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16970发布日期:2021-04-09 13:09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施工防护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



背景技术:

目前水利施工现场围墙内部一般都设置有防护栏,防护栏起到防护和提醒的作用。根据施工场地的不同规划,将施工场地通过防护栏圈出一个个功能区,一些是将正在施工的场地围挡起来,另外一些是将各种工地设备围护起来,避免非专业工种人员误入造成工程危险,阻挡工地运输车辆误入功能区,保护功能区内部设备的安全。多个防护栏组成的区域会开设一个大门,供施工人员进出。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109972907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房建施工防护栏,包括若干支撑杆,相邻支撑杆之间设置有上横栏和下横栏,上横栏和下横栏与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转动件,上横栏和下横栏均水平设置,上横栏和下横栏之间竖直设置有若干立柱,立柱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第一柱体一端与上横栏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被第二柱体插入,第二柱体远离第一柱体一端与下横栏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杆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升降设置在第二杆体上,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设置有锁定组件。上述装置通过转动件可处于打开状态和防护状态,便于车辆和人员的进入,通过支撑杆以及立柱在长度方向的调节,来调节本装置的整体高度,使本装置适应不同高度需求的防护。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支撑杆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当支撑柱受到外力冲击时,水平方向的剪切力全部由螺栓承担,容易造成螺栓被拔起,从而防护栏倾倒。当立柱受到外力冲击时,立柱与冲击物体直接接触,力的刚性碰撞会使冲击物体和立柱都产生损坏,降低了防护栏的重复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达到提升防护栏抗冲击能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包括若干立柱,立柱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底座与地面固定连接,相邻立柱之间设置有上横梁和下横梁,上横梁和下横梁均水平设置,上横梁和下横梁与立柱之间均设置有转动件,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设置有若干柱体,每根所述柱体均竖直设置,柱体与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均设置有卡嵌件,所述柱体包括内柱和外筒,外筒包裹在内柱外壁上,内柱和外筒之间固定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与外筒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另一端与内柱外壁抵接,每根所述立柱上均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一端与立柱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地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与上横梁和下横梁组成防护栏的基本框架,柱体的设置加强了防护栏的防护以及拦截物体的效果,柱体由内柱和外筒组成,在内柱和外筒之间还设置第一弹簧,增强了立柱以及防护栏整体的抗冲击能力,当物体去冲击护栏时,立柱通过第一弹簧的弹性以及内柱和外筒之间的间隙缓冲,对冲击力进行缓冲抵挡作用,使防护栏整体受到的冲击力减小。卡嵌件的设置使柱体更快捷的安装在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转动件的设置使上横梁、下横梁和柱体能以立柱为轴,实现水平转动,便于工作人员进出防护栏围城的区域。支撑杆的设置,使支撑杆在使用时,与立柱呈角度倾斜设置,地面、支撑杆和立柱组成三角形,三角形是稳固的几何图形,所以支撑杆的设置能有效的提升来自护栏外侧的冲击力,从而保护护栏内侧护栏维护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嵌件包括第一凸块、第一凹槽、第二凸块和第二凹槽,第一凸块固定设置在内柱底部,第一凹槽开设在内柱顶部,第二凸块固定设置在上横梁底部,第二凹槽开设在下横梁顶部,第一凸块插嵌在第二凹槽中,第二凸块插嵌在第一凹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块插嵌在第二凹槽中,完成柱体底部和下横梁的相对固定,将第二凸块插嵌在第一凹槽中,完成柱体顶部和上横梁的相对固定,插嵌的固定方式,是工作人员对本装置组装起来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包括上部立柱和下部立柱,上部立柱一端插嵌在下部立柱内,上部立柱靠近下部立柱一端开设有固定孔,下部立柱靠近上部立柱一端开设有若干调距孔,调距孔沿下部立柱长度方向等距开设,下部立柱上设置有第一螺栓,第一螺栓穿过任一调距孔与固定孔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上部立柱和下部立柱的相对位置,通过固定孔、调距孔和第一螺栓的固定,完成立柱整体有效长度的调节,使立柱可以调节高度,从而适应不同防护高度的需求,使本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广,高度可调节的立柱同时配合柱体自身插嵌的方式,即柱体上的第一凸块插嵌在另一柱体上的第一凹槽中,使两个柱体变成一个,来配合立柱的调高后,上横梁和下横梁间距变大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上开设有容纳槽,容纳槽长度方向沿立柱长度方向开设,容纳槽下部固定设置有固定轴,支撑杆一端与固定轴转动连接,支撑杆长度小于容纳槽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杆不使用时,以固定轴为轴心向容纳槽方向转动收起,容纳槽能完全容纳支撑杆,使支撑杆在不使用时能被隐蔽起来,不影响本装置的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槽上部设置有卡件,卡件包括卡头、卡杆、卡座、拉环和轴承,卡杆水平设置,卡杆一端与卡座之间转动设置有轴承,卡杆另一端固定设置有卡头,卡头呈长条状,卡头远离卡杆一侧面固定设置有拉环,卡头与卡杆呈垂直状态,所述支撑杆上开设有长条通孔,长条通孔开设在支撑杆远离固定轴一端,长条通孔长度大于卡头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杆不使用时,被容纳槽完全收纳,收纳的同时使卡头穿过长条通孔,穿过长条通孔后,由于轴承的存在,转动手环使卡头与长条通孔长度方向垂直,完成对支撑杆的限位作用,使支撑杆不会回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槽内开设有圆槽,圆槽位于容纳槽靠近卡座一侧壁处,圆槽水平中轴线与卡杆水平中轴线处于同一水平线,圆槽长度方向与所在容纳槽侧壁垂直,圆槽内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与圆槽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卡座靠近圆槽一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槽为第二弹簧提供了设置空间,第二弹簧的设置,使卡件完成对支撑杆的限位后,引第二弹簧被拉伸,所以卡件时刻保持复位的紧绷力,保证了在本装置运输途中,不会因为颠簸,使卡头穿过长条通孔离开支撑杆,使卡头对支撑杆的限位效果更明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件包括轴环、轴孔和限位销,轴孔开设在上横梁和下横梁靠近立柱的端部,轴环固定设置在立柱靠近上横梁和下横梁端部处,限位销穿过轴孔插入轴环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环和轴孔的设置简单易懂,限位销的操作方式简单快捷,三者配合使用实现了上横梁和下横梁以立柱为轴的转动,便于工作人员进出本装置围成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远离固定轴一端铰接有固定片,固定片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片铰接的方式,便于顺应支撑杆的收纳。固定片的设置使支撑杆产生支撑点,能更有效的实施支撑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内柱、外筒和第一弹簧的设置,使柱体遭遇冲击时,能通过弹簧减缓冲击力,增强本装置的抗冲击能力;

2.地面、支撑杆和立柱组成三角形,三角形为稳定的几何体,所以支撑杆增强了本装置抗冲击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的柱体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的立柱结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中,1、立柱;11、上部立柱;111、固定孔;12、下部立柱;121、调距孔;122、第一螺栓;123、底座;2、上横梁;3、下横梁;4、柱体;41、内柱;42、外筒;43、第一弹簧;5、卡嵌件;51、第一凸块;52、第一凹槽;53、第二凸块;54、第二凹槽;6、支撑杆;61、固定片;62、第二螺栓;63、长条通孔;7、容纳槽;71、固定轴;72、圆槽;73、第二弹簧;8、卡件;81、卡头、82、卡杆;83、卡座;84、轴承;85、拉环;9、转动件;91、轴环;92、轴孔;93、限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栏杆,包括若干立柱1,图中仅画出两根作为示意。立柱1均竖直设置,相邻两根立柱1之间设置有上横梁2和下横梁3,上横梁2和下横梁3均水平设置,上横梁2和下横梁3之间设置有若干柱体4,柱体4均竖直设置,立柱1固定在地面上,立柱1、上横梁2、下横梁3和柱体4组成防护围墙的一个单元,若干个单元组成完整的防护围墙,起到了对建筑工地内特殊功能区的维护作用。

参照图2和图3,立柱1整体呈圆柱状,立柱1包括上部立柱11和下部立柱12,下部立柱12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123,底座123与地面固定连接,下部立柱12远离底座123一端被上部立柱11插入,下部立柱12被上部立柱11插入的一端开设有若干调距孔121,此实施例中只画出两个且有一个调距孔121与固定孔111相重叠,调距孔121沿下部立柱12长度方向等距开设。上部立柱11插入下部立柱12一端开设有固定孔111,下部立柱12设置有第一螺栓122,第一螺栓122穿过任一调距孔121与固定孔111螺纹连接,完成上部立柱11和下部立柱12的相对固定。上横梁2和下横梁3与立柱1之间均设置有转动件9,转动件9包括轴环91、轴孔92和限位销93。轴环91呈圆环状,轴环91与立柱1固定设置,轴孔92开设在上横梁2和下横梁3靠近立柱1的端部,限位销93通过轴孔92插进轴环91中,完成上横梁2、下横梁3分别对立柱1的相对固定。通过拿出上横梁2和下横梁3同一侧的限位销93,来实现本装置的开启状态,便于工作人员随时通过本装置围成的防护围墙。

参照图3和图4,柱体4沿上横梁2和下横梁3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上横梁2和下横梁3之间,柱体4与上横梁2和下横梁3均垂直。柱体4为圆柱状,柱体4包括内柱41和外筒42,外筒42包裹住内柱41外壁,内柱41为实心柱,外筒42与内柱41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43,第一弹簧43一端与外筒42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3另一端与内柱41外壁抵接,方便工作人员完成组装。第一弹簧43的存在使柱体4受到外物冲击时,能起到缓冲作用,所以外筒42此处优选弹性材质,可选用弹性橡胶材质的外筒42。柱体4与上横梁2和下横梁3之间设置有卡嵌件5,便于柱体4与上横梁2和下横梁3快捷安装。卡嵌件5包括第一凸块51、第一凹槽52、第二凸块53和第二凹槽54。第一凸块51固定设置在每根内柱41底部,第二凹槽54开设在下横梁3顶部,第二凹槽54对应柱体4固定位置沿下横梁3长度方向等距开设,第一凸块51插嵌在第二凹槽54内部;第一凹槽52开设在每根内柱41顶部,第二凸块53固定设置在上横梁2底部,第二凸块53对应柱体4固定位置沿上横梁2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第二凸块53插嵌在第一凹槽52内部。

参照图5和图6,立柱1上开设有容纳槽7,容纳槽7位于下部立柱121,容纳槽7呈长条矩形状,容纳槽7内固定设置有固定轴71,固定轴71位于容纳槽7下部,固定轴71上设置有支撑杆6,支撑杆6一端与固定轴71转动设置,支撑杆6另一端铰接有固定片61,固定片61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62,支撑杆6在不使用时被容纳槽7完全收纳。容纳槽7内设置有卡件8,卡件8包括卡头81、卡杆82、卡座83、轴承84和拉环85,卡座83远离容纳槽7一端转动连接有轴承84,轴承84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卡杆82,卡杆82远离轴承84一端固定设置有卡头81,卡头81和卡杆82均呈圆柱状,卡头81与卡杆82呈垂直状态固定,卡头81远离卡杆82一侧固定设置有拉环85。容纳槽7内开设有圆槽72,圆槽72位于与卡座83固定位置相对应处,圆槽72内设置有第二弹簧73,第二弹簧73一端与圆槽72内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卡座83一侧面固定连接,卡座83的尺寸本实施例中与圆槽72相同。支撑杆6上开设有长条通孔63,长条通孔63长度方向沿支撑杆6长度方向,长条通孔63长度大于卡头81长度。支撑杆6收回容纳槽7时,卡头81和卡环穿过长条通孔63,向外拉动卡件8使第二弹簧73拉伸,转动卡头81使卡头81与长条通孔63错位,从而实现卡件8对支撑杆6的紧固限位效果,支撑杆6和容纳槽7所在的平面与上横梁2和下横梁3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立柱1底座123固定在需要固定的区域,向外拉伸拉环85,转动卡头81,使卡头81与长条通孔63重合,解开对支撑杆6的限位,放下支撑杆6使支撑杆6、地面和立柱1形成三角形的状态,通过第二螺栓62使固定片61和地面完成螺纹固定。在相邻立柱1间通过转动件9固定下横梁3,在下横梁3上对应第二凹槽54处均插嵌上柱体4,将上横梁2的第二凸块53对准柱体4的第一凹槽52,并通过转动件9完成上横梁2和立柱1的固定。根据工程要求,若用本实用新型组成的防护围墙高度需要增高,则通过调距孔121、限位孔和第一螺栓122来调节上部立柱11和下部立柱12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立柱1整体的有效高度;在立柱1增高的同时,在原有柱体4上通过柱体4本身的第一凹槽52和第一凸块51,完成立柱1本身的叠加,即立柱1调节的高度和柱体4增高的高度相同。第一凹槽52和第一凸块51制造时的大小,要考虑立柱1通过第一凹槽52和第一凸块51去本身叠加时的抗冲击性,图中第一凹槽52和第一凸块51仅为示意,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制造。本实用新型整体完成固定后,可通过拆卸上横梁2和下横梁3同一侧的限位销93,上横梁2和下横梁3连带柱体4,一起以有限位销93的一侧为轴开始转动,来达到本实用新型开启的状态,便于工作人员的进出。当不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与安装操作相反,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拆卸,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多次利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远离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