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25832发布日期:2022-09-06 20:3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孔洞防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施工工地上,施工单位会在地面和楼板开设预留孔洞,用于安装各种管道、线路和设备,还设有人孔井,便于施工人员进入管道内进行维修,随着建筑行业及相关配套设备的发展,各种形状的预留孔洞应用越来越多。
3.因此,对于建筑安装行业来说,楼层孔洞是一个重大安全隐患,如防护不当,会造成施工人员高空坠落的重大安全事故。行业现有的防护措施主要有两种:
4.1、在孔洞四周设置围栏;在孔洞四周设置围栏:因孔洞四周围栏安装位置无预埋板,需用膨胀螺栓将钢板固定在地面上,现场用钢管制作、安装围栏,工艺繁琐,工期长、成本高,工程完工后必须用工拆除,拆除下来的钢材只能作废料处理,不能重复使用,且因为围栏的存在,对安装造成不利影响。
5.2、在孔洞上加装盖板,将孔洞封堵。在孔洞上加装盖板,封堵孔洞:封堵盖板一般用现场的木跳板或钢板。施工人员图方便,有时也会采用一些临时的材料进行封堵,往往造成重大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经常会移开封堵盖板,利用楼层孔洞吊装机工具及材料,或穿电缆线,吊完后有时不会及时将孔洞恢复封堵。因此,在孔洞上加装盖板,无法规范操作,可能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如要制作标准的钢质盖板,因孔洞尺寸千差万别,盖板不能标准化制作,且不能重复利用,成本很大。因为盖板的存在,孔洞不能利用,对安装的影响也较大。
6.因此,现有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存在结构固定单一,成本高、适用范围小等问题;同时,传统的多采用围栏防护形式,使施工活动空间减少,影响工作人员行走以及其他工作的开展,且搬运困难,无法收纳,占据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标准化工厂制作,可长期重复使用,且安装、拆卸简便快捷,灵活方便,与现场安装环境的适应度很高,安全防护效果好,成本低的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
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9.一种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模块以及与固定模块配合的伸缩装置;所述固定模块包括用于钩挂在所述孔洞边缘的悬挂部以及与悬挂部固定连接、用于与所述伸缩装置端部配合的第一连接部;多个所述固定模块沿着所述孔洞边缘设置,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固定模块之间通过所述伸缩装置以可拆卸结构相互连接。
10.所述悬挂部包括与孔洞上缘配合的横段部分以及与孔洞内侧配合的竖段部分;所述竖段部分朝向孔洞中心一侧固定连接有u型槽状结构的第一连接部,所述伸缩装置的两
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隙配合。
11.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所述u型槽状结构的上端开口处设置的止动挡板。
12.所述伸缩装置包括空心结构的外杆、与外杆间隙配合且能相对滑动的内杆以及用于松开/锁紧内杆的锁紧装置,所述外杆的外径小于所述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
13.所述内杆包括与所述外杆配合的滑动段和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外径与所述外杆的外径相同;所述外杆的外径小于所述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为1mm—2mm。
14.所述防护装置还包括用于过渡连接的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横向贯穿连接模块且能与所述伸缩装置间隙配合的安装孔以及设置在连接模块的周面上的多个第二连接部。
15.所述第二连接部为u型槽状结构,所述u型槽状结构的上端开口处设置的止动挡板。
16.所述第二连接部至少为四个且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连接模块的周面上。
17.所述连接模块为圆柱体。
18.所述安装孔为两个,其上下、纵横设置在所述连接模块上。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1.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模块沿着孔洞边缘设置,相对设置的两个固定模块之间通过伸缩装置以可拆卸结构相互连接,即可以完成预留孔洞的防护。采用多个固定模块以及可拆卸结构的方式构成的组合式防护装置,可以适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预留孔洞,其能有效提高安装防护能力的同时具有安装、拆卸简便快捷,使用灵活方便的技术效果;同时,其可以标准化工厂制作、批量生产,制造成本低;其使用完后可以拆卸收纳,长期重复使用、占用空间小。
21.2. 本实用新型的止动挡板能防止其由于外力产生滑动,导致伸缩装置从第一连接部的u型槽状结构中滑落。其结构简单,能有效提高提高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的稳定性。
22.3. 本实用新型的伸缩装置包括空心结构的外杆、与外杆间隙配合且能相对滑动的内杆以及用于松开/锁紧内杆的锁紧装置,外杆的外径小于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外杆的外径小于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为1mm—2mm。采用此技术措施,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的技术优点。
23.4. 本实用新型的内杆包括与外杆配合的滑动段和用于与第一连接部配合的连接段,连接段的外径与外杆的外径相同。采用该技术措施,能标准化生产,只需要保证外杆的外径与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既可以达到伸缩装置2与固定模块之间的稳定连接。
24.5. 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装置包括用于过渡连接的连接模块,连接模块包括至一个贯穿且能与伸缩装置间隙配合的安装孔以及设置在连接模块的周面的8个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相同,也为u型槽状结构结构。
25.采用此技术措施,能有效提高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的使用范围,其结构简单、使用灵活,同时,其拆装方便。可长期重复使用。
26.6.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孔为上下、纵横设置的两个通孔。采用该技术措施,能在x轴以及y轴上提供稳定支撑,在安装后续其它伸缩装置时以及后期承重都能进一步提高整个
装置的稳定性;其结构简单、使用灵活,能进一步调高提高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8.图2 为伸缩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连接模块3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固定模块;11—悬挂部;111—横段部分;112—竖段部分;12—第一连接部;121—止动挡板;2—伸缩装置;21—外杆;22—内杆;221—滑动段;222—连接段;23—锁紧装置;231—螺母;232—螺栓;3—连接模块;31—安装孔;32—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33.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模块1以及与固定模块1配合的伸缩装置2;固定模块1包括具有钩挂功能、用于钩挂在孔洞边缘的悬挂部11以及与悬挂部11固定连接、用于与伸缩装置2端部配合的第一连接部12;多个固定模块1沿着孔洞边缘设置,相对设置的两个固定模块1之间通过伸缩装置2以可拆卸结构相互连接。通过多个固定模块1以及与固定模块1配对的伸缩装置2即可对孔洞进行封堵。在实际使用时,伸缩装置2由能相互滑动的杆状结构、条形结构或方块结构等组成。
34.具体地,固定模块1的悬挂部11呈l型,其包括与孔洞上缘(楼板上表面)配合的横段部分111以及与孔洞内侧(楼板侧面)配合的竖段部分112,在实际使用时,其横段部分111以及竖段部分112在与孔洞(楼板)接触的一面设置有增大摩擦的摩擦层(图中未画出),比如细微的凸起等。横段部分111主要用作钩挂。固定模块1的竖段部分112朝向孔洞中心一面设有用于与伸缩装置2的端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2为u型槽状结构;伸缩装置2采用杆状结构、条形结构或方块结构等结构,其两端以可拆卸的结构与第一连接部12连接。第一连接部12可以设置在竖段部分112的中间位置的上部、中部以及下部。其中悬挂部11也可以采用其它具能悬挂在孔洞边缘的结构,比如常见的单挂钩、多个钩刺组成的挂钩等,其第一连接部12与伸缩装置2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
35.在实际使用时,固定模块1 由多块钢板焊接而成或通过浇筑一体成型,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可靠。采用多个固定模块以及可拆卸结构的方式构成的组合式防护装置,可以适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预留孔洞,其能有效提高安装防护能力的同时具有安装、拆卸简便快捷,使用灵活方便的技术效果;同时,其可以标准化工厂制作、批量生产,制造成本低;其使用完后可以拆卸收纳,长期重复使用、占用空间小。
36.如图1、图4所示,为了增加第一连接部12与伸缩装置2之间的稳定性,在u型槽状结构的上端开口处设置用于止动的止动挡板121;当伸缩装置2与第一连接部12完成连接后,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如果防护装置受到从上往下的力,使伸缩装置2产生了一定的移动时,通过止动挡板121能防止其由于外力产生滑动,导致其从第一连接部12的u型槽状结构中滑落。在本实施例中,止动挡板121焊接在竖段部分112以及u型槽状结构的上端开口处,设置
在此处可以方便安装。在实际使用时,其可以设置在u型槽状结构的上端开口处的中部或前端。采用该技术措施,具有结构简单,能有效提高提高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的稳定性的技术优点。
37.如图1、图2所示,伸缩装置2包括空心结构的外杆21、与外杆21间隙配合且能相对滑动的内杆22以及用于松开/锁紧内杆22的锁紧装置23,外杆21的外径小于所述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外杆21的外径小于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为1mm—2mm。锁紧装置23包括在外杆21上设置一个穿透内外壁的螺母231以及与螺母配合的螺栓232。
38.在实际使用时,内杆22的长度等于或大于外杆21的长度,其锁紧装置23一般设置在外杆21的中间的上部位置。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外杆21和内杆22连接一端安放进u型槽状结构内,通过调整位置使外杆21和内杆22的端面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2的竖段部分112形成抵接,然后通过锁紧装置23进行锁紧,完成固定模块1与伸缩装置2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外杆21和内杆22可采用钢管,比如外杆21采用外径为42mm的钢管,内杆22采用外径为34mm的钢管,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为43mm—44mm。在实际使用时,其钢管的形状可以采用圆形、方形等结构。采用此技术,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
39.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内杆22的外径小于外径21的外径,为了更好的使伸缩装置2与固定模块1之间形成稳定连接,需要对第一连接部12的u型槽状结构开口宽度进行调整或者对内杆22、外杆21的连接端部进行改进。
40.比如:采用两种不同规格的u型槽状结构,使其分别与内杆22、外杆21之间进行匹配,比如内杆22的外径34mm,对应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为35mm—36mm,外杆外径为42mm,对应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为43mm—44mm。采用此方式,虽然使伸缩装置2与固定模块1之间形成了稳定连接,但是在其管理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固定模块1进行分类和标记,其在使用时相对比较麻烦,影响工作效率。
4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内杆22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内杆22包括与外杆21配合的滑动段221和用于与第一连接部12配合的连接段222,连接段222的外径与外杆21的外径相同。例如:滑动段221的外径为34mm,连接段222的外径与外杆21的外径为42mm,第一连接部12的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为43mm—44mm。在实际使用时,还可以为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与内杆22之间配合,其外杆21在连接一端设置一段与内杆22相同的连接段。采用该技术措施,能标准化生产,只需要保证外杆21的外径与u型槽状结构的开口宽度,既可以达到伸缩装置2与固定模块1之间的稳定连接。
42.如图3、图4所示,在实际使用时,会涉及到不同形状的预留孔洞,比如方形、圆形等。针对圆形结构,需要通过增加连接模块3,使伸缩装置2能朝向不同的方向设置。
43.具体地,防护装置包括用于过渡连接的连接模块3,连接模块3包括至一个贯穿且能与伸缩装置2间隙配合的安装孔31以及设置在连接模块3的周面的8个第二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连接部12的结构相同,也为u型槽状结构结构。
44.如图3、图4所示,例如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模块3为圆柱体,其以安装孔31为轴线,在连接模块3的周面上每隔45
°
设置、总共8个第二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2的u型槽状结构开口宽度为43mm;连接模块3的安装孔31的直径为43mm,伸缩装置2的外杆21的外径为42mm,内杆的外径为34mm。首先将两个伸缩装置2的外杆21从两个相对的方向穿装在同一个安装孔31中,然后分别将各自的内杆22对应的安装在相对设置的固定模块1的第一连接部12上。
最后第二连接部32通过伸缩装置2连接8个分布在预留孔洞四周的固定模块1,在实际使用时,第二连接部32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增减,可以为4个、8个等。其伸缩装置2的多少也可根据现场的预留孔洞的大小以及形状能灵活配置,由于伸缩装置2具有调节长短的功能,其也可以适用于一些不规则的预留孔洞。采用此技术措施,能有效提高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的使用范围,其结构简单、使用灵活,同时,其拆装方便。可长期重复使用。
45.如图4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安装孔31为上下、纵横设置的两个通孔。具体地,连接模块3为圆柱体,以圆柱体的圆心为中心,在圆柱体上部沿x轴设置一个安装孔31,再在圆柱体下部沿y轴设第二个安装孔31。采用该技术措施,能在x轴以及y轴上提供稳定支撑,在安装后续其它伸缩装置2时以及后期承重都能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其结构简单、使用灵活,能进一步调高提高建筑施工预留孔洞防护装置的稳定性。
46.以上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