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8572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防震减灾领域,涉及一种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结构减震控制就是通过在结构上安装耗能减震装置减轻或抑制结构由于外荷载引起的反应,在土木工程领域主要用于建筑物的耗能减震。具体的实现方法是在建筑结构中一些相对变形较大的部位安装耗能装置或将一些非承重构件设计成耗能构件,通过耗能装置或耗能构件消耗大量地震输入能量,达到减震的目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目前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且近30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结构减震控制可以有效减轻结构在风或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抗风能力。
[0003]近年来,采用阻尼器来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反应,已成为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有了相当多的工程实例。
[0004]在建筑结构中,阻尼器一般布置在楼层的层间,传统的布置机构有对角斜撑布置、人字型布置和索套式布置,这些布置机构占用较大空间且阻碍了视野,某些状态下不能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该结构占用的空间小,并且减震效果好。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包括支座、第一节点板、第二节点板、阻尼器、曲杆、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
[0007]所述第一节点板及第二节点板分别固定于待减震结构顶部内侧面的两端,支座固定于待减震结构的底部,曲杆的中部与第一节点板通过轴连接,曲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与支座相连接,曲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与阻尼器的一端相连接,阻尼器的另一端与第二节点板相连接,且阻尼器的轴线与第二连杆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支座与第一节点板位于布置机构的同一侧。
[0008]所述曲杆为直角曲杆。
[0009]所述曲杆的开口朝向左下方。
[0010]所述支座固定于待减震结构内侧。
[0011]所述支座位于第一节点板的下方,且支座与待减震结构的侧面分离。
[0012]所述曲杆的开口朝向左上方,支座位于第一节点板的下方,且支座与待减震结构的侧面分离。
[0013]所述曲杆的开口朝向右上方,支座固定于待减震结构侧面下端的内侧面上。
[0014]所述第一连杆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10° -25°。
[0015]所述第二连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 -20°。
[0016]曲杆与第二节点板之间相铰接;
[0017]第一连杆与支座之间相铰接;
[0018]第一连杆与曲杆之间相铰接;
[0019]第二连杆与曲杆之间相铰接;
[0020]第二连杆与阻尼器之间刚性连接;
[0021]阻尼器与第二节点板之间相铰接。
[0022]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发明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包括支座、第一节点板、第二节点板阻尼器、曲杆、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与曲杆将阻尼器与待减震结构相连接,并且曲杆能够进行小幅转动,有利于将振动反应传递到阻尼器,通过阻尼器来实现消能减震。通过第一节点板及第二节点板固定于待减震结构顶部的内侧面,支座与第一节点板位于布置机构的同一侧,避免各连杆遮挡视野,布置机构占用空间较小,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发明的一机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发明的又一机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发明的又一机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发明的又一机构示意图。
[0028]其中,I为支座、2为第一节点板、3为第二节点板、4为第一连杆、5为第二连杆、6为阻尼器、7为曲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0]参考图1,本发明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包括支座1、第一节点板2、第二节点板3、阻尼器6、曲杆7、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 ;所述第一节点板2及第二节点板3分别固定于待减震结构顶部内侧面的两端,支座I固定于待减震结构的底部,曲杆7的中部与第一节点板2通过轴连接,曲杆7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4与支座I相连接,曲杆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5与阻尼器6的一端相连接,阻尼器6的另一端与第二节点板3相连接,且阻尼器6的轴线及第二连杆5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支座I与第一节点板2位于布置机构的同一侧;曲杆7为直角曲杆。
[0031]参考图1,当所述曲杆7的开口朝向左下方时,所述支座I位于第一节点板2的下方。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的受力类型不同。
[0032]参考图2,当所述曲杆7的开口朝向左下方时,所述支座I位于第一节点板2的下方。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的受力类型相同。
[0033]参考图3,当所述曲杆7的开口朝向左上方时,支座I位于第一节点板2的下方,且支座I与待减震结构的侧面分离,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的受力类型相同。
[0034]参考图4,当所述曲杆7的开口朝向右上方时,支座I固定于待减震结构下端的内侧面上;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的受力类型不同。
[003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连杆4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10° -25° ;所述第二连杆5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 -20° ;曲杆7与第一节点板2之间相铰接;第一连杆4与支座I之间相铰接;第一连杆4与曲杆7之间相铰接;第二连杆5与曲杆7之间相铰接;第二连杆与阻尼器之间刚性连接;阻尼器6与第二节点板3之间相铰接。
[0036]本发明减震的过程为:当待减震结构发生振动时,层间产生相对位移,由于第一节点板2、第二节点板3固定于待减震结构上部的梁上,支座I固定于底部,则第一节点板2、第二节点板3与支座I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此时第一连杆4发生轴向变形,第一连杆4会变成拉(压)杆,并且带动曲杆7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杆5会变成压(拉)杆。由于第二连杆5属于刚性杆,刚度远大于阻尼器6的刚度,所以当第二连杆5受力时会使阻尼器6两端的距离发生改变,使阻尼器6工作以实现消能减震的效果。即当结构发生振动时,通过本布置机构可以使层间位移传递到阻尼器6的两端,通过阻尼器6实现消能减震的目的。
【主权项】
1.一种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I)、第一节点板(2)、第二节点板(3)、阻尼器(6)、曲杆(7)、第一连杆(4)及第二连杆(5); 所述第一节点板(2)及第二节点板(3)分别固定于待减震结构顶部内侧面的两端,支座(I)固定于待减震结构的底部,曲杆(7)的中部与第一节点板(2)通过轴连接,曲杆(7)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⑷与支座⑴相连接,曲杆(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5)与阻尼器(6)的一端相连接,阻尼器(6)的另一端与第二节点板(3)相连接,且阻尼器(6)的轴线及第二连杆(5)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支座(I)与第一节点板(2)位于同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杆(7)为直角曲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杆(7)的开口朝向左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I)固定于待减震结构的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I)位于第一节点板(2)的下方,且支座(I)与待减震结构分离。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杆(7)的开口朝向左上方,支座(I)位于第一节点板(2)的下方,且支座(I)与待减震结构分离。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杆(7)的开口朝向右上方,支座(I)固定于待减震结构侧面下端的内侧面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4)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10° -2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5)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 -20°。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其特征在于, 曲杆⑵与第一节点板⑵之间相铰接; 第一连杆(4)与支座(I)之间相铰接; 第一连杆⑷与曲杆(7)之间相铰接; 第二连杆(5)与曲杆(7)之间相铰接; 第二连杆(5)与阻尼器(6)之间刚性接; 阻尼器(6)与第二节点板(3)之间相铰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敞式阻尼器布置机构,包括支座、第一节点板、第二节点板、阻尼器、曲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节点板及第二节点板分别固定于待减震结构顶部内侧面的两端,支座固定于结构的底部,曲杆的中部与第一节点板通过轴连接,曲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与支座相连接,曲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与阻尼器的一端相连接,阻尼器的另一端与第二节点板相连接,且阻尼器的轴线及第二连杆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支座与第二节点板位于布置机构的同一侧。本发明占用的空间小,并且减震效果好。
【IPC分类】E04B1/98
【公开号】CN105002997
【申请号】CN201510405127
【发明人】朱丽华, 王健
【申请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