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砌体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6694发布日期:2019-10-15 18:06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预制砌体墙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砌体墙板。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建造作业中,建筑中的非剪力墙在建筑物中的结构性能要求没有剪力墙高,因而对于非剪力墙的制造,全部采用混凝土制作会导致成本高,一定程度上资源浪费,不利于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预制砌体墙板,旨在减少预制墙板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制砌体墙板,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包括墙板主体和构造围体;所述墙板主体包括多排砌体,多排所述砌体相接设置;所述构造围体设置于所述墙板主体外围,所述构造围体与所述墙板主体的周边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构造围体包括混凝土框架和构造钢筋;其中,所述混凝土框架由混凝土浇筑在所述墙板主体外围形成;所述构造钢筋预埋在所述混凝土框架的内部,且环绕所述混凝土框架。

可选地,相邻的两排所述砌体呈错位排布,以在所述墙板主体的两相对侧部形成有马牙槎,所述马牙槎与所述混凝土框架适配嵌合。

可选地,所述构造围体包括两圈所述构造钢筋,两圈所述构造钢筋沿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厚度方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所述构造围体具有侧构造边,所述侧构造边在两圈所述构造钢筋之间凹设有浇筑槽,所述浇筑槽沿所述侧构造边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浇筑槽的沿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厚度方向的宽度,自外向内呈逐渐减小设置。

可选地,所述墙板主体的外周面到所述构造围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d,d≥100mm。

可选地,所述构造围体还具有顶构造边,所述顶构造边预埋有定位插件,所述定位插件自所述顶构造边的顶面向上凸设。

可选地,所述顶构造边的两端还预埋有吊装预埋件。

可选地,所述砌体为混凝土空心砌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分为墙板主体和构造围体两大部分,其中,所述墙板主体包括多排呈层叠设置的砌体,所述构造围体设置在所述墙板主体的外围,所述构造围体与所述墙板主体的周边连接固定,也就相当于,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其主体部分为砌体,仅围体部分为混凝土构造体,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预制砌体墙板,其承重和围护两大部分明确分工,总体所使用的混凝土量较少,不仅可有效降低其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装配现场砌筑砌体的作业量。特别地,当砌体为轻质砌体或空心砌体时,还可减小预制砌体墙板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制砌体墙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预制砌体墙板的墙板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装配式建筑建造中,装配式建筑的墙体结构可分为剪力墙和非剪力墙。其中,所述剪力墙是装配式建筑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破坏,所述剪力墙通常采用现场浇筑方式形成。所述非剪力墙承重较小,故所述非剪力墙可采用预制墙板装配而成。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制砌体墙板,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相对于常规预制墙板而言,所述预制砌体墙板所使用的混凝土量较少,进而有效降低其成本。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预制砌体墙板包括墙板主体100和构造围体200;其中,墙板主体100包括多排砌体110,多排砌体110相接设置;构造围体200设置于墙板主体100外围,构造围体200与墙板主体100的周边连接固定。

具体而言,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大致呈正方形或长方形设置。对于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墙板主体100,墙板主体100主要起围护作用,该墙板主体100包括多排砌体110,多排砌体110沿上下向层叠,多排砌体110沿上下向依次相接,每排砌体110包括多个依次拼接砌筑的砌体110。对于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构造围体200,构造围体200主要起承重作用,构造围体200采用混凝土浇筑于墙板主体100的外围区域形成,从而构造围体200呈包裹状包裹在墙板主体100的周边;构造围体200具有底构造边210、顶构造边220,以及连接底构造边210和顶构造边220的两个侧构造边230,其中,底构造边210与墙板主体100的底部连接,侧构造边230与墙板主体100的侧部连接,顶构造边220与墙板主体100的顶部连接。由此可见,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承重和围护两大部分明确分工。

在预制厂制造所述预制砌体墙板时,先根据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尺寸需求制作好模具,然后在模具内砌筑多排砌体110以形成墙板主体100,在此过程中,墙板主体100的周边与模具之间预留有浇筑间隙;最后,在所述浇筑间隙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构造围体200,进而使得构造围体200与墙板主体100连接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养护达标后即可吊装运送到建筑现场进行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分为墙板主体100和构造围体200两大部分,其中,墙板主体100包括多排呈相接设置的砌体110,构造围体200设置在墙板主体100的外围,构造围体200与墙板主体100的周边连接固定,也就是说,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其主体部分为砌体110,仅围体部分为混凝土构造体,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预制砌体墙板,其承重和围护两大部分明确分工,总体所使用的混凝土量较少,不仅可有效降低其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装配现场砌筑砌体110的作业量。特别地,当砌体110为轻质砌体110或空心砌体110时,还可减小预制砌体墙板的重量。

请参阅图1和图2,基于上述实施例,构造围体200包括混凝土框架201和构造钢筋202;其中,混凝土框架201由混凝土浇筑在墙板主体100外围形成;构造钢筋202预埋在混凝土框架201的内部,且环绕混凝土框架201。构造钢筋202可加强混凝土框架201的强度,进而使得构造围体200具有较佳的强度,能够承载较重的作用力,不轻易发生变形或断裂。

对于构造钢筋202的数量,在此并没有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构造围体200包括两圈构造钢筋202,两圈构造钢筋202沿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厚度方向间隔排布。具体说来,两圈构造钢筋202分别为第一构造钢筋202a和第二构造钢筋202b,第一构造钢筋202a较为靠近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前板面,第二构造钢筋202b较为靠近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后板面。第一构造钢筋202a和第二构造钢筋202b配合,有效增强构造围体200的强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构造围体200也可以仅包括有一圈构造钢筋202,构造钢筋202环绕混凝土框架201一圈,且该构造钢筋202大致将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厚度一分为二。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为加强构造围体200与墙板主体100连接的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将相邻的两排砌体110呈错位排布,以在墙板主体100的两相对侧部形成有马牙槎111;马牙槎111与混凝土框架201适配嵌合。

具体说来,在制造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过程中,将混凝土浇筑到墙板主体100和模具之间的浇筑间隙之后,混凝土所形成的混凝土框架201与马牙槎111交错嵌合,混凝土框架201与墙板主体100连接更牢固,从而使得墙板主体100和构造围体200能够同时分担受力,进而加强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砌体110可以为混凝土空心砌砖,这样可使得砌体110的重量较小,较为轻质,便于砌筑。利用所述混凝土空心砌砖砌筑而成的墙板主体100,重量较轻,较便于搬运。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此,假定墙板主体100的外周面到构造围体200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d,理论上说来,d越小,构造围体200厚度越小,构造围体200所使用的混凝土量就越少;但相应地,构造围体200的强度也会变小。因此,构造围体200的厚度不宜过小。经试验,当d≥100mm时,构造围体200的厚度不至于过小,使得构造围体200具有足够的强度。故可选地,d≥100mm。应说明的是,d实际为墙板主体100的马牙槎111到构造围体200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至于d的实际取值,可以是110mm、120mm、130mm、140mm、150mm等,可选d≤180mm。

在制造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过程中,砌筑墙板主体100时,在墙板主体100周边与模具之间预留的浇筑间隙的宽度,即为墙板主体100的外周面到构造围体200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d,因此,在砌筑墙板主体100时,墙板主体100周边与模具之间的浇筑间隙的宽度应不小于100mm。

请参阅图1和图2,基于上述实施例,考虑到所述预制砌体墙板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非剪力墙,所述预制砌体墙板需要与装配式建筑的剪力墙连接,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为确保所述预制砌体墙板与装配式建筑的剪力墙稳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构造围体200具有侧构造边230,侧构造边230在两圈构造钢筋202之间凹设有浇筑槽231,浇筑槽231沿侧构造边230的长度方向延伸,浇筑槽231用于与浇筑剪力墙适配嵌合。

在装配所述预制砌体墙板时,首先将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吊装到安装位置上,然后在所述预制砌体墙板一侧现场浇筑形成剪力墙,浇筑的混凝土嵌入到所述预制砌体墙板的浇筑槽231内形成抗剪结构,所述抗剪结构有效提高所述预制砌体墙板与现浇剪力墙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增大装配式建筑的强度。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考虑到所述抗剪结构在浇筑槽231的槽口位置的作用力较大,因此,所述抗剪结构在该浇筑槽231的槽口位置发生断裂的可能性较大。在本实施例中,为降低所述抗剪结构发生断裂的风险,将浇筑槽231的沿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厚度方向的宽度,自外向内呈逐渐减小设置。在将混凝土浇筑到浇筑槽231形成所述抗剪结构时,所述抗剪结构在浇筑槽231的槽口位置的厚度较大,可承受的应力作用较大,进而使得所述抗剪结构的强度大大增加,进而可降低所述抗剪结构发生断裂的风险。

此外,浇筑槽231位于两圈构造钢筋202之间,即相当于:浇筑槽231具有相对的第一槽壁231a和第二槽壁231b,两圈构造钢筋202分别为第一构造钢筋202a和第二构造钢筋202b,第一构造钢筋202a的侧筋条从第一槽壁231a穿过,第二构造钢筋202b的侧筋条从第二槽壁231b穿过。这样设计使得浇筑槽231可承受较大的应力作用,进而确保浇筑槽231的型腔具有较佳的强度和稳定性,在现场浇筑时不易被损坏。

请参阅图1,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构造围体200包括连接两个侧构造边230的顶构造边220,顶构造边220预埋有定位插件300,定位插件300自顶构造边220的上表面向上凸设。在装配所述预制砌体墙板时,将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吊装到安装位置之后,将顶构造边220上的定位插件300与装配式建筑其顶梁上的定位孔对应插置连接,以将预制砌体墙板限定在该安装位置上,使得预制砌体墙板不易发生移位。

为便于吊装转移预制砌体墙板,顶构造边220的两端还预埋有吊装预埋件400。在吊装所述预制砌体墙板时,吊装设备连接两个吊装预埋件400,并将所述预制砌体墙板吊装到安装位置。装配完成后,向预制砌体墙板和装配式建筑的顶梁之间填灌填充料,吊装预埋件400和定位插件300被掩埋在所述填充料内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