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8421发布日期:2019-01-14 19:59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悬吊辅助装置包括悬吊平台是建筑施工高空作业时常用到的建筑机械装置,主要用于高层建筑的外墙施工、幕墙安装、外墙清洗、保温施工和外墙维修等,相较于传统的脚手架等,悬吊平台可有效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其操作灵活、移位方便、安全可靠,在建筑施工等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认可。

在悬吊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其平台通常通过钢丝绳悬挂在建筑一侧的高空中,施工工人在平台内对建筑外墙进行施工,当单独的施工工人位于平台一侧或多个工人不对称的站立与平台上时,由于平台受力不均匀,平台会发出侧倾,一方面使悬吊平台的两侧的钢丝绳受力不均,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侧倾的平台也不便于工作进行稳定的施工,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保持悬吊平台平衡的悬吊辅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包括立杆、底梁和配重装置箱,所述立杆竖直焊接在底梁上端四角处,立杆之间焊接有正护栏和侧护栏,所属底梁上端设有底板,支撑架通过连杆固定连接在底梁上,支撑架中安装有吊轮,所述底梁的下端设有配重装置箱,配重装置箱中设有配重块,配重装置箱滑动连接在底板的下端,底板的下端设有供配重装置箱滑动的滑轨装置,配重装置箱中设有滑动驱动装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的下端焊接有一号轨道杆和二号轨道杆,所述一号轨道杆和二号轨道杆平行设置,配重装置箱位于一号轨道杆和二号轨道杆之间,配重装置箱的两侧通过挂臂连接有滚轮,滚轮通过连轴连接在挂臂上端,所述一号轨道杆和二号轨道杆内设有与滚轮相匹配的活动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重装置箱内设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的上端伸出配重装置箱外,所述底板的下端焊接有与驱动齿轮相匹配的条形齿块,所述驱动齿轮连接电机的输出端,电机通过控制器无线连接手持终端。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手持终端为无线遥控器。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重装置箱中的配重块重量为75kg。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重装置箱的下端设有箱盖,箱盖通过若干固定螺栓固定连接在配重装置箱上。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的下端设有多根相互交叉的斜撑杆,斜撑杆均焊接在底梁上。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悬吊平台上端设有防护顶棚,防护顶棚通过连接装置可拆卸的连接在悬吊平台上。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包含上述改进方案的悬吊辅助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当施工人员站立在平台内底板上对建筑进行施工时,通过控制配重装置箱的左右运动调节,使配重装置箱中含有配重块发挥平衡配重的作用,始终使平台处于水平平衡状,使悬吊平台两侧的钢丝绳处于同等的拉伸受力状态,确保平台悬挂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始终保持平台的水平平衡有利于施工工人稳定的进行施工,提供建筑外墙施工的效率,且通过防护顶棚对平台内施工的工人进行顶部防护,防止使用现场高空坠物对施工工人造成损伤,增加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的功能性,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易于使用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的仰视图。

图4为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中配重装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中活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中防护顶棚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立杆1、底梁2、正护栏3、扶手栏4、吊轮5、支撑架6、配重装置箱7、侧护栏8、连杆9、底板10、斜撑杆11、一号轨道杆12、二号轨道杆13、防护顶棚14、挂臂15、滚轮16、连轴17、驱动齿轮18、电机19、活动槽20、箱盖21、配重块22、固定螺栓23、底杆24、支撑杆25、条形齿块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5,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包括立杆1和底梁2,所述立杆1竖直焊接在底梁2上端四角处,立杆1之间焊接有正护栏3和侧护栏8,所属底梁2上端设有底板10,通过立杆1、底梁2、正护栏3和侧护栏8构成悬吊平台主体,所述支撑架6通过连杆9固定连接在底梁2上,支撑架6中安装有吊轮5,通过吊轮5连接钢丝绳及高度调节装置将悬吊平台吊起,所述底梁2的下端设有配重装置箱7,配重装置箱7中设有配重块22,配重装置箱7滑动连接在底板10的下端,底板10的下端设有供配重装置箱7滑动的滑轨装置,配重装置箱7中设有滑动驱动装置,通过滑动驱动装置驱动配重装置箱7在底板10的下端进行需要的滑动,在悬吊平台工作时,当施工人员站立在平台内底板10上对建筑进行施工时,通过控制配重装置箱7的左右运动调节,使配重装置箱7中含有配重块22发挥平衡配重的作用,始终使平台处于水平平衡状,使悬吊平台两侧的钢丝绳处于同等的拉伸受力状态,确保平台悬挂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始终保持平台的水平平衡有利于施工工人稳定的进行施工,提供建筑外墙施工的效率。

所述底板10的下端焊接有一号轨道杆12和二号轨道杆13,所述一号轨道杆12和二号轨道杆13平行设置,配重装置箱7位于一号轨道杆12和二号轨道杆13之间,配重装置箱7的两侧通过挂臂15连接有滚轮16,滚轮16通过连轴17连接在挂臂15上端,所述一号轨道杆12和二号轨道杆13内设有与滚轮16相匹配的活动槽20,通过活动槽20将滚轮16固定在一号轨道杆12和二号轨道杆13内,在为滚轮16提供活动轨道的同时,配合连轴17和挂臂15对配重装置箱7起到稳定悬挂的作用。

所述配重装置箱7内设有驱动齿轮18,驱动齿轮18的上端伸出配重装置箱7外,所述底板10的下端焊接有与驱动齿轮18相匹配的条形齿块26,所述驱动齿轮18连接电机19的输出端,电机19通过控制器无线连接手持终端,其连接方式可为蓝牙连接或遥控连接,蓝牙连接或遥控连接均为现有成熟技术,此处不再加以赘述,当施工工人在底板10上端进行作业需要调节配重装置箱7的位置时,通过手持终端控制电机19工作,电机19工作带动驱动齿轮18转动,驱动齿轮18通过与条形齿块26的啮合作用产生推力,推动配重装置箱7通过滚轮16在一号轨道杆12和二号轨道杆13上的活动槽20滑动,实现平衡调节。

优选的,所述手持终端为无线遥控器,便于配重装置箱7的操控。

优选的,所述配重装置箱7中的配重块22重量为75kg,满足大多成年施工人员的平衡调节需求。

所述配重装置箱7的下端设有箱盖21,箱盖21通过若干固定螺栓23固定连接在配重装置箱7上,通过箱盖21可打开配重装置箱7卸下配重块22或对配重块22进行更换,满足悬吊平台多种不同的使用需求。

所述底板10的下端设有多根相互交叉的斜撑杆11,斜撑杆11均焊接在底梁2上,通过斜撑杆11对底板10及下端的滑动配重装置进行加固,确保整个机构的牢固性。

所述立杆1的上端设有扶手栏4,通过扶手栏4增加整体护栏的高度,提升悬吊平台的安全性。

实施例2:

请参阅图6,本发明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一种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进行功能升级,具体为:

所述悬吊平台上端设有防护顶棚14,防护顶棚14通过连接装置可拆卸的连接在悬吊平台上,通过防护顶棚14对平台内施工的工人进行顶部防护,防止使用现场高空坠物对施工工人造成损伤,增加建筑施工用悬吊平台及悬吊辅助装置的功能性。

所述防护顶棚14的下端设有支撑杆25,支撑杆25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在底杆24上端,所述底杆24焊接在正护栏3上,通过支撑杆25与底杆24的可拆卸连接便于防护顶棚14的安装和拆卸。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电机19为现有技术的应用,本申请中设有立杆1和底梁2,所述立杆1竖直焊接在底梁2上端四角处,立杆1之间焊接有正护栏3和侧护栏8,所属底梁2上端设有底板10,通过立杆1、底梁2、正护栏3和侧护栏8构成悬吊平台主体,所述支撑架6通过连杆9固定连接在底梁2上,支撑架6中安装有吊轮5,通过吊轮5连接钢丝绳及高度调节装置将悬吊平台吊起,所述底梁2的下端设有配重装置箱7,配重装置箱7中设有配重块22,配重装置箱7滑动连接在底板10的下端,底板10的下端设有供配重装置箱7滑动的滑轨装置,配重装置箱7中设有滑动驱动装置,通过滑动驱动装置驱动配重装置箱7在底板10的下端进行需要的滑动,在悬吊平台工作时,当施工人员站立在平台内底板10上对建筑进行施工时,通过控制配重装置箱7的左右运动调节,使配重装置箱7中含有配重块22发挥平衡配重的作用,始终使平台处于水平平衡状,使悬吊平台两侧的钢丝绳处于同等的拉伸受力状态,确保平台悬挂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始终保持平台的水平平衡有利于施工工人稳定的进行施工,提供建筑外墙施工的效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