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纤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28519发布日期:2022-05-17 00:5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纤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材料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玻纤瓦。


背景技术:

2.玻纤瓦是一种具有装饰与防水功能的建筑屋面材料,融合了多数建筑风格,再加上施工艺简单,品种和色彩多样化,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和不同审美风格的要求,玻纤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3.玻纤瓦通过粘结胶与屋面密封粘结的同时,施工人员还会用钢钉固定玻纤瓦的位置。在钉钢钉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在钢钉在每块玻纤瓦上之间的间距,钉入的钢钉过多会造成浪费,过少则容易导致玻纤瓦的位置不稳定。控制钢钉的间距过于依赖施工人员操作的熟练度,大多施工人员在钉钢钉时,在确定钢钉的位置上常常花费较多时间,进而降低了玻纤瓦的施工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玻纤瓦的施工速度,本技术提供一种玻纤瓦。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玻纤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玻纤瓦,包括瓦体,瓦体包括胎基层和面层,胎基层与面层连接的侧面上一体有多个定位部,定位部沿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定位部均穿出到面层远离胎基层的一侧,定位部上开设有供钢钉嵌设且贯穿胎基层的通孔。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玻纤瓦时,逐一将钢钉插入定位部的通孔内并钉入屋面,玻纤瓦的位置便被固定,定位部为施工人员钉钢钉的位置提供了参照,使施工人员可以快速确定钢钉固定的位置,钢钉位置确定的时间减少,进而可以提高玻纤瓦的施工速度。其中胎基层作为玻纤瓦的主体受力部分,定位部设置在胎基层上,可以便于玻纤瓦的加工。
8.优选的,所述面层上设有与多个定位部一一对应的多个限位部,限位部用于与钢钉的侧壁抵接,限位部的长度沿垂直于面层的方向延伸。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将钢钉抵住限位板,可以减少施工人员调整钢钉垂直度的操作,从而可使施工人员更加快速地固定玻纤瓦。
10.优选的,多个所述限位部之间连接有与面层抵接的连接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一块玻纤瓦,施工人员先将每根钢钉以调整好的垂直度钉入屋面内一部分,再将限位部移开,然后施工人员便可将钢钉的全部钉进去屋面内,施工人员通过连接部同时移动多个限位部,将限位部用于下一块玻纤瓦的钢钉固定。
12.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与多个定位部一一对应的多个定位槽,定位部穿出面层的端部与对应的定位槽卡接配合。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实现定位槽与对应定位部的卡接,可以快速确定连接部的位置,限位部则可快速正对对应的定位部。
14.优选的,所述限位部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并且限位部的横截面朝限位部远离定
位部的一侧方向凸起。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部横截面呈弧形设置,可以增大限位部与钢钉接触的面积,可以提升限位部对钢钉垂直度的约束效果。
16.优选的,所述胎基层远离面层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相邻瓦体上的定位部嵌设的避让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纤瓦铺设的过程中,相邻玻纤瓦之间会重叠一部分,重叠的部分并会遮盖钢钉,以减缓钢钉的锈蚀,避让槽的设置,可以缩小相邻两块玻纤瓦重叠部分之间的间隙大小。
18.优选的,所述避让槽的内壁与定位部的外侧壁间隔设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玻纤瓦的放置位置可以不受避让槽与定位部嵌设配合的限制,玻纤瓦的放置位置可更顺利和快速地确定。
20.优选的,所述通孔内开设有供钢钉头部嵌设的嵌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缩小相邻两块玻纤瓦重叠部分之间的间隙。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通过定位部的设置,可以减少施工人员确定钢钉位置花费的时间,进而可以提高玻纤瓦的施工速度;
24.通过限位部的设置,可以减少施工人员调整钢钉垂直度的操作,从而可使施工人员更加快速地固定玻纤瓦;
25.通过连接部的设置,使施工人员可以便捷地同时移动多个限位部;
26.通过避让槽的设置,可以缩小相邻两块玻纤瓦重叠部分之间的间隙大小。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玻纤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表示玻纤瓦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0.图4是表示连接部与瓦体分离后的示意图;
31.图5是主要表示避让槽与定位部配合的示意图;
32.图6是主要表示避让槽形状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瓦体;11、胎基层;111、避让槽;12、面层;13、定位部;131、通孔;132、嵌槽;2、钢钉;3、限位部;4、连接部;41、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玻纤瓦。参照图1,玻纤瓦包括瓦体1,瓦体1的横截面呈长方形,瓦体1包括胎基层11和面层12,胎基层11的厚度大于面层12的厚度,胎基层11用于与屋面贴合。每块瓦体1均通过四枚钢钉2固定在屋面上,四枚钢钉2沿瓦体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排布,并且钢钉2位于瓦体1宽度方向上中部。瓦体1在屋面上的位置确定后,敲击钢钉2依次穿过瓦体1的面层12和胎基层11,钢钉2的尖端最后钉入到屋面内,以实现对瓦体1的固定。
36.参照图1、图2和图3,瓦体1上设置有四个定位部13,四个定位部13与四根钢钉2的位置一一对应,定位部13设置在胎基层11与面层12贴合的一侧面上,定位部13为与胎基层11一体制成,便于玻纤瓦的加工制作。每个定位部13远离胎基层11的一端均穿过面层12,并且凸出于面层12远离胎基层11的一侧表面。定位部13开设有供钢钉2穿设的通孔131,通孔131沿垂直于胎基层11的方向贯穿胎基层11。瓦体1的位置确定好后,施工人员可以参照四个定位部13的位置,逐一将钢钉2钉入屋面内。施工人员将钢钉2的尖端插入到通孔131内,钢钉2的位置则被确定,省去了施工人员寻找确定钢钉2的固定位置,钢钉2的固定位置可以快速确定,进而可以提高玻纤瓦的施工速度。
37.值得说明的是,通孔131的横截面小于钢钉2的横截面,在钢钉2全部钉入屋面内后,钢钉2的侧耳可与通孔131的内壁抵紧,确保钢钉2可以稳定地固定瓦体1。
38.参照图2和图3,瓦体1的面层12上设置有连接部4,连接部4沿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部4与面层12抵触连接,同时连接部4的一侧壁与每个定位部13的外侧壁均抵接。连接部4在垂直于面层12方向上的厚度大于定位部13穿过面层12一端的长度,在连接部4靠近定位部13的侧壁但未与定位部13接触的部分设有四个限位部3,四个限位部3均与连接部4固连,四个限位部3与四个定位部13一一对应,并且每个限位部3与对应定位部13的端面抵接。限位部3的长度沿垂直于面层12的方向延伸,限位部3的横截面呈半圆环形设置,限位部3朝自身远离定位部13的一侧方向凸起,并且限位部3半圆环形的横截面的对应的圆心落在通孔131的中轴线上,限位部3靠近定位部13的一侧弧形侧壁与定位部13的内壁齐平。
39.钉钢钉2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先将钢钉2的尖端插入定位部13的通孔131内,限位部3作为定位部13凸出于面层12的延长部分,施工人员可以一只手将钢钉2抵在限位部3上,另一只手再钉钢钉2,如此可以减少调整钢钉2钉入屋面内的垂直程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钢钉2固定的速度,进而可使施工人员更加快速地固定玻纤瓦。限位部3的半圆环形的横截面设置,可以增大限位部3与钢钉2接触的面积,提升限位部3对钢钉2垂直度的约束效果,施工人员将钢钉2抵在限位部3上的凹陷处即可。
40.施工人员先逐一将四根钢钉2仅尖端锤入屋面内,钢钉2的位置得到临时固定,施工人员再将限位部3远离定位部13,然后再将每根钢钉2完全钉入屋面内,完成钢钉2的固定。连接部4用于方便施工人员同步移动四个连接部4,当一块瓦体1的位置确定后,施工人员移动连接部4连同四个限位部3到下一块需要安装的瓦体1上,以重复使限位部3用于钢钉2位置的固定。
41.参照图4,连接部4与定位部13抵接的侧壁上开设有四个定位槽41,四个定位槽41分别与四个定位部13逐一对应,定位槽41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定位部13与连接部4上对应的定位槽41嵌设配合。通过定位槽41的设置,可以快速确定连接部4在瓦体1上的位置,限位部3则可快速正对对应的定位部13。
42.参照图5,瓦体1在屋面倾斜方向上的排列方式为,相邻两块瓦体1重叠一部分,即较高位置的一块瓦体1的胎基层11,压合在较低位置的瓦体1的面层12上,并且相邻两块瓦体1重叠部分的宽度,大于钢钉2到瓦体1侧边的距离,如此钢钉2的头部将会被较高位置的瓦体1盖住,以减缓钢钉2的锈蚀。
43.参照图5和图6,当瓦体1遮盖住钢钉2时,为了缩小相邻两块瓦体1之间由定位部13凸起产生的缝隙大小,瓦体1的胎基层11远离面层12的侧壁上开设有避让槽111,避让槽111
设置为四个且与四个定位部13一一对应,避让槽111的横截面大于定位部13端面的大小,避让槽111连通胎基层11在倾斜的屋面上时位于较低一侧的侧壁,如此可使瓦体1的放置位置不受避让槽111与定位部13嵌设配合的限制,玻纤瓦的位置可更顺利和快速地确定。
44.参照图3,定位部13的通孔131靠近面层12一端的端口还开设有一个嵌槽132,嵌槽132用于供钢钉2的头部嵌设,可以减少钢钉2头部占用相邻两块瓦体1之间缝隙的空间大小,以进一步缩小相邻两块瓦体1重叠部分之间的间隙。
45.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固定瓦体1的位置时,施工人员参照瓦体1上定位部13的位置,可以快速确定每根钢钉2固定的位置,随后施工人员将钢钉2的尖端插入定位部13的通孔131内,并用手将钢钉2抵在限位部3上,可以快速调整好钢钉2的垂直度,通过减少确定钢钉2位置的时间和调整钢钉2垂直度花费的时间,以实现提高玻纤瓦施工速度的目的。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