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70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隔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灌浆成型出具有最佳防振效果,有效避免层间移位的隔间墙的隔间装置。
当建造一建筑物时,是将每层楼的主体结构先建造完成后,再进行各楼层间的隔间作业,而早期的隔间作业是以砖块一块一块地堆砌成砖墙,因为砖块为块状且重量很重,在搬运上非常费时费力,又因为施工时需一块一块堆砌,需要具有相当的砌砖技术,所以,在作业上非常不方便而有增加施工成本的缺失,所以相关业者不断发展施工更简便的隔间装置。



图1所示,为以往隔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该隔间装置1包含多数个设在横梁11与楼面12间的框架13,以及分别置设在该框架13两侧的两个模网件14,该框架13上设有多数个通孔131,该模网件14为一个片状体,且该模网件14上设有多数个孔洞141及多数个凸出的基准条142,并利用多数个螺丝16将该模网件14固设在该框架13的侧边,如此,藉固设在该框架13两侧的两模网件14的封挡,使其间形成一个容置空间15,供混凝土或水泥填塞用。
如图2所示,为以往隔间装置的灌浆作业的纵向剖视图,并配合
图1所示,该框架13的顶端与底端可分别弯折成一个固接面132,且利用水泥钉133将此两固接面132分别固定于该横梁11及楼面12上,使该框架13稳固地固设在该横梁11及楼面12之间。当分别将适当数目的框架13固设在欲隔间处后,可分别将两模件14固设在该框架13的两侧面,而形成容置空间15,最后,在靠近该横梁11处的一侧模网件14上设有一个灌浆口145,使如图2中假想线所示的流浆管头8经由此灌浆口145而伸置于两模网件14之间的容置空间15中,混凝土或水泥可经由该流浆管头8填塞于该容置空间15中。在灌浆的同时,该容置空间15内的混凝土或水泥藉由该框架13上的多数个通孔131而相互连通,以均匀地填塞该容置空间15的内部,而且,混凝土或水泥也能由两模网件14上的多数个孔洞141渗出,而于该模网件14的外表面上堆叠有表面不平整的混凝土或水泥,甚至部分的基准条142会被溢出或渗出的混凝土或水泥所覆盖,当混凝土或水泥无法再灌入该容置空间15内时,便可停止灌浆并退出该流浆管头8,此时,就可完成以往隔间装置1的灌浆作业。
如图3所示,是以往隔间装置的灌浆完成的纵向剖视图,并配合图2所示,由于以往隔间装置1的灌浆口145是开设在该模网件14的一侧边上,因此,当该容置空间15内灌注的混凝土或水泥与该灌浆口145齐高时,则后续灌入该容置空间15内的混凝土或水泥将会由该灌浆口145向外流出,使混凝土或水泥无法将该灌浆口145上方至该横梁11间的间隙150灌满,而使该间隙150永远存在,此时,施工者可利用一平直的整平条(图未示),依该模网件14表面上的基准条142将显露于该模网件143外表面上的混凝土或水泥抹平,确实将表面不平整的涂层(也就是该模网件14外表面上的混凝土或水泥)整平填塞,使其不但能将该模网件14表面上的孔洞141及螺丝16的螺合痕迹覆盖外,也能由该模网件14的外表面将前述的间隙150封阻,而获得具有平整外表面的隔间墙2。
上述以往隔间装置1虽然可藉由粉光整平作业,而获得一平整外表面的隔间墙2,但是由于该隔间墙2内部与该横梁11的间隙150仍然存在,使该隔间墙2顶面大部分是藉由该框架13与横梁11间的结构力所支撑,当地震发生时,由于力的传导过程,使高楼的楼层间容易产生摇晃方向的不同,而造成楼层间会遭受剪力作用,此时,因为钉固该框架13的水泥钉133是一种钢性材料的构件,所以,以往的隔间墙2顶面与该横梁11间,会因地震时的剪力作用而产生崩溃及断裂的现象,造成层间移位的缺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隔间装置,其所灌浆成型的隔间墙能确实增加防震效果,有效避免层间移位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隔间装置,包含一个以上的立架及一片以上的模网件,该立架中央面上设有多数个通孔,该模网件固设在该立架的两侧,该模网件上设有多数个孔洞,该模网件与该立架两侧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其特征在于该隔间装置更包括上、下固定架及可压缩性填料,该上、下固定架分别固设在上楼层底面及下楼层楼面;该一个以上的立架嵌固于该上、下固定架之间;该可压缩性填料填塞于该上固定架的底缘,是一种具有多孔隙的软质构件。
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压缩性填料填塞于最侧边的该立架内。
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压缩性填料是具有防火效果的岩棉。
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下固定架是一个型框架构件,该上、下固定架上分布穿设有多数个贯孔。
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立架是一个型框架构件,该立架的两侧边形成有对应内凹的补强部,且该立架的两侧边也设有多数个贯孔。
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网件是具有波浪状的片体构件,该模网件与该立架间形成空间。
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隔间装置更在各个该立架两侧横向设有多数个定位板,该定位板分别形成有一个与该立架相固结的固定片及一个与该固定片成垂直角度连接的主基准片,该主基准片上分别向两侧斜伸出一个副基准片;该模网件依其上、下侧分别插置于该定位板的副基准片与固定片之间,而该模网件定位在两定位板之间。
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片上分布穿设有多数个贯孔。
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板的副基准片顶端至该固定片的垂直距离小于该主基准片顶端至该固定片的垂直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该隔间装置是于隔间墙与楼层的主结构连结处填塞有可压缩性填料,且立架与上、下固定架间未固结的结构设计,使本实用新型的隔间墙在遭受地震所产生的剪力作用时,能充分发挥良好的缓冲性及可挠性,确实有效避免层间移位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隔间装置包含分别固设在上楼层底面及下楼层楼面的上、下固定架、多数个嵌固于该上、下固定架间的立架、填塞于该上固定架底缘的可压缩性填料及固设于该立架两侧的模网件,该可压缩性填料是一种具有多孔隙的软质构件,藉固设于该立架两侧的模网件的封挡,而在该立架两侧间形成有一个容置空间,使混凝土或水泥可灌注于该模网件间的容置空间中,而构成隔间墙,使该隔间墙藉由内部顶面的可压缩性填料可缓冲、可挠性的特性,以及该立架与上、下固定架间未固结的结构设计,使该隔间墙在遭受地震所产生的剪力作用时,能充份发挥良好的挠性作用,而确实有效避免层间移位的现象发生。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以往隔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以往隔间装置的灌浆作业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以往隔间装置的灌浆完成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灌浆作业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灌浆完成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该隔间装置3包含两个上、下固定架32、33、多数个嵌固在该上、下固定架32、33间的立架34、填塞在该上固定架32底缘的可压缩性填料35,以及分别设置在该立架34两侧的模网件36。该上、下固定架32、33是一个形框架构件,该下固定架33上分布穿设有多数个贯孔330,为了制造方便,在该上固定架32上也分布穿设有多数个贯孔320。该立架34分别为一个形框架构件,该立架34的两侧边形成有对应内凹的补强部340,且分布穿设有多数个贯孔341,该立架34的中央面上开设有多数个通孔342。该可压缩性填料35是一种多孔隙且具防火效果的软质构件(如岩棉等)。该模网件36是一个具有波浪状的片体构件,且其上设有多数个孔洞360。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灌浆作业的纵向剖视图,并配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隔间装置3的组装是利用水泥钉322将该上、下固定架32、33分别钉固在横梁30与楼面31上,再将多数个立架34依序嵌固于该上、下固定架32、33的槽道内,该立架34可藉由其两侧边的补强部340达到稳固的功能,此时,施工者可在该上固定架32的底缘填塞适当厚度的该可压缩性填料35,而且,本实施例隔间装置3更可在各个立架34两侧横向设有多数个定位板37,该定位板37形成有一个可与该立架34相固结的固定片370及一个与该固定片370成垂直角度连接的主基准片372,该固定片370上分布穿设有多数个贯孔371,该主基准片372上分别向两侧斜伸出一个副基准片374,该副基准片374顶端至该固定片370的垂直距离小于该主基准片372顶端至该固定片370的垂直距离(如图5所示)。此时,施工者就可以将该模网件36依其上、下侧分别插置于该定位板37的副基准片374与该固定片370之间,使该模网件36能暂时地定位在两定位板37之间,确实地方便施工者能直接利用多数个固定元件38(如螺丝等)将该模网件36固设在该立架34的侧边,如此,藉固设于该立架34两侧的模网件36的封挡,使在该立架34两侧间形成一个容置空间39,以供混凝土或水泥填塞用。
如图5所示,并配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可在靠近该可压缩性填料35底缘处的一侧模网件36上设一个灌浆口362,并使如图5中假想线所示的流浆管头9经由该灌浆口362而伸置于该立架34两侧的模网件36间的容置空间39中,使混凝土或水泥可经由该流浆管头9而填塞于该容置空间39中。在灌浆的同时,该容置空间39内的混凝土或水泥可藉由该立架34上的多数个通孔342而相互连通,以均匀填塞该容置空间39的内部。而且,混凝土或水泥会由该模网件36上的多数个孔洞360渗出,而于该模网件36的外表面上堆叠有表面不平整的混凝土或水泥,然而,由于该灌浆口362是位在该可压缩性填料35的下方处,所以,使混凝土或水泥可完全填满于该可压缩性填料35下方的该容置空间39内,且又因该可压缩性填料35为一种多孔隙物质,因此,使继续灌入的混凝土或水泥能渗入部分该可压缩性填料35中凝结。当所灌入混凝土或水泥已完全塞满于该容置空间39时,就可停止灌浆并退出该流浆管头9,此时,就可完成本实施例隔间装置3的灌浆作业。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灌浆完成后的纵向剖视图,并配合图5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模网件36是呈波浪状的片体构件,因此,该模网件36与立架34间形成有空间364,使该容置空间39内的混凝土或水泥能直接由该立架34两侧边的贯孔341,或由该定位板37的固定片370上的贯孔371流入该模网件36与立架34间的空间364内,确实有效提高混凝土或水泥的咬合力,此外,混凝土或水泥也会由该下固定架33的贯孔330流入该下固定架33与楼面31间的缝隙中,有效增加混凝土或水泥与楼面31间的连结力,此时,施工者就可依循该模网件36外侧定位板37的主、副基准片372、374所构成的两基准依据,而分别作为打底整平作业的依循基准,使将显露于该模网件36外表面上的混凝土或水泥抹平,确实将表面不平整的涂层(也就是该模网件36外表面上的混凝土或水泥)予以整平填实,而获得一具有平整外表面的隔间墙4。
本实施例的隔间墙4由于内部顶面与横梁30间设有该可压缩性填料35,以及该立架34与上、下固定架32、33间未固结的结构设计,使本实施例的隔间墙4在遭受地震所产生的剪力作用时,可利用该可压缩性填料35的可缓中、可挠性等特性,使该隔间墙4顶面能具有充份的缓冲余地,而可相对剪力作用运动,如此,可确保整体隔间墙4的主结构不会遭受破坏,进而有效避免层间移位的现象发生。
如图7所示,为本实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本实施例隔间装置5的构件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该隔间装置5最侧边的立架54内填塞有可压缩性填料55。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隔间装置所灌浆成型的隔间墙,可藉由其与楼层的主结构连结处的可压缩性填料可缓冲、可挠性的特性,以及立架与上、下固定架间未固结的结构设计,使本实用新型的隔间墙在遭受地震所产生的剪力作用时,能充份发挥良好的挠性作用,而确实有效避免层间移位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隔间装置,确实能灌浆成型出具有最佳防振效果,有效避免层间移位等优点及功效的隔间墙。
权利要求1.一种隔间装置,包含一个以上的立架及一片以上的模网件,该立架中央面上设有多数个通孔,该模网件固设在该立架的两侧,该模网件上设有多数个孔洞,该模网件与该立架两侧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其特征在于该隔间装置更包括上、下固定架及可压缩性填料,该上、下固定架分别固设在上楼层底面及下楼层楼面;该一个以上的立架嵌固于该上、下固定架之间;该可压缩性填料填塞于该上固定架的底缘,是一种具有多孔隙的软质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压缩性填料填塞于最侧边的该立架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压缩性填料是具有防火效果的岩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下固定架是一个型框架构件,该上、下固定架上分布穿设有多数个贯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立架是一个型框架构件,该立架的两侧边形成有对应内凹的补强部,且该立架的两侧边也设有多数个贯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网件是具有波浪状的片体构件,该模网件与该立架间形成空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隔间装置更在各个该立架两侧横向设有多数个定位板,该定位板分别形成有一个与该立架相固结的固定片及一个与该固定片成垂直角度连接的主基准片,该主基准片上分别向两侧斜伸出一个副基准片;该模网件依其上、下侧分别插置于该定位板的副基准片与固定片之间,而该模网件定位在两定位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片上分布穿设有多数个贯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板的副基准片顶端至该固定片的垂直距离小于该主基准片顶端至该固定片的垂直距离。
专利摘要一种隔间装置,包含固设在上楼层底面及下楼层楼面的上、下固定架、嵌固于上下固定架间的立架、填塞于上固定架底缘,具多孔隙软质构件的可压缩性填料及固设于立架两侧的模网件,立架两侧间因模网件的封挡而形成容置空间,混凝土或水泥灌注于容置空间中,构成隔间墙,藉可压缩性填料可缓冲、可挠性的特性,及立架与上、下固定架间未固结的设计,使隔间墙在遭受地震所产生的剪力作用时,发挥良好的挠性作用,有效避免层间移位的现象。
文档编号E04B1/62GK2238865SQ9522330
公开日1996年10月30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19日
发明者李清吉 申请人:鑫墙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