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宿营住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0205发布日期:2018-09-14 21:3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可折展多面体结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折叠宿营住房。

技术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目前自驾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群喜爱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但出游高峰期外出或到偏远景区游玩时,住宿便会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而且人们若困惑于找酒店,焦虑能否按时赶到下一个行程,旅途中平添紧张心情,则与游玩时追求身心真正放松和自由的初宗不符,因此,人们需要拥有一个便携、便捷、舒适、安全的野外宿营住房,真正做到车在哪家在哪。

目前野外移动宿营主要有自行式房车、拖拽式房车、搭帐篷等方式,但房车为保证车载起居面积,车箱往往会比较宽大和笨重,从而对驾驶技术要求高,对路况要求高,驾驶体验感差,除适应全家旅游外用车功能单一,不适应平时代步用车(尤其是城市区域),同时房车购置和租赁成本高、养护成本高,需要配套的停靠点、配套的补水补电和维修服务。而用帐篷野外宿营其舒适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装拆便捷性还有待提高。因此开发出一种适应于各种自驾车型车载,易于便携、便捷、舒适、安全的野外宿营住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人们外出游玩,已从观光式游览,向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生活的体验式旅游转变,人们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休闲化的旅游经历,各种徒步、骑行、自驾、自我定制等自由行游玩日益受到人们喜爱,因此单纯的跟团住酒店已不能满足各种体验式旅游人群的需求,如何快速便捷的组建野外住宿营地共享给追求个性化游玩的旅行者,将成为一种满足人们体验式旅游住宿的有效补充。

目前用于救灾等需紧急响应事项的临时住宿,通常还是用帐篷、集装箱、活动板房来解决,帐篷有较好的应急性但舒适性和耐久性不足,人们在帐篷投入使用后不久往往又要投入资源去生产过渡安置房,目前集装箱、活动板房作为过渡安置房有强于帐篷的舒适性和耐久性,但存在投入资源多,运输和搭建费时费力等问题,因此,如何快速便捷的组建耐久、舒适、安全的野外住宿营地,也是解决救灾等临时住宿问题面临的迫切要求。

折叠结构是一种用时展开,不用时折叠收起的结构。其优点在于可重复稳定在展开或折叠状态使用,且折叠后杆件或板件成紧密捆状,体积小便于运输和储存。近年来折叠结构在生活和航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结构形式上得到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采用平形、轴心、插接、套式、卷式等各种折叠方式设计的产品,折叠结构形成了杆系单元和板系单元的分类,展开成型后的稳定方式也可分为结构自锁型和外加约束锁型,还有刚性折叠结构和柔性折叠结构的区分。

目前折叠结构主要还是涉及平面和曲面上的折叠,如折叠门、折叠天线、太阳能帆板等,而涉及体积方面的折叠,主要还是:1.需采用非刚性变形得到,使得从展开到折叠状态互换的变形过程不利于控制,且不易于重复稳定在展开或折叠的状态。2.需采用多种折叠方式,并多层次多节点分部驱动得到,使得从展开到折叠状态互换的变形过程需多次多点驱动,导致展开折叠互换操作复杂,空间结构复杂,难以实现空间便捷稳定的折叠和展开。同时体积方面的折叠由于各折叠面易于互相干涉,折叠后不易于完全折叠成紧密捆状,难以达到理想的折展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折叠宿营住房,形成折叠房围合居住空间的上下和前后左右各个折叠单元均采用刚性结构,折叠单元之间通过转动副、啮合和圆柱套筒副球接等多种方式连接,通过单一驱动装置驱动折叠房的展开和折叠互换变形过程,可快速便捷的得到展开和折叠两种稳定的折展空间使用,在折叠房变形过程中,各折叠单元的变形路径单一规范,各折叠面不互相干涉,折叠后折叠房各个面板紧密贴合,能得到理想的折展比。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便于运输。本发明可配套车载架提供可车载的折叠宿营住房,可配套组合架快速组建多套折叠房建立野外住宿营地。本发明配套车载架适应各种自驾车型携带,配套组合架可快速便捷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野外住宿营地共享给追求个性化游玩的旅行者,也可用于军事和救灾等需快速响应事项的野外住宿。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可折叠宿营住房,其折叠单元包括固定在后墙底座上的后墙、床板、床侧板、地板、设有门的前墙、左侧墙、右侧墙、可折叠屋顶;其中左侧墙包括左侧墙上前板、左侧墙上后板,右侧墙包括右侧墙上前板、右侧墙上后板;后墙底座与床侧板之间设有床板与后墙折叠结构定位杆;所述折叠单元从展开到折叠由驱动装置驱动互换变形;

所述后墙、床板、床侧板、地板、前墙、右侧墙上前板、左侧墙上前板、右侧墙上后板、左侧墙上后板采用矩形板状结构;

后墙底座为矩形框架结构;

所述折叠单元分别通过如下两两连接组成折叠房的连接体系,其中:

后墙下沿与床板后沿,后墙左、右侧与左侧墙上后板后沿、右侧墙上后板后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床板前沿与床侧板上沿内侧通过转动副连接;

床侧板下沿与地板后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与后墙底座下梁定位杆铰支座和床侧板框架下沿定位杆铰支座采用转动副连接;

地板前沿与前墙下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前墙左、右侧与左侧墙上前板前沿、右侧墙上前板前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右侧墙上前板后沿与右侧墙上后板前沿,左侧墙上前板后沿与左侧墙上后板前沿通过啮合传动副或转动副连接;

可折叠屋顶的前端部固接在前墙的上沿,可折叠屋顶的后端部固接在后墙的上沿。

一种可折叠宿营住房,其折叠单元包括固定在后墙底座上的后墙、床板、床侧板、地板、设有门的前墙、左侧墙、右侧墙、可折叠屋顶;所述左侧墙包括左侧墙上前板、左侧墙上后板、左侧墙下前板、左侧墙下前中板、左侧墙下后板、左侧墙下后中板,所述右侧墙包括右侧墙上前板、右侧墙上后板、右侧墙下前板、右侧墙下前中板、右侧墙下后板、右侧墙下后中板;后墙底座与床侧板之间设有床板与后墙折叠结构定位杆;

所述折叠单元从展开到折叠由驱动装置驱动互换变形;

后墙、床板、床侧板、地板、前墙、右侧墙上后板、左侧墙上后板采用矩形板状结构;

右侧墙下前板、右侧墙下前中板、右侧墙下后板、右侧墙下后中板、左侧墙下前板、左侧墙下前中板、左侧墙下后板、左侧墙下后中板采用三角形板状结构;

右侧墙上前板、左侧墙上前板采用两矩形叠加的γ状六边形板状结构;

后墙底座为矩形框架结构;

所述折叠单元分别通过如下两两连接组成折叠房的连接体系,其中:

后墙下沿与床板后沿,后墙左、右侧与左侧墙上后板后沿、右侧墙上后板后沿,后墙左、右侧与左侧墙下后板后沿、右侧墙下后板后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床板前沿与床侧板上沿内侧,床板左、右侧与左侧墙下后中板下沿、右侧墙下后中板下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床侧板下沿与地板后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与后墙底座下梁定位杆铰支座和床侧板下沿定位杆铰支座采用转动副连接;

地板前沿与前墙下沿,地板左、右侧与左侧墙下前中板下沿、右侧墙下前中板下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前墙左、右与左侧墙上前板前沿、右侧墙上前板前沿,前墙左、右侧与左侧墙下前板前沿、右侧墙下前板前沿通过转动副连接;

右侧墙上前板后沿与右侧墙上后板前沿,左侧墙上前板后沿与左侧墙上后板前沿通过啮合传动副或转动副连接;

右侧墙下前板的斜边与右侧墙下前中板的斜边,右侧墙下后板的斜边与右侧墙下后中板的斜边,左侧墙下前板的斜边与左侧墙下前中板的斜边,左侧墙下后板的斜边与左侧墙下后中板的斜边通过园柱套筒副连接;

可折叠屋顶的前端部固接在前墙的上沿,可折叠屋顶的后端部固接在后墙的上沿。

所述床板设有可收放加宽床板,可收放加宽床板采用矩形板状结构,可收放加宽床板后沿与床侧板上沿外侧通过转动副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由剪式升降平台驱动,所述剪式升降平台包括丝杆、丝杆转动手柄、主动剪叉臂、从动剪叉臂、下滑块、上滑块、上滑块导轨、升降平台、驱动装置支撑块;所述驱动装置位于后墙底座框架下梁,在后墙底座下梁设置一组铰支座连接位置,丝杆固接丝杆转动手柄、旋接下滑块、销接驱动装置支撑块,将丝杆插入下梁设置的铰支座连接位置,主动剪叉臂一端铰接下滑块铰支座,另一端铰接升降平台铰支座,从动剪叉臂一端铰接上滑块铰支座,另一端铰接驱动装置支撑块铰支座,当转动丝杆手柄时,丝杆的旋转运动转化为下滑块沿丝杆轴线作直线运动,上滑块沿上滑块导轨作直线运动,从而通过主动剪叉臂和从动剪叉臂组成的剪式结构驱动升降平台作升降运动,升降平台分别铰接驱动杆和限位杆的一端,驱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床侧板驱动杆连接位置,限位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后墙底座上梁限位杆连接位置。

所述驱动装置由多级套筒油缸升降杆来驱动,所述多级套筒油缸升降杆包括驱动底座、驱动平台、多级套筒油缸升降杆,所述驱动装置位于后墙底座下梁,驱动底座与后墙底座下梁固接,驱动平台与前墙下沿固接,通过多级套筒油缸升降杆伸缩驱动前墙垂直于地面平行向后墙展开或收缩靠拢。

所述驱动装置为剪式千斤顶、齿条千斤顶、臂架式、桅柱式或桁架式结构。

所述转动副是铰链或合页或轴承。

所述啮合传动副是齿轮传动、滚轮传动、带传动或链传动。

所述驱动装置是电动驱动装置。

所述前墙的下沿两侧分别设有支撑轮子。

所述园柱套筒副由圆柱体和两套筒组成,两套筒固设在一板块上,所述圆柱体的一端呈球状并插置在设于相应的另一板块上的铰支座的球状凹孔内,圆柱体的另一端插置在两套筒的通孔内,在两套筒之间的圆柱体上固设有限位环。

所述可折叠屋顶包括端面滑块、端面导轨、折叠杆;在可折叠屋顶前、后端两侧分别设置端面导轨,端面导轨的底部设有固定铰支座,端面滑块可沿导轨作直线移动,两支不同的折叠杆端铰支座分别铰接后端端面固定铰支座和后端端面滑块铰支座,此两支不同的折叠杆中铰支座相互铰接成剪式结构,当端面滑块沿导轨移动时此剪式结构同步作收缩拉伸运动,将此剪式结构循环铰接成一组剪式结构与前端端面的固定铰和滑块铰支座铰接组成可折叠屋顶框架结构,在屋顶框架结构上部固接一组瓦面板材,瓦面板材上端铺设防漏薄膜,瓦面板材下端固接一组屋顶饰面板材,将可折叠屋顶前端固接在折叠房前墙上沿,后端固接在后墙上沿。

所述可折叠屋顶可采用风琴式可折叠结构。

所述折叠单元可采用长方形、棱形、三角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板状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出的折叠房,采用刚性板状结构的折叠单元构成,各折叠单元分别通过转动副、啮合传动结构、园柱套简副球接点连接,所提供的折叠房在展开和折叠互换变形时各折叠单元沿单一固定路径变形,变形过程无干涉点和死点,并且规范顺畅,重复稳定得到展开和折叠两种使用状态,展开时折叠单元形成的围合空间,给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宿营居住空间,折叠时前后墙收缩空间之间自动有序夹放地板、床板和左右侧墙等折叠单元,各折叠单元紧密平行贴合,折叠后的体积缩小,折展比可达8.5倍;本发明可根据实际要求提供设计尺寸,若加大折叠单元的设计尺寸,则折叠时前后墙收缩空间叠放折叠单元的厚度不变,但展开时前后墙间距有较大增加,可提供更宽大舒适的居住空间,此时折展比将比8.5倍有较大增加。

2、本发明提出的折叠房,通过单一驱动装置驱动折叠房的展开和折叠互换变形,此单一驱动装置可通过驱动任意一对折叠单元带动整个折叠房的折展变形,从而便捷稳定得到折叠房展开和折叠两种使用状态,此驱动装置可设置为手动驱动或者电动驱动。

3、本发明提出的折叠房,可配套车载架车载使用,使用者抵达宿营地后,将放置在车载架的折叠房轻便放下锁定,然后通过折叠房单一驱动装置便捷将折叠房展开使用。

4、本发明提出的折叠房,可配套后挂拖车和组合架组建野外营地使用,使用者抵达宿营地后,通过组合架的单一驱动装置展开组合架,然后分别驱动折叠房单一驱动装置展开各组合折叠房使用,可快速组建满足小型团队使用的野外住宿营地。

5、本发明提出的折叠房,可配套保温隔热罩,将保温隔热罩支撑架的前后端分别固接在折叠房前后墙框架,使配套的保温隔热风琴式围合罩可随前后墙之间展开和收缩变形同步运动,从而使折叠房能在不同气候条件有舒适的居住空间。

附图说明

图1a-1d本发明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本发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示意图;

图3本发明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4装置在折叠房本发明后墙底座下梁上的升降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5升降驱动装置与驱动杆和限位杆连接图示意图;

图6本发明展开状态下后墙与床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下后墙与床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8本发明折叠状态下后墙与床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9本发明展开状态下前后墙、床、地板和部分左侧墙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发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下前后墙、床、地板和部分左侧墙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1本发明折叠状态下前后墙、床、地板和部分左侧墙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发明展开状态下左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和啮合结构示意图;

图13本发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下左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和啮合结构示意图;

图14本发明折叠状态下左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和啮合结构示意图;

图15a-15b左侧墙下后中板和左侧墙下后板框架上的圆柱套筒副结构以及连接示意图;

图16本发明折叠状态下前墙、后墙、床板、地板和左侧墙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7a-17b本发明展开状态下前墙、后墙、床板、地板、左侧墙的框架和板材分解图;

图18本发明展开状态下屋顶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9本发明展开状态下屋顶示意图;

图20本发明折叠状态下屋顶示意图;

图21a-21b本发明展开状态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2本发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3本发明折叠状态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4本发明保温隔热罩支撑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5本发明展开状态下附加保温隔热罩示意图;

图26本发明车载架示意图;

图27车载折叠房运输状态示意图;

图28a-28d车载折叠房装卸展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9本发明组合架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0本发明组合架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示意图;

图31本发明组合架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32a-32c装载在组合架展开到变形到折叠状态下的4套折叠房示意图;

图33a-33b装载在组合架展开状态下的4套折叠房展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4装载组合架折叠房的配套后挂拖车示意图;

图35拖车装载组合折叠房的运输状态示意图;

图36车载组合折叠房组建野外住宿营地展开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37a-37c车载组合折叠房展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8本发明前、后墙之间展开和收缩装置之一示意图;

图39本发明前、后墙之间展开和收缩装置之二示意图;

图40本发明展开状态下左侧墙前后板啮合铰接结构示意图;

图41本发明折叠状态下左侧墙前后板啮合铰接结构示意图;

图42本发明简化结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3本发明简化结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44本发明左、右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采用铰链连接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5本发明左、右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采用铰链连接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清单

1后墙底座24侧墙上前板框架杆件中嵌入的齿轮

2后墙25侧墙上后板框架杆件中嵌入的齿轮

3床板26园柱套筒副

4床侧板27丝杆端面支撑座

5可收放加宽床板28丝杆中部支撑座

6地板29丝杆端面支撑座

7前墙30丝杆

8右侧墙上前板31丝杆转动手柄

9右侧墙上后板32主动剪叉臂

10右侧墙下前板33从动剪叉臂

11右侧墙下前中板34下滑块铰支座

12右侧墙下后板35上滑块铰支座

13右侧墙下后中板36上滑块导轨

14左侧墙上前板37升降驱动底支撑铰支座

15左侧墙上后板38升降驱动平台支撑铰支座

16左侧墙下前板39升降驱动平台

17左侧墙下前中板40升降驱动平台驱动杆铰支座

18左侧墙下后板41升降驱动平台限位杆铰支座

19左侧墙下后中板42后墙底座下梁定位杆铰支座

20可折叠屋顶43底座上梁限位杆铰支座

21后窗44升降驱动平台限位杆

22门45互换变形驱动杆

23前窗46床板与后墙折叠结构定位杆

47多级套筒油缸升降杆86平行轴连轴片

48前后墙之间折叠驱动底座87左侧上前板框架前沿铰支座

49前后墙之间折叠驱动平台88左侧上后板框架后沿铰支座

50剪式升降结构89左侧上前板框架复位弹件

51后墙框架下沿铰支座90左侧上后板框架复位弹件

52后墙框架侧杆上铰支座91门铰支座

53后墙框架侧杆下铰支座92前墙框架侧杆外铰支座

54床板框架后沿铰支座93门板框架

55床板框架侧杆铰支座94可折叠屋顶后端

56床板框架前沿铰支座95可折叠屋顶前端

57床侧板框架下沿定位杆铰支座96端面滑块导轨

58床侧板框架下沿驱动杆铰支座97端面固定铰支座

59床侧板框架下沿铰支座98滑块铰支座

60床侧板框架上沿内铰支座99屋顶折叠杆端铰支座

61床侧板框架上沿外铰支座100屋顶折叠杆中铰支座

62可收放加宽床板框架后沿铰支座101保温隔热罩支撑架后端

63后墙框架102保温隔热罩支撑架前端

64床板框架103端面滑块导轨

65床侧板框架104端面固定铰支座

66后墙底座框架105滑块铰支座

67可收放加宽床板框架106支撑架折叠杆端铰支座

68地板框架107支撑架折叠杆中铰支座

69前墙框架108风琴式可折叠围合罩

70左侧下前板框架109车载导轨架

71左侧下前中板框架110车载滑块

72左侧下后中板框架111车载滑块铰支座

73左侧下后板框架112车载导向轮

74地板框架后沿铰支座113车载导向轮轴

75地板框架前沿铰支座114车载锁定卡扣

76地板框架侧杆铰支座115组合架基座

77前墙框架下沿铰支座116组合架导轨

78前墙框架侧杆上铰支座117丝杆转动手柄

79前墙框架侧杆下铰支座118基座固定铰支座

80左侧下前板框架前沿铰支座119滑块铰支座

81左侧下前中板框架下沿铰支座120组合架折叠杆端铰支座

82左侧下后中板框架下沿铰支座121组合架折叠杆中铰支座

83左侧下后板框架后沿铰支座122基座侧沿固定铰支座

84左侧上前板框架123折叠房底座

85左侧上后板框架124折叠房底座铰支座

125折叠房底座铰支座137左侧后下板框架

126折叠房底座铰支座138左侧前上板框架斜边铰支座

127折叠房底座铰支座139左侧后上板框架斜边铰支座

128组合架折展驱动铰140左侧前下板框架斜边铰支座

129底座滚轮141左侧后下板框架斜边铰支座

130车载水池142前墙支撑滚动轮

131沐浴底座143园柱套筒副的套筒

132底座带滚轮支撑脚144圆柱套筒副的圆柱

133拖车支撑脚145圆柱顶端的凸型球面

134左侧前上板框架146限位环

135左侧后上板框架147凹面球体铰座

136左侧前下板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a-1d所示的是一种可折叠宿营住房处于展开状态下的视图,本实施例折叠房包括18个折叠单元,分别为后墙2、床板3、床侧板4、可收放加宽床板5、地板6、前墙7、右侧墙上前板8、右侧墙上后板9、右侧墙下前板10、右侧墙下前中板11、右侧墙下后板12、右侧墙下后中板13、左侧墙上前板14、左侧墙上后板15、左侧墙下前板16、左侧墙下前中板17、左侧墙下后板18、左侧墙下后中板19。其中的可收放加宽床板5用于增加睡眠时床板宽度和锁定折叠房展开状态,这18个折叠单元均为刚性板状结构,具多边形轮廓,在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形成折叠房床面、地面和四周立面的围合空间,床面和地面之间由床侧板面连接。

所述18个折叠单元中;

后墙2由四边形框架和墙体固接组成,墙体上部开后窗21,框架下沿与后墙底座1固接,上沿与可折叠屋顶20后端固接,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右侧墙上后板15和9后沿以及左、右侧墙下后板18和12后沿通过铰链连接。

床板3由四边形框架和板材与床垫的合成件固接组成,框架后沿与后墙2下沿,其前沿与床侧板4上沿内侧,其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右侧墙下后中板19和13下沿通过铰链连接。

床侧板4由四边形框架和板材固接组成,框架上沿内侧和外侧与床板3前沿和可收放加宽床板5后沿,下沿与地板6后沿通过铰链连接。

可收放加宽床板5由四边形框架和板材与床垫的合成件固接组成,框架后沿与床侧板4上沿外侧通过铰链连接。

地板6由四边形框架和地面板材固接组成,框架后沿与床侧板4下沿,前沿与前墙7下沿,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右侧墙下前中板17和11下沿通过铰链连接。

前墙7由四边形框架和墙体固接组成,墙体右边开门22,左上部开前窗23,下沿固接支撑滚动轮142,框架上沿与屋顶20前端固接,下沿与地板6前沿,前墙7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前沿以及左、右侧墙下前板16和10前沿通过铰链连接。

门22由四边形门板框架93和门板组成,门铰支座91与前墙框架侧杆外铰支座92通过合页连接。

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由两个矩形叠加的γ状六边形框架和墙体固接组成,框架前沿分别与前墙7左、右两侧通过铰链连接,后沿杆体嵌入齿轮24分别与左、右侧墙上后板15和9前沿杆体中嵌入的齿轮25啮合。

左、右侧墙上后板15和9由四边形框架和墙体固接组成,框架后沿分别与后墙2左、右两侧通过铰链连接,框架前沿杆件嵌入齿轮25分别与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后沿杆体中嵌入的齿轮24啮合。

左、右侧墙下前板16和10由直角三角形框架和墙体固接组成,框架前沿分别与前墙左、右两侧通过铰链连接,框架长边顶端分别与左、右侧墙下前中板17和11上园柱套筒副26球铰接。

左、右侧墙下前中板17和11由直角三角形框架和墙体固接组成,框架下沿分别与地板6左、右两侧通过铰链连接,框架长边顶端的园柱套筒副26分别与左、右侧墙下前板16和10长边顶端球铰接。

左、右侧墙下后板18和12由直角三角形框架和墙体固接组成,框架后沿分别与后墙2左、右两侧通过铰链连接,框架长边顶端分别与左、右侧墙下后中板19和13上园柱套筒副26球铰接。

左、右侧墙下后中板19和13由直角梯形框架和墙体固接组成,框架下沿分别与床板3左、右两侧通过铰链连接,框架斜腰长边顶端的园柱套筒副26分别与左、右侧墙下后板18和12长边顶端球铰接。

所述框架杆件横切面为l形,所述墙体、板材横切面为凸形,框架和墙体、板材由凹凸面嵌入固接后成为带铰链的刚性板状结构形成折叠单元。

图2说明折叠房从展开到折叠的互换变形状态,图中各折叠单元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过程中,床侧板4、前墙7垂直于地面平行向固定的后墙2收缩靠拢;床板3绕后沿与后墙2下沿的转动轴从∠90°到∠0°向上翻转,床板3向上翻转时,前沿与床侧板4的连接点则带动床侧板4绕上沿与床板3前沿的的转动轴从∠90°到∠0°向床板3底面收拢,此时床侧板4下沿向上提升和向后收缩进而带动地板6绕前沿与前墙7下沿的转动轴从∠90°到∠0°向上翻转,此时地板6与前墙7的转动轴连接点带动前墙7平行向后墙2收缩靠拢;前墙7向后收缩靠拢时带动与前墙固接的可折叠屋顶20前端收拢屋顶。

折叠房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过程中,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分别绕前沿与前墙7左、右两侧的转动轴从∠90°到∠0°向内旋转,左、右侧墙上后板15和9分别绕后沿与后墙2左、右两侧的转动轴从∠90°到∠0°向内旋转,左、右侧墙下前板16和10分别绕前沿与前墙7左、右两侧的转动轴从∠90°到∠0°向内旋转,左、右侧墙下后板18和12分别绕后沿与后墙2左、右两侧的转动轴从∠90°到∠0°向内旋转,左、右侧墙下前中板17和11分别绕下沿与地板6左、右两侧的转动轴从∠90°到∠0°向内旋转,左、右侧墙下后中板19和13分别绕下沿与床板3左、右两侧的转动轴从∠90°到∠0°向内旋转,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与左、右侧墙上后板15和9通过齿轮24和25啮合传动,左、右侧墙上前板与左、右侧墙上后板分别绕齿轮24和25的平行轴转动,前后上侧墙板之间的张角从∠180°到∠0°向内收陇。

图3说明折叠房折叠状态,各折叠单元已收缩折叠稳定到位,以固定的后墙2内饰墙面为基准,图中各折叠单元折叠稳定为,左、右侧墙上后板15和9、左、右侧墙下后板18和12与后墙2平行贴合;左、右侧墙下后中板19和13与左、右侧墙下后板18和12平行贴合;床板3与左、右侧墙下后中板19和13平行贴合;床侧板4和折叠结构定位杆46与床板3平行贴合;地板6和可收放加宽床板5与床侧板4所在平面平行贴合;左、右侧墙下前中板17和11与地板6平行贴合;左、右侧墙下前板16和10、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与左、右侧墙下前中板17和11所在平面平行贴合;前墙7与左、右侧墙下前板16和10、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所在平面平行贴合;可折叠屋顶20前端与前墙7固接贴合;此折叠房收缩折叠稳定到位后可以得到折叠房理想的收缩比,便于收储运输。

图4是一种折叠房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后墙底座1下梁,所述下梁设置丝杆端面支撑座27和29、丝杆中部支撑座28,丝杆30固接丝杆转动手柄31、旋接下滑块铰支座34、销接升降驱动底支撑铰支座37,升降驱动底支撑铰支座37轴向移动限位于丝杆支撑座28和29之间,丝杆30插入丝杆支撑座27、28和29,主动剪叉臂32下端铰接下滑块铰支座34,上端铰接升降驱动平台支撑铰支座38,从动剪叉臂33下端铰接升降驱动底支撑铰支座37,上端铰接上滑块铰支座35,上滑块铰支座35沿上滑块导轨36作丝杆30轴线方向的滑动。

本驱动装置的手摇丝杆转动手柄31作旋转运动,则带动与丝杆30旋接的下滑块铰支座34沿丝杆轴线作直线运动,通过主动剪叉臂32和从动剪叉臂33组成的剪式结构驱动升降驱动平台39,丝杆30作旋转运动也可通过安装电机电动驱动。

图5是驱动装置驱动杆和限位杆的连接图,床板与后墙折叠结构定位杆46铰接后墙底座下梁定位杆铰支座42,升降驱动平台限位杆44铰接后墙底座上梁限位杆铰支座43和升降驱动平台限位杆铰支座41,互换变形驱动杆45铰接升降驱动平台驱动杆铰支座40,此时,升降驱动平台限位杆44和互换变形驱动杆45保持一个初始张角,避免死点位置。

图6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后墙与床框架结构,床板与后墙折叠结构定位杆46铰接床侧板框架下沿定位杆铰支座57,互换变形驱动杆45铰接床侧板框架下沿驱动杆铰支座58,后墙框架下沿铰支座51铰接床板框架后沿铰支座54,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展开稳定为,床板框架64所在平面与后墙框架63所在平面垂直,与可收放加宽床板框架67位于同一平面,与床侧板框架65、后墙底座框架66、折叠结构定位杆46组成矩形。

图7所示,是折叠房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下后墙与床框架结构,床板框架前沿铰支座56铰接床侧板框架上沿内铰支座60,可收放加宽床板框架后沿铰支座62铰接床侧板框架上沿外铰支座61,手摇丝杆转动手柄31可驱动升降驱动平台39,带动限位杆44和驱动杆45之间的张角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对床板框架64、床侧板框架65、后墙底座框架66与定位杆46组成的平行四边形折叠单元作撑开和收缩驱动,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过程中,床板框架64、床侧板框架65、后墙底座框架66和床板与后墙折叠结构定位杆46变形为非直角平行四边形,以铰支座51和铰支座54的公共轴线为轴心从∠90°到∠0°向上翻转,向靠拢后墙框架63收缩折叠。

图8所示,是折叠房折叠状态下后墙与床框架结构,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折叠稳定为,床板框架64所在平面与后墙框架63所在平面平行,两平面之间间距为左、右侧墙下后板和左、右侧墙下后中板厚度之和,床侧板框架65与床板与后墙折叠结构定位杆46位于同一平面,与床板框架64平行贴合,可收放加宽床板框架67与床侧板框架65平行贴合,此时,升降驱动平台限位杆44和互换变形驱动杆45处于初始张角位置。

图9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前后墙、床、地面和部分左侧墙框架结构,左侧下后板框架后沿铰支座83铰接后墙框架侧杆下铰支座53,左侧下后中板框架下沿铰支座82铰接床板框架侧杆铰支座55,左侧下前中板框架下沿铰支座81铰接地板框架侧杆铰支座76,左侧下前板框架前沿铰支座80铰接前墙框架侧杆下铰支座79,上述各铰接支座的公共轴均设置复位弹簧,以避免折叠变形初始时出现死点,地板框架前沿铰支座75铰接前墙框架下沿铰支座77。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展开稳定为,地板框架68与床侧板框架65垂直,前墙框架69与地板框架68垂直,左侧墙框架70、71、72、73位于同一平面,与前后墙框架69和63,床板框架64,地板框架68垂直,此时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由可收放加宽床板框架67展开锁定。

图10所示,是折叠房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下前后墙、床、地面和部分左侧墙框架结构,地板后沿铰支座74铰接床侧板框架下沿铰支座59,左侧下前板框架70通过园柱套筒副26球接点球接左侧下前中板框架71,左侧下后板框架73通过园柱套筒副26球接点球接左侧下后中板框架72,图中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过程中,左侧下后板框架73以铰支座83和53的公共轴线为轴心从∠90°到∠0°向后墙框架63平面内翻,左侧下后中板框架72以铰支座82和55的公共轴线为轴心从∠90°到∠0°向床板框架64平面内翻,左侧下前中板框架71以铰支座81和76的公共轴线为轴心从∠90°到∠0°向地板框架68平面内翻,左侧下前板框架70以铰支座80和79的公共轴线为轴心从∠90°到∠0°向前墙框架69平面内翻,地板框架68以铰支座75和77的公共轴线为轴心从∠90°到∠0°向前墙框架69平面上翻。

图11所示,是折叠房折叠状态下前后墙、床、地面和部分左侧墙框架结构,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折叠稳定为,前墙框架69平行贴合左侧下前板框架70(简称框架70),框架70平行贴合框架71,框架71平行贴合框架68,框架68与框架67位于同一平面平行贴合框架65,框架65平行贴合框架64,框架64平行贴合框架72,框架72平行贴合框架73,框架73平行贴合固定的后墙框架63。

图12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左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和啮合结构,侧墙上前板杆件嵌入的齿轮24与侧墙上后板杆件嵌入的齿轮25啮合传动,带动上前板框架84和上后板框架85分别绕齿轮24和25轴线形成的平行轴转动,平行轴间由平行轴连轴片86销接,平行轴心距是左侧板框架71和72、地板框架68、床侧板框架65、床板框架64的厚度之和。图中折叠单元框架展开稳定为,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位于同一平面,两平面张角为∠180°,框架复位弹件89和90处于压缩状态。

图13所示,是折叠房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下左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和啮合结构,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过程中,左侧上前板框架84和左侧上后板框架85分别绕齿轮24和25轴线形成的平行轴转动,框架84和85所在的两平面张角从∠180°到∠0°。

图14所示,是折叠房折叠状态下左侧墙上前板和上后板框架和啮合结构,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折叠稳定为,左侧上前板框架84与左侧上后板框架85平行,两框架内间距为侧板框架71和72、地板框架68、床侧板框架65、床板框架64的厚度之和。

所述上前后板框架之间的啮合结构可为齿轮传动、滚轮传动、带传动或链传动。

图15a-15b是球接左侧下后中板框架72和左侧下后板框架73的圆柱套筒副结构以及连接图,图中所述圆柱套筒副26的套筒143固定安装在左侧下后中板框架72斜边顶端,圆柱144的顶端加工有凸面球体145,其中段加工有限位环146,将所述圆柱144插入套筒143,限位环146与一套筒143的端面贴合,在左侧下后板框架73斜边顶端固定安装有凹面球体铰座14,框架72和73通过凸面球体145与凹面球体铰座147球接。

图16所示,是折叠房折叠状态下前后墙、床、地面和左侧墙框架结构,左侧上前板框架前沿铰支座87铰接前墙框架侧杆上铰支座78,左侧上后板框架后沿铰支座88铰接后墙框架侧杆上铰支座52,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稳定为图11所述外,左侧上前板框架84与框架70位于同一平面,平行贴合前墙框架69,左侧上后板框架85与框架73位于同一平面,平行贴合后墙框架63。

图17a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前后墙、床、地面和左侧墙框架分解图,图中所示各折叠单元框架由12个铰链和2个球接点规范其折展变形,其中:铰支座51和54铰接组成床板框架64与后墙框架63铰链,铰支座56和60铰接组成床侧板框架65与床板框架64铰链,铰支座61和62铰接组成可收放加宽床板框架67与床侧板框架65铰链,铰支座59和74铰接组成床侧板框架65与地板框架68铰链,铰支座75和77铰接组成地板框架68面与前墙框架69铰链,铰支座91和92铰接组成前墙框架69与门板框架93铰链,铰支座88和52铰接组成左侧上后板框架85与后墙框架63铰链,铰支座83和53铰接组成左侧下后板框架73与后墙框架63铰链,铰支座82和55铰接组成左侧下后中板框架72与床板框架64铰链,园柱套筒副26球接组成框架72与框架73的球连接,铰支座81和76铰接组成左侧下前中板框架71与地板框架68铰链,铰支座80和79铰接组成左侧下前板框架70与前墙框架69铰链,园柱套筒副26球接组成框架71与框架70的球连接,铰支座87和78铰接组成左侧上前板框架84与前墙框架69铰链。

所述铰支座均带限位结构,确保转动副转动角度在折展变形要求范围之内。

图17b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前后墙、床、地面、左侧墙框架和板材分解图,图中组成各折叠单元框架杆件的横切面为l形,板材横切面为凸形,板材通过凸凹面嵌入框架固接,组成带铰支座的刚性板块状折叠单元,所述板材分别为,床板和床垫合成、外墙饰面和墙体基板层和墙体内饰面合成、地板和地板饰面合成、带遮透光窗面、防护门。

所述板材也可由防水防风面料替代。

图18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屋顶框架结构,可折叠屋顶前后端94和95设置端面滑块导轨96和端面固定铰支座97,滑块铰支座98沿端面导轨96滑动,两支不同的屋顶折叠杆端铰支座99分别铰接后端端面固定铰支座97和后端端面滑块铰支座98,此两支不同的屋顶折叠杆中铰支座100相互铰接组成剪式结构,将此剪式结构循环铰接成一组剪式折叠结构与可折叠屋顶前端95的端面固定铰支座97和端面滑块铰支座98铰接,可折叠屋顶前后端两侧分别连接两组剪式折叠结构组成可折叠屋顶框架结构。

图19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屋顶,在屋顶框架上部固接一组瓦面板材,瓦面铺设防漏薄膜,下部固接一组屋顶饰面板材,图20说明折叠房折叠状态下屋顶。

图21a-21b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框架结构,右侧墙组成的各折叠单元框架与左侧墙框架以同样的方式,分别与后墙、床板、地板、前墙框架铰接点铰接组成各折叠单元框架的铰链,可折叠屋顶后端94固接后墙框架63上沿,可折叠屋顶前端95固接前墙框架69上沿。图中各折叠单元框架展开稳定为,地板框架68与床侧板框架65垂直,前墙框架69与地板框架68垂直,左侧墙框架84、85、70、71、72、73位于同一平面,右侧墙8、9、10、11、12、13的框架位于同一平面,与前后墙框架63和69,床板框架64,地板框架68垂直。

图22所示,是折叠房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框架结构,图中展开到折叠的变形过程中,各折叠单元框架以转动副的公共轴线为轴心转动收缩,最后稳定折叠如图23所示。

所述折叠单元可采用长方形、棱形、三角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板状结构。

实施例2:

图24所示,是折叠房保温隔热罩支撑框架结构,保温隔热罩支撑架前、后端101和102设置端面滑块导轨103和端面固定铰支座104,滑块铰支座105沿端面导轨103滑动,两支不同的支撑架折叠杆端铰支座106分别铰接端面固定铰支座104和端面滑块铰支座105,两支支撑架折叠杆中铰支座107相互铰接组成剪式结构,将此剪式结构循环铰接成一组剪式折叠结构与保温隔热罩支撑架前端102铰接,保温隔热支撑架前后端分别连接两组剪式折叠结构组成保温隔热支撑架结构。

图25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附加保温隔热罩,保温隔热罩支撑架前后端101和102固接前后墙框架63和69,固接风琴式围合罩108前后端,当折叠房作折展变形时,支撑架带动风琴式围合罩与折叠房作同步折展变形。

实施例3:

图26所示,是折叠房车载架,由车载导轨架109、车载滑块110、车载滑块铰支座111,车载导向轮112、车载导向轮轮轴113和车载锁定卡扣114组成,导轨架固接在车辆行李架上。

图27所示,是车载折叠房运输状态,图中折叠房通过后墙框架铰接点与车载滑块铰支座111铰接,由固定在轮轴113上的车载锁定卡扣114将折叠房稳妥锁定在车载架。

图28a-28d所示,说明车载折叠房抵达宿营地后装卸、折叠到展开的使用状态情况,车载折叠房抵达宿营地后将锁定卡扣114解锁,通过车载滑块110沿车载导轨架109滑动经车载导向轮112将折叠房平移直立锁定。然后,通过单一驱动装置进行折叠房展开和折叠互换变形过程,将折叠房展开使用。

实施例4:

图29所示,是折叠房组合架展开状态,组合架基座115设置组合架导轨116,通过丝杆转动手柄117驱动滑块铰支座119沿导轨116上下滑动,两支不同的组合架折叠杆端铰支座120分别铰接基座固定铰支座118和滑块铰支座119,两支组合架折叠杆中铰支座121相互铰接组成剪式结构,将此剪式结构循环铰接成一组剪式折叠结构,组合架基座115另一侧同理铰接生成一组剪式折叠结构,两组剪式折叠结构未端的端铰支座120铰接组合架折展驱动铰128,驱动4个折叠房底座123展开到相互平行,如图所示。

图30所示,是折叠房组合架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折叠房底座123通过折叠房底座铰支座124与基座侧沿固定铰支座122铰接,铰支座125铰接铰支座124,铰支座126铰接铰支座127,图中折叠房底座在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过程中,相邻底座的张角从∠180°到∠0°。

图31所示,是折叠房组合架折叠状态,图中4个折叠房底座分为2组,相互之间折叠收缩为平行贴合。

图32a-32c所示,说明4套折叠房固定装载在折叠房组合架展开到变形到折叠的状态,在快速组建宿营地过程中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折展比。

图33a-33b所示,说明装载在组合架展开状态下的4套折叠房展开稳定至使用状态,可以便捷的满足一个小型团队的野外宿营居住需求。

实施例5:

图34所示,是装载2套组合架折叠房的配套后挂拖车,拖车中部可设置车载水池130,车载水池上盖叠放沐浴底座131,拖车前后部空间各装载一套组合架折叠房。

图35所示,说明拖车装载组合折叠房的运输状态。图中二套组合折叠房分别平行贴合车载水池130前后侧面,固定在拖车前后空间运载。

图36所示,说明拖车装载组合折叠房抵达宿营地准备展开使用的初始状态。图中组合折叠房转向∠90°垂直贴合车载水池130前后侧面,展开锁定底座带滚轮支撑脚132和拖车支撑脚133。

图37a-37b所示,说明在拖车载体上展开组合折叠房至使用状态,图中展开折叠房组合架至折叠房呈双排列平行稳定状态,展开锁定可伸缩前墙支撑滚轮142,摆放沐浴底座131在两排中间的沐浴间空间里,将组合架上的折叠房展开至稳定状态,组成野外宿营地8套折叠房居住空间,可以快速便捷的满足一个小型团队的野外移动宿营居住需求。

实施例6:

图38所示,是本发明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驱动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6,后墙底座1下梁固接前后墙之间折叠驱动底座48,前墙7下梁固接前后墙之间折叠驱动平台49,通过多级套筒油缸升降杆47伸缩驱动前墙框架69垂直于地面平行向后墙框架63展开或收缩靠拢。

实施例7:

图39说明本发明从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驱动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7,通过剪式升降结构50驱动前墙框架69垂直于地面平行向后墙框架63展开或收缩靠拢。

实施例6和实施例7中折叠单元和实施例1中结构相同,不同的是折叠房互换变形中的驱动装置结构。

所述折叠房互换变形驱动装置还可为剪式千斤顶、齿条千斤顶、臂架式、桅柱式和桁架式结构。

实施例8:

图40所示,是折叠房展开状态下左侧墙框架的另一个实施例8,本实施例左、右侧墙由实施例1中的6个折叠单元简化为4个折叠单元,由左侧前上板框架134、左侧后上板框架135、左侧前下板框架136、左侧后下板框架137组成,左侧前上板框架134后沿与左侧后上板框架135前沿由齿轮24和齿轮25啮合传动,前上板134和前下板136通过前上板斜边铰支座138与前下板斜边铰支座140铰接,后上板135和后下板137通过后上板斜边铰支座139与后下板斜边铰支座141铰接,图中各折叠单元前后上板与前后下板处于同一平面,组成左侧墙体框架,左侧墙前上板框架134前沿与前墙7左侧通过铰链连接,左侧墙后上板框架135后沿与后墙2左侧通过铰链连接。

图41所示,是本实施例折叠房折叠状态下左侧墙框架结构,折叠房在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前,折叠房使用者需用开窗方式手动将左侧前下框架136平行贴合左侧前上框架134,后下框架137平行贴合后上框架135,然后驱动折展变形,折叠稳定后,图中各折叠单元折叠稳定为,左侧前下板框架136平行贴合前墙框架69,左侧前上板134平行贴合136,左侧后下板137平行贴合后墙框架63,左侧后上板135平行贴合137。

本实施例所述左侧前上板框架134采用矩形叠加直角梯形的六边形结构,左侧后上板框架135采用直角梯形结构,左侧前下板框架136采用直角三角形结构,左侧后下板框架137采用直角梯形结构。

本实施的右侧墙与左侧墙结构相同,实施例除了左、右侧面墙体简化为4个折叠单元外,其他折叠单元和实施例1中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组成侧面墙体的4个折叠单元轮廓还可以设计为矩形结构或者梯形结构等其他多边形结构。

实施例9:

图42所示,是实施例1的简化结构,本实施例将折叠单元由实施例1中的18个简化为10个,分别为后墙2、床板3、床侧板4、可收放加宽床板5、地板6、前墙7、右侧墙上前板8、右侧墙上后板9、左侧墙上前板14、左侧墙上后板15,上述折叠单元除右侧墙上前板8、右侧墙上后板9、左侧墙上前板14、左侧墙上后板15可简化为矩形板状结构外,其他折叠单元和实施例1中结构相同,风琴式可折叠围合罩108前、后端分别固接在前墙7、后墙2上端和其左、右端,组成屋顶和左、右面的围合结构。

图43所示,是本实施例折叠状态,此时,固接在前墙7、后墙2上端和其侧端的风琴式围合罩108已随前墙7、后墙2之间平行收缩同步折叠收缩到位,其他折叠单元和实施例1中相同也折叠收缩到位。

本实施例组成侧面墙体的2个折叠单元轮廓还可以设计为梯形板状结构等其他多边形结构。

实施例10:

图44所示,本实施例是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后沿与左、右侧墙上后板15和9前沿采用铰链连接,如图所示是实施例的框架展开状态示意图,其他折叠单元结构和实施例1相同;

图45所示,是本发明左、右侧墙上前板框架后沿和上后板框架前沿采用铰链连接时实施例的展开到折叠互换变形状态示意图,折叠时左、右侧墙上前板14和8和上后板15和9之间张角从∠180°到∠0°,折叠到位后上前板和上后板所在平面平行贴合,位于前后墙收缩空间之间的中点。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可折叠宿营住房,采用刚性的折叠单元构成,在展开和折叠互换变形时各折叠单元沿单一固定路径变形,变形过程无干涉点和死点并且规范顺畅,可重复稳定得到展开和折叠两种使用状态,展开时折叠单元形成的围合空间,能给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宿营居住空间,折叠时各折叠单元有序紧密平行贴合,可得到理想的折展比,便于收储运输。本发明提出的可折叠宿营住房,通过单一驱动装置驱动折叠房的展开和折叠互换变形,此单一驱动装置可通过驱动任意一对折叠单元便捷带动整个折叠房的折展变形,从而便捷稳定得到折叠房展开和折叠两种使用状态。本发明提出的可折叠宿营住房,无论配套车载架车载使用还是配套组合架组建营地使用,都可快速便捷的进入使用状态。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便于运输,适应快速便捷建立野外移动居住空间和营地,也可在航天等其他领域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