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悬挑板的支撑架与悬挑板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15078发布日期:2018-11-02 22:34阅读:13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悬挑板的支撑架与悬挑板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现场,采用可靠的安装方式和安装机械将构件组装起来,成为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式。与现场施工相比,预制装配式施工具有施工方便、工程进度快、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且建筑构件的质量容易得到保证等优点,过去我国主要在工业建筑中应用的较多,近年来开始在民用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采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制装配式建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现有的装配式悬挑板支撑方式多采用在悬挑板下方布满堂脚手架支撑,此种支撑方式支撑架拆装工作量大,且要求悬挑板正下方有支撑平台,对高层的凌空悬挑(阳台)板需要高支模脚手架支撑,作业风险高。

也有采用的是在下层墙或柱上加斜撑支撑悬挑板(cn201710825046),或通过折角形钢材将悬挑板支撑在竖向构件上(cn201521110523)。然而,采用在下层墙柱上加斜撑或折角钢撑架支撑悬挑板的方式要求板下有连续的竖向构件,否者只能支撑悬挑板的左右两侧边,悬挑板的支撑点不足,容易倾覆,此外该支撑方式要求其下层竖向构件达到足够的强度后才能用作支撑悬挑板,不能快速施工,对工期有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悬挑板的支撑架与悬挑板安装方法,免去了在悬挑板下搭设高支撑架,降低作业风险,提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为达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装配式建筑悬挑板的支撑架,包括:

门式支架,设于楼板内侧,用于支撑悬挑板内侧框架梁的重量,包括若干横向构件和若干竖向构件,所述门式支架的顶端设有可调高度的卡槽支座;

若干横梁,所述横梁通过所述卡槽支座连接在所述门式支架顶部,其一端延伸出楼板外形成悬挑段,所述横梁之间相互平行设置,用于支撑悬挑板的重量;

第一支架,设于所述横梁悬挑段的端部,用于支撑悬挑板外侧的封边梁;

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相对于楼板倾斜设置,其一端连接在靠近楼板外侧的所述竖向构件顶部,另一端锚固在楼板上,用于增加所述门式支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支座包括卡槽、螺杆和螺帽,所述螺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卡槽底部,另一端与所述竖向构件螺纹连接,所述螺帽套设在所述螺杆上,用于调节及锁定所述卡槽支座的高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二支架,设于所述横梁悬挑段的中部,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均为高度可调节式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预力拉杆,竖直设置于楼板上,所述预力拉杆的上端与靠近所述卡槽支座的所述横梁端部连接,下端锚固在楼板内。

进一步的,所述预力拉杆上设有拉力调节器,以调节所述预力拉杆对所述竖向构件的拉力大小。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拉索,所述拉索的一端与所述横梁悬挑段的端部连接,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楼板外侧,用于平衡所述预力拉杆的作用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支撑的悬挑板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门式支架安装在楼板内侧,安装倾斜设置的所述斜拉杆,使所述斜拉杆的一端连接在靠近楼板外侧的所述竖向构件顶部,另一端锚固在楼板上;

s2、调整所述门式支架顶部卡槽支座的高度,安装所述横梁;将所述横梁的一端插接在所述卡槽支座内,另一端伸出楼板外形成一定长度的悬挑段,将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在所述悬挑段的端部;

s3、将内侧框架梁吊装在位于所述门式支架上的所述横梁一端上,使框架梁本身作为所述横梁的压重;

s4、将悬挑板吊装在所述横梁的悬挑段上,悬挑板的封边梁抵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s5、浇筑现浇层混凝土,完成悬挑板施工作业;一定龄期后,拆除所述门式支架和所述斜拉杆。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将所述第二支架安装在所述横梁悬挑段的中部;所述步骤s4中,还包括,悬挑板的板身抵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安装连接所述横梁内侧端部与楼板的预力拉杆,根据设计要求调节预力拉杆的拉力;安装连接所述横梁悬挑段端部与楼板外侧的拉索。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支撑架通过设置伸出的横梁,省去了悬挑板下搭设的高支撑架,节约了材料成本,减少了作业的风险;通过设置可调节的卡槽支座,有利于横梁的拆装及高度的调整,提高施工效率;斜拉杆则可增加支撑架整体的稳定性,防止其向外倾覆。

(2)本发明所述的支撑架还可包括预力拉杆和拉索,进一步保证了门式支架的两侧受力平衡,整体结构稳定可靠。

(3)本发明提供的悬挑板安装方法,直接在楼板上搭设悬挑板的支撑架,步骤简单,施工快速,有效地节约了人工成本和工期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悬挑板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悬挑板的支撑架的卡槽支座结构;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另一种装配式建筑悬挑板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其中:1‐门式支架;101‐横向构件;102‐竖向构件;2‐卡槽支座;201‐卡槽;202‐螺杆;203‐螺帽;3‐横梁;4‐第一支架;5‐斜拉杆;6‐第二支架;7‐预力拉杆;701‐拉力调节器;8‐拉索;9‐楼板;10‐悬挑板;11‐框架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阅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悬挑板的支撑架,包括设于楼板9内侧的门式支架1,门式支架1由若干横向构件101和若干竖向构件102组成。横向构件101和竖向构件102采用承插扣件式的连接方法,可实现门式支架1的快速拆装,提高作业效率。横向构件101和竖向构件102均采用钢管制成300mm或500mm的模数规格尺寸,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制作,提高钢管构件的周转使用率。

为了增加门式支架1的稳定性,门式支架1靠近楼板9外侧的竖向构件102顶部与斜拉杆5连接,斜拉杆5的另一端锚固在楼板9内,使之与门式支架1、楼板9形成三角形结构,防止门式支架1因受力不均衡向外倾覆。

门式支架1的顶部设有可调高度的卡槽支座2,卡槽支座2包括卡槽201、螺杆202和螺帽203,其中,螺杆202的一端连接在卡槽201底部,另一端与竖向构件102螺纹连接,螺帽203套设在螺杆202上,用于调节及锁定卡槽支座2的高度。若干横梁3通过卡槽支座2插接在门式支架1的顶部,其一端延伸出楼板9外形成一定长度的悬挑段,以支撑悬挑板10的重量。横梁3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均匀承载悬挑板10,以分散每个横梁3的压力,有利于悬挑板10安装的稳定性。具体地,横梁3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工字钢或槽钢但并不限于此。为了进一步增加门式支架1的稳定性,可在横梁3靠近楼板9的端部加设压重装置,加强门式支架1的竖向压力,压重重置可选择沙袋、压块等具有较大质量的物件。

横梁3的悬挑段端部设有支撑悬挑板10外侧的封边梁的第一支架4,悬挑段的中部设有第二支架6,以缩短悬挑板10自重产生的作用力臂,降低了悬挑板10的倾覆力矩,使得支撑架更加安全可靠。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6均为高度可调节式设置,以便根据悬挑板10的具体尺寸调节高度,提高施工效率,具体地,可调节式设置可采用增加垫块或小型千斤顶。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悬挑板安装方法如下:

s1、将门式支架1安装在楼板9内侧,安装倾斜设置的斜拉杆5,使斜拉杆5的一端连接在靠近楼板9外侧的竖向构件102顶部,另一端锚固在楼板9上;

s2、调整门式支架1顶部卡槽支座2的高度,安装横梁3;将横梁3的一端插接在卡槽支座2内,另一端伸出楼板9外形成一定长度的悬挑段,将第一支架4安装在悬挑段的端部,第二支架6安装在悬挑段的中部;

s3、将内侧框架梁11吊装在位于门式支架1上的横梁3一端上,使框架梁11本身作为横梁3的压重;

s4、将悬挑板10吊装在横梁3的悬挑段上,悬挑板10的封边梁抵在第一支架4上,悬挑板10的板身抵在第二支架6上;

s5、浇筑现浇层混凝土,完成悬挑板10施工作业;混凝土到达定龄期后,拆除门式支架1和斜拉杆5。

实施例2

参阅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装置式悬挑板的支撑架,其与实施例1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有:

竖直设置在楼板9上的预力拉杆7,预力拉杆7的上端与靠近卡槽支座2的横梁3端部连接,下端锚固在楼板9内,以提高门式支架1的竖向拉结力,防止门式支架1向外倾覆。预力拉杆7上设有拉力调节器701,以随时调节预力拉杆7对竖向构件102的拉力大小。

拉索8,拉索8的一端与横梁3悬挑段的端部连接,另一端锚固在楼板9外侧,用于平衡预力拉杆7的作用力。当预制框架梁11吊装就位后,对横梁3的悬挑端产生向下的作用力,拉索8的作用力会降低为零。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悬挑板安装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不同之处在于:

s2、调整门式支架1顶部卡槽支座2的高度,安装横梁3;将横梁3的一端插接在卡槽支座2内,另一端伸出楼板9外形成一定长度的悬挑段,将第一支架4安装在悬挑段的端部,第二支架6安装在悬挑段的中部;安装连接横梁3内侧端部与楼板9的预力拉杆7,根据设计要求调节预力拉杆7的拉力;安装连接横梁3悬挑段端部与楼板9外侧的拉索8。

其他结构和安装方法的步骤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