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0362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震用叠层支座,特别是涉及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属于隔震支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叠层隔震支座已被广泛应用于隔震减振领域,目前实际应用较为成熟的隔震支座是钢板/橡胶叠层隔震支座。它的制作工艺是将未硫化胶片和施行过粘接处理的内插钢板层贴合,成型后,再将它放入模具内高温定型硫化(赵瑞时.隔震用迭层橡胶座的硫化过程及其热分析[J].世界橡胶工业,2003,2:36-41)。尽管钢板/橡胶叠层隔震支座性能优异,但其制作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且重量较大,一般适用于高层建筑隔震领域。对于低层建筑,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1-3层低层建筑占比极大,钢板/橡胶叠层隔震支座难以推广应用。同时,国内农村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普遍较低,一旦发生类似汶川大地震的高级别地震必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亟需开发成本较低,且重量较轻、易于安装的新型隔震支座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较轻、成本较低的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它包括支座主体、包裹支座主体的外保护层,其中所述支座主体包括上封板层、中间层、下封板层;所述中间层包括水平截面形状大小相同的依次交替叠加固定的至少两层橡胶层和至少一层竹塑复合板层;所述上封板层与下封板层的厚度均大于橡胶层和竹塑复合板层的厚度;所述上封板层与中间层的上端面叠加固定,下封板层与中间层的下端面叠加固定。
[0006]所述橡胶层和竹塑复合板层之间是通过粘胶剂层实现叠加固定的;所述上封板层与中间层上端面之间是通过粘胶剂层实现叠加固定的;所述下封板层与中间层下端面之间是通过粘胶剂层实现叠加固定的;
[0007]为便于涂抹结构胶,使本叠层支座能更加牢固地与隔震层的上、下部结构连接,所述外保护层的顶、底端面均匀设有凹槽。
[0008]所述外保持层为橡胶外保护层,所述上封板层和下封板层均是竹塑复合板,与上、下封板层相临的中间层均是橡胶层。
[0009]所述每层竹塑复合板层的厚度为2?1mm,每层橡胶层的厚度为2?8mm,上封板层的厚度为4?15mm。
[0010]所述竹塑复合板层共6?10层,橡胶层7?11层。与现有的叠层钢板/橡胶隔震支座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叠层支座以竹塑复合板取代钢板,将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0011]1、只需常温加压粘结剂层即可成型,制作工艺简便,质量更可控。
[0012]2、材料及加工成本都较低,更适合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0013]3、在外保护层两端面涂结构胶就能完成安装,非常方便。
[0014]4、重量较轻,尤其利于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等农村地区的长途运输和安装。
[0015]5、本实用新型的叠层支座在低层建筑特别是农村低层建筑隔震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实施例1的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8]图3是图1的使用安装示意图之一;
[0019]图4是图1的使用安装示意图之二;
[0020]图5是实施例2的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俯视图;
[0021]图6是实施例3的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4所示结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的实施例之一,它包括支座主体1、包裹支座主体I的外保护层2,其中所述支座主体包括上封板层3、中间层4、下封板层5 ;所述中间层4包括水平截面为正方形、大小相同的依次交替通过粘胶剂层6叠加固定的橡胶层41和竹塑复合板层42 ;所述上封板层3与下封板层5的厚度均大于橡胶层41和竹塑复合板层42的厚度;所述上封板层3与中间层4的上端面通过粘胶剂层6叠加固定,下封板层5与中间层4的下端面通过粘胶剂层6叠加固定。
[0025]为便于涂抹结构胶,使本叠层支座能更加牢固地与隔震层的上、下部结构连接,可在所述外保护层2的顶端面和底端面上均匀设有凹槽21。
[0026]所述上封板层3和下封板层5均是竹塑复合板,与上、下封板层相临的中间层均是橡胶层41。
[0027]所述竹塑复合板层共八层,每层厚度为5mm ;所述橡胶层共九层,每层橡胶层的厚度为6mm,上封板层的厚度为8mm。
[0028]使用时在外保护层2顶端面及底端面涂抹结构胶后,再将其放置于隔震层的上部结构、下部结构之间,即可将所述本竹塑复合板/橡胶片叠层支座固定。
[0029]实施例2
[0030]如图5所示结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二,它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层的水平截面为圆形,所述竹塑复合板层共九层,每层厚度为1mm;所述橡胶层共十层,每层橡胶层的厚度为8mm,上封板层的厚度为15mm。
[0031]实施例3
[0032]如图6所示结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三,它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层的水平截面为长方形,所述竹塑复合板层共十层,每层厚度为2mm ;所述橡胶层共十一层,每层橡胶层的厚度为2mm,上封板层的厚度为4mm。
[0033]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只要是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方案均是可以实施的。
【主权项】
1.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它包括支座主体,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包裹支座主体的外保护层,其中所述支座主体包括上封板层、中间层、下封板层;所述中间层包括水平截面形状大小相同的依次交替叠加固定的至少两层橡胶层和至少一层竹塑复合板层;所述上封板层与下封板层的厚度均大于橡胶层和竹塑复合板层的厚度;所述上封板层与中间层的上端面叠加固定,下封板层与中间层的下端面叠加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层和竹塑复合板层之间、上封板层与中间层上端面之间、下封板层与中间层下端面之间均通过粘胶剂层实现叠加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护层的顶、底端面均匀设有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持层为橡胶外保护层,所述上封板层和下封板层均是竹塑复合板,与上、下封板层相临的中间层均是橡胶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层竹塑复合板层的厚度为2?1mm,每层橡胶层的厚度为2?8mm,上封板层的厚度为4?1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塑复合板层共6?10层,橡胶层7?11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用叠层支座,它包括支座主体、包裹支座主体的外保护层,其中所述支座主体包括上封板层、中间层、下封板层;所述中间层包括水平截面形状大小相同的依次交替叠加固定的至少两层橡胶层和至少一层竹塑复合板层;所述上封板层与下封板层的厚度均大于橡胶层和竹塑复合板层的厚度;所述上封板层与中间层的上端面叠加固定,下封板层与中间层的下端面叠加固定。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艺简便、质量可控、材料及加工成本较低、重量较轻、安装方便,在低层建筑特别是农村低层建筑隔震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IPC分类】E04B1-36, E04B1-98
【公开号】CN204311569
【申请号】CN201420775423
【发明人】谭平, 柯刚, 徐凯, 刘彦辉, 李广洲, 龙耀球
【申请人】广州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