数量是根据实际建造需求进行设置的。

通过设置平面框架,将至少两个平面框架固定为一立体框架结构,使得构造柱和插筋10建造更加节约时间,安装灵活方便。

具体而言,在浇筑构造柱之前,首先搭建构造柱钢筋框架结构。构造柱包括上板筋11和下板筋15,以及中部板筋,各板筋的长度、材质和型号相同,使用箍筋12绑扎上板筋和下板筋15和中部板筋,使上板筋和下板筋15和中部板筋连为一体。下板筋15下侧设有垫块14,垫块14用以将下板筋15抬高,形成一下板筋15于地面间的缝隙,构造柱包括用于固定上板筋和下板筋15的箍筋12,箍筋12通过缝隙绑扎上板筋和下板筋15和中部板筋。插筋10设置在构造柱的一端,可以理解的使,插筋10具体位置依据建筑需求进行设置,在此只为示例性说明。插筋10与上板筋和下板筋15垂直设置,插筋10与下板筋15接触的一端弯折为一90度弯钩13,通过绑扎弯钩13使插筋10与下板筋15固定为一体;插筋10与上板筋11接触并通过绑扎固定。具体的,至少设置两根长度、材质和型号相同的插筋10,插筋10的长度大于上板筋和下板筋15的间距,以使得插筋10其露出部分用以与后续施工时的延长钢筋相连接,通过箍筋12绑扎固定上述插筋10。插筋10间的最大宽度为后续施工的粱或柱的宽度。进一步地,板筋和插筋10通过箍筋12绑扎固定为一体,形成一倒T型平面框架,倒T型平面框架包括至少两根插筋10和上板筋和下板筋15。将至少两个所述倒T型的平面框架并行设置,通过箍筋12连接并绑扎固定为一体,形成一倒T型立体框架,倒T型立体框架为构造柱的为浇筑前的框架结构,倒T型平面框架的最大间距为构造柱的宽度,上板筋和下板筋15的间距为上述构造柱的厚度。

具体而言,至少设置两个垫块14,均匀的排列在下板筋11下侧,垫块14的厚度大于箍筋12的直径,以使得箍筋12通过下板筋15于地面之间的缝隙,垫块均匀的设在下板筋15的下部,垫块的数量根据下板筋15的长度来设置,只需能满足能够将倒T型平面框架支撑即可。

上述构造柱插筋10结构,通过在建造构造柱时设置插筋10,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减少了建筑施工成本。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