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分布式墙体系统及其框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2711发布日期:2018-12-12 00:10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可重构分布式墙体系统及其框型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拼装墙体领域,尤其是一种可重构分布式墙体系统及其框型组件。

背景技术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传统的墙体有砖墙、混凝土砌块墙、石材墙、板墙等,多为永久性墙体,永久性的墙体虽然强度较高,但是成本高昂,工程量大,耗费时间长且不易拆除,不宜应用于临时性或者对于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墙体,于是发展出了拼装墙体,例如,活动板房、临时围护等等。

现有的拼装墙体主要是将墙体进行模块化,制造出墙体模块,然后将墙体模块相互连接构成整个墙体,除了制造功能相同的普通墙体模块外,还可以生产出不同的功能模块,例如门模块、窗模块等等,然后模块根据需要拼装成包含门窗等结构的整面墙体,在使用完成后,还可将其再次拆开还原为不同的功能模块,以便再次利用。此种方式虽然实现了墙体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墙体的承力靠模块本身,所有模块均需要保持足够的强度,在制造模块时,需要考虑其是否能够承受墙体荷载,因此,对于模块的设计和制造增加了诸多限制,而且单个模块的面积通常较大,不利于运输,且不利于通过模块的数量调整墙体的高度;

其二,在墙体组装完成后,就难以再对模块进行调整,若其中一个模块受损或者要将其更换为其他功能的模块,则需要拆下此模块与其他模块的连接,对整个墙体的稳定性带来隐患,甚至需要将整个墙体进行重组才能保持墙体的整个受力性能;

其三,有龙骨支撑的轻质墙体,要现场对龙骨进行切割固定,工作量大、效率低、精度差,轻质墙模块固定在龙骨上,采用螺栓等方式连接,操作繁琐。

其四,模块墙体完成后,还需要布置各种强弱电线路以及墙面装修,以满足各种用电和网络需要,不但加大施工量,延长施工周期,影响墙体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重构模块化墙体及其框型组件,避免功能模块承力并提高墙体的受力性能。

本发明公开的可重构分布式墙体系统,包括框型组件和功能模块,所述框型组件的顶角外侧设置有结构连接部,各框型组件通过结构连接部相互连接构成墙体框架,相邻框型组件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所述框型组件的内侧空间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分别形成模块安装空间,所述功能模块设置于模块安装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结构连接部为与框型组件外侧面所在平面夹角α的连接斜面,其中α的取值范围是5°<α<85°。

优选地,所述框型组件包括基础框体和闸板,所述基础框体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有闸板安装槽,所述闸板位于所述闸板安装槽内,所述闸板通过伸出机构与基础框体相连接;

所述功能模块对应闸板设置有卡槽,所述闸板一侧卡接于卡槽内,另一侧位于闸板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闸板卡接于卡槽内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条。

优选地,所述基础框体设置有用于控制闸板回缩的回缩机构。

优选地,所述伸出机构为设置于闸板与基础框体之间的压簧;

所述回缩机构为设置于基础框体内的电磁铁,所述闸板包含软磁材料,所述基础框体的同一侧边的内侧和外侧均设置有所述闸板,所述电磁铁位于内外侧闸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回缩机构为设置于闸板与基础框体之间的拉簧;

所述伸出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凸轮片,所述驱动机构与凸轮片传动连接,所述凸轮片抵靠于闸板上。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凸轮片设置于从动齿轮上。

优选地,位于墙体框架边侧且位于两个框型组件之间的功能模块外侧设置有条型组件,所述条型组件连接于相邻框型组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功能模块包括中间层和外露层,所述中间层位于模块安装空间内,所述外露层位的面积大于中间层位的面积,所述外露层位于墙体框架外侧并覆盖墙体框架。

优选地,所述框型组件内设置有电缆线,并且框型组件上设置有与框型组件内电缆线相连接的第一电缆线接口,所述功能模块设置有第三电缆线接口,所述第三电缆线接口与第一电缆线接口相连接;

所述框型组件的结构连接部设置有第二电缆线接口,所述框型组件内的电缆线与第二电缆线接口相连接;相互连接的框型组件内的电缆线通过第二电缆线接口相连接,使墙体框架内构成分布式线缆网络。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第二电缆线接口或第三电缆线接口为插座或者与插座相配合的拨动插头,所述拨动插头的安装位置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拨动插头位于安装孔内并且与安装孔滑动配合,所述拨动插头上设置有外露的拨动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第二电缆线接口或第三电缆线接口外周设置有柔性连接件,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第二电缆线接口或第三电缆线接口通过柔性连接件安装于其对应的安装位置。

优选地,所述功能模块为电源/数据接入模块、插座模块、太阳能模块、电器模块或者外挂墙块;

所述外挂墙块设置有用于安装电器的安装部;

所述插座模块设置电源插座、数据插座和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所述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包括直流电源/数据接入端、交流电源接出端和数据接出端,所述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的直流电源/数据接入端与第三电缆线接口相连接,所述电源插座与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的交流电源接出端相连接,所述数据插座与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的数据接出端相连接;

所述电源/数据接入模块设置有电池组、路由器、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电源总接口和数据总接口,所述路由器包括数据接入端与数据接出端,所述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包括数据接入端、交流电源接入端、电池连接端和直流电源/数据接出端,所述数据总接口与路由器的数据接入端相连接,所述路由器的数据接出端与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的数据接入端相连接,所述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的交流电源接入端与电源总接口相连接,所述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的电池连接端与电池组相连接,所述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的直流电源/数据接出端与第三电缆线接口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功能模块为窗模块、门模块、保温隔音墙模块或玻璃幕墙模块。

本发明公开的框型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框体,所述基础框体的顶角外侧设置有结构连接部,所述结构连接部为与框型组件外侧面所在平面夹角α的连接斜面,且5°<α<85°。

优选地,所述连接斜面与框型组件外侧面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α<60°,优选45°。

优选地,还包括闸板,所述基础框体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有闸板安装槽,所述闸板位于所述闸板安装槽内,所述闸板通过伸出机构与基础框体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伸出机构为设置于闸板与基础框体之间的压簧;

所述基础框体设置有用于控制闸板回缩的回缩机构,所述回缩机构为设置于基础框体内的电磁铁,所述闸板包含软磁材料,所述基础框体的同一侧边的内侧和外侧均设置有所述闸板,所述电磁铁位于内外侧闸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回缩机构为设置于闸板与基础框体之间的拉簧;

所述伸出机构包括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和凸轮片,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凸轮片设置于从动齿轮上,所述凸轮片抵靠于闸板上。

优选地,所述基础框体内设置有电缆线,所述框型组件上设置有用于与功能模块进行线路连接的第一电缆线接口,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与基础框体内的电缆线相连接;

所述基础框体的结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与其他框型组件线路连接的第二电缆线接口,所述框型组件内的电缆线与第二电缆线接口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第二电缆线接口为插座或者与插座适配的拨动插头,所述拨动插头的安装位置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拨动插头位于安装孔内并且与安装孔滑动配合,所述拨动插头上设置有外露的拨动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或第二电缆线接口为外周设置有柔性连接件,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或第二电缆线接口通过柔性连接件安装于其对应的安装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可重构模块化墙体通过框型组件连接构成墙体框架,根据需要将功能模块安装于墙体框架上,将墙体框架作为承力主体,功能模块安装于墙体框架上,基本不承受墙体荷载,因而无需过多地考虑功能模块的强度,能够更好地兼顾功能模块的效果;

若需要调整或者更换功能模块,也仅需拆开功能模块与墙体框架之间的连接,而不会影响墙体的整体稳定;墙体框架由框型组件构成,墙体的高度及宽度可以由框型组件的数量决定,使其具有更好的通用性;

框型组件之间通过顶角外侧的结构连接部相互连接,使得框体间隔排布,除框体本身的内侧空间可以安装功能模块外,框体之间也能安装功能模块,在相同墙体面积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框型组件的数量,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墙体框架的受力性能,

功能模块在工厂内制造,实现标准化生产,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制作不同的装饰面层、添加不同的功能,既保证了质量又满足了多样化需求;

墙体框架与功能模块构成分布式电源/数据网络系统,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电源及数据信号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框型组件边框相互连接构成的墙体框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墙体框架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墙体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条型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三角块的示意图;

图6是含有门模块的墙体的示意图;

图7是含有窗模块的墙体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组装的玻璃幕墙的示意图;

图9是功能模块的组装图;

图10是图9的爆炸图;

图11是插座模块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爆炸图;

图13是电源/数据接入模块的爆炸图;

图14是框型组件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爆炸图;

图16是图14的平面透视图;

图17是拨动插头拨出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拨动插头拨回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平面透视图;

图20是插座的示意图;

图21是图20的平面透视图;

图22是图20的爆炸透视图;

图23是闸板卡入功能模块的示意图;

图24是保温隔音墙模块的剖视图;

图25是凸轮伸出机构中闸板缩回的示意图;

图26是凸轮伸出机构中闸板伸出的示意图;

图27是凸轮伸出机构的立体透视图。

附图标记:框型组件1,基础框体101,闸板102,连接斜面103,压簧104,电磁铁105,密封条106,闸板安装槽107,第一电缆线接口108,第二电缆线接口109,拨动插头110,拨动块111,插座112,光孔113,螺孔114,主动齿轮115,齿条116,凸轮片117,从动齿轮118,功能模块2,中间层201,外露层202,卡槽203,第三电缆线接口204,保温隔音墙模块210,硬质隔离层211,保温层212,隔音层213,中空层214,门模块220,玻璃幕墙模块230,插座模块240,电源插座241,数据插座242,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243,电源/数据接入模块250,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251,路由器252,电池组253,电源总接口254,数据总接口255,窗模块260,条型组件3,三角块4,模块安装空间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3所示,本发明的可重构分布式墙体系统,包括框型组件1和功能模块2,所述框型组件1的顶角外侧设置有结构连接部,各框型组件1通过结构连接部相互连接构成墙体框架,相邻框型组件1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所述框型组件1的内侧空间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分别形成模块安装空间5,所述功能模块2设置于模块安装空间5内。。

如图2所示,该可重构模块化墙体的骨架为墙体框架,而墙体框架则由框型组件1拼装而成。其中框型组件1可以为矩形、菱形或者其他多边形等等,就实用性和受力性能而言,以矩形最佳。如图1所示,若框型组件1按照普通的方式:相邻框型组件1的边框相互连接,不但需要更多的框型组件1才能拼装成相同面积的墙体框架,而且在墙体框架中,框型组件1之间的连接结构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框架的整体稳定性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本发明采用了在框型组件1的顶角外侧设置结构连接部,将框体间隔排布间隔排列,顶角的结构连接部相互连接的方式,不但可以节省将近一半的框型组件1,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结构连接部与水平和垂直方向成一定角度,且结构连接部之间互成一定角度,有利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稳定性,受力性能更好,即使某个连接节点出现问题,受限于其他节点的制约作用,整个墙体框架仍能保持稳定。

如图6~8所示,当墙体框架拼装完成后,即可以按照需求自由地安装功能模块2,由于各框型组件1通过顶角外侧的结构连接部相互连接构成墙体框架,而非框型组件1的边框相互连接,因此,相邻框型组件1就会具有间隔空间,所述框型组件1的内侧空间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分别可以形成模块安装空间5,用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安装功能模块2。

框型组件1顶角外侧的结构连接部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平面结构、凹槽与凸块相配合等结构,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结构连接部为与框型组件1外侧面所在平面夹角α的连接斜面103,其中,α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否则其构成的墙体框架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α的取值范围可以是5°<α<85°,进一步而言,30°<α<60°可以使墙体框架获得较好的受力性能,不过其中α等于45°时,效果最佳。设置连接斜面103可以再配合螺钉或者螺栓直接连接,也可以在框型组件1之间辅以连接板相互连接。如图19和21所示,框型组件1可以被分为了两种,一种如图19所示,在框型组件1上具有穿过连接面的光孔113,另一种如图21所示,在框型组件1上具有螺纹孔114,此两种框型组件1可以通过螺钉相互连接。

功能模块2安装于模块安装空间5内,其具体安装方式可以采用常用的螺钉固定、夹持固定或者压紧固定等方式。对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4~16所示,所述框型组件1包括基础框体101和闸板102,所述基础框体101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有闸板安装槽107,所述闸板102位于所述闸板安装槽107内,所述闸板102通过伸出机构与基础框体101相连接;所述功能模块2对应闸板102设置有卡槽203,所述闸板102一侧卡接于卡槽203内,另一侧位于闸板安装槽107内。

功能模块2位于模块安装空间5内,伸出机构的作用是使闸板102保持伸出状态,卡入功能模块2的卡槽203内,实现功能模块2的固定。伸出机构可以采用螺纹顶进,连杆机构或者弹性件等等,其中以弹性件最佳,弹性件可以采用常用的弹簧或者弹性钢片。在安装功能模块2时,只需要将闸板102缩回,然后正确放入功能模块2,松开闸板102,闸板102在伸出机构的作用下卡入功能模块2的卡槽203内,即可实现功能模块2的固定;在拆卸功能模块2时,只需将闸板102缩回,即可取下功能模块2。通过此方式固定功能模块2,闸板102同时位于基础框体101的闸板安装槽107以及功能模块2的卡槽203内,在功能模块2受到垂直于墙体的作用力时,闸板102作为连接的承力对象,其可以承担较大的作用力,确保功能模块2不会发生脱落。

基础框体101的外侧和内侧均设置闸板102,即可以实现框型组件1内的功能模块2的固定以及框型组件1之间的模块的固定。单个框型组件1闸板102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例如可以仅在框型组件1一个侧边的内侧设置闸板102即可实现功能模块2的固定,外侧也仅在一个侧边设置闸板102;也可以如图14~16所示,框型组件1的所有侧边的内外侧均设置闸板102。一般而言采用一个闸板102即可对功能模块2实现基本的固定。闸板102是活动件,也可以在其对侧设置不可活动的凸条,功能模块2先卡入凸条内,功能模块2到位后,再将闸板102卡入功能模块2,利用凸条与闸板102相配合实现功能模块2的固定。如图14~16所示的实施例中,则是在模块安装空间5四周均设置了闸板102,利用四周的闸板102实现模块安装空间5的固定。

对于某些使用环境还要考虑墙体的密封性能,如图23所示,所述闸板102卡接于卡槽203内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条106,密封条106与卡槽203相互接触形成密封,从而保障了闸板102与功能模块2之间的密封,而闸板安装槽107与闸板102之间通常涂抹有润滑油脂,润滑油脂可以起到密封效果,使闸板102与基础框体101之间形成密封,进而使实现整个墙体的密封。

在更换功能模块2过程中,手动使闸板102回缩,安装或者取下功能模块2是较为麻烦的,为此,本发明在所述基础框体101设置有用于控制闸板102回缩的回缩机构。当安装功能模块2前,利用回缩机构使闸板102回缩,放置功能模块2后,松开闸板102,利用伸出机构使闸板102伸出,将功能模块2卡紧;当需要拆下功能模块2时,利用回缩机构使闸板102回缩,即可直接取下功能模块2。回缩机构可以采用连杆、凸轮等结构,而且伸出机构与回缩机构可以采用同一机构,而且以带自锁功能的机构为佳,例如螺纹顶进和回退即可兼顾闸板102的伸出与回收功能。

在如图15和1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伸出机构为设置于闸板102与基础框体101之间的压簧104;所述回缩机构为设置于基础框体101内的电磁铁105,所述闸板102包含软磁材料,所述基础框体101的同一侧边的内侧和外侧均设置有所述闸板102,所述电磁铁105位于内外侧闸板102之间。所述闸板包含软磁材料,即是指闸板可以全部由软磁材料制成也可以是局部由软磁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整体由金属铁制成,也可以与电磁铁对应的部位采用金属铁。当电磁铁105通电时,可以将闸板102吸附,从而实现闸板102的回缩,将电磁铁105设置于内外侧闸板102之间,利用同一个电磁铁105即可控制基础框体101两侧的闸板102。电磁铁105的供电可以采用外接电源也可以采用下文的分布式线缆网络供电并设置按钮开关用于控制电源通断。当电磁铁105断电时,闸板102在压簧104的作用下伸出,卡入功能模块2的卡槽203内,实现功能模块2的固定。

如图25~27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回缩机构为设置于闸板102与基础框体101之间的拉簧119;

所述伸出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凸轮片117,所述驱动机构与凸轮片117传动连接,所述凸轮片117抵靠于闸板102上。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凸轮片117转动,当凸轮片117的凸出部转动至闸板102一侧,即可将闸板102顶出,即如图26所示状态;而当主动齿轮115回转,凸轮片117回到原来的角度,在拉簧119的作用下,即可使闸板102回缩,即图25所示状态。

驱动机构可以是传动轴、轮盘、蜗轮蜗杆等结构,如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115和从动齿轮118,所述主动齿轮115与从动齿轮118传动连接,所述凸轮片117设置于从动齿轮118上。主动齿轮115与从动齿轮118之间可以直接啮合传动,可以通过链条传动,也可通过如图25~27的齿条116传动。为了保持闸板102稳定,同一闸板102可以对应设置至少两个同步的凸轮片117,这些凸轮片117可以通过同一主动齿轮115传动,以保证其同步性。主动齿轮115可以连接外露的传动杆,手动扳动传动杆带动主动齿轮115旋转,也可以将主动齿轮115与步进电机等动力源相连接,以控制主动齿轮115转动;主动齿轮115带动从动齿轮118转动,凸轮片117设置于从动齿轮118上,随着从动齿轮118转动,凸轮片117抵靠于闸板102上。

由于框型组件1间隔排布并且通过顶角外侧的结构连接部相互连接,因此在组合构成墙体框架后,位于边侧的两个框型组件1之间的模块安装空间5具有缺口并非封闭结构,直接安装功能模块2的稳定性相对较低,为此,如图2和4所示,位于墙体框架边侧且位于两个框型组件1之间的功能模块2外侧设置有条型组件3,所述条型组件3连接于相邻框型组件1之间。通过条型组件3可以填补缺口,更为稳定地固定住功能模块2。此外,由于设置了框型组件1的顶角设置了连接斜面103,如图3和图5所示,为了填补外露的连接斜面103所造成的空缺,可以在外露的连接斜面103上连接三角块4。

上面对框型组件1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下面再对功能模块2进行介绍。这些功能模块2可以是普通墙体模块、窗模块260、门模块220、保温隔音墙模块210等较为常见的模块,也可以是诸如风扇模块、电源/数据接入模块、插座模块、太阳能模块等等电器模块。

在将该可重构模块化墙体用于屏幕墙、装饰墙等环境时,若外露出墙体框架会影响其美观度,因此,如图9和10所示,所述功能模块2包括中间层201和外露层202,所述中间层201位于模块安装空间5内,所述外露层202位的面积大于中间层201位的面积,所述外露层202位于墙体框架外侧并覆盖墙体框架,在外部不会看到墙体框架,从而提高墙体的美观度。在中间层201安装进安装空间5内后,再用沉头螺钉将至少一侧的外露层202固定在功能模块2上。

如图24所示即为保温隔音墙模块的剖视图,保温隔音墙模块两侧仍具有外露层202用以覆盖墙体框架,两侧外露层20之间的中间层201依次设置有硬质隔离层211、保温层212、隔音层213及中空层214,以达到良好的隔音保温及分隔效果。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即示出了含有门模块220和保温隔音墙模块210的墙体系统,图7所示的实施例即示出了含有窗模块260和保温隔音墙模块210的墙体系统,图8所示即是玻璃幕墙模块230构成的墙体系统。

由于定制专门的电器模块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可以设置用于外挂电器的外挂墙块,在外挂墙块上可以设置用于安装电器的安装部,按照需求将现有的空调、电视等电器设备安装于外挂模块上。

普通门窗类等无须连接电源或者数据网络的功能模块,安装于模块安装空间5即可,而对于电器等需要电源或者数据网络的功能模块就需要考虑其供电与通信控制。在墙体系统安装完成后,再外铺电缆线的方式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不利于重构使用。因此,对于需要使用电源或者网络数据的功能模块,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框型组件1内设置有电缆线,并且框型组件1上设置有与框型组件1内电缆线相连接的第一电缆线接口108,所述功能模块2设置有第三电缆线接口204,所述第三电缆线接口204与第一电缆线接口108相连接;为功能模块2供电、提供数据信号或者加以控制等。第一电缆线接口108具体可以设置于基础框体101或者闸板102上,例如第一电缆线接口108可设置在闸板102上,利用闸板102弹性力,可以实现第一电缆线接口108与功能模块2的相互连接,为了接触良好,第一电缆线接口108也可以采用弹性触片。

电缆线可以包括电源线、信号线等等,根据需求设置,例如可以采用超五类双绞线,同时实现电源和信号的传输。在常规的功能模块2的电缆线连接方式中,若其中一个功能模块2出现问题,则完全不会影响其他的功能模块2的电源及信号传输。如图14~16的实施例中,所述框型组件1的结构连接部设置有第二电缆线接口109,所述框型组件1内的电缆线与第二电缆线接口109相连接;相互连接的框型组件1内的电缆线通过第二电缆线接口109相连接,使墙体框架内构成分布式线缆网络,所有的功能模块2都是连接于这个线缆网络中的。因为形成了网络形式,其相比与单条线路可以承受更大的负载,可靠性也会大大加强。在墙体系统中接入电源和信号后,就可以安装更加多种多样的功能模块2。例如可以安装电动百叶窗模块、电动门模块以及一系列的电器模块,并且通过手机app或者电脑软件对这些功能模块2进行控制,电缆网络可以是直流电源系统和/或数据网络。墙体框架与功能模块构成分布式电源/数据网络系统,可根据灵活设置电源及数据信号的连接。此外,还可以利用框型组件1内的电缆线为前述的回缩机构供电。

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108、第二电缆线接口109和第三电缆线接口204可以为插座或者插头,只要相互连接的两个接口相匹配即可,例如第一电缆线接口108可以是插头,第三电缆线接口204可以是插座,反之亦然;而相互连接的两个第二电缆线接口109可以一个是插头一个是插座。当然除了插头与插座的连接形式外,还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线缆连接接口形式。各接口设置于框型组件1的结构连接部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进行结构上的连接以及线路上的连接,线路连接可以很好地被隐藏起来,增加墙体外部的美观度。但是,由于第二电缆线接口109相对于一般的结构连接而言,其是较为脆弱的,若结构连接时有轻微的晃动就容易造成接口的损坏。针对这个问题,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108、第二电缆线接口109或第三电缆线接口204外周设置有柔性连接件119,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108、第二电缆线接口109或第三电缆线接口204通过柔性连接件119安装于其对应的安装位置。用此种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第一电缆线接口108、第二电缆线接口109及第三电缆线接口204在结构连接时被损坏。例如,采用螺钉作为框型组件1的结构连接件,先将框型组件1的第二电缆线接口109相互对准实现连接,然后紧固螺钉,在紧固螺钉过程中即使第二电缆线接口109出现移位,但由于第二电缆线接口109是通过其柔性连接件119连接于框型组件1上的,因此,第二电缆线接口109可以随之移动,而不会出现损伤问题,此种结构可用于插座、插头或者其他接口形式;其中柔性连接件119通常采用橡胶、软性胶体等材质。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缆线接口108、第二电缆线接口109或第三电缆线接口204为插座112或者与插座112相配合的拨动插头110,所述拨动插头110的安装位置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拨动插头110位于安装孔内并且与安装孔滑动配合,所述拨动插头110上设置有外露的拨动块111。在进行结构连接时,可以将通过拨动块111将拨动插头110完全拨回安装孔,即可防止拨动插头110在安装时被损坏。在结构连接完成后,即可通过拨动块111将拨动插头110拨出,插入对应的插座112内。对于普通门窗等无须连接电缆线的功能模块2,则不用拨出拨动插头110。带有柔性连接件119的接口和拨动插头110可以配合设置,如图17~19所示的框型组件1中,其第二电缆线接口109即采用了拨动插头;图20~22所示的框型组件1中,其第二电缆线接口109即采用了带有柔性连接件119,此两种第二电缆线接口109可以实现对应连接。

墙体框架内的电缆线可以是220v的交流电的电线、网线又或者是同时传输直流电和网络数据的线缆。例如超五类双绞线含有8根线,其中4根用于传输直流电,4根用于传输数据;又例如类似于手机数据线包含4根线,其中2根用于传输直流电,2根用于传输数据。对于包含直流电源和数据网络的电缆线,不能直接连接外界的交流电,因此需要设置电源/数据接入模块250,所述电源/数据接入模块250设置有电池组253、路由器252、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251、电源总接口254和数据总接口255,所述路由器252包括数据接入端与数据接出端,所述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251包括数据接入端、交流电源接入端、电池连接端和直流电源/数据接出端,所述数据总接口255与路由器252的数据接入端相连接,所述路由器252的数据接出端与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251的数据接入端相连接,所述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251的交流电源接入端与电源总接口254相连接,所述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251的电池连接端与电池组253相连接,所述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251的直流电源/数据接出端与第三电缆线接口204相连接。其中,电源/数据接入转换器251主要通过整流器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且将直流电源线路与数据线路整合通过第三电缆线接口204连接到墙体框架内的分布式线缆网络中。所述电池组253与电源/数据输入转换器251的电池连接端口相连接,以作为ups后备电源,所述路由器252与电源/数据输入转换器251的数据网络信号接入口相连接,为墙体线缆网络系统提供与外部网络连接,同时路由器可提供无线wifi信号连接。

对于插座模块240而言,其通常需要提供交流电,如图11~1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插座模块240设置电源插座241、数据插座242和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243,所述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243包括直流电源/数据接入端、交流电源接出端和数据接出端,所述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243的直流电源/数据接入端与第三电缆线接口204相连接,所述电源插座241与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243的交流电源接出端相连接,所述数据插座242与电源/数据接出转换器243的数据接出端相连接;第三电缆线接口204同时接入了电源和数据网络信号,接入电源/数据输出转换器后,电源/数据输出转换器的电源输出端可以输出电源,输出的电源通常为220v交流电,电源插座241与其电源输出端相连接,可以为各种电器提供电源,如果功能模块需要使用直流电源可以直接从第三电缆线接口204中取电;电源/数据输出转换器的数据网络信号输出端可以输出数据网络信号,数据插座242与其数据网络信号输出端相连接,可以为电脑等设备提供数据网络信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