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高流动性再生混凝土用强效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22468发布日期:2022-04-27 11:1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纤维增强高流动性再生混凝土用强效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固废处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纤维增强高流动性再生混凝土用强效搅拌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固废处理中就包括对建筑材料的处理,其中再生混凝土是重要的一项,为了实现混凝土的再生,需要掺入聚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质地柔软, 在混凝土内部与水泥砂浆黏接紧密,有效增强了基体抵抗内外应力和变形的能力,使其收缩率下降,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
3.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强效搅拌装置,现有的强效搅拌装置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搅拌效果,但是现有的强效搅拌装置一般会将聚丙烯纤维直接投入到再生混凝土上进行搅拌,容易使得聚丙烯纤维聚集在再生混凝土的某一处,从而可能导致聚丙烯纤维含量较少的再生混凝土与水泥砂浆黏接不紧密,影响到建筑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纤维增强高流动性再生混凝土用强效搅拌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强效搅拌装置一般会将聚丙烯纤维直接投入到再生混凝土上进行搅拌,容易使得聚丙烯纤维聚集在再生混凝土的某一处,从而可能导致聚丙烯纤维含量较少的再生混凝土与水泥砂浆黏接不紧密,影响到建筑质量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纤维增强高流动性再生混凝土用强效搅拌系统,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叶,所述装置本体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方形管,所述方形管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入料管,所述方形管远离装置本体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气囊,所述装置本体的外部设置有挤压结构,所述方形管的内部设置有挡泥结构。
6.优选的,所述挤压结构包括u型支撑板,所述u型支撑板的一侧与装置本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u型支撑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u型支撑板内部设置有回弹模组。
7.优选的,所述回弹模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通过第一滑槽与u型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的一侧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挡泥结构包括挡板,所述方形管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孔,所述方形管通过放置孔与挡板活动连接,所述挡板的外表面与方形管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杆,方形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磁块。
9.优选的,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固定
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底侧与装置本体的顶部相贴合,所述密封板的顶部开设有圆孔,所述密封板通过圆孔与轴杆的外表面活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的底部固定连通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远离装置本体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盖子。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顶部设置有收集箱。
12.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增强高流动性再生混凝土用强效搅拌装置,通过将聚丙烯纤维投入入料管中,然后移动挤压板对气囊进行挤压,从而将方形管内部的聚丙烯纤维吹入装置本体内部,使得聚丙烯纤维尽量均匀分散在再生混凝土上,尽量避免聚丙烯纤维聚集在再生混凝土的某一处,从而可能导致聚丙烯纤维含量较少的再生混凝土与水泥砂浆黏接不紧密;此外在该装置加工完成后,将收集箱移动到装置本体的底部,再将盖子从出料管上拧下,使得装置本体内部加工完成的再生混凝土落入收集箱中进行收集,再将收集箱推出装置本体的底部,方便使用者对收集箱内部的再生混凝土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主视立体示意图。
14.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剖视立体示意图。
15.图3是本技术的吹气结构立体示意图。
16.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仰视立体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装置本体;2、第一支撑板;3、第一支撑柱;4、顶板;5、电机;6、轴杆;7、转叶;8、方形管;9、入料管;10、气囊;11、u型支撑板;12、挤压板;13、推杆;14、第一滑槽;15、第一滑块;16、弹簧;17、挡板;18、拉杆;19、磁块;20、电动伸缩杆;21、密封板;22、密封圈;23、出料管;24、盖子;25、第二支撑板;26、第二支撑柱;27、第二滑槽;28、第二滑块;29、收集箱。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参照图1和图2,纤维增强高流动性再生混凝土用强效搅拌系统,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内部用于进行对再生混凝土的搅拌。装置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26,第二支撑柱26设置有四个,且四个第二支撑柱26分布在第一支撑板2的底部。第二支撑柱2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25,第二支撑板25为方形块状结构,四个第二支撑柱26位于第二支撑板25的上方,第二支撑板25用于对该装置整体的支撑。第二支撑板25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滑槽27,第二支撑板25设置有与第二滑槽27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28,第二滑块28可以通过第二滑槽27在第二支撑板25上进行滑动。第一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3,第一支撑柱3设置有三个,且三个第一支
撑柱3分布在第一支撑板2的上方。第一支撑柱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4,三个第一支撑柱3位于顶板4的下方。顶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5,电机5为现有技术,顶板4用于支撑电机5。电机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轴杆6,轴杆6位于电机5的下方。轴杆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叶7,转叶7设置有多个,且每三个为一组,均匀分布在轴杆6上。
21.参照图1-3,装置本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方形管8,方形管8的外表面固定连通有入料管9,入料管9用于将聚丙烯纤维投入方形管8中。方形管8远离装置本体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气囊10,挤压气囊10可以将方形管8内部的聚丙烯纤维吹入到装置本体1的内部。装置本体1的外部设置有挤压结构,挤压结构包括u型支撑板11,u型支撑板11的一侧与装置本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u型支撑板11的内表面与气囊10的外表面接触。u型支撑板11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14,u型支撑板11设置有与第一滑槽14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15,第一滑块15可以通过第一滑槽14在u型支撑板11上进行滑动。第一滑块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挤压板12,挤压板12可以为任意形状。挤压板12通过第一滑槽14和第一滑块15配合进行有规则的移动。挤压板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杆13,推杆13为柱状结构,且推杆13位于挤压板12的右侧,推杆13方便进行挤压板12进行移动。
22.参照图3,u型支撑板11内部设置有回弹模组,回弹模组包括弹簧16,弹簧16的一端通过第一滑槽14与u型支撑板11固定连接,弹簧16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15的一侧固定连接,当对挤压板12施力后,弹簧16也随之被拉伸,在不对挤压板12施力时,弹簧16带着挤压板12迅速回位。
23.参照图3,方形管8的内部设置有挡泥结构,挡泥结构包括挡板17,挡板17具体为铁板,方形管8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孔,方形管8通过放置孔与挡板17活动连接,挡板17可以进行上下移动。挡板17的外表面与方形管8的内表面相贴合,在纤维从方形管8吹入到装置本体1内部后,将挡板17下移,使得挡板17与方形管17内表面贴合,此时挡板17可尽量减少再生混凝土进入到方形管8的内部造成堵塞。挡板1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杆18,拉杆18方便对挡板17进行移动。方形管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磁块19,磁块19可以磁性吸附挡板17。
24.参照图2,顶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20,电动伸缩杆20可以进行延伸或者缩短。电动伸缩杆20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密封板21,密封板21用于堵塞装置本体1的顶部。密封板21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圈22,密封圈22的底侧与装置本体1的顶部相贴合,密封圈22尽量密封装置本体1与密封板21之间的间隙。密封板21的顶部开设有圆孔,所述密封板21通过圆孔与轴杆6的外表面活动连接,轴杆6可以进行正常转动。
25.参照图4,装置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通有出料管23,出料管23用于将装置本体1内部的再生混凝土排出,出料管23远离装置本体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盖子24,盖子24用于密封出料管23。
26.参照图1,第二滑块28的顶部设置有收集箱29,收集箱29用于承接从装置本体1中生产出的混凝土。收集箱29通过第二滑槽27和第二滑块28的配合可以进行移动。
27.工作原理,该纤维增强高流动性再生混凝土用强效搅拌系统,通过启动电动伸缩杆20,使得密封板21和密封圈22进行配合,将装置本体1的顶部尽量密封,再启动电机5,使其带动了轴杆6进行转动,此时轴杆6的转动带动了转叶7的转动,从而实现了对装置本体1内部的再生混凝土进行搅拌,在此期间,将聚丙烯纤维通过入料管9投入方形管8内部,然后移动推杆13,使其带动挤压板12对气囊10进行挤压,此时气囊10吹气,将方形管8内部的聚
丙烯纤维吹入到装置本体1的内部,使得聚丙烯纤维可以分散落在再生混凝土上。
28.在该装置加工完成后,将收集箱29移动到装置本体1的底部,然后将盖子24从出料管23上拧下,使得装置本体1内部加工完成的再生混凝土落入到收集箱29的内部,再将收集箱29推出装置本体1的底部,从而方便对加工完成的再生混凝土进行使用。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