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彩隔热花岗岩石涂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6747发布日期:2019-07-27 10:58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彩隔热花岗岩石涂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彩隔热花岗岩石涂层。



背景技术:

由于长时间受太阳照射的建筑外表面的温度持续升高,居住室内、厂房车间等的气温必然的升高,给正常人类居住、材料存放、设备的安全都造成很大的影响;绝热涂料是一种阻挡、反射、辐射太阳光近红外热量的功能性水性涂料,全面取代水喷淋系统,保温棉、发泡海绵、夹层铁皮等,令建筑外表面隔热降温。

授权公告号为CN20378292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反射涂料形成的保温隔热墙,包括有墙体,在墙体的内表面、外表面分别设置有腻子层、反射保温隔热涂料层;或是在墙体内部设置有反射保温隔热涂料层。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上述保温隔热涂层通过在墙体内或墙体外简单地设置反射保温隔热涂料层,其涂层结构的绝热性能较弱,无法有效阻挡墙体内、外侧的热传递,该墙的保温隔热涂层的绝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彩隔热花岗岩石涂层,其解决了现有的保温隔热涂层的隔热效果较差问题,达到了提高绝热涂料涂层结构隔热性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多彩隔热花岗岩石涂层,包括依次涂布于墙体基面的基础腻子层、渗透底层、多彩中层以及罩面层,所述罩面层为透明涂层,所述渗透底层和基础腻子层之间设置有隔热复合层,所述隔热复合层包括聚酰亚胺层和贴附于聚酰亚胺层两个表面的带有网孔的玻璃纤维网,所述渗透底层与玻璃纤维网之间设置有粘接剂层,所述粘接剂层嵌于网孔且与聚酰亚胺层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的罩面层与多彩中层之间组成第一道反射涂层,反射较大的一部分阳光,玻璃纤维网与聚酰亚胺层,形成第二道强力反射涂层,反射剩下的大部分阳光,而少部分被吸收的,玻璃纤维网与粘接剂层之间的空间间隙,以及玻璃纤维本身的良好隔热效果形成了第三道隔热,以此组合形成了极强的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复合层还包括陶瓷微泡隔热保温涂层,所述陶瓷微泡隔热保温涂层一侧面嵌设并覆盖于玻璃纤维网,另一侧面与渗透底层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孔为陶瓷微泡隔热保温涂层提供容纳空间,陶瓷微泡隔热保温涂层能有效地增强建筑的隔热保温效果,由于涂料本身特殊的由极微小的空心陶瓷微泡和与其相适应的环保乳液组成的水性涂料体系,使其还有着优良的防水、防腐蚀、防紫外线老化、耐酸碱等性能,同时与各类基底有较强的附着力;通过陶瓷微泡隔热保温的阻隔,可以有效的阻止多彩中层所吸收热量传导至聚酰亚胺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网孔为正六边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般玻璃纤维网的单丝的直径为几个微米到二十几个微米,将其网孔设置为正六边形可以保持其施工过程中的良好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多彩中层朝向罩面层的表面设置有多道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多彩中层的表面覆盖有第一透光层,所述第一透光层表面沿第一凹槽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填充有多彩嵌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第一透光层形成两道反射,凹槽可以增加对多角度的光的反射效果以减少热量吸收;并且将彩中层作为基础底色,多彩嵌层作为色彩补充,再通过第一透光层将多彩嵌层与多彩中层分离,在阳关照射时,部分光线通过透明层到达多彩中层后反射,部分在多彩嵌层反射,部分经过两层的双重反射;而后反射之后的这些光,部分将混合或干涉形成明暗或颜色不同的光;由此在不同的角度看墙面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的效果,达到了色彩绚丽,不易引起视觉疲劳,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辨识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V形槽,且V形的端部设有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形槽和圆角的设置使得光线在穿过第一透明层的V形凹槽时可以减少反射损耗,并且可以引导光线从凹槽的另外一侧射出,增加光暗变化的多样性,也减少了热量吸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多彩嵌层以及第一透光层表面设置有第二透光层,所述第二透光层的表面布设有彩点,所述罩面层覆盖于彩点和第二透光层的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彩点可以非常有效的增加墙面色彩丰富性,第二透光层一方面起到找平的作用,另一方面形成一层透明薄膜,以将彩点与多彩嵌层分离,以更好的达到混光的或干涉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多彩嵌层和彩点的材料均为光致变色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彩嵌层和彩点本身就可以在不同角度产生不同颜色的反射光,再配合反射干涉的混光效果,可以极大提高涂层的绚丽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础腻子层为超细钢渣微粉腻子层,所述渗透底层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超细钢渣微粉腻子层将外墙体进行初步进行找平,使其表面的粘性相同,从而让渗透底层在基础腻子层得涂布是更为简单方便,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形成的渗透底层能够让涂层结构具有防水、耐碱性能;同时,由于渗透结晶防水涂料遇水后能在渗透底层缺陷处产生二次结晶,具有自动修复微裂纹等缺陷的功能,抗涂层结构变化强,减少了维修费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础腻子层与所述渗透底层之间均匀涂覆有消泡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消泡剂层减少渗透底层在涂抹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渗透底层所对应的玻璃纤维网的网孔内的空气,形成近似于真空的效果,以加强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罩面层为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罩面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光致变色材料和隔热材料的耐沾污性较差,而沾污之后其辐射太阳光的能力也急剧下降,相应的变色性能也急剧下降了,为了保持光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性能,在光致变色材料表面设有一层无色透明的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罩面涂层,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罩面涂层具有光催化作用和光自洁特性,在不影响光致变色材料辐射太阳光的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光致变色材料的耐候性、自清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透明的罩面层与多彩中层之间组成第一道反射涂层,玻璃纤维网与聚酰亚胺层,形成第二道强力反射涂层,再通过玻璃纤维网与粘接剂层之间的空间间隙以及玻璃纤维本身的良好隔热效果形成了第三道隔热防线,以此组合形成了极强的隔热效果;

2、陶瓷微泡隔热保温的阻隔,可以有效的阻止多彩中层所吸收热量传导至聚酰亚胺层,形成第四到隔热防线;

3、将彩中层作为基础底色,多彩嵌层作为色彩补充,再通过第一透光层将多彩嵌层与多彩中层分离,自然光将混合或干涉形成明暗或颜色不同的光;由此在不同的角度看墙面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的效果,起到隔热反射的同时达到了色彩绚丽,不易引起视觉疲劳,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辨识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多彩隔热花岗岩石涂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玻璃纤维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础腻子层;2、消泡剂层;3、渗透底层;4、隔热复合层;5、多彩中层;6、第一透光层;7、多彩嵌层;8、第二透光层;9、彩点;10、罩面层;41、粘接剂层;42、玻璃纤维网;421、网孔;43、聚酰亚胺层;44、陶瓷微泡隔热保温涂层;51、第一凹槽;61、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多彩隔热花岗岩石涂层,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涂布于墙体基面的基础腻子层1、消泡剂层2、隔热复合层4、渗透底层3、多彩中层5、第一透光层6、第二透光层8以及透明的罩面层10。

基础腻子层1为超细钢渣微粉腻子层,并以此在外墙体进行初步进行找平,使其表面的粘性相同。消泡剂层2消除渗透底层3在涂抹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量。渗透底层3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以提供防水和自动修复微裂纹。

隔热复合层4包括聚酰亚胺层43、贴附于聚酰亚胺层43两个表面的带有网孔的玻璃纤维网42以及陶瓷微泡隔热保温涂层44。网孔421为正六边形孔,渗透底层3与玻璃纤维网42之间设置有粘接剂层41,粘接剂层41嵌于网孔421且与聚酰亚胺层43间隔设置。聚酰亚胺层43为纳米级微粒涂布铺设而成,陶瓷微泡隔热保温涂层44一侧面嵌设并覆盖于玻璃纤维网42,另一侧面与渗透底层3贴合。

多彩中层5为底色涂料,根据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底色配方。多彩中层5朝向罩面层10的表面设置有多道V形且V形的端部设有圆角的第一凹槽51,第一透光层6覆盖于第一凹槽51与多彩中层5的表面,第一透光层6表面沿第一凹槽51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61,第二凹槽61内填充有多彩嵌层7。在实际操作中,第一透光层6可以通过带有波纹的刷辊刷涂,多彩嵌层7的材料为螺吡喃类变色化合物,多彩嵌层7基本分布于凹槽,部分可以在第一透光层6表面留有薄层。

第二透光层8设置于多彩嵌层7和第一透光层6表面,第二透光层8的表面布设有彩点9,第一透光层6的折射率大于第二透光层8。

罩面层10覆盖于彩点9和第二透光层8的表面,罩面层10为有机无机杂化光催化罩面涂层。

隔热远离:

透明的罩面层10与多彩中层5之间组成第一道反射涂层,反射较大的一部分阳光,少部分被吸收,但被陶瓷微泡隔热保温涂层44。玻璃纤维网42与聚酰亚胺层43,形成第二道强力反射涂层,反射剩下的大部分阳光,而少部分被吸收的,玻璃纤维网42与粘接剂层41之间的伪真空间隙以及玻璃纤维本身的良好隔热效果形成了第三道隔热防线。以此组合形成了极强的隔热效果。

多彩原理:

通过将多彩中层5作为基础底色,多彩嵌层7、彩点9作为色彩补充,再通过第一透光层6将多彩嵌层7与多彩中层5分离,通过第二透光层8将彩点9与多彩嵌层7;反射后的自然光将混合或干涉形成明暗或颜色不同的光;由此在不同的角度看墙面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