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超重混凝土的装配式支模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8024发布日期:2020-12-01 10:55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超重混凝土的装配式支模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超重混凝土的装配式支模架系统。



背景技术:

超重支模架一般是指重量大于10kn/m2及以上,或集中线荷载(设计值)15kn/m2及以上的支模作业,传统超重支模架可采用普通扣件式钢管支模架、门式架、碗扣架和承插式支模架作业。但在医院工程中,直线加速器顶板较厚,厚度甚至可达到2500mm以上,同时由于混凝土采用重晶石混凝土,其密度比普通混凝土密度至少高1/3,相较于普通混凝土的密度2400kg/m3,医院工程混凝土密度能达到3500kg/m3,上述传统支模架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荷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拆装,材料可重复利用,使用成本低,承重大的用于超重混凝土的装配式支模架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超重混凝土的装配式支模架系统,包括多个拼接单元,每个拼接单元包括多根立杆,垂直连接在相邻立杆下端的下横杆,垂直连接在相邻立杆中间的中横杆,垂直连接在相邻立杆上端的上横杆,及连接在拼接单元外侧面对角线上和/或内部纵截面对角线上的斜杆,多个拼接单元相连使得同一平面上相邻拼接单元的斜杆组成三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立杆、横杆和斜杆组合形成稳固的支撑结构,水平杆可以抵消横杆上的水平分力,斜杆将其组成稳定的三角形桁架单元,其立杆可承受较大的轴向荷载,水平杆和斜杆的内力和变形较小,可选用更小的型材,所有用材均选材简单,制作成本低。

进一步的,所述立杆为截面呈u字形的槽钢,相邻拼接单元的立杆拼合形成“工”字形。多个拼接单元组合形成支模架系统,系统中间受力最大部分用两个拼接单元的立杆背对双拼形成工字形,由于中间弯矩最大,工字形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整体结构更稳固;本工程结束后,可用于房建施工中悬挑外架的悬挑梁、塔吊基础的地下室顶板处回顶等等,有效的回收节约了使用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立杆侧面固定连接有可与横杆相连的第一耳板。第一耳板上开设螺丝孔,通过第一耳板连接立杆和横杆,拆卸方便,安装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立杆侧面固定连接有可与横杆和斜杆相连的第二耳板。只需要在第二耳板上开设两个螺丝孔,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拼接单元包括平行间隔布设的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第五立杆、第六立杆、第七立杆、第八立杆、第九立杆,垂直连接在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之间的横杆组一,垂直连接在第二立杆和第三立杆之间的横杆组二,垂直连接在第四立杆和第五立杆之间的横杆组三,垂直连接在第五立杆和第六立杆之间的横杆组四,垂直连接在第七立杆和第八立杆之间的横杆组五,垂直连接在第八立杆和第九立杆之间的横杆组六,垂直连接在第三立杆和第六立杆之间的横杆组七,垂直连接在第六立杆和第九立杆之间的横杆组八,垂直连接在第一立杆和第四立杆之间的横杆组九,垂直连接在第四立杆和第七立杆之间的横杆组十,垂直连接在第二立杆和第五立杆之间的横杆组十一,及垂直连接在第五立杆和第八立杆之间的横杆组十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杆上端和第二立杆中间连接有第一上斜杆,第二立杆中间和第三立杆下端连接有第一下斜杆,第九立杆上端和第六立杆中间连接有第二上斜杆,第二立杆中间和第三立杆下端连接有第二下斜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八立杆上端和第五立杆中间连接有第三上斜杆,第五立杆中间和第二立杆下端连接有第三下斜杆。

进一步的,所述横杆组一包括上横杆一、中横杆一、下横杆一,横杆组二包括上横杆二、中横杆二、下横杆二,横杆组三包括上横杆三、中横杆三、下横杆三,横杆组四包括上横杆四、中横杆四、下横杆四,横杆组五包括上横杆五、中横杆五、下横杆五,横杆组六包括上横杆六、中横杆六、下横杆六,横杆组七包括上横杆七、中横杆七、下横杆七,横杆组八包括上横杆八、中横杆八、下横杆八,横杆组九包括上横杆九、中横杆九、下横杆九,横杆组十包括上横杆十、中横杆十、下横杆十,横杆组十一包括上横杆十一、中横杆十一、下横杆十一,横杆组十二包括上横杆十二、中横杆十二、下横杆十二。

进一步的,所述上横杆一、上横杆二、上横杆三、上横杆四、上横杆五、上横杆六、上横杆七、上横杆八、上横杆九、上横杆十、上横杆十一、上横杆十二组成田字形。整个架体通过立杆、横杆和斜杆形成一榀稳固完整的桁架体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耳板上形成用于安装横杆的第一螺栓安装孔,和用于安装斜杆的第二螺栓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承重力大,可以承受2.5-5米厚、密度达到3500kg/m3的混凝土;2)立杆、横杆、斜杆均为施工现场最常用的材料制作;3)通过在立杆止焊接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横杆和斜杆两端打孔,加工十分简便;4)横杆和立杆之间、斜杆和立杆之间通过耳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拆装结构简单;5)采用型材均采用槽钢,横杆和斜杆的较小型材可用作柱墙支模时的外楞使用、立杆可以作为外架悬挑梁使用,均可重复回收,节约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的b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c处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立杆(未连接耳板)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上横杆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耳板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耳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12所示,一种用于超重混凝土的装配式支模架系统,包括多个外形呈立方体框架结构的拼接单元1,每个拼接单元包括多根与地面垂直的立杆2,垂直连接在相邻的立杆2下端之间的下横杆3,垂直连接在相邻的立杆2中间的中横杆4,垂直连接在相邻的立杆2上端的上横杆5,及连接在拼接单元1外侧面对角线上、或内部纵截面对角线上的斜杆6,当然也可以在外侧面对角线上、内部纵截面对角线上都设置斜杆6;多个拼接单元1相连形成支模架系统,该支模架系统外侧面相邻拼接单元1的斜杆6组成三角结构,即与多根下横杆组成三角形结构,当然支模架系统内部同一纵截面上相邻拼接单元1的斜杆6页可以组成三角结构。

如图1中a和b均是一个拼接单元,以一个拼接单元为例进行描述,其包括位于第一平面内、平行间隔布设的第一立杆21、第二立杆22和第三立杆23,位于第二平面内、平行间隔布设的第四立杆24、第五立杆25和第六立杆26,位于第三平面内、平行间隔布设的第七立杆27、第八立杆28和第九立杆29,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三平面互相平行,且间距相等,第一立杆21、第二立杆22和第三立杆23相互之间的间距也相等,第四立杆24、第五立杆25和第六立杆26相互之间的间距也相等,第七立杆27、第八立杆28和第九立杆29相互之间的间距也相等,或者也可以各立杆之间的间距还与各平面之间的间距相等。

上述立杆结构都选用截面呈u字形的槽钢。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一立杆21和第二立杆22之间的横杆组一,该横杆组一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一411、中横杆一412、下横杆一413,上横杆一411、中横杆一412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一412、下横杆一413之间的间距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横杆结构都选用截面呈u字形的槽钢;

为了实现第一立杆21和上横杆一411、中横杆一412、下横杆一413之间的连接,在第一立杆21的侧面焊接有三个第一耳板201,第一耳板201为片状板体,其开设有一个圆形孔,在上横杆一411的端部宽度方向开设一个圆形孔,从而螺钉穿过第一耳板201和上横杆一411后与螺栓相连;中横杆一412、下横杆一413的连接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同样的,在第二立杆22朝向第一立杆21的一侧侧面焊接有另外三个第一耳板,通过三个第一耳板分别与上横杆一411、中横杆一412、下横杆一413相连。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二立杆22和第三立杆23之间的横杆组二,该横杆组二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二421、中横杆二422、下横杆二423,上横杆二421、中横杆二422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二422、下横杆二423之间的间距相等;

第二立杆22和横杆组二之间的连接、第三立杆23和横杆组二之间的连接与上述第一立杆21、第二立杆22、横杆组一之间的连接结构相同,都通过第一耳板可拆卸相连,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四立杆24和第五立杆25之间的横杆组三,该横杆组三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三431、中横杆三、下横杆三,上横杆三431、中横杆三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三、下横杆三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五立杆25和第六立杆26之间的横杆组四,该横杆组四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四441、中横杆四、下横杆四,上横杆四441、中横杆四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四、下横杆四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七立杆27和第八立杆28之间的横杆组五,该横杆组五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五451、中横杆五、下横杆五,上横杆五451、中横杆五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五、下横杆五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八立杆28和第九立杆29之间的横杆组六,该横杆组六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六461、中横杆六、下横杆六,上横杆六461、中横杆六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六、下横杆六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三立杆23和第六立杆26之间的横杆组七,该横杆组七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七471、中横杆七、下横杆七,上横杆七471、中横杆七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七、下横杆七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六立杆26和第九立杆29之间的横杆组八,该横杆组八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八481、中横杆八、下横杆八,上横杆八481、中横杆八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八、下横杆八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一立杆21和第四立杆24之间的横杆组九,该横杆组九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九491、中横杆九、下横杆九,上横杆九491、中横杆九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九、下横杆九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四立杆24和第七立杆27之间的横杆组十,该横杆组十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十4101、中横杆十、下横杆十,上横杆十4101、中横杆十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十、下横杆十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二立杆22和第五立杆25之间的横杆组十一,该横杆组十一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十一4111、中横杆十一、下横杆十一,上横杆十一4111、中横杆十一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十一、下横杆十一之间的间距相等;

还包括垂直连接在第五立杆25和第八立杆28之间的横杆组十二,该横杆组十一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横杆十二4121、中横杆十二、下横杆十二,上横杆十二4121、中横杆十二之间的间距与中横杆十二、下横杆十二之间的间距相等;

上述立杆和横杆组之间的连接均与上述第一立杆21、第二立杆22、横杆组一之间的连接结构相同,都通过第一耳板可拆卸相连,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从而上横杆一411、上横杆二421、上横杆三431、上横杆四441、上横杆五451、上横杆六461、上横杆七471、上横杆八481、上横杆九491、上横杆十4101、上横杆十一4111、上横杆十二4121组成田字形;

中横杆一412、中横杆二421、中横杆三、中横杆四、中横杆五、中横杆六、中横杆七、中横杆八、中横杆九、中横杆十、中横杆十一4111、中横杆十二组成田字形;

下横杆一413、下横杆二423、下横杆三、下横杆四、下横杆五、下横杆六、下横杆七、下横杆八、下横杆九、下横杆十、下横杆十一、下横杆十二组成田字形。

第一立杆21上端和第二立杆22中间连接有第一上斜杆611,第二立杆22中间和第三立杆23下端连接有第一下斜杆612,第一上斜杆611和第一下斜杆612位于同一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斜杆结构也可以选用截面呈u字形的槽钢;

为了实现第三立杆23下端和第一下斜杆612之间的连接,如图4所示,在第三立杆23朝向第二立杆22一侧的侧面焊接有第二耳板202,第二耳板202为片状板体,其开设形成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第一螺栓安装孔2021和第二螺栓安装孔2022,从而螺栓穿过下横杆二423上的开孔和第二螺栓安装孔2022实现下横杆二423和第三立杆23的连接,螺栓穿过第一下斜杆612和第一螺栓安装孔2021实现第一下斜杆612和第三立杆23的连接。

第一上斜杆611和第一下斜杆612为位于如图8所示的支模架系统的主视图的一侧面上的斜杆,在支模架系统的侧视图的一侧面上也连接有斜杆,如图7所示,第九立杆29上端和第六立杆26中间连接有第二上斜杆621,第四立杆24中间和第三立杆23下端连接有第二下斜杆622,第二上斜杆621和第二下斜杆622位于同一直线上。立杆和斜杆之间的连接与上述第一上斜杆611、第一下斜杆612和第一立杆21、第二立杆22、第三立杆23之间的连接结构相同,都是通过第二耳板以及开设在第一上斜杆611上的开孔、开设在第一下斜杆612上的开孔,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立杆可以采用16#的较大槽钢,横杆和斜杆采用8#槽钢,当支模架系统完成使用时,横杆和斜杆可用于其它项目的柱墙支模时的外楞加固使用,立杆可用于房建项目中外悬挑架的悬挑梁使用。

如图1和图6所示,多个拼接单元可以通过对齐组合形成一个装配式支模架系统,如四个相同的拼接单元组合,在朝向外侧的侧面上相邻的拼接单元的斜杆组成三角结构。

当然也可以将不同结构的拼接单元对齐组合形成一个装配式支模架系统,如在拼接单元的内部纵截面对角线上连接斜杆,具体可以是在第八立杆28上端和第五立杆25间连接有第三上斜杆631,第五立杆25中间和第二立杆22下端连接有第三下斜杆632,第三上斜杆631和第三下斜杆632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第二上斜杆621、第二下斜杆622可以不设置。

也就是说当多个拼接单元组合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支模架系统时,每个拼接单元朝向外侧的侧面上均设置斜杆,为了增加稳固性,还可以在拼接单元内部纵截面对角线上设置斜杆。此时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支模架系统由六个拼接单元1装配组合形成,其可以承受顶部2500mm厚重的晶石混凝土7。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