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应力密拼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3514发布日期:2021-08-03 13:20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应力密拼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载预应力的双向叠合板密拼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装配式政策大力推广并逐步精细化完善,使得近几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非常迅猛,由最初的应用试点项目到现在全面推广实施,装配式建筑发展已是日新月异;其中又以叠合板这类水平构件应用最多,虽然叠合板的构造做法和工艺流程已标准化、流程化,但在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还是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如叠合板拼接后板缝处的开裂、变形、渗漏等,这使得叠合板拼接时应考虑长期荷载对板缝处的不利作用。

叠合板使用密拼法安装时,板缝之间是薄弱部位,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开裂,现阶段采用的技术工法大都是用混凝土灌缝,板底找平抹灰,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开裂原因,板缝之间缺乏长期荷载下的抗力;如果可以在两块叠合板之间张拉钢筋,使板之间受到预压力来减少或抵消板面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甚至使其处于受压状态,则能很好的达到控制板面开裂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应力密拼结构,以在相邻两板之间加载预应力的方式,减少密拼板缝间的应力松弛,增强叠合板板缝之间混凝土的抗力性能,避免叠合板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挠度过大、开裂等问题,可实现双向叠合板的良好拼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应力密拼结构,包括叠合子板、叠合母板和多根附加预应力钢筋,相邻的叠合子板与叠合母板之间留有拼接缝,拼接缝的宽度不大于10mm。叠合子板上开有多个预留子槽,叠合母板上开有多个与预留子槽相对应的预留母槽,预留子槽与对应的预留母槽组成预留槽,预留槽的深度为30mm,宽度为15mm,预留槽的槽长比附加预应力钢筋长20mm,模板预留槽在附加预应力钢筋端部的槽宽不得小于40mm。

叠合子板内预埋有多个子板底筋和多个子板分布筋,子板分布筋置于子板底筋的上方,子板底筋平行于预留子槽布置,多个子板底筋等距间隔布置,子板底筋与子板分布筋垂直布置,多个子板分布筋等距间隔布置,子板底筋与子板分布筋组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承载能力强。

叠合母板内预埋有多个母板底筋和多个母板分布筋,母板底筋平行于预留母槽布置,多个母板底筋等距间隔布置,母板底筋与母板分布筋垂直布置,多个母板分布筋等距间隔布置,母板底筋与母板分布筋组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承载能力强。

每个预留子槽内均设有夹具,夹具固定在子板底筋上,每个预留母槽内均设有锚具,锚具固定在母板底筋上。附加预应力钢筋的长度需满足锚固长度,在叠合板底板拼接完成后,将附加预应力钢筋放入预留槽内,附加预应力钢筋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夹具内,附加预应力钢筋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对应预留槽的的锚具内,并设置好附加预应力钢筋的张拉预应力,可有效减少密拼板缝间的应力松弛,提升双向叠合板拼接后的总体抗力,避免密拼的双向叠合板在长期载荷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开裂问题。

固定好预应力钢筋后,从上至下浇筑自密实混凝土直至底板板面,浇筑完成后,在叠合子板与叠合母板的顶部形成现浇层,为了提高现浇层的抗拉性和强度,在现浇层内预埋有现浇层面筋和现浇层分布筋,现浇层分布筋置于现浇层面筋的下方,现浇层面筋和现浇层分布筋垂直布置形成网状结构。

为了增加整个密拼结构的刚度,子板底筋与母板底筋上均固定多个桁架筋,现浇层面筋固定在多个桁架筋的顶部。

预留母槽的一端宽度大于预留子槽的宽度,方便预应力钢筋的定位。

其中,作为优选的,置于叠合子板上的多个预留子槽等距间隔布置,相邻的预留子槽之间间隔300mm;置于叠合母板上的多个预留母槽等距间隔布置,相邻的预留母槽之间间隔300mm。

置于拼接缝一侧的叠合子板顶端开有子板上切角,子板上切角的倾斜角度为15°,有利于现浇层更多的连接,子板置于拼接缝一侧的叠合子板底端开有子板下切角,子板下切角的倾斜角度为45°,有利于板底找平抹防裂砂浆。

置于拼接缝一侧的叠合母板顶端开有母板上切角,母板上切角的倾斜角度为15°,有利于现浇层更多的连接,母板置于拼接缝一侧的叠合母板底端开有母板下切角,母板下切角的倾斜角度为45°,有利于板底找平抹防裂砂浆。

为了保证密拼结构的结构强度,附加预应力钢筋的直径不小于母板底筋的直径,附加预应力钢筋也可更换为预应力钢丝或钢绞线等材料。

现浇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其中,拼接缝的宽度不大于10mm,叠合板施工完成后,在叠合板板底用防裂砂浆勾缝、找平。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

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双向叠合板拼接结构,有效解决了传统双向叠合板拼接后受力性能差、容易开裂的问题。

二、本实用新型通过施加预应力的方式,加强了叠合板板缝之间混凝土的抗力性能,在不增加板厚和含钢量的情况下,提升了叠合板承受长期荷载或动荷载的能力,有效的保证了室内净高要求,节约了经济成本。

三、本实用新型的工厂预制不复杂,工艺流程操作简单易行,能大面积实施,可普及程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未浇筑现浇层时,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预留子槽在叠合子板上的位置布局图。

图3为图1中预留母槽在叠合母板上的位置布局图。

图4为在未浇筑现浇层时,叠合子板与叠合母板的拼接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拼接剖视图。

图中,1为叠合板底板,2为叠合子板,21为预留子槽,22为子板底筋,23为子板分布筋,24为夹具,25为子板上切角,26为子板下切角,3为叠合母板,31为预留母槽,32为母板底筋,33为母板分布筋,34为锚具,35为母板上切角,36为母板下切角,4为附加预应力钢筋,5为拼接缝,6为现浇层,7为现浇层面筋,8为现浇层分布筋,9为桁架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5所示,一种双向叠合板预应力密拼结构,包括叠合子板2、叠合母板3和多根附加预应力钢筋4,叠合子板2与叠合母板3之间留有拼接缝5,拼接缝5的宽度不大于10mm。叠合子板2上开有多个预留子槽21,叠合母板3上开有多个与预留子槽21相对应的预留母槽31,预留子槽21与对应的预留母槽31组成预留槽,预留槽的深度为30mm,宽度为15mm,预留槽的槽长比附加预应力钢筋4长20mm,模板预留槽在附加预应力钢筋4端部的槽宽不得小于40mm。

叠合子板2内预埋有子板底筋22和子板分布筋23,子板分布筋23置于子板底筋22的上方,子板底筋22平行于预留子槽21布置,子板底筋22等距间隔布置,子板底筋22与子板分布筋23垂直布置,子板分布筋23等距间隔布置,子板底筋22与子板分布筋23组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承载能力强。

叠合母板3内预埋有母板底筋32和母板分布筋33,母板底筋32平行于预留母槽31布置,母板底筋32等距间隔布置,母板底筋32与母板分布筋33垂直布置,母板分布筋33等距间隔布置,母板底筋32与母板分布筋33组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承载能力强。

每个预留子槽21内均设有夹具24,夹具24固定在子板底筋22上,每个预留母槽31内均设有锚具34,锚具34固定在母板底筋32上。附加预应力钢筋4的长度需满足锚固长度,在叠合板底板1拼接完成后,将附加预应力钢筋4放入预留槽内,附加预应力钢筋4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夹具24内,附加预应力钢筋4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对应的锚具34内,并设置好附加预应力钢筋4的张拉预应力,可有效减少密拼板缝间的应力松弛,提升双向叠合板拼接后的总体抗力,避免密拼的双向叠合板在长期载荷作用过程中出现开裂的问题。

固定好预应力钢筋后,从上至下浇筑自密实混凝土直至底板板面,浇筑完成后,在叠合子板2与叠合母板3的顶部形成现浇层6,为了提高现浇层6的抗拉性和强度,在现浇层6内预埋有现浇层面筋7和现浇层分布筋8,现浇层分布筋8置于现浇层面筋7的下方,现浇层面筋7和现浇层分布筋8垂直布置形成网状结构。

为了增加整个密拼结构的刚度,子板底筋22与母板底筋32上均固定多个桁架筋9,现浇层面筋7固定在多个桁架筋9的顶部。

预留母槽31的一端宽度大于预留子槽21的宽度,方便预应力钢筋的定位。

其中,作为优选的,置于叠合子板2上的多个预留子槽21等距间隔布置,相邻的预留子槽21之间间隔300mm;置于叠合母板3上的多个预留母槽31等距间隔布置,相邻的预留母槽31之间间隔300mm。

置于拼接缝5一侧的叠合子板2顶端开有子板上切角25,子板上切角25的倾斜角度为15°,有利于现浇层6更多的连接,子板置于拼接缝5一侧的叠合子板2底端开有子板下切角26,子板下切角26的倾斜角度为45°,有利于板底找平抹防裂砂浆。

置于拼接缝5一侧的叠合母板3顶端开有母板上切角35,母板上切角35的倾斜角度为15°,有利于现浇层6更多的连接,母板置于拼接缝5一侧的叠合母板3底端开有母板下切角36,母板下切角36的倾斜角度为45°,有利于板底找平抹防裂砂浆。

为了保证密拼结构的结构强度,附加预应力钢筋4的直径不小于母板底筋32的直径,附加预应力钢筋4也可更换为预应力钢丝或钢绞线等材料。

现浇层6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其中,拼接缝5的宽度不大于10mm,叠合板施工完成后,在叠合板板底用防裂砂浆勾缝、找平。

本密拼结构的施工过程为:叠合板底板1分为叠合子板2和叠合母板3,叠合子板2与叠合母板3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拼接缝5,在叠合子板2上设有预留子槽21,在叠合母板3上设有预留母槽31,预留子槽21与对应的预留母槽31组成预留槽,预留子槽21和对应的预留母槽31置于同一水平线上,相邻的预留槽之间相隔300mm,预留槽与拼接缝5垂直布置。

叠合板底板1后60mm,预留子槽21和预留母槽31的深度均为30mm,预留槽的槽长比附加预应力钢筋4长20mm,预留母槽31在附加预应力钢筋4端部的槽宽不得小于40mm,以保证施加预应力时的操作空间。

附加预应力钢筋4的长度需满足锚固长度,且附加预应力钢筋4直径不小于板底受力钢筋的直径。叠合板底板1在工厂绑扎好子板底筋22、子板分布筋23、母板底筋32、母板分布筋33和桁架筋9,按设计间距预留子槽21和预留母槽31,同时,在预留子槽21上固定夹具24,在预留母槽31上固定锚具34,浇筑叠合板底板1上的混凝土。

将叠合板底板1运往项目现场,依次吊装安放,待完成后,将提前切好的附加预应力钢筋4依次放入到预留槽内,附加预应力钢筋4的一端固定在预留槽一端的夹具24内,附加预应力钢筋4的另一端固定在预留槽另一端的锚具34内,在锚具34处张拉预应力,张拉完毕后,在预留槽中浇入自密实混凝土直至叠合板底板1的板面,浇筑的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40。

按照图纸摆放好现浇层面筋7和现浇层分布筋8,做好支撑,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层6。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支撑,并在叠合板底板1的板缝处用防裂砂浆勾缝、找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