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楼板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8151发布日期:2018-08-08 08:57阅读:20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叠合楼板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其整体性好,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一般地,叠合楼板的支撑体系是以整体排架为主,其中,排架包含立杆、横杆和扫地杆,上部与叠合楼板或预制梁的交界处用顶托和木方组合连接,形成竖向支撑力,进而为叠合楼板提供支撑。然而,上述排架结构搭设完成后,其高度无法根据叠合楼板的吊装高度进行调整,灵活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排架结构无法根据叠合楼板的吊装高度调整支撑高度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叠合楼板的吊装高度提供不同支撑高度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

一种叠合楼板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叠合楼板,包括:

底座;

伸缩杆,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内管插设于所述外管中,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外管滑动并与所述外管连接,所述内管一端位于所述外管中,另一端设有顶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杆还包括插销,所述外管开设有第一孔洞,所述内管开设有第二孔洞,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均与所述插销匹配,所述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洞的数量和所述第二孔洞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第一孔洞的间距与所述第二孔洞的间距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杆包括外管、内管、螺纹管和调节螺母,所述螺纹管位于所述外管的外壁,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螺纹管匹配,所述调节螺母和所述螺纹管位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的连接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为外径为60毫米、管壁厚度为2.5毫米的钢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为外径为48毫米、管壁厚度为3毫米的钢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为三角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角架为可折叠三角架。

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在叠合楼板、预制梁吊装前搭设完成,将连接用的木方固定在顶托上,然后通过伸缩杆调节木方的高度,即,移动内管,将木方的顶标高调节至与叠合楼板、预制梁底标高相同,然后将内管和外管连接,完成叠合楼板支撑结构的设置。通过计算得出所需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的数量并均匀分布在所需位置,最后进行叠合楼板的吊装。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可以根据叠合楼板的安装高度调整支撑高度,灵活性好;并且,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缩短了吊装前的准备时间和吊装中的调校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的应用施工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用于支撑叠合楼板2,该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包括底座10和伸缩杆12,伸缩杆12包括外管120和内管122,外管120与底座10连接,内管122插设于外管120中,内管122相对于外管120滑动并与外管120连接,内管122一端位于外管120中,另一端设有顶托14。

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在叠合楼板吊装前搭设完成,将连接用的木方140固定在顶托14上,然后通过伸缩杆12调节木方140的高度,即,移动内管122,将木方140的顶标高调节至与叠合楼板2的底标高相同,然后将内管122和外管120连接,完成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设置。通过计算得出所需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数量并均匀分布在所需位置,最后进行叠合楼板2的吊装。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可以根据叠合楼板2的安装高度调整支撑高度,灵活性好;并且,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缩短了吊装前的准备时间和吊装中的调校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通过伸缩杆12的伸长和缩短来实现不同的支撑高度,其中,伸缩杆12的伸长和缩短是通过内管122和外管120的相对滑动来实现的。在本实施例中,内管122和外管120均为空心管,内管122是插设于外管120中,当内管122插入外管120中的长度较大时,伸缩杆12的长度较小,反之,当内管122插入外管120中的长度较短时,伸缩杆12的长度较长。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12还包括插销124,外管120开设有第一孔洞,内管122开设有第二孔洞,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均与插销124匹配,插销124依次穿过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将内管122和外管120连接。当内管122插设于外管120中后,通过插销124来实现内管122和外管120的连接。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数量均为多个,第一孔洞的间距与第二孔洞的间距相等。可以选择不同的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连接,进而实现伸缩杆12长度的调整。例如,当外管120上的第一孔洞选定时,如果将插销124插入第一孔洞和靠近内管122下方的第二孔洞时,伸缩杆12的长度较短;而如果将插销124插入第一孔洞和靠近内管122上方的第二孔洞时,伸缩杆12的长度较长。同样地,也可以在第二孔洞选定时,将插销124插入不同的第一孔洞,来实现伸缩杆12长度的调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多个插销124,分别插入不同的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提高内管122和外管120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12还包括螺纹管和调节螺母,螺纹管位于外管120的外壁,调节螺母与螺纹管匹配,调节螺母和螺纹管位于外管120和内管122的连接处。在外管120上焊接螺纹管,与调节螺母匹配,伸缩杆12通过螺纹管和调节螺母来实现叠合楼板支撑高度的微调。在使用时,支撑高度先通过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大范围调整,然后再转动调节螺母,带动螺纹管转动,进而带动外管120转动,从而将内管122部分旋出或旋入,改变伸缩杆12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外管120为外径为60毫米,管壁厚度为2.5毫米的钢管。外管120和内管122均为空心钢管,内管122的外径小于外管120的内径,进而可以实现插设于外管120中,并沿外管120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内管122为外径为48毫米,管壁厚度为3毫米的钢管。内管122和外管120均为钢结构,能够提供更好的竖向承托力。

请再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为三角架。底座10为整个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提供支撑,保证伸缩杆12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三角架稳定性好,能够提升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三角架为可折叠三角架,三角架的三个支脚采用焊管焊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三角架的中心位置设有锁具,靠偏心原理锁住外管120。当折叠三角架打开后,锁具抱住外管120,从而实现底座10与外管120的连接。当搬运时,收拢折叠三角架的三个支脚,放入箱中集中吊运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伸缩杆12与三角架的连接既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固定连接。例如,采用螺钉连接或者焊接连接。

如图1所示,内管122一端位于外管120中,另一端设有顶托14。顶托14可以起到支撑叠合楼板2的作用,在实际施工时,顶托14上固定有柔性连接用的木方140,为叠合楼板2的吊装提供缓冲。在本实施例中,顶托14与内管122的连接既可以通过螺钉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连接。

以下对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应用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一实施例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应用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0,将伸缩杆12与底座10连接,伸缩杆12包括外管120和内管122,外管120与底座10连接,内管122插设于外管120中,内管122相对于外管120滑动并与外管120连接,内管122一端位于外管120中,另一端设有顶托14。在叠合楼板2吊装前先搭设好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

步骤S210,将连接用的木方140与顶托14固定。将用于柔性连接的木方140固定在顶托14上,其中,固定方式可以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

步骤S220,移动内管122,将木方140的顶标高调节至与叠合楼板2的底标高相同,然后连接内管122和外管120。通过移动内管122,调节伸缩杆12的长度,当调节至所需支撑高度时,将内管122和外管120连接,进而固定伸缩杆12的长度。

步骤S230,吊装叠合楼板2。当上述设置完成后,将叠合楼板2吊装至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上,此时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为叠合楼板2提供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在吊装叠合楼板2之前,还包括计算所需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数量并将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均匀分布在所需位置。根据叠合楼板2的重量、跨度以及其他参数,计算得出所需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数量,即,本实施例的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可以做到按需搭设,减少叠合楼板支撑体系的搭设面积,从而增加楼层内的操作空间。

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支撑高度可以根据叠合楼板2的吊装高度进行调整,提高了支撑的灵活性。同时,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可以实现按需搭设,减少了叠合楼板2的支撑搭设密度,解决了现实中常见的灌浆不能跟上楼梯及进度的状况。另外,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搭设方便,并且在吊装叠合楼板2的过程中缩短了吊装前的准备时间和吊装中的调校时间,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此外,上述叠合楼板支撑结构1的应用施工方法步骤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