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3844发布日期:2020-05-26 18:1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包括五罗拉切割机构(1)和工作台(3),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与罗拉伺服电机(1-3)驱动连接,所述工作台(3)设置在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切割区域,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包括两个导线罗拉(1-1)和三个切割罗拉(1-2),两个所述导线罗拉(1-1)和三个所述切割罗拉(1-2)绕置有钢线(0),或者,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包括三个导线罗拉(1-1)和两个切割罗拉(1-2),三个所述导线罗拉(1-1)和两个所述切割罗拉(1-2)绕置有钢线(0),所述钢线(0)沿着x方向往复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线(0)在两个所述导线罗拉(1-1)上呈密绕状态,所述钢线(0)在三个所述切割罗拉(1-2)和两个所述导线罗拉(1-1)上呈疏绕状态,或者,所述钢线(0)在三个所述导线罗拉(1-1)上呈密绕状态,所述钢线(0)在两个所述切割罗拉(1-2)和三个所述导线罗拉(1-1)上呈疏绕状态,所述工作台(3)包括y向往复直线运动机构(3-1)和z向往复直线运动机构(3-2);所述y向往复直线运动机构(3-1)的动体与所述z向往复直线运动机构(3-2)的定体固定连接,所述z向往复直线运动机构(3-2)的动体与台面(3-3)固定连接,x向、y向、z向相互垂直,所述y向往复直线运动机构(3-1)与y向伺服电机(3-1-1)驱动连接,所述z向往复直线运动机构(3-2)与z向伺服电机(3-2-1)驱动连接;所述z向伺服电机(3-2-1)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y向伺服电机(3-1-1)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罗拉伺服电机(1-3)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分为下工作台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上工作台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上下工作台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

下工作台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的所述工作台(3)位于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下方;

上工作台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的所述工作台(3)位于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上方;

所述上下工作台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有两个工作台(3);

两个所述工作台(3)分布于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上方和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台(3)还包括台面(3-3)、基准板(3-4)、料板(3-5);

所述台面(3-3)是长条形板;

所述台面(3-3)下面的中央与所述z向往复直线运动机构(3-2)的动体固定连接;

所述基准板(3-4)有两个;

两个所述基准板(3-4)分别固定在所述台面(3-3)上面的两端;

所述料板(3-5)有两个;

两个所述料板(3-5)的形状呈正方形;

两个所述料板(3-5)分别与两个所述基准板(3-4)可拆装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分为双导轮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和六导轮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导轮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配置有双导轮钢线收放机构(2);

所述双导轮钢线收放机构(2)包括左钢线收放机构(2-1)和右钢线收放机构(2-2);

所述左钢线收放机构(2-1)设置在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左侧;

所述右钢线收放机构(2-2)设置在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右侧;

所述钢线(0)的左端与所述左钢线收放机构(2-1)连接;

所述钢线(0)的右端与所述右钢线收放机构(2-2)连接;

所述左钢线收放机构(2-1)与左收放线伺服电机(2-1-5)驱动连接;

所述左收放线伺服电机(2-1-5)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右钢线收放机构(2-2)与右收放线伺服电机(2-2-5)驱动连接;

所述右收放线伺服电机(2-2-5)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左钢线收放机构(2-1)包括左收放线轴(2-1-1)、左定位传感器(2-1-2)、左导线轮(2-1-3)、左张力调节器(2-1-4)、左收放线伸缩机构(2-1-6);

所述左定位传感器(2-1-2)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左收放线轴(2-1-1)通过所述左收放线伺服电机(2-1-5)与所述左收放线伸缩机构(2-1-6)连接;

所述左收放线伸缩机构(2-1-6)与左伸缩伺服电机(2-1-7)驱动连接;

所述左伸缩伺服电机(2-1-7)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左张力调节器(2-1-4)是摆动杆;

所述左导线轮(2-1-3)的转动轴与所述左张力调节器(2-1-4)的一端垂直转动连接;

所述左张力调节器(2-1-4)的另一端与左张力调节伺服电机(2-1-8)的驱动轴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左张力调节伺服电机(2-1-8)是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所述左张力调节伺服电机(2-1-8)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左张力调节伺服电机(2-1-8)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左导线轮(2-1-3)位于所述左收放线轴(2-1-1)的上方;

所述左导线轮(2-1-3)的后进出线口与所述左收放线轴(2-1-1)的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左定位传感器(2-1-2)位于所述左导线轮(2-1-3)和所述左收放线轴(2-1-1)之间;

所述左导线轮(2-1-3)的后进出线口、所述左定位传感器(2-1-2)的前进出线口、所述左定位传感器(2-1-2)的后进出线口、所述左收放线轴(2-1-1)的进出线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所述左导线轮(2-1-3)的前进出线口与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左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右钢线收放机构(2-2)包括右收放线轴(2-2-1)、右定位传感器(2-2-2)、右导线轮(2-2-3)、右张力调节器(2-2-4)、右收放线伸缩机构(2-2-6);

所述右定位传感器(2-2-2)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右收放线轴(2-2-1)通过所述右收放线伺服电机(2-2-5)与所述右收放线伸缩机构(2-2-6)连接;

所述右收放线伸缩机构(2-2-6)与右伸缩伺服电机(2-2-7)驱动连接;

所述右伸缩伺服电机(2-2-7)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右张力调节器(2-2-4)是摆动杆;

所述右导线轮(2-2-3)的转动轴与所述右张力调节器(2-2-4)的一端垂直转动连接;

所述右张力调节器(2-2-4)的另一端与右张力调节伺服电机(2-2-8)的驱动轴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右张力调节伺服电机(2-2-8)是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所述右张力调节伺服电机(2-2-8)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右张力调节伺服电机(2-2-8)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右导线轮(2-2-3)位于所述右收放线轴(2-2-1)的上方;

所述右导线轮(2-2-3)的后进出线口与所述右收放线轴(2-2-1)的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右定位传感器(2-2-2)位于所述右导线轮(2-2-3)和所述右收放线轴(2-2-1)之间;

所述右导线轮(2-2-3)的后进出线口、所述右定位传感器(2-2-2)的前进出线口、所述右定位传感器(2-2-2)的后进出线口、所述右收放线轴(2-2-1)的进出线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所述右导线轮(2-2-3)的前进出线口与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右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六导轮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配置有六导轮钢线收放机构(5);

所述六导轮钢线收放机构(5)包括上钢线收放机构(5-1)和下钢线收放机构(5-2);

所述上钢线收放机构(5-1)设置在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一侧的后上方;

所述下钢线收放机构(5-2)设置在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一侧的后下方;

所述钢线(0)的下端与所述上钢线收放机构(5-1)连接;

所述钢线(0)的上端与所述下钢线收放机构(5-2)连接;

所述上钢线收放机构(5-1)与上收放线伺服电机(5-1-7)驱动连接;

所述上收放线伺服电机(5-1-7)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下钢线收放机构(5-2)与下收放线伺服电机(5-2-7)驱动连接;

所述下收放线伺服电机(5-2-7)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上钢线收放机构(5-1)包括上收放线轴(5-1-1)、上定位传感器(5-1-2)、上后导线轮(5-1-3)、上中导线轮(5-1-4)、上张力调节器(5-1-5)、上前导线轮(5-1-6)、上收放线伸缩机构(5-1-8);

所述上定位传感器(5-1-2)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上收放线轴(5-1-1)通过所述上收放线伺服电机(5-1-7)与所述上收放线伸缩机构(5-1-8)连接;

所述上收放线伸缩机构(5-1-8)与上伸缩伺服电机(5-1-9)驱动连接;

所述上伸缩伺服电机(5-1-9)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上张力调节器(5-1-5)是摆动杆;

所述上中导线轮(5-1-4)的转动轴与所述上张力调节器(5-1-5)的一端垂直转动连接;

所述上张力调节器(5-1-5)的另一端与上张力调节伺服电机(5-1-10)的驱动轴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上张力调节伺服电机(5-1-10)是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所述上张力调节伺服电机(5-1-10)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上张力调节伺服电机(5-1-1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上后导线轮(5-1-3)位于所述上收放线轴(5-1-1)的前上方;

所述上后导线轮(5-1-3)的后进出线口与所述上收放线轴(5-1-1)的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上定位传感器(5-1-2)位于所述上后导线轮(5-1-3)和所述上收放线轴(5-1-1)之间;

所述上中导线轮(5-1-4)位于所述上后导线轮(5-1-3)的后上方;

所述上中导线轮(5-1-4)的后进出线口与所述上后导线轮(5-1-3)的前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上张力调节器(5-1-5)位于所述上中导线轮(5-1-4)的上方;

所述上张力调节器(5-1-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张力调节器限位柱(5-1-11);

所述上前导线轮(5-1-6)位于所述上中导线轮(5-1-4)的前方;

所述上前导线轮(5-1-6)的后进出线口与所述上中导线轮(5-1-4)的前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上前导线轮(5-1-6)的前进出线口与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下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下钢线收放机构(5-2)包括下收放线轴(5-2-1)、下定位传感器(5-2-2)、下后导线轮(5-2-3)、下中导线轮(5-2-4)、下张力调节器(5-2-5)、下前导线轮(5-2-6)、下收放线伸缩机构(5-2-8);

所述下定位传感器(5-2-2)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下收放线轴(5-2-1)通过所述下收放线伺服电机(5-2-7)与所述下收放线伸缩机构(5-2-8)连接;

所述下收放线伸缩机构(5-2-8)与下伸缩伺服电机(5-2-9)驱动连接;

所述下伸缩伺服电机(5-2-9)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下张力调节器(5-2-5)是摆动杆;

所述下中导线轮(5-2-4)的转动轴与所述下张力调节器(5-2-5)的一端垂直转动连接;

所述下张力调节器(5-2-5)的另一端与下张力调节伺服电机(5-2-10)的驱动轴垂直固定连接;

所述下张力调节伺服电机(5-2-10)是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所述下张力调节伺服电机(5-2-10)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下张力调节伺服电机(5-2-1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plc控制器(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下后导线轮(5-2-3)位于所述下收放线轴(5-2-1)的前上方;

所述下后导线轮(5-2-3)的后进出线口与所述下收放线轴(5-2-1)的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下定位传感器(5-2-2)位于所述下后导线轮(5-2-3)和所述下收放线轴(5-2-1)之间;

所述下中导线轮(5-2-4)位于所述下后导线轮(5-2-3)的后上方;

所述下中导线轮(5-2-4)的后进出线口与所述下后导线轮(5-2-3)的前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下张力调节器(5-2-5)位于所述下中导线轮(5-2-4)的上方;

所述下张力调节器(5-2-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下张力调节器限位柱(5-2-11);

所述下前导线轮(5-2-6)位于所述下中导线轮(5-2-4)的前方;

所述下前导线轮(5-2-6)的后进出线口与所述下中导线轮(5-2-4)的前进出线口相对;

所述下前导线轮(5-2-6)的前进出线口与所述五罗拉切割机构(1)的上进出线口相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包括五罗拉切割机构,五罗拉切割机构包括两个导线罗拉和三个切割罗拉,钢线在两个导线罗拉上呈密绕状态,钢线在三个切割罗拉和两个导线罗拉上呈疏绕状态。本实用新型可在不退绕钢线,不更换罗拉,不重新绕置钢线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切料切割成任意厚度的平面型切片或任意厚度的曲面型切片,可实现一机多用,成为名符其实的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

技术研发人员:章博;刘立超;周军;章雅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玉田县昌通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0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