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车库出入口防冲撞阻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6501发布日期:2022-05-26 09:3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车库出入口防冲撞阻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车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车库出入口防冲撞阻拦装置。


背景技术:

2.机械式立体车库以其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的优势,在解决现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传统带有出入口平台类型的立体车库,其在车辆进入出入口平台预定位置时,为防止司机误操作冲出平台发生危险,多为在车辆前轮位置增加升降停车止挡,此种方法止挡高度过高容易擦蹭底盘较低车辆,高度过低对于轮毂较大车辆起不到阻拦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出入口防冲撞阻拦装置,该装置结构原理简单,为结合传统阻拦方式的加强阻拦方式,该装置是在汽车前保险杠位置进行阻拦,对不同规格汽车适应性更强,阻拦效果更佳,避免擦蹭底盘和阻拦失效的发生,运行平稳,动作迅速,不影响设备存取车的效率,解决了传统立体车库在对车辆进行止挡的过程中,止挡高度过高容易擦蹭底盘较低车辆,高度过低对于轮毂较大车辆起不到阻拦作用等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立体车库出入口防冲撞阻拦装置,包括固定架、电机、驱动轴组、张紧轮组、驱动循环链和阻拦杆;
7.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架的左侧,所述驱动轴组位于所述固定架的内部,所述驱动轴组的左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固定架左右两端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张紧轮组,所述张紧轮组位于所述驱动轴组的下方,所述驱动轴组与所述固定架左端内侧的所述张紧轮组之间绕设有所述驱动循环链,所述驱动轴组与所述固定架右端内侧的所述张紧轮组之间绕设有所述驱动循环链,所述阻拦杆位于所述驱动轴组的下方,所述阻拦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驱动循环链固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驱动轴组转动,所述驱动循环链在所述驱动轴组和所述张紧轮组之间转动,所述驱动循环链带动所述阻拦杆上下移动。
8.其中优选方案如下:
9.优选的:所述固定架包括左立柱、右立柱和横梁,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平行间隔设置,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所述横梁的底部与所述左立柱的顶部、所述右立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组位于所述横梁的下方,所述驱动轴组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
10.优选的:所述驱动轴组包括传动轴、驱动链轮、联轴器、轴套和带菱形座轴承,所述传动轴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设有所述联轴器、所述轴套,所述联轴器的左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联轴器的外侧与所述左立柱固定连接,所述轴套的右端套设有所述带
菱形座轴承,所述轴套的外侧与所述带菱形座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带菱形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右立柱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外侧通过平键连接有两个所述驱动链轮,两个所述驱动链轮分别位于所述驱动链轮的右侧、所述轴套的左侧,所述驱动循环链与所述驱动链轮啮合。
11.优选的:所述联轴器为gy型凸缘联轴器。
12.优选的:所述左立柱的下端右侧、所述右立柱的下端左侧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张紧轮组,所述张紧轮组包括张紧座、张紧惰轮和张紧螺栓,所述张紧惰轮通过深沟球轴承与所述张紧座转动连接,所述张紧螺栓位于所述张紧座的下方,所述张紧螺栓的上端与所述张紧座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的右侧、所述右立柱的左侧均与所述张紧螺栓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张紧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调节螺栓,所述左立柱的右侧、所述右立柱的左侧均开设有若干个长条形孔,每个所述长条形孔分别对应一个所述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在所述长条形孔中上下移动,所述驱动循环链与所述张紧惰轮啮合。
13.优选的:所述张紧惰轮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挡片。
14.优选的:所述阻拦杆的左右两端均竖直穿设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外侧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两个所述螺母分别与所述阻拦杆的顶部、所述阻拦杆的底部接触,所述调节螺杆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驱动循环链通过活结的方式连接。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阻拦杆的左右两端与两个驱动循环链固定连接,驱动循环链分别与驱动链轮、张紧惰轮啮合,当电机驱动传动轴进行正反转动时,驱动循环链绕着驱动链轮、张紧惰轮转动,驱动循环链带动阻拦杆进行上下的移动,从而根据立车车库中车辆中保险杠的实际高度调整阻拦杆的高度,实现对不同型号的车辆进行防冲撞阻拦。
17.2、调节螺杆外侧的两个螺母分别与阻拦杆的顶部、阻拦杆的底部接触,对阻拦杆进行双向锁定,避免因驱动循环链的运行震动使得阻拦杆上下窜动。
18.3、左立柱右侧、右立柱左侧开设的长条形孔与张紧座中的调节螺栓对应,张紧螺栓能够将张紧座与左立柱、右立柱进行固定,使得整个张紧轮组的安装有足够的调整空间,安装灵活。
附图说明
19.图1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实施例中右立柱左侧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1中ⅰ处的放大图;
22.图4是实施例中驱动轴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实施例中张紧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5中沿a方向的剖面图。
25.图中,1、左立柱;2、右立柱;3、横梁;4、电机;5、传动轴;6、驱动链轮;7、轴套;8、联轴器;9、带菱形座轴承;10、驱动循环链;11、阻拦杆;12、调节螺杆;13、螺母;14、张紧座;15、张紧惰轮;16、深沟球轴承;17、挡片;18、张紧螺栓;19、调节螺栓;20、长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上”、“下”、“左”、“右”、“顶部”、“底部”、“内”和“外”均指附图中的方向,但是并不加以限定。
28.如图1-图6所示,一种立体车库出入口防冲撞阻拦装置,包括固定架、电机4、驱动轴组、张紧轮组、驱动循环链10和阻拦杆11,电机4固定连接在固定架的左侧,驱动轴组位于固定架的内部,驱动轴组的左端与电机4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固定架左右两端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有张紧轮组,张紧轮组位于驱动轴组的下方,驱动轴组与固定架左端内侧的张紧轮组之间绕设有驱动循环链10,驱动轴组与固定架右端内侧的张紧轮组之间绕设有驱动循环链10,阻拦杆11位于驱动轴组的下方,阻拦杆1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驱动循环链10固定连接,电机4驱动驱动轴组转动,驱动循环链10在驱动轴组和张紧轮组之间转动,驱动循环链10带动阻拦杆11上下移动。
29.固定架包括左立柱1、右立柱2和横梁3,左立柱1和右立柱2平行间隔设置,横梁3位于左立柱1和右立柱2之间,横梁3的底部与左立柱1的顶部、右立柱2的顶部固定连接,驱动轴组位于横梁3的下方,驱动轴组水平位于左立柱1和右立柱2之间。
30.驱动轴组包括传动轴5、驱动链轮6、联轴器8、轴套7和带菱形座轴承9,传动轴5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设有联轴器8、轴套7,联轴器8的左端与电机4的输出轴传动连接,联轴器8的外侧与左立柱1固定连接,轴套7的右端套设有带菱形座轴承9,轴套7的外侧与带菱形座轴承9的内圈过盈配合,带菱形座轴承9的外圈与右立柱2固定连接,传动轴5的外侧通过平键连接有两个驱动链轮6,两个驱动链轮6分别位于驱动链轮6的右侧、轴套7的左侧。驱动循环链10与驱动链轮6啮合。联轴器8为gy型凸缘联轴器。
31.左立柱1的下端右侧、右立柱2的下端左侧均固定连接有张紧轮组,张紧轮组包括张紧座14、张紧惰轮15和张紧螺栓18,张紧惰轮15通过深沟球轴承16与张紧座14转动连接,张紧螺栓18位于张紧座14的下方,张紧螺栓18的上端与张紧座14的下端固定连接,左立柱1的右侧、右立柱2的左侧均与张紧螺栓18的下端固定连接,张紧座14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调节螺栓19,左立柱1的右侧、右立柱2的左侧均开设有若干个长条形孔20,每个长条形孔20分别对应一个调节螺栓19,调节螺栓19在长条形孔20中上下移动。驱动循环链10与张紧惰轮15啮合。张紧惰轮15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挡片17,挡片17可以有效阻挡深沟球轴承16发生掉落。
32.阻拦杆11的左右两端均竖直穿设有调节螺杆12,调节螺杆12外侧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13,两个螺母13分别与阻拦杆11的顶部、阻拦杆11的底部接触,调节螺杆12的上下两端均与驱动循环链10通过活结的方式连接。
33.阻拦杆11的左右两端与两个驱动循环链10固定连接,驱动循环链10分别与驱动链轮6、张紧惰轮15啮合,当电机4驱动传动轴5进行正反转动时,驱动循环链10绕着驱动链轮6、张紧惰轮15转动,驱动循环链10带动阻拦杆11进行上下的移动,从而根据立车车库中车辆中保险杠的实际高度调整阻拦杆11的高度,实现对不同型号的车辆进行防冲撞阻拦。调节螺杆12外侧的两个螺母13分别与阻拦杆11的顶部、阻拦杆11的底部接触,对阻拦杆11进
行双向锁定,避免因驱动循环链10的运行震动使得阻拦杆11上下窜动。左立柱1右侧、右立柱2左侧开设的长条形孔20与张紧座14中的调节螺栓19对应,张紧螺栓18能够将张紧座14与左立柱1、右立柱2进行固定,使得整个张紧轮组的安装有足够的调整空间,安装灵活。
34.具体实施过程:
35.电机4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8与传动轴5传动连接,电机4通过正转和反转,实现传动轴5在左立柱1和右立柱2之间进行正转和反转,传动轴5在转动过程中,带动驱动循环链10在驱动链轮6和张紧惰轮15之间正转和反转,驱动循环链10在正转和反转过程中带动阻拦杆11上下往复运动,待阻拦杆11的高度与停入立体车库中车辆的前保险杠的高度一致时,电机4停止转动,从而实现对不同型号车辆进入立体车库停车过程中的防冲撞阻拦。
36.本具体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