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护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3474发布日期:2021-11-30 00:15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护网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护网。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护网广泛用于施工隔离、建筑施工现场临边安全防护,在发生意外时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如申请号为:cn201922199524.9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包括防护杆,所述防护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防护杆的左右两端分别共同固定连接有固定柱,两个所述防护杆和两个固定柱之间固定连接有保护网,所述防护杆右端的固定柱外表面右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右端设置有卡扣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通过设置卡扣装置,便于施工人员对防护网进行拆卸和安装,省时省力,可以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保障,以及可以防止内部施工产生的施工原料掉落到外部对下方施工人员造成危害,通过设置防护板,防护板之间成交叉分布,可以防止保护网被尖物划破,无法及时处理,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保障,能够避免施工人员工作时摔落。
4.基于上述,传统的防护网边缘为固定设置,在夏季高温的季节,防护网会受热膨胀导致间隙变大,影响防护网的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护网,以解决传统的防护网边缘为固定设置,在夏季高温的季节,防护网会受热膨胀导致间隙变大,影响防护网的防护效果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护网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7.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护网,包括护网体;护网体,所述护网体为纤维绳交叉编织的网状结构;所述护网体贯穿卡合安装有第二固定架;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与第一固定架转动连接,上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架上部转动连接有上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有副固定架、上连接架和上固定板,第二固定架尾端转动连接有副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副固定架顶部凹槽均与上连接架滑动连接,上连接架与上固定板两侧圆轴转动连接,上固定件包括上固定条、侧连接轴、固定齿和第一蜗杆,上固定件与侧连接轴贯穿转动连接,侧连接轴与上固定条固定连接,上固定条内侧固定设置有固定齿,上固定件与第一蜗杆贯穿转动连接,上固定条内侧阵列设置有固定齿,固定齿为一处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固定齿上部与上固定条固定连接,固定齿与护网体贯穿卡合,护网体处于上固定条和第一固定架之间。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蜗杆与侧连接轴中部齿块啮合连接,上固定条为一处内侧弧形设置的板块,第一蜗杆尾端贯穿至上固定件外侧,第一蜗杆转动,上固定条围绕侧连接轴
摆动。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架还包括第二蜗杆和支撑弹簧,第二固定架顶部贯穿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第二固定架和副固定架顶部凹槽均固定设置有支撑弹簧,支撑弹簧首端与上连接架固定连接,第二蜗杆与上固定板侧面圆轴外部设置的齿块啮合连接,上固定板底部齿块与护网体贯穿固定,护网体卡合固定在上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架之间,上固定板与上连接架通过一处螺丝贯穿加强固定。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架为一处矩形长条结构,第一固定架包括连接条、第一固定螺丝和外固定环,第一固定架上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条,第一固定架贯穿连接有第一固定螺丝,第一固定架中部滑动连接有外固定环,外固定环围绕第一固定架中部滑槽移动,连接条顶端与上固定件转动连接,第一固定螺丝尾端与上固定件贯穿啮合连接。
11.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侧连接轴固定护网体的两侧,通过转动第一蜗杆,使侧连接轴和固定齿转动,收紧护网体,避免护网体在夏季受热膨胀导致变形松散,避免护网体间隙增大导致防护作用下降的问题。
13.2、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架和副固定架转动连接,通过第二固定架和副固定架向内侧转动,两侧第一固定架的距离压缩,缩小装置的宽度,方便运输和安装,避免了防护网散乱摆放导致缠绕打结的情况。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架半剖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架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a放大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20.1、护网体;
21.2、第一固定架;201、连接条;202、第一固定螺丝;203、外固定环;
22.3、第二固定架;301、副固定架;302、上连接架;303、上固定板;304、第二蜗杆;305、支撑弹簧;
23.4、上固定件;401、上固定条;402、侧连接轴;403、固定齿;404、第一蜗杆。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

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实施例:
28.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护网,包括护网体1;护网体1,护网体1为网状结构;护网体1贯穿卡合安装有第二固定架3;第一固定架2,第二固定架3与第一固定架2转动连接,上固定件4,第一固定架2上部转动连接有上固定件4;第二固定架3包括有副固定架301、上连接架302和上固定板303,第二固定架3尾端转动连接有副固定架301,第二固定架3和副固定架301顶部凹槽均与上连接架302滑动连接,上连接架302与上固定板303两侧圆轴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还包括第二蜗杆304和支撑弹簧305,第二固定架3顶部贯穿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304,第二固定架3和副固定架301顶部凹槽均固定设置有支撑弹簧305,支撑弹簧305首端与上连接架302固定连接,支撑弹簧305支撑上连接架302水平滑动和缓冲冲击,提升防护效果,第二蜗杆304与上固定板303侧面圆轴外部设置的齿块啮合连接,上固定板303底部齿块与护网体1贯穿固定,护网体1卡合固定在上固定板303和第二固定架3之间,上固定板303与上连接架302通过一处螺丝贯穿加强固定,通过第二固定架3和副固定架301向内侧转动,两侧第一固定架2的距离压缩,缩小装置的宽度,方便运输和安装。
30.参照图3,第一固定架2为一处矩形长条结构,第一固定架2包括连接条201、第一固定螺丝202和外固定环203,第一固定架2上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条201,连接条201顶端与上固定件4转动连接,第一固定螺丝202尾端与上固定件4贯穿啮合连接,连接条201转动,上固定件4与护网体1脱离,第一固定架2贯穿连接有第一固定螺丝202,第一固定架2中部滑动连接有外固定环203,外固定环203围绕第一固定架2中部滑槽移动,上连接架302能够在侧连接轴402转动收紧时跟随滑动,使护网体1均匀收紧。
31.参照图3,上固定件4包括上固定条401、侧连接轴402、固定齿403和第一蜗杆404,上固定件4与侧连接轴402贯穿转动连接,侧连接轴402与上固定条401固定连接,上固定条401内侧阵列设置有固定齿403,固定齿403为一处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固定齿403上部与上固定条401固定连接,固定齿403与护网体1贯穿卡合,护网体1处于上固定条401和第一固定架2之间,侧连接轴402通过固定齿403贯穿固定护网体1,上固定条401内侧固定设置有固定齿403,上固定件4与第一蜗杆404贯穿转动连接,侧连接轴402通过固定齿403贯穿固定护网体1的两侧。
32.参照图3,第一蜗杆404与侧连接轴402中部齿块啮合连接,上固定条401为一处内侧弧形设置的板块,第一蜗杆404尾端贯穿至上固定件4外侧,第一蜗杆404转动,上固定条401围绕侧连接轴402摆动,收紧护网体1,避免护网体1在夏季受热膨胀导致变形松散。
33.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3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外固定环203与周围固定,在使用时,护网体1两侧固定有第二固定架3和副固定架301,侧连接轴402通过固定齿403贯穿固定护网体1的两侧,通过转动第一蜗杆404,使侧连接轴402和固定齿403转动,收紧护网体1,避免护网体1在夏季受热膨胀导致变形松散,避免护网体1间隙增大导致防护作用下降的问题,滑动设置的上连接架302能够在侧连接轴402转动收紧时跟随滑动,使护网体1均匀收紧,第二固定架3和副固定架301转动连接,通过第二固定架3和副固定架301向内侧转动,两侧第一固定架2的距离压缩,缩小装置的宽度,方便运输和安装,避免了防护网体1散乱摆放导致缠绕打结的情况。
35.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3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