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隔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2160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隔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隔震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自下而上逐渐放大,从而引起建筑构件的破坏,甚至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及人员伤亡。为了防止地震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传统方法是加大建筑物结构构件的设计强度,使得建筑物投资多、成本高。由于隔震装置的性能决定了体系的隔震效果与抗震性能,因而研发出高性能的减隔震装置成了隔震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建筑隔震装置,该结构简单紧凑、施工方便、抗拉性能好,能够最大限度地隔震及耗散地震能量。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构筑物主体、相对设置的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及隔震支座;所述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下支座槽、上支座与下支座槽之间的填充层;上支座的上部与构筑物主体相连,上支座的下部嵌入到下支座槽内部,下支座槽的内壁高度大于上支座的高度,下支座槽的内壁宽度大于上支座的宽度;在上支座与下支座槽的两侧内壁之间设有缓冲垫,下支座槽的两端面设有限位板;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及隔震支座中穿设有锚固件。
[0006]所述填充层为沥青沙垫、碎石垫或沙垫。
[0007]所述缓冲垫为聚氨酯泡沫塑料或气垫薄膜。
[0008]所述上支座的下部为凸型结构,所述下支座槽的上部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凹形结构。
[0009]所述锚固件为钢筋、钢丝或钢绞线。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
[0011]1.本实用新型建筑隔震装置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设橡胶隔震支座,使整个建筑的自振周期得以延长,以减轻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填充层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阻止并减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最终达到减轻上部结构地震破坏的目的。
[0012]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安全稳定,抗拉性能好,能够最大限度地隔震及耗散地震能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5]参照图1所示,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构筑物主体1、相对设置的上支撑板2、下支撑板3及隔震支座4 ;所述隔震支座4包括上支座41、下支座槽42、上支座41与下支座槽42之间的填充层43 ;上支座41的上部与构筑物主体I相连,上支座41的下部为凸型结构,所述下支座槽42的上部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凹形结构,上支座41的下部嵌入到下支座槽42内部,下支座槽42的内壁高度大于上支座41的高度,下支座槽42的内壁宽度大于上支座41的宽度;在上支座41与下支座槽42的两侧内壁之间设有缓冲垫5,下支座槽42的两端面设有限位板6 ;上支撑板2、下支撑板3及隔震支座4中穿设有锚固件7。
[0016]所述填充层为沥青沙垫、碎石垫或沙垫。
[0017]所述缓冲垫为聚氨酯泡沫塑料或气垫薄膜。
[0018]所述所述锚固件为钢筋、钢丝或钢绞线。
【主权项】
1.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构筑物主体、相对设置的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及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下支座槽、上支座与下支座槽之间的填充层;上支座的上部与构筑物主体相连,上支座的下部嵌入到下支座槽内部,下支座槽的内壁高度大于上支座的高度,下支座槽的内壁宽度大于上支座的宽度;在上支座与下支座槽的两侧内壁之间设有缓冲垫,下支座槽的两端面设有限位板;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及隔震支座中穿设有锚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为沥青沙垫、碎石垫或沙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为聚氨酯泡沫塑料或气垫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座的下部为凸型结构,所述下支座槽的上部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凹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建筑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为钢筋、钢丝或钢绞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构筑物主体、相对设置的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及隔震支座;所述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下支座槽、上支座与下支座槽之间的填充层;上支座的上部与构筑物主体相连,上支座的下部嵌入到下支座槽内部,下支座槽的内壁高度大于上支座的高度,下支座槽的内壁宽度大于上支座的宽度;在上支座与下支座槽的两侧内壁之间设有缓冲垫,下支座槽的两端面设有限位板;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及隔震支座中穿设有锚固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安全稳定,抗拉性能好,能够最大限度地隔震及耗散地震能量。
【IPC分类】E04B1-36, E04B1-98
【公开号】CN204531048
【申请号】CN201520187263
【发明人】张瑞姣, 陈莉娜, 曹文明, 李华伟, 李旗征, 李世生, 李志刚, 杨艳, 王大旭, 曲金金, 左瑞花, 直海娟
【申请人】陈啟来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