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5187发布日期:2019-06-14 23:33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楼板。

(二)

背景技术:

目前,多层或高层建筑的楼板主要采用现浇砼整体浇筑,一般的施工方法是在施工现场搭设规定的临时的脚手架,并设置好模板,然后根据需要配置钢筋,接着进行现场混凝土的浇筑。代替这种现场中用的模板施工的是预先在工厂制造的所谓预制的模板,然后将这种预制的模板搬入现场,安装在相应的脚手架上施工,由于其作业性先进,可以缩短工期,所以近年来被广泛采用。所以近年来被广泛采用。这类预先制作的模板有压型钢板、砼模板及预应力砼模板等,但是,这类预制的模板在现浇砼楼盖、屋盖等现浇砼板施工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过高,重量太大,不够轻便。例如采用压型钢板作为不拆除的永久性模板时,虽然强度高,刚度大,但是成本高,同时,外露的钢模板容易锈蚀,严重影响建筑的美观与使用。当采用砼模板作为不拆除的永久性模板时,如专利号为03227765.2、名称为“一种钢筋混凝土拼装楼板”的实用新型专利,在该专利的说明书第3页第13行至第22行中具体描述了该实用新型的实现方式,“该钢筋混凝土拼装楼板,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钢筋,楼板由多块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拼装组成,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纵向肋下两侧开有孔洞,钢筋穿过构件两侧的孔洞,连接多块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拼装楼板后,槽内再浇筑混凝土填平。”,该实用新型专利方案中,楼板由多块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拼装组成,并通过现穿钢筋与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已有的钢筋形成纵横交错的布局来形成双向结构,不需现场支模,现穿钢筋与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原有钢筋形成纵横交错的布局,能承受双向荷载,但是,其本身为单向结构,需现穿钢筋方可承受双向荷载,而且,其构件纵向肋结构造成了横向隔断,不便于管线穿设,现浇砼与模板之间的叠合界面的抗剪能力低,楼盖或屋盖施工用的钢筋、砼等材料耗用大,成本高,整体性差。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技术缺点做的改进。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合楼板,这种底板强度高、刚度大,其在应用到楼板中时可以直接作为底模板使用,不需要另外支模,不但减少了模板,同时可以减少模板支架或者不用模板支架,不需要拆模,节约了工期和成本;同时也符合当下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其大大的减少了建筑垃圾。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包括预制桁架条形底板,现浇钢筋砼层,多条预制桁架条形底板紧密排列,且端头搭在梁或墙上,且布设钢筋后,在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钢筋砼层,其特征在于预制桁架条形底板包括底板和桁架,条形底板为混凝土预应力底板,条形底板内设置有多根纵向预应力钢筋,桁架包括上弦杆、腹杆和下弦杆,上弦杆与下弦杆之间通过腹杆连接,下弦杆设置在条形底板内,腹杆为波浪形连续钢筋,底板上设置一条纵向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桁架靠近底板的一侧边5-10厘米设置,所述的条形底板的长度大于宽度的5倍。本实用新型是在桁架条形底板的一纵向边附近设置一条纵向桁架,而不是传统的对称设置,该条形底板具有灵活性强,可以针对不同结构的楼板作出适应性调整。桁架条形底板的两端可以搭接在墙上或梁上,由于桁架的作用,能充分发挥桁架的力学性能,减少现浇砼板的钢筋的用量,减薄现浇砼板的厚度,降低成本,并且可大大提高现浇砼与网架之间的相互嵌固作用,提高现浇砼与模板之间的叠合界面的抗剪能力,提高楼盖的整体性能,此外,桁架条形底板可在工厂实现大批量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与施工成本,适用于各种现浇钢筋砼或预应力钢筋砼的空心板、实心楼盖、屋盖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条形底板的纵向中部位置设置有加强网,且加强网设置在纵向预应力钢筋的下面;加强网为钢筋网或纤维网。一般在搬运或应用时,条形底板的中部是薄弱部位,通过加强网的设置,可以加强该部位的强度,同时在一定的受力范围内,可以减薄条形底板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底板厚度大于5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桁架的上弦杆为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钢管内浇筑有现浇混凝土或者所述的钢管内设置有钢筋,钢筋为预应力钢筋。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桁架设置有一根上弦杆,两根下弦杆,波浪形腹杆设置有两根,两根波浪形腹杆的波峰在上弦杆的同一相对点焊接,形成四棱锥结构单元。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局部放大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中,1为条形底板,2为桁架,3为预应力钢筋,4为上弦杆,5为下弦杆,6为腹杆,7为钢管内预应力钢筋,8为加强网,9为现浇钢筋砼层,以下各附图中,编号相同的,其说明相同。

本实用新型如附图1所示,包括预制桁架条形底板、现浇钢筋砼层9,多条预制桁架条形底板紧密排列,且端头搭在梁10或墙11上,且布设钢筋后,在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钢筋砼层9,预制桁架条形底板包括条形底板1和桁架2,条形底板1上设置一条纵向桁架2,底板为宽度70㎝的混凝土预应力底板,底板1内设置有多根纵向预应力钢筋3,桁架2包括上弦杆4、腹杆6和下弦杆5,上弦杆4与下弦杆5之间通过腹杆6连接,下弦杆4设置在条形底板1内,腹杆6为波浪形连续钢筋,所述的桁架2靠近底板1的一侧边5厘米设置,所述的条形底板1的长度大于宽度的5倍。

如图2所示,底板的厚度大于5厘米。

如图3所示,所述的条形底板1的纵向中部位置设置有加强网8,且加强网8设置在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下面;加强网8为钢筋网或纤维网。

如图4所示,所述的桁架的上弦杆为钢管;所述的钢管内浇筑有现浇混凝土;所述的钢管内还设置有钢筋,钢筋可为预应力钢筋。

如图5所示,所述的桁架2距离条形底板1的一边纵向侧边的距离为d;d的数值范围为5-10厘米。

如图6所示,其为附图3的断面示意图,其条形底板1的纵向中部位置设置有加强网8,且加强网8设置在纵向预应力钢筋3的下面。

如图7所示,其为附图6的局部放大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