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5627发布日期:2019-06-14 23:39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建设了大量六层以下的普通住宅,这类住宅普遍都没有设置电梯,如今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对老年人的日常出行造成了很大不便,基于这样的问题,针对老旧住宅楼梯间的无障碍改造也进行了大量尝试。如采用楼梯间外增设电梯单元,与楼梯段的中间休息平台相连,这样设计施工都易于实现,但住户通过电梯上下楼,必须要步行半层楼高才能到达入户层,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起来仍极为不便。

针对以上需要步行半层的不便,有采用在住宅南侧或北侧增设外廊与电梯井相连的方式,这样住户就能够乘坐电梯直接到达入户层,解决了无障碍设计问题。但此种方法的缺点在于,较宽的外廊加建会影响采光、日照和景观。入户部分的空间布局要进行较大的改动。同时,这种改造方式对于一梯三户的集合住宅则难以适用。此外,还有对建筑内部和楼梯间墙体进行加固后,在楼梯间对应部位的南侧将楼板局部拆除,增设钢筋混凝土电梯井,这样电梯间和楼梯间可共用一个出入口,方便使用。但是这种方法会牺牲用户的套内面积,施工较为复杂,电梯的运行还会对居室产生振动和噪声等影响。上述这些楼梯间无障碍改造研究和实践,均会对于原有老旧住宅的建筑空间会产生一定影响,且无法满足平层入户及一梯多户的无障碍等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以解决现有楼梯改造过程中无法满足用户平层入户及一梯多户的无障碍的要求。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所述建筑结构加建在多层住宅上;所述建筑结构包括:楼梯间和电梯井;所述楼梯间由多个休息平台分隔成多层,每层所述楼梯间与每层所述多层住宅相对应,所述楼梯间用于连通所述多层住宅内的房间;所述电梯井与每层所述楼梯间连通,固定在所述楼梯间外;每个所述休息平台与所述多层住宅对应层数的房间标高相同;每层所述电梯井通过对应的所述休息平台与所述多层住宅内对应层数的房间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楼梯间内设有单跑楼梯,所述单跑楼梯固定在相邻所述休息平台之间,以使每层所述楼梯间均通过所述单跑楼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井通过所述多层住宅分层处的外墙与所述楼梯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住宅分层处的外墙和所述电梯井之间依次设有防震层和隔音层。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井为金属框架结构,所述电梯井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电梯轿厢,所述电梯井的顶部连接电梯机房;每层所述电梯井均设有层门,以间隔所述电梯井与所述楼梯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井的壁面和所述电梯轿厢的壁面均为透明壁面。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井内的井道的长度为1400-1500mm,所述电梯井内的井道的宽度为1300-1400mm。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井延伸至地面,所述电梯井的底部设有底坑,所述电梯井与地面接触的至少一侧连接有防水层,以防止所述底坑积水。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住宅包括:多个门栋;每个所述门栋包括:低层住宅和高层住宅;所述高层住宅固定在所述低层住宅上方;每个所述门栋内均设有所述楼梯间,其中仅有一个所述楼梯间连接有所述电梯井;所述建筑结构还包括:多个通廊;每个所述通廊均固定在所述高层住宅的分层处;每个所述通廊的一端与对应层数且连有所述电梯井的所述楼梯间连接,每个所述通廊的另一端与其他所述门栋对应层数的所述楼梯间和/或所述多层住宅内对应层数的房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通廊通过锚栓与所述高层住宅连接,固定在所述高层住宅的外墙上。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通过将电梯井与每层楼梯间连通,并固定在楼梯间外,同时通过休息平台直接将电梯井与房间连接,使得休息平台与多层住宅对应层数的房间的标高相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建筑结构易于设计和施工,能够减少对户内空间的改动和干扰,满足电梯平层入户及一梯多户的无障碍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提供的建筑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提供的建筑结构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建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多层住宅;2:楼梯间;3:电梯井;4:休息平台;5:通廊;11:第一门栋;12:第二门栋;21:房间;22:单跑楼梯;23:外墙;24:外窗;31:电梯轿厢;32:电梯机房;33:层门;34:底坑;111:低层住宅;112:高层住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如图1所示,该建筑结构加建在多层住宅1上。建筑结构包括:楼梯间2和电梯井3。楼梯间2由多个休息平台4分隔成多层,每层楼梯间1与每层多层住宅1相对应,楼梯间2用于连通多层住宅1内的房间21。电梯井3与每层楼梯间2连通,固定在楼梯间2外。每个休息平台4与多层住宅1对应层数的房间21标高相同。每层电梯井3通过对应的休息平台4直接与多层住宅1内对应层数的房间21相连,以满足电梯平层入户及一梯多户的无障碍要求。

若原有楼梯为双跑楼梯,改造过程中,可采用单跑楼梯22替代原有的两跑楼梯,单跑楼梯22固定在相邻休息平台4之间,使每层楼梯间2均通过单跑楼梯22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多层住宅1的每层均对应设有多个房间21,房间21直接通过平层的休息平台4与单跑楼梯22连接,电梯间2与休息平台4相连,用户能够通过休息平台4直接进入电梯。此外,由于采用单跑楼梯22将每层楼梯间2连通,用户也能够直接通过单跑楼梯22上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通过将电梯井3与每层楼梯间2连通,并固定在楼梯间2外,同时通过休息平台直接将电梯井3与房间21连接,使得休息平台与多层住宅1对应层数的房间21的标高相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建筑结构易于设计和施工,能够减少对户内空间的改动和干扰,满足电梯平层入户及一梯多户的无障碍要求。

基于上述实施例,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电梯井3通过多层住宅1分层处的外墙23与楼梯间2连接。例如,可通过在多层住宅1分层处的外墙23上植锚钢筋条或钢板,并在电梯井3上设置相应的钢筋条或钢板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形成拉结固定。进一步地,为降低电梯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及震动,多层住宅1分层处的外墙23和电梯井3之间可依次设置防震层和隔音层,从而降低震动及声音的传递。

基于上述实施例,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梯井3为金属框架结构,电梯井3内设有可垂直升降的电梯轿厢31,电梯井3的顶部连接电梯机房32;每层电梯井3均设有层门33,以间隔电梯井3与楼梯间2。其中,电梯井3安装电梯轿厢31后还预留有部分空间,为供后续电梯改造。

为避免加建电梯后楼梯间2的采光受到影响,电梯井3的壁面和电梯轿厢32的壁面均为透明壁面,以使外部光线能透过电梯井3射入楼梯间2,同时也为电梯提供照明。此外,每层楼梯间2均预留两个外窗24,以使流动空气和光线能透过电梯井3进入楼梯间2,以降低加建电梯对楼梯间2采光和通风等方面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为降低加建电梯对交通面积的影响,如图1所示,电梯井3内的井道的长度设计为1400~1500mm,优选为1450mm,电梯井3内的井道的宽度设计为1300~1400mm,优选为1350mm。选用适用3至4人载重为240Kg的电梯轿厢32,单跑楼梯22选用260mm×175mm。根据上述尺寸,楼电梯2间总进深为8550mm左右,若原有楼梯间的进深为4710mm,加建电梯后进深增加了3840mm,而交通面积仅增加近10m2左右,较传统改造工程而言大幅缩小了交通面积。通过上述设计在对交通空间有限改动的条件下,实现了楼梯间无障碍设计的目标。其中,电梯井3延伸至地面,电梯井3的底部设有底坑34,底坑34的深度为500~600mm,优选为550mm。电梯井3与地面接触的至少一侧连接有防水层35,以防止底坑34积水。

一般情况下,由于加建电梯仅对高层住户有益,还会影响低层住户的采光及出行,造成加建电梯这一工程难以实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建电梯的建筑结构,如图4所示,多层住宅1包括:多个门栋;每个门栋包括:低层住宅111和高层住宅112。高层住宅112固定在低层住宅111上方。每个门栋内均设有楼梯间2,其中仅有一个楼梯间2连接有电梯井3。本实施例中,建筑结构还包括:多个通廊5;每个通廊5均固定在高层住宅112的分层处。每个通廊5的一端与对应层数且连有电梯井3的楼梯间连接,每个通廊5的另一端与其他门栋对应层数的楼梯间和/或所述多层住宅1内对应层数的房间连接,以使高层住户能够通过通廊5使用其他门栋的电梯。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多层住宅1包括第一门栋11和第二门栋12。第一门栋11和第二门栋12均设有楼梯间2。第一门栋11连接有电梯井3。通廊5固定在高层住宅112的分层处,通廊5通过锚栓与高层住宅112连接,固定在高层住宅112的外墙上。通廊5的第一端与第一门栋11内对应层数的楼梯间2相连,通廊5的第二端与第二门栋12内对应层数的楼梯间2相连。通过上述方式,第二门栋12内的高层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第一门栋11的电梯。此外,为方便用户出行,通廊5的第二端也可直接与多层住宅1内对应层数的房间2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针对具有多个门栋的多层住宅1,也可将多个楼梯间2中选择性的增设电梯井3,以避免客流量过大的问题。

本实施例采用通廊5将未设有电梯井3的门栋和设有电梯井3的门栋连通,使整个多层住宅1中各门栋内的高层住户均能使用电梯井3,同时改善了大部分低层住户采光和出行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在设有多个门栋的多层住宅1内仅设置单个电梯井3,大幅降低了改造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