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屋盖的截断式受拉斜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49409发布日期:2021-02-05 13:4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屋盖的截断式受拉斜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屋盖的截断式受拉斜杆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钢结构建筑物或钢结构构筑物中普遍存在受拉斜杆在长期自重作用下弯曲下垂的问题,而受拉斜杆在弯曲后处于松弛的状态,其受拉性能无法得到保障,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而且在一般大跨度钢结构中,受拉斜杆的尺寸较大,不方便运输,存在运输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屋盖的截断式受拉斜杆结构,该受拉斜杆结构不仅可以大大减小受拉斜杆的下垂问题,还可以解决运输难的问题,并且现场连接方便,安装难度小。
[0004]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屋盖的截断式受拉斜杆结构,包括两组受拉斜杆,所述受拉斜杆包括两段受拉杆体和两个端部连接环,所述两段受拉杆体通过两个端部连接环连接形成受拉斜杆,所述两组受拉斜杆端部固定在钢结构上,中部通过穿过端部连接环的吊环固定在上方钢结构的刚性系杆上。
[0005]
优选地,所述受拉斜杆通过两个端部连接环可以折叠。
[0006]
优选地,所述受拉杆体为圆钢。
[0007]
优选地,所述受拉杆体一端头固定一端部连接环,两段受拉杆体通过其上的两个端部连接环交叉连接组成受拉斜杆。
[000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09]
1、本发明将受拉斜杆从中部截断,并采用吊环将其与上部结构相连接,防止受拉斜杆在长期自重作用下弯曲下垂的现象,使其在长期使用中的受拉性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0010]
2、本发明中每组受拉斜杆的两段受拉杆体与两个相扣的端部连接环可在工厂完成预安装,组成一组受拉斜杆,安装完成后,在运输时将其对折,方便运输,可有效减小运输成本;
[0011]
3、本发明构造简单,现场安装时安装难度低,吊环不受上部刚性系杆的约束,实现体系自我调节,可有效减轻安装误差带来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14]
图3是受拉斜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中标记:1、受拉斜杆,101、受拉杆体,102、端部连接环,2、吊环, 3、刚性系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设置以及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17]
如图1-3所示,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屋盖的截断式受拉斜杆结构,包括两组受拉斜杆1,受拉斜杆1包括两段受拉杆体101和两个端部连接环102。如图 3所示,两段受拉杆体101通过两个端部连接环102交叉连接形成受拉斜杆,受拉斜杆1通过两个端部连接环102可以折叠,在本实施例中,两段受拉杆体101与两个相扣的端部连接环102组成整体的步骤可在工厂完成预安装,安装完成后,在运输时将其对折折叠,方便运输,尤其是针对较大钢结构使用的受拉斜杆,可有效减小运输成本。如图1-2所示,两组受拉斜杆1端部固定在钢结构上,中部通过穿过端部连接环102的吊环2固定在上方钢结构的刚性系杆3上。本实施例的受拉斜杆构造简单,吊环不受上部刚性系杆的约束,可以实现结构体系的自我调节,可有效减轻安装误差带来的影响,防止受拉斜杆在长期自重作用下弯曲下垂的现象,使其在长期使用中的受拉性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结构更加安全可靠。在本实施例中,受拉斜杆主要用于钢结构中,受拉杆体101可采用圆钢。
[0018]
在具体实施应用中,本实施例的受拉斜杆可以在工厂预安装成一组一组的,然后从端部连接环处对折折叠,方便运输至现场,相较于传统的受拉斜杆更方便运输,减少运输成本,在施工现场使用安装时,将每组受拉斜杆展开为直线,吊环穿过受拉斜杆的两端部连接环的交叉部分,再穿过另外一组受拉斜杆的两端部连接环的交叉部分,吊环穿过两组受拉斜杆后,绑定并挂在两组受拉斜杆交点上方的刚性系杆之上。刚性系杆上对吊环无任何约束,现场安装难度较低,也可减轻安装误差所带来的影响。
[001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0]
本发明使用到的零部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未做说明的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设备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21]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