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8344发布日期:2019-11-29 18:0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为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



背景技术:

墙体主要包括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主要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墙承重结构建筑的墙体,承重与围护合一,骨架结构体系建筑墙体的作用是围护与分隔空间。而墙体的砌筑已成为建筑楼体成型中重要的一环,也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年限,是建筑中的基石。而现有墙体的砌筑工具在砌筑墙体的情况下,墙体上的多余的水泥砂浆可能会直接被洒落,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增大了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包括:推平板,其中:推平板的一侧板面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一侧板和竖直布置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布置,且二者之间的间距可调;

推平板外周且位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连线的一侧设有第一挡料部件和第二挡料部件,所述第一挡料部件与第二挡料部件相对布置,且第一挡料部件固定在第一侧板上,第二挡料部件固定在第二侧板上,第一挡料部件所在面平行于推平板所在面,第二挡料部件所在面平行于推平板所在面。

优选地,第一挡料部件可拆卸固定在第一侧板上,第一挡料部件为瓦刀。

优选地,第二挡料部件可拆卸固定在第二侧板上,第二挡料部件为瓦刀。

优选地,推平板外周且位于远离第一挡料部件一侧设有第三挡料部件,推平板外周且位于远离第二挡料部件的一侧设有第四挡料部件,所述第三挡料部件与第一侧板固定连接,第四挡料部件与第二侧板固定连接,且第三挡料部件所在面平行于推平板所在面,第四挡料部件所在面平行于推平板所在面。

优选地,第三挡料部件与第一侧板可拆卸固定,第三挡料部件为瓦刀。

优选地,第四挡料部件与第二侧板可拆卸固定,第四挡料部件为瓦刀。

优选地,推平板的一侧板面上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一滑槽内设有与其滑动装配的第一滑套,第二滑槽内设有与其滑动装配的第二滑套;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一滑套固定连接,第二侧板与第二滑套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一滑槽靠近第二滑槽一侧的侧壁设有向第二滑槽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一通道,第二滑槽靠近第一滑槽一侧的侧壁设有向第一滑槽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一活动杆,且该第一活动杆的一端与第一滑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二活动杆,且该第二活动杆的一端与第二滑套固定连接。

优选地,推平板上设有多个与沿第一滑槽延伸方向间距布置并与第一滑槽连通的第一限位孔和多个沿第二滑槽延伸方向间距布置并与第二滑槽连通的第二限位孔;第一滑套靠近第一限位孔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滑套靠近第二限位孔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孔;推平板上还设有连接第一限位孔与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件和连接第二限位孔与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连接件。

优选地,推平板远离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握把。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推平板上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在推平板的外周设置第一挡料部件和第二挡料部件,并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间距可调,使第一挡料部件与第二挡料部件位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连线的一侧,且第一挡料部件与第二挡料部件之间的间距可以随着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得该砌砖工具在使用时,可以利用推平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配合形成可以“u”形卡夹,以卡在墙体顶部并确保两个侧板分别与该墙体的侧壁贴合,以使得推平板在对墙体顶部的移动时可以将墙体顶部的水泥砂浆推平,利用第一挡料部与第二挡料部配合可以推平过程中掉落的水泥砂浆进行收集,以避免水泥砂浆从空缺处掉落而造成安全隐患,同时收集的水泥砂浆可以回收再利用,以避免原料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接灰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的仰视图;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4为图1中b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接灰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有接灰装置的砌筑工具,包括:推平板1,其中:推平板1的一侧板面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一侧板2和竖直布置的第二侧板3,所述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相对布置,且二者之间的间距可调;

推平板1外周且位于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连线的一侧设有第一挡料部件4和第二挡料部件5,所述第一挡料部件4与第二挡料部件5相对布置,且第一挡料部件4固定在第一侧板2上,第二挡料部件5固定在第二侧板3上,第一挡料部件4所在面平行于推平板1所在面,第二挡料部件5所在面平行于推平板1所在面。

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预先根据墙体01厚度调整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之间的间距,以使推平板1放置在墙体01顶部上时,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可以分别与该墙体01两侧的侧壁贴靠,然后通过推动推平板1在墙体01顶部向第一挡料部4与第二挡料部5方向移动,以利用移动的推平板1将墙体顶部的水泥砂浆推平,而在推平过程中从推平板1前方滑落出去的水泥砂浆可以被第一挡料部件4、第二挡料部件5接住。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推平板1上设置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在推平板1的外周设置第一挡料部件4和第二挡料部件5,并使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之间的间距可调,使第一挡料部件4与第二挡料部件5位于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连线的一侧,且第一挡料部件4与第二挡料部件5之间的间距可以随着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得该砌砖工具在使用时,可以利用推平板1与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配合形成可以“u”形卡夹,以卡在墙体顶部并确保两个侧板分别与该墙体的侧壁贴合,以使得推平板1在对墙体顶部的移动时可以将墙体顶部的水泥砂浆推平,利用第一挡料部与第二挡料部配合可以推平过程中掉落的水泥砂浆进行收集,以避免水泥砂浆从空缺处掉落而造成安全隐患,同时收集的水泥砂浆可以回收再利用,以避免原料浪费。

此外,本实施例中,推平板1外周且位于远离第一挡料部件4一侧设有第三挡料部件6,推平板1外周且位于远离第二挡料部件5的一侧设有第四挡料部件7,所述第三挡料部件6与第一侧板2固定连接,第四挡料部件7与第二侧板3固定连接,且第三挡料部件6所在面平行于推平板1所在面,第四挡料部件7所在面平行于推平板1所在面。第三挡料部件6和第四挡料部件7与第一挡料部件4和第二挡料部件5配合使得推平板1不论向前推移还是向后推移,其从墙体顶部推赶出去的水泥砂浆都可以被收集起来。

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料部件4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在第一侧板2上,第二挡料部件5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在第二侧板3上,第三挡料部件6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在第一侧板2上,第四挡料部件7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在第二侧板3上,且第一挡料部件4、第二挡料部件5、第三挡料部件6和第四挡料部件7均为瓦刀。该结构的设置既可以使第一挡料部件4、第二挡料部件5、第三挡料部件6和第四挡料部件7作为挡料、集料的部件使用,也可以将其从侧板上拆卸下来,作为单独的瓦刀工具使用。且为了提高该工具结构布局的紧凑性和美观性,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料部件4、第二挡料部件5、第三挡料部件6和第四挡料部件7位于同一平面内。

本实施例中,推平板1的一侧板面上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一滑槽内设有与其滑动装配的第一滑套8,第二滑槽内设有与其滑动装配的第二滑套9;所述第一侧板2与第一滑套8固定连接,第二侧板3与第二滑套9固定连接。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通过第一滑套8在第一滑槽内滑动、第二滑套9在第二滑槽内的滑动实现二者间距的调整。且为了使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在调整的预定位置后可以保持固定,本实施例在推平板1上设置了多个与沿第一滑槽延伸方向间距布置并与第一滑槽连通的第一限位孔和多个沿第二滑槽延伸方向间距布置并与第二滑槽连通的第二限位孔,在第一滑套8靠近第一限位孔的一侧设置了有第一连接孔,在第二滑套9靠近第二限位孔的一侧设置了第二连接孔,还在推平板1上设置了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当第一侧板2移动到指定位置时,利用第一连接件12将第一限位孔与第一连接孔连接起来,以使第一侧板2无法再移动,同理利用第二连接件13将第二限位孔与第二连接孔连接起来,使第二侧板3无法再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均为定位插销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靠近第二滑槽一侧的侧壁设有向第二滑槽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一通道,第二滑槽靠近第一滑槽一侧的侧壁设有向第一滑槽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一活动杆10,且该第一活动杆10的一端与第一滑套8固定连接,以使第一活动杆10可以随着第一侧板2的移动在第一滑槽内来回移动,以利用第一活动杆10对第一侧板2内侧部分的第一滑槽进行封堵,以避免在推平过程中水泥砂浆进入到第一滑槽中而造成第一滑槽堵塞。同理,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二活动杆11,且该第二活动杆11的一端与第二滑套9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推平板1远离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3的一侧设有握把14,以方便手持。且为了增大使用者手持时的摩擦力,提高手持时的握感,本实施还在握把14上包覆了防滑套1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