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建材技术领域,具体地是涉及一种新型环保绿能建材。
背景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理念,它是指将光伏系统与建筑相结合;利用太阳能发电来提供建筑自身用电或并网为电网供电,该技术一般利用建筑屋顶或墙面;不占用昂贵的城市土地面积,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目前在建筑中注入太阳能新能源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于将光伏系统与建筑建材相结合的发展还是很慢;建材是土木和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建材功能单一,易受温度和震动的影响,这就需要一种恒温、防震、牢固、使用寿命长的环保建筑材料;传统的保温隔热建筑建材是以提高气相空隙率,降低导热系数和传导系数为主,纤维类保温材料在使用环境中要使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升高,必须要有较厚的覆层;而型材类无机保温材料要进行拼装施工,存在接缝多、有损美观、防水性差、使用寿命短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环保绿能建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环保绿能建材,包括建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材本体为块状多层结构,所述块状多层结构的建材本体设置有三层,三层分别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外反光隔热层、保温防震组合层、内反光隔热层;所述的建材本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内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连接有将所收集电能向外输出的引出导线,所述的引出导线穿过建材本体内部经内反光隔热层引出至外部,所述建材本体内走行的引出导线外侧设置有穿线保护管;所述的外反光隔热层、内反光隔热层为相同层结构的两反光隔热层,所述的外反光隔热层包括外珍珠棉层、外阻燃聚乙烯层、外铝箔层,所述的内反光隔热层包括内珍珠棉层、内阻燃聚乙烯层、内铝箔层;所述的保温防震组合层包括外层面板、内层面板、设置于外层面板与内层面板之间的多根钢柱,所述钢柱之间以及钢柱与外层面板和内层面板之间通过多根钢筋连接,外层面板、内层面板和钢柱间的空隙内填充有岩棉保温层、防震材料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凹槽由侧方竖向基板、底部抗老化背板构成,所述的竖向基板、底部抗老化背板与建材本体之间通过胶粘合固定,所述的竖向基板为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所述的抗老化背板为抗老化背板TPT。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内的太阳能电池板上表面盖设有钢化玻璃面板,所述的钢化玻璃面板的尺寸与凹槽开口尺寸相对应,且钢化玻璃面板的上表面与建材本体的上表面相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内除放置太阳能电池板的剩余空间采用环保粘接剂填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之间通过镀锡焊接铜带相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反光隔热层的外珍珠棉层与保温防震组合层的外层面板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合连接,所述内反光隔热层的内珍珠棉层与保温防震组合层的内层面板的下表面通过胶粘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反光隔热层的外珍珠棉层的上表面与外阻燃聚乙烯层热复合,外阻燃聚乙烯层的上表面与外铝箔层热复合;所述内反光隔热层的内珍珠棉层的下表面与内阻燃聚乙烯层热复合,内阻燃聚乙烯层的下表面与内铝箔层热复合;所述外铝箔层与内铝箔层的亮光面均朝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外层面板采用水泥纤维增强板,所述的内层面板采用石膏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钢柱沿轴向设有通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防震材料层为由玻璃棉构成的防震材料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型环保绿能建材,所述的岩棉保温层具有优良的防火、保温和吸音性能,用于建筑墙体、屋顶的保温隔音;由玻璃棉构成的防震材料层,可增强建材的防震性;所述的保温防震组合层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建材的用料比较环保,不会散发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该建材外形紧致美观,使用寿命长;所述的外层面板采用水泥纤维增强板,所述的内层面板采用石膏板,其密度大、强度高、防水抗渗能力强,表面平整免抹灰浆。
2、本实用新型的建材本体上所设置的外反光隔热层、内反光隔热层具有不易老化、可双向隔热、节能和隔热性能佳、阻燃等级高、安全性能好的优点;所述的外反光隔热层、内反光隔热层的外珍珠棉层、内珍珠棉层,具有一定的隔水隔热和防震性能,而且无毒、环保,常用来作为建筑类屋顶、墙壁等部位的隔热建材。同时,本实用新型将新能源、绿色节能的光伏发电结合进来,通过在建材本体上设置可容纳太阳能电池板的凹槽以及将所收集电能向外输出的引出导线组成了电能收集系统,实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环保绿能建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环保绿能建材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建材本体、2为外珍珠棉层、3为外阻燃聚乙烯层、4为竖向基板、5为钢化玻璃面板、6为镀锡焊接铜带、7为抗老化背板、8为太阳能电池板、9为凹槽、10为外铝箔层、11为预埋穿线保护管、12为引出导线、13为钢柱、14为环保粘接剂、15为通气孔、16为岩棉保温层、17为防震材料层、18为钢筋、19为内层面板、20为外层面板、21为外反光隔热层、22为保温防震组合层、23为内反光隔热层、24为内珍珠棉层、25为内阻燃聚乙烯层、26为内铝箔层。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环保绿能建材,包括建材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材本体1为块状多层结构,所述块状多层结构的建材本体1设置有三层,三层分别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外反光隔热层21、保温防震组合层22、内反光隔热层23;所述的建材本体1上设置有凹槽9,所述的凹槽9内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8连接有将所收集电能向外输出的引出导线12,所述的引出导线12穿过建材本体1内部经内反光隔热层23引出至外部,所述建材本体1内走行的引出导线12外侧设置有预埋穿线保护管11;所述的外反光隔热层21、内反光隔热层23为相同层结构的两反光隔热层,所述的外反光隔热层21包括外珍珠棉层2、外阻燃聚乙烯层3、外铝箔层10,所述的内反光隔热层23包括内珍珠棉层24、内阻燃聚乙烯层25、内铝箔层26;所述的保温防震组合层22包括外层面板20、内层面板19、设置于外层面板20与内层面板19之间的多根钢柱13,所述钢柱13之间以及钢柱13与外层面板20和内层面板19之间通过多根钢筋18连接,外层面板20、内层面板19和钢柱13间的空隙内填充有岩棉保温层16、防震材料层1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凹槽9由侧方竖向基板4、底部抗老化背板7构成,所述的竖向基板4、底部抗老化背板7与建材本体1之间通过环保胶粘合固定,所述的竖向基板4为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所述的抗老化背板7为抗老化背板TPT。
其中,所述的预埋穿线保护管11为PVC穿线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9内的太阳能电池板8上表面盖设有钢化玻璃面板5,所述的钢化玻璃面板5的尺寸与凹槽9开口尺寸相对应,且钢化玻璃面板5的上表面与建材本体1的上表面相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9内除放置太阳能电池板8的剩余空间采用环保粘接剂14填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太阳能电池板8之间通过镀锡焊接铜带6相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反光隔热层21的外珍珠棉层2与保温防震组合层22的外层面板20的上表面通过环保胶粘合连接,所述内反光隔热层23的内珍珠棉层24与保温防震组合层22的内层面板19的下表面通过环保胶粘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反光隔热层21的外珍珠棉层2的上表面与外阻燃聚乙烯层3热复合,外阻燃聚乙烯层3的上表面与外铝箔层10热复合;所述内反光隔热层23的内珍珠棉层24的下表面与内阻燃聚乙烯层25热复合,内阻燃聚乙烯层25的下表面与内铝箔层26热复合;所述外铝箔层10与内铝箔层26的亮光面均朝外。
其中,所述外铝箔层10与内铝箔层26的厚度均为3μm-10μm。
优选地,所述外铝箔层10与内铝箔层26的厚度为7μm。
其中,所述外阻燃聚乙烯层3与内阻燃聚乙烯层25的厚度均为18-40g/m2。
优选地,所述外阻燃聚乙烯层3与内阻燃聚乙烯层25的厚度均为30g/m2。
其中,珍珠棉层和阻燃聚乙烯层内均含8-20%的阻燃母粒,不仅具有可靠的阻燃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与基体树脂的亲和性,可以根据制品阻燃等级要求进行配比以达到最佳性价比。
此外,外反光隔热层21的的外铝箔层10 和内反光隔热层23的内铝箔层26的亮光面均朝外,可充分利用金属的反光性能,既隔绝建筑外部热量的传递,也控制了建筑内部能量的流失,使建材本体1达到双向隔热的效果,提高建材的隔热、节能和保温性能;而且金属天然就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提高了建材的阻燃性能;外铝箔层10 和内铝箔层26同时也给建材提供了保护作用,防止材料老化,延长使用寿命,保证材料的防水、隔热和保温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外层面板20采用水泥纤维增强板,所述的内层面板19采用石膏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钢柱13沿轴向设有通气孔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防震材料层17为由玻璃棉构成的防震材料层,可增强建材本体1的防震性。
所述的外层面板20、内层面板19的厚度大于6.5cm;所述的外层面板20、岩棉保温层16和内层面板19的厚度比为4:5:4。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