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75517发布日期:2018-12-14 22:33阅读:198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悬挑梁梁柱构造设计技术领域,尤其设计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结构中,屋面大跨度悬挑梁受力复杂,截面尺寸较大,支座配筋大,难度较大。根据建筑要求,可将屋面悬挑梁上翻,做大截面,从而满足净高要求,且减少配筋。而根据现场经验,上翻的悬挑梁上部纵筋全部在柱内截断,并弯锚于柱内,该方法导致大量梁内钢筋被断于柱内,梁柱节点钢筋过密导致振捣不密实,甚至出现空洞,施工难度打,且不能保证质量,而悬挑梁属于静定结构,其破坏后果十分严重。

因此授权公告号为cn20511639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其包括柱子、分别设置于柱子顶部的左右两侧的框架梁和悬挑梁,所述悬挑梁的梁顶标高高于框架梁的梁顶标高,所述悬挑梁和框架梁的底部钢筋均锚固于柱子内,所述悬挑梁和框架梁的梁顶高差处采用以柱子的柱边线为起点的放坡构造,所述的悬挑梁的上部纵筋随坡弯折并伸入框架梁内与框架梁的上部纵筋相互锚固。

上述技术方案所披露的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其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施工质量好,且整个结构的安全性更有保障。但是其在进行悬挑梁的固定过程中,通过悬挑梁上的纵筋随坡弯折并与框架梁上部纵筋之间相互锚固固定,这样,会导致两者之间纵筋结构过于紧密,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会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其具有能够方便进行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的相互固定的特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包括位于底部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两侧分别设有悬挑梁和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与所述悬挑梁位于两者相对一侧的顶部分别设有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分别向框架梁及悬挑梁相对一侧侧面延伸设置,所述凹槽内浇筑有一体设置的混凝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位于凹槽内的混凝土层使得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除了通过本身的结构进行固定之外,还通过混凝土层将两者之间相互进行固定,浇筑过程中,框架梁及悬挑梁可以分开进行浇筑,分开进行浇筑可以有效地提高浇筑的时间,且对于部分绑扎过于紧密的钢筋可以额外进行处理,避免一次性浇筑导致悬挑梁及框架梁浇筑不完整的情况出现。

优选的,所述凹槽水平方向投影为梯形设置,且两个所述凹槽的梯形的水平边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凹槽长度较短的平行边相互抵接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梯形设置的凹槽使得两侧混凝土层浇筑完成后分别与两侧的凹槽之间相互贴合固定,且梯形设置的凹槽可以有效地将两侧的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进行稳定地固定,避免悬挑梁及框架梁水平面上的滑移。

优选的,所述凹槽底部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内设有与所述混凝土层相互连接设置的定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定位槽与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定位板的设置,使得在进行固定过程中,可以通过两侧定位板及第一定位槽之间的相互配合,对两侧的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进行稳定地固定,进一步避免了两侧的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滑移的情况出现。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内设有若干纵筋及绕设在所述纵筋外周的箍筋,所述纵筋及箍筋均位于所述混凝土层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纵筋及绑扎在纵筋为外周的箍筋,使得对位于凹槽内的混凝土层的结构进行稳定,避免其受到外力作用导致混凝土层变形,导致悬挑梁晃动的情况出现。

优选的,相互连接设置的所述凹槽为一组,所述凹槽不止一组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不止一组的凹槽的设置,浇筑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组设置的凹槽进行位置的固定,从而使得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的结构能够更加地稳定。

优选的,两侧所述凹槽底部分别向相互背离一侧延伸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内设有与所述混凝土层一体设置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厚度不小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二分之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定位槽及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延伸板,使得固定过程中,通过延伸板及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了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竖直方向上结构的稳定,避免了悬挑梁及框架梁在竖直方向上的晃动。

优选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连接处倒圆角设置,所述混凝土层与所述延伸板分别与所述凹槽及第二定位槽相互抵接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倒圆角的设置,使得混凝土层与延伸板之间的连接处能够有更多的连接面积,从而保证了混凝土层与延伸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中间折断的风险。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绑扎支撑柱、悬挑梁及框架梁的钢筋,使得三者之间能够相互稳定固定,绑扎完成后,浇筑混凝土;

s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悬挑梁及框架梁上进行凹槽的让位,并在凹槽处对第一定位槽及第二定位槽进行让位;

s3:浇筑完成后,在悬挑梁及框架梁上的凹槽处进行纵筋及箍筋的绑扎;

s4:纵筋及箍筋绑扎完成后,对凹槽处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形成混凝土层;

s5:混凝土层浇筑完成后,将混凝土层表层抹匀并将混凝土层与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完成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的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浇筑过程中对凹槽处进行让位,使得浇筑完成后,凹槽处位置空出,方便了进行二次浇筑,保证了两者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s2中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所述凹槽进行让位时,通过外侧面与所述凹槽相互一致的抵接板放置在所述浇筑过程中的悬挑梁及框架梁上,使得悬挑梁及框架梁能够分别对凹槽进行让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抵接板的设置,使得浇筑过程中,将抵接板放置在悬挑梁及框架梁的上方,从而使得对凹槽位置进行了让位,方便了后期对凹槽处进行二次加工。

优选的,所述抵接板放置在悬挑梁及框架梁上之前需要对所述抵接板外侧面进行涂油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涂油处理,浇筑过程中,抵接板通过涂油一侧与混凝土之间相互接触,浇筑完成后,可以方便地将抵接板拆卸下来,避免了抵接板与混凝土之间相互固定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位于凹槽内的混凝土层的设置,悬挑梁及框架梁之间在进行固定过程中,除了通过本身的结构进行固定之外,还可以通过两侧凹槽之间的混凝土层将两者之间相互进行固定;

2、通过第一定位槽及第二定位槽的设置,混凝土层浇筑过程中,需要通过定位板与延伸板插设在第一定位槽及第二定位槽内,从而实现了对悬挑梁及框架梁竖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位置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施工过程中所用抵接板的整体示意图。

图中,1、支撑柱;2、悬挑梁;3、框架梁;4、凹槽;41、第一定位槽;411、定位板;42、第二定位槽;421、延伸板;43、混凝土层;431、纵筋;432、箍筋;5、抵接板;51、主板;52、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如图1所示,包括位于底部的支撑柱1,这里,在支撑柱1上两侧分别设有悬挑梁2和框架梁3,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框架梁3与悬挑梁2位于两者相对一侧的顶部分别设有凹槽4,这里,两个凹槽4分别向框架梁3及悬挑梁2相对一侧侧面延伸设置,凹槽4内浇筑有一体设置的混凝土层43;且这里,本实施例中,凹槽4水平方向投影为梯形设置,且两个凹槽4的梯形的水平边相互平行设置,凹槽4长度较短的平行边相互抵接设置。这样,悬挑梁2及框架梁3之间在进行固定过程中,除了通过本身的结构进行固定之外,还可以通过两侧凹槽4之间的混凝土层43将两者之间相互进行固定;且这样,浇筑过程中,框架梁3及悬挑梁2可以分开进行浇筑,分段浇筑有效地提高了浇筑的效率,且可以有效地避免钢筋绑扎过于紧密导致浇筑不完全的情况出现;且通过水平投影为梯形的凹槽4可以有效地将两侧的悬挑梁2及框架梁3之间进行稳定地固定,避免悬挑梁2及框架梁3水平面上的滑移。

为了保证悬挑梁2及框架梁3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相互连接设置的凹槽4为一组,凹槽4不止一组设置。这样,浇筑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组设置的凹槽4进行位置的固定,从而使得悬挑梁2及框架梁3之间的结构能够更加地稳定。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对两侧悬挑梁2及框架梁3之间的结构进行稳定的固定,如图2所示,在凹槽4底部设有第一定位槽41,第一定位槽41内设有与混凝土层43相互连接设置的定位板411。这样,固定过程中,通过两侧定位板411及第一定位槽41之间的相互配合,对两侧的悬挑梁2及框架梁3之间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进行稳定地固定。

固定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水平方向上位置的稳定性,还需要保证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两侧凹槽4底部分别向相互背离一侧延伸设有第二定位槽42,第二定位槽42内设有与混凝土层43一体设置的延伸板421,延伸板421厚度不小于混凝土层43的二分之一。这样,固定过程中,通过延伸板421及第二定位槽42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了悬挑梁2及框架梁3之间竖直方向上结构的稳定。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在混凝土层43内设有若干纵筋431及绕设在纵筋431外周的箍筋432,纵筋431及箍筋432均位于混凝土层43内部。这样,通过纵筋431及绑扎在纵筋431为外周的箍筋432,使得对位于凹槽4内的混凝土层43的结构进行稳定,避免其受到外力作用导致混凝土层43变形,导致悬挑梁2晃动的情况出现。

混凝土层43与延伸板421为一体设置,为了保证两者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凹槽4与第二定位槽42连接处倒圆角设置,混凝土层43与延伸板421分别与凹槽4及第二定位槽42相互抵接设置。这样,凹槽4与第二定位槽42连接处倒圆角设置,使得混凝土层43与延伸板421之间的连接处能够有更多的连接面积,从而保证了混凝土层43与延伸板421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避免混凝土层43与延伸板421连接处折断的风险。

实施例2:

一种上翻悬挑梁梁柱节点构造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绑扎支撑柱1、悬挑梁2及框架梁3的钢筋,使得三者之间能够相互稳定固定,绑扎完成后,浇筑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分为多段浇筑,这样,浇筑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浇筑的效率,且浇筑过程中,可以避免由于浇筑长度过长导致浇筑时有部分浇筑点遗漏的情况出现。

s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悬挑梁2及框架梁3上进行凹槽4的让位,并在凹槽4处对第一定位槽41及第二定位槽42进行让位;

这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抵接板5,该抵接板5外周面与凹槽4外侧面一致;浇筑过程中,通过外侧面与凹槽4内壁相互一致的抵接板5放置在悬挑梁2及框架梁3上对凹槽4进行让位处理,且抵接板5放置过程中,对抵接板5的外侧面进行涂油处理。这样,通过涂油处理的抵接板5,使得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可以方便地将抵接板5抽出来,避免混凝土过于黏连导致抵接板5抽出不方便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抵接板5由主板51及副板52组成,其中副板52为插入第二定位槽42的部分,副板52可拆卸固定设置在主板51上。这样,浇筑完成后,可以先将主板51拆卸下来,再对副板52进行拆卸。

s3:浇筑完成后,在悬挑梁2及框架梁3上的凹槽4处进行纵筋431及箍筋432的绑扎;

s4:纵筋431及箍筋432绑扎完成后,对凹槽4处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形成混凝土层43;

s5:混凝土层43浇筑完成后,将混凝土层43表层抹匀并将混凝土层43与悬挑梁2及框架梁3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完成上翻悬挑梁2梁柱节点构造的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浇筑过程中对凹槽4进行让位,使得浇筑完成后,凹槽4位置空出,方便了进行二次浇筑,保证了两者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