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复合保温外挂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5467发布日期:2020-12-04 14:14阅读:75来源:国知局
预制混凝土复合保温外挂墙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挂墙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复合保温外挂墙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装配式建筑,即建筑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预制外挂墙板作为一种预制外墙构件应运而生。现如今的外挂墙板多采用夹心保温墙板,由于复合了保温材料,具有节能环保、防火性强等一系列优点。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是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为独立自承重构件。外挂墙板安装时,相邻墙板的竖缝之间通过涂抹密封胶起到防水作用。

但是采用上述涂胶方式进行密封,不仅操作复杂,而且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胶层容易老化,胶层内容易积水,加水在竖缝和胶层间无法排放,久而久之,会进一步腐化胶层,防水效果越来越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复合保温外挂墙板,具有操作简单、防水性能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预制混凝土复合保温外挂墙板,包括墙板主体和设在相邻墙板主体之间的密封结构;

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一密封圈和锁紧组件;

所述锁紧组件包括钉杆、固定在钉杆一端的钉帽以及螺纹连接在钉杆另一端的锁母;

所述墙板主体上端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底面的中心开设有与钉杆配合的通孔,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一嵌槽,所述第一密封圈设在第一嵌槽内;所述钉帽上开设有与第一密封圈适配的第二嵌槽;

所述墙板主体下端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沉槽,所述锁母的侧端面抵在第二沉槽的底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同一水平面内相邻两个墙板主体安装完成后,将第一密封圈放在第一嵌槽内,然后将钉杆由上向下穿在通孔内,钉帽上的第二嵌槽扣在第一密封圈上;最后将锁母螺纹连接在钉杆的下端,钉帽抵紧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被夹紧固定在钉帽和墙板主体之间,由于第一密封圈的阻隔作用,雨水不会向两个墙板主体的竖缝内流动,整个过程安装简单,而且有效提高了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密封圈的截面为圆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紧锁母后,第一嵌槽和第二嵌槽的底面对第一密封圈均产生抵压力,能够增大第一密封圈与第一嵌槽和第二嵌槽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钉杆螺纹段的直径小于其非螺纹段的直径;

所述锁母靠近钉帽的一端设置有锥形部,所述第二沉槽的底面为与锥形部配合的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通孔内进水,水流沿着通孔与钉杆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然后沿着锥形部的斜面向下流动,最终贴着锁母的外壁向下运动,而不会进入锁母内部,对水流起到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墙板主体下端面的两端开设有第三沉槽,所述第三沉槽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三嵌槽,所述第三嵌槽的截面为半圆形;

所述锁母远离钉帽的一端沿周向固定有延伸环体,所述延伸环体的一侧表面上固定有与第三嵌槽配合的第二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母旋紧在钉杆上后,第二密封圈嵌在第三嵌槽内,水流沿着锁母的外表面流动至延伸环体上时,由于第二密封圈的阻挡,水流不会向两侧流动,对水流起到阻挡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锁母内壁上远离锥形部的一端外切有六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采用扳手旋动锁母,更省力和便捷。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钉帽的外周面上固定有限位块,所述墙板主体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卡在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能够限制钉帽的转动,方便转动锁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块在钉帽上对称设有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限位块增加了受力点,钉帽的卡放更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同一水平面内相邻两个墙板主体安装完成后,将第一密封圈放在第一嵌槽内,然后将钉杆由上向下穿在通孔内,钉帽上的第二嵌槽扣在第一密封圈上;最后将锁母螺纹连接在钉杆的下端,钉帽抵紧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被夹紧固定在钉帽和墙板主体之间,由于第一密封圈的阻隔作用,雨水不会向两个墙板主体的竖缝内流动,整个过程安装简单,而且有效提高了密封效果;

2.通过在锁母上设置锥形部,将第二沉槽设置为斜面槽,对水流起到导向作用,防止雨水渗透到墙板主体中心;

3.通过第二密封圈与第二嵌槽的配合,对水流起到截断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给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三维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一种剖视图。

图中,1、墙板主体;11、第一沉槽;12、通孔;13、第一嵌槽;14、第二沉槽;15、第三沉槽;16、第三嵌槽;17、限位槽;21、第一密封圈;31、钉杆;32、钉帽;321、第二嵌槽;322、限位块;33、锁母;331、锥形部;332、延伸环体;333、第二密封圈;334、六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预制混凝土复合保温外挂墙板,包括墙板主体1和连接在相邻墙板主体1之间的密封结构。

密封结构包括第一密封圈21和锁紧组件,第一密封圈21用于对相邻墙板主体1的竖缝进行密封,锁紧组件用于将第一密封圈21固定。

参照图3、图4和图5,锁紧组件包括钉杆31、钉帽32和锁母33,钉帽32固定连接在钉杆31的一端;钉杆31远离钉帽32的一端设有外螺纹,锁母33螺纹连接在钉杆31的螺纹端。

将墙板主体1的一侧端面命名为上端面,与上端面相对的一侧端面命名为下端面。墙板主体1上端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沉槽11,第一沉槽11底面中心开设有通孔12,钉杆31穿设在通孔12内。第一沉槽11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一嵌槽13,第一嵌槽13呈环形设置,第一密封圈21卡放在第一嵌槽13内;且在垂直于钉杆31的平面内,第一密封圈21的截面的最大直径等于墙板主体1的厚度,钉帽32与第一沉槽11底面相对应的一侧表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密封圈21适配的第二嵌槽321,钉杆31穿设在通孔12内时,第二嵌槽321搭放在第一密封圈21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钉帽32搭放在第一密封圈21上时,钉帽32与第一沉槽11的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墙板主体1下端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沉槽14,锁母33螺纹连接在钉杆31上时,锁母33的侧端面抵紧在第二沉槽14的底面上。

当同一水平面内相邻两个墙板主体1安装完成后,将第一密封圈21放在第一嵌槽13内,然后将钉杆31由上向下穿在通孔12内,钉帽32上的第二嵌槽321扣在第一密封圈21上;最后将锁母33螺纹连接在钉杆31的下端,钉帽32抵紧第一密封圈21。第一密封圈21被夹紧固定在钉帽32和墙板主体1之间,由于第一密封圈21的阻隔作用,雨水不会向两个墙板主体1的竖缝内流动,整个过程安装简单,而且有效提高了密封效果。

参照图3和图5,第一密封圈21的截面为圆形,第一嵌槽13和第二嵌槽321为与第一密封圈21配合的弧面槽。旋紧锁母33后,第一嵌槽13和第二嵌槽321的底面对第一密封圈21均产生抵压力,能够增大第一密封圈21与第一嵌槽13和第二嵌槽32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参照图4和图5,锁母33靠近钉帽32的一端固定有锥形部331,第二沉槽14的底面为与锥形部331侧表面配合的斜面,且斜面由锁母33中心向两侧逐渐降低;其中,钉杆31螺纹段的直径小于非螺纹段的直径,若通孔12内进水,水流沿着通孔12与钉杆31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然后沿着锥形部331的斜面向下流动,最终贴着锁母33的外壁向下运动,而不会进入锁母33内部,对水流起到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

进一步的,锁母33远离钉帽32的一端沿其外壁周向固定有一圈延伸环体332,延伸环体332具体为环形,墙板主体1下端面的两端开设有与延伸环体332对应的第三沉槽15;第三沉槽15的底面上开设有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三嵌槽16,延伸环体332朝向第三沉槽15的一侧表面上固定有与第三嵌槽16配合的第二密封圈333。锁母33旋紧在钉杆31上后,第二密封圈333嵌在第三嵌槽16内,水流沿着锁母33的外表面流动至延伸环体332上时,由于第二密封圈333的阻挡,水流不会向两侧流动,对水流起到阻挡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密封效果。

参照图5,为了方便旋动锁母33,在锁母33内壁上远离锥形部331的一端外切形成有六角槽334,可采用扳手直接旋动。

参照图3,钉帽32的外周面上固定有限位块322,墙板主体1上开设有限位槽17,限位槽17与第一沉槽11连通,限位块322卡在限位槽17内,旋动锁母33时,钉杆31不会转动。

进一步的,限位块322在钉帽32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同样,限位槽17开设有两个并与限位块322对应,设置两个限位块322增加了受力点,钉帽32的卡放更稳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