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栅栏式的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58702发布日期:2020-12-29 10:0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栅栏式的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警示设备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栅栏式的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迅速地发展,电缆化率逐渐增加,在同塔双回路终端塔上作业成为电力工人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在一边停电一边带电的平台作业,就意味着存在作业人员误进带电区域造成人员触电的风险。

目前电力安全警示装置主要有安全警示带、安全警示网以及安全警示围栏。安全警示带和安全警示网易于携带,但是电缆终端塔上缺乏绑扎安全警示带以及安全警示网的地方,而且材质质量过于轻便,塔上风力过大会把警示带和警示网吹到带电设备造成跳闸停电,给电网设备以及公司造成严重影;安全警示围栏过于笨重不利于携带上塔。因此现有的电力安全警示装置所起到的隔离效果不佳、警示作用不明显,工作人员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的电力安全警示装置隔离效果不佳、警示作用不明显,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栅栏式的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栅栏式的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包括壳体和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底座,还包括栅栏主体,所述栅栏主体包括固定端和伸长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伸长端设置有固定支架;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固定支架上,均设置有雷达警示报警装置。

上述方案中,工作人员通过展开设置在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的栅栏主体,形成安全警示围栏,从而实现对带电区域与作业区域的有效隔离,提升了警示装置的隔离效果;通过设置的雷达警示报警装置实时探测工作人员的距离,并根据距离情况判断是否触发警报,实现了雷达警示报警,提高了警示效果,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升工作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雷达警示报警装置包括控制器、雷达探头和蜂鸣器;其中,所述雷达探头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蜂鸣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在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启动开关。

上述方案中,在作业时,工作人员通过启动开关打开雷达警示报警装置,雷达探头发出超声波探测工作人员与雷达警示报警装置之间的距离,当两者间的距离达到警示范围的时候,控制器接收到雷达探头反馈的信号从而触发蜂鸣器,发出警示声音,整体实现了声觉警示报警。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启动开关、雷达探头、控制器和蜂鸣器实现了雷达警示报警装置的整体响应。

优选的,所述启动开关为按键开关或芯片开关。

上述方案中,通过选用按键开关或芯片开关实现对雷达警示报警装置的控制,起到了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效果。

优选的,在所述壳体、固定支架的接触边上,均设置有磁铁;当所述栅栏主体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壳体和所述固定支架通过所述磁铁进行闭合。

上述方案中,当栅栏主体处于收缩状态时,通过设置磁铁使壳体与固定支架闭合,防止栅栏主体自动弹出,实现了装置的闭合存放。

优选的,所述磁铁为磁铁条。

上述方案中,通过把磁铁条设置在壳体和固定支架相对应的边缘,提高了闭合效果,实现了更全面的闭合。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支撑杆、底座主体和底座磁铁;其中,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底座主体的几何中心,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壳体;所述底座磁铁设置在所述底座主体内部,所述底座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底座把手。

上述方案中,通过支撑杆实现了壳体和底座的固定连接;安装时,通过底座磁铁把底座吸附固定在塔平台上,增强了固定功能;拆除时,通过底座把手拆除装置,降低了拆除的难度;底座磁铁和底座把手的设置实现了简易方便的安装拆除方式。

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外壳、伸缩架、伸缩架底座和伸缩架底座磁铁;其中,

所述伸缩架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外壳内,另一端为自由端与所述伸缩架底座固定连接;

所述伸缩架底座磁铁设置在所述伸缩架底座内,所述伸缩架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底座把手。

上述方案中,当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伸缩架收缩回固定支架内,实现了方便携带的功能;使用时,将伸缩架向下伸出,通过伸缩架底座磁铁吸附固定在塔平台上;设置底座把手易于拆除,实现了简易方便的安装拆除方式。

优选的,所述伸缩架由多个大小不一的筒体相互套接而成。

上述方案中,伸缩架从固定端到自由端的筒体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套接,实现了伸缩架的伸缩功能。

优选的,所述壳体、所述底座、所述栅栏主体和所述固定支架,均采用聚乙烯结构。

上述方案中,通过采用聚乙烯结构,实现了安全可靠的保护作用。

优选的,所述栅栏主体采用红白相间的栅栏状结构。

上述方案中,通过采用红白相间的栅栏状结构,增强警示效果,实现了视觉上的警示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栅栏式的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工作人员通过展开设置在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的栅栏主体,形成安全警示围栏,从而实现对带电区域与作业区域的有效隔离,提升了警示装置的隔离效果;通过设置的雷达警示报警装置实时探测工作人员的距离,并根据距离情况判断是否触发警报,实现了雷达警示报警,提高了警示效果,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升工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2、底座;21、支撑杆;22、底座主体;23、底座磁铁;3、栅栏主体;4、固定支架;41、外壳;42、伸缩架;43、伸缩架底座;44、伸缩架底座磁铁;5、雷达警示报警装置;51、控制器;52、雷达探头;53、蜂鸣器;54、启动开关;6、磁铁;7、底座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栅栏式的雷达电力安全警示装置,包括壳体1和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底座2,还包括栅栏主体3,所述栅栏主体3包括固定端和伸长端;所述固定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伸长端设置有固定支架4;在所述壳体1和所述固定支架4上,均设置有雷达警示报警装置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设置栅栏主体3,实现对带电区域与作业区域的有效隔离;设置雷达警示报警装置5探测工作人员的距离,并根据距离情况判断是否触发警报,实现了雷达警示报警,提高了警示效果。

更具体的,所述雷达警示报警装置5包括控制器51、雷达探头52和蜂鸣器53;其中,所述雷达探头52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5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51的输出端与所述蜂鸣器5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在所述控制器51上设置有启动开关54。

更具体的,所述启动开关54为按键开关或芯片开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业时,工作人员通过启动开关54打开雷达警示报警装置5,雷达探头52就会发出超声波探测工作人员与雷达警示报警装置5之间的距离,当两者间的距离达到警示范围的时候,控制器51接收到雷达探头52反馈的信号从而触发蜂鸣器53,发出警示声音,整体实现了声觉警示报警,起到了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启动开关54、雷达探头52、控制器51和蜂鸣器53实现了雷达警示报警装置5的整体响应。

更具体的,在所述壳体1、固定支架4的接触边上,均设置有磁铁6;当所述栅栏主体3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壳体1和所述固定支架4通过所述磁铁6进行闭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栅栏主体3处于收缩状态时,通过设置磁铁6使壳体1与固定支架4闭合,防止栅栏主体3自动弹出,实现了装置的闭合存放。

更具体的,所述磁铁6为磁铁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把磁铁条设置在壳体1和固定支架4相对应的边缘,提高了闭合效果,实现了更全面的闭合。

更具体的,所述底座2包括支撑杆21、底座主体22和底座磁铁23;其中,所述支撑杆21设置在所述底座主体22的几何中心,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所述底座磁铁23设置在所述底座主体22内部,所述底座主体22的一侧设置有底座把手7。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支撑杆21实现了壳体1和底座2的固定连接;安装时,通过底座磁铁23把底座2吸附固定在塔平台上,增强了固定功能;拆除时,通过底座把手7拆除装置,降低了拆除的难度;底座磁铁23和底座把手7的设置实现了简易方便的安装拆除方式。

更具体的,所述固定支架4包括外壳41、伸缩架42、伸缩架底座43和伸缩架底座磁铁44;其中,

所述伸缩架42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外壳41内,另一端为自由端与所述伸缩架底座43固定连接;

所述伸缩架底座磁铁44设置在所述伸缩架底座43内,所述伸缩架底座43的一侧设置有底座把手7。

更具体的,所述伸缩架42由多个大小不一的筒体相互套接而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伸缩架42从固定端到自由端的筒体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套接,当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伸缩架42收缩回固定支架4内,实现了方便携带的功能;使用时,将伸缩架42向下伸出,通过伸缩架底座磁铁44吸附固定在塔平台上;设置底座把手7易于拆除,实现了简易方便的安装拆除方式。

更具体的,所述壳体1、所述底座2、所述栅栏主体3和所述固定支架4,均采用聚乙烯结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聚乙烯结构,实现了安全可靠的保护作用。

更具体的,所述栅栏主体3采用红白相间的栅栏状结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红白相间的栅栏状结构,增强警示效果,实现了视觉上的警示作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