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用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218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用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利用转动而作开闭门的门保持成所需开门状态用的门用限制器。
以往,要将门保持成开门状态,则在地面与门的下端缘之间压入做成楔状的门用限制器,它必须根据所述地面与门之间的间隙尺寸而预先获得至少大小两种的门用限制器。
因此,为解决上述的缺点,已提出如下一种结构的门用限制器如

图15所示,准备好做成楔状的叠在下面的门用限制器A和叠在上面的门用限制器B,当所述间隙尺寸较小时,它们中任何一种都可分开使用,当该间隙尺寸较大时,通过将叠在上面的门用限制器B的基端凹部b与叠在下面的门用限制器A的基端突起a相嵌合,就可将两者作为重叠固定状态而用作成门用限制器。
另外,图16揭示的方案是,将作成楔状的第1、第2门用限制器C、D利用铰链d枢装在其各基端缘上,如该图(A)所示,通过将第1、第2门用限制器C、D设成打开在一直线上的打开状态,则可对付所述间隙尺寸较小的情况,如该图(B)所示那样,通过将第1、第2门用限制器C、D折叠成各自的第1、第2载放底面e、f相抵接的状态,则可对付较大的间隙尺寸。
上述的现有例子,各自与以前的做成简单的楔状的门用限制器相比,可改善使用方便性,但在图15的情况下,由于将基端突起a与基端凹部b的嵌合脱离而使叠在下面的门用限制器A与叠在上面的门用限制器B分离,故当丢失其中一方或忘了收拾时,存在着不能对付这种紧急情况的缺点。
而当使用图16的门用限制器时,在较小间隙尺寸的情况下,如该图(A)所示,由于第1、第2门用限制器C、D被展开成直线状,故成为不使用状态的一方的第2限制器D会从门处较大地伸出,因此,会产生妨碍人和搬运车等通行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用限制器,只要提起或放下简单的门用止动载放体的转动操作,不仅可对付间隙尺寸的大小,而且可始终保持基座与门用止动载放体的一体性而避免一方构件的丢失,无论将门用止动载放体保持在低位置还是高位置,作为门用限制器的全长不会变得过长,也不会对通行造成妨碍,由此,技术方案1是,在底面与门的下端缘的间隙尺寸较小时,在载放于底面上的基座的倾斜上面部上,将门用止动载放体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安装成低位置,当从该低位置使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基座而上升转动时,就自如地上升转移到高位置,且此时处于所述的低位置及高位置的各状态,该门用转动载放体利用第1连枢保持机构(日文第1连枢保持機構)而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
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6提供各种作为所述技术方案1中一结构要素的所述第1连枢保持机构,技术方案2是,对于覆盖在基座上并处于低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通过将设在其上的卡装销贯通插入在设于基座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弯曲导向槽的下端侧,则不会在基座上不经意地向长度方向转移,可用作为较小的间隙尺寸用的门用限制器,通过上升、转动门用止动载放体,从而将所述卡装销卡装在该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下弯的停止槽缘中,这样,不会使配设在高位置处的门用止动载放体上下变动,而且也不会不经意地向左右变动,可确保所述低位置和高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稳定的保持,对于较大的间隙尺寸,可利用简单、迅速的操作来提高使用的可靠性。
在技术方案3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中,如上述技术方案2情况那样,不仅使卡装销移动自如地贯通、插入在弯曲导向槽中,而且处于所述的低位置状态,当将设在门用止动载放体上的抵接突起部与形成在基座上的门装入侧立壁的外接面抵接、并处于所述的高位置状态时,所述的抵接突起部被载放在基座的倾斜上面部上,这样,无论门用止动载放体在低位置状态下还是高位置状态下,其稳定化提高,并且,还增强了门用止动载放体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处的强度。
此外,技术方案4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是,不是利用弯曲导向槽与卡装销及抵接突起部和门装入侧立壁来实现上述技术方案3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稳定化的,而是通过设在基座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第1、第2弯曲导向槽和贯通它们的门用止动载放体中立设外装侧板部的第1、第2卡装销来实现的。
技术方案5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是,与迄今结构不同,当前述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低位置时,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下端部由设在基座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下位枢轴作轴支承,并将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上端部轴支承在门用止动载放体的处于门装入侧的立设外装侧板部的上位枢轴上,在前述高位置状态下,上位枢轴处于下位枢轴的上位而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通过将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支承在立设于基座上的承受部上,可顺利地进行门用止动载放体的升降操作,并可确保该门用止动载放体。
技术方案6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不是象上述技术方案5那样使用一个升降动作用转动臂,而一并使用一对第1、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由其和基座及门用止动载放体构成一种缩放仪,使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支承在第1承受部上,并使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支承在第2承受部上,不仅提高整体的稳定性,还提高强度。
技术方案7是,如上述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那样,当地面与门之间的间隙较小时,如前述那样预先使门用止动载放体嵌在基座上,当该间隙较大时,上升、转移该被嵌后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利用第1连枢保持机构将其保持在高位,相反,使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与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预先由第2连枢保持机构连枢成串联状态,而不是被嵌状态,在该串联状态下,对付地面与门之间的间隙较小的场合,当该间隙较大时,通过使处于串联状态的上述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升、转移,从而使其第2放置底面载放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上,当然,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低位置状态和高位置状态可由上述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保持。
于是,采用技术方案7时,当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低位置时,不仅可实现与前述技术方案1~6情况共同的目的,而且由于如前所述那样设成串联结构而不是被嵌结构,故在低位置状态下体积不增大,可将其小型化,而在高位置状态下,由于仍将长度较短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载放在长度较短的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故整体被收纳成短尺寸,由此,不会影响步行,且即使在收纳时也非常方便,可确保将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厚度加起来以后的足够的高度尺寸,而且,还可实现该第2连枢保持机构自身的结构和装配作业的简单化和效率化,这是其目的。
技术方案8揭示了上述技术方案7中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的一实施形态,只要使用连枢轴销就可保持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低位置及高位置的各状态,而连枢轴销由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转动自如地轴装在宽度方向上的第1、第2轴销部和将所述第1、第2伸出端部连续设置的转动臂部所构成。
技术方案9揭示了所述技术方案8中第2连枢保持机构的具体例子,这里,该连枢轴销不仅由第1轴销部和一对转动臂及一对相对轴杆形成C字状,而且使所述第1轴销部从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嵌入用切槽嵌合在第1轴孔中获得,且所述一对相对轴杆可从外侧嵌合在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2轴孔中,其目的就是迅速而容易地可进行该装配作业。
技术方案10是,对于所述技术方案8,通过将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1、第2抵接端面(日文衝当端面)倾斜成向下方接近于门装入侧,就可顺利地进行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成为上升转移的转动操作,就可顺利地进行该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从低位置向高位置的可逆的上升转移,这是其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提供一种门用限制器,其特点在于,包括具有放置底面和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倾斜上面部的基座;将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安装在该倾斜上面部上并处于低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相对基座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上升转动该门用止动载放体、以使所述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上升转移到比所述低位置还高的高位置的状态和所述的低位置的状态下,将该门用止动载放体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
技术方案2涉及所述技术方案1中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其内容是,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开设在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弯曲导向槽;在其上以下位侧配置而贯通、插入地设在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卡装销,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卡装销配置在所述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下弯的停止槽缘侧。
技术方案3涉及技术方案1中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其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从门用止动载放体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下突以与所述基座的门装入侧立壁的外接面抵接的抵接突起部;开设在该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弯曲导向槽;在其上以下位侧配置而贯通、插入地设在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卡装销,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抵接突起部载放在靠近基座的倾斜上面部的门装入侧,且所述卡装销配置在所述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下弯的停止槽缘侧。
技术方案4涉及技术方案1中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其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开设在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第1、第2弯曲导向槽;在其上都以下位侧配置而贯通、插入地设在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第1、第2卡装销,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1卡装销配置在所述第1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上弯的第1停止槽缘中,且所述第2卡装销配置在所述第2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下弯的第2停止槽缘中。
技术方案5的特点是,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利用下位枢轴将下端部枢装在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的升降动作用转动臂;将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上端部枢装在所述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上位枢轴;立设在基座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的承受部,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上位枢轴是下位枢轴的上位,且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承受部上,由此构成第1连枢保持机构。
技术方案6的特点是,具有如下那样构成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即,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利用第1下位枢轴将下端部枢装在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的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将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上端部枢装在所述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第1上位枢轴;利用第2下位枢轴将下端部枢装在所述立设内装侧板部的门装入侧的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将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上端部枢装在所述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第2上位枢轴;立设在基座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的第1承受部;立设在所述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的门装入侧的第2承受部,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1上位枢轴位于第1下位枢轴的上位,且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该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第1承受部上,所述第2上位枢轴位于第2下位枢轴的上位,且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该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第2承受部上。
技术方案7的特点是,包括具有第1放置底面、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和形成在门装入侧的第1抵接端面的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具有所述第2抵接端面、以同一平面状态而与所述第1放置底面连接安装的第2放置底面和以同一平面状态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地与所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连接安装的第2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将处于该低位置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所述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而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上升、转动而将第2放置底面上升、转移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高位置的放置状态和该上升转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状态下,将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分别自由地保持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
技术方案8的内容是,包括具有第1放置底面、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和形成在门装入侧的第1抵接端面的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具有以与所述第1放置底面为同一平面状态而与相对于所述第1抵接端面的第2抵接端面连接安装的第2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将处于该低位置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所述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上升、转动而将第2放置底面上升、转移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高位置的放置状态和该上升转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状态下,将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分别自由地保持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该第2连枢保持机构具有连枢轴销,该连枢轴销由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转动自如地轴装在宽度方向上的第1轴销部、轴装成沿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宽度方向转动自如的第2轴销部和将第1、第2轴销部的第1、第2伸出端部连续设置的转动臂部所构成,以所述转动臂部为半径、从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所述低位置向高位置的上升转移是自如的。
技术方案9的内容是,所述技术方案8中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的连枢轴销,其第1轴销部的两端的一对第1伸出端部和第2轴销部的两端的一对第2伸出端部利用延伸安装在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的一对转动臂而形成一体,并通过从开口的嵌入用切槽压入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1放置底面上,而使所述第1轴销部与嵌入用切槽连通的第1轴孔嵌合成转动自如,所述第2轴销部,通过将从所述一对转动臂部分别折弯后的一对相对轴杆嵌入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2轴孔中而构成。
技术方案10的内容是,在所述技术方案8中,从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1、第2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倾斜成向第1、第2放置底面接近于门装入侧。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表示技术方案2的门用限制器,图1(A)是其俯视图,(B)是沿(A)中B-B线的纵剖侧视图,(C)是将所述图(B)中门用限制器设成升高状态后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B)中Ⅱ-Ⅱ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3是表示技术方案2的门用限制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表示技术方案3的门用限制器,图4(A)是其俯视图,(B)是沿(A)中B-B线的纵剖侧视图,(C)是将所述图(B)中门用限制器设成升高状态后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技术方案3的门用限制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表示技术方案4的门用限制器,图6(A)是其俯视图,(B)是沿(A)中B-B线的纵剖侧视图,(C)是将所述图(B)中门用限制器设成升高状态后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技术方案4的门用限制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表示技术方案5的门用限制器,图8(A)是其俯视图,(B)是沿(A)中B-B线的纵剖侧视图,(C)是将所述图(B)中门用限制器设成升高状态后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技术方案5的门用限制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表示技术方案6的门用限制器,图10(A)是其俯视图,(B)是沿(A)中B-B线的纵剖侧视图,(C)是将所述图(B)中门用限制器设成升高状态后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技术方案6的门用限制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技术方案7的门用限制器一实施形态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门用限制器的侧面动作说明图。
图14是沿图12中L-L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15表示现有的门用限制器,在门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尺寸较大的情况下设成可使用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不同于图15的现有例子的门用限制器,图16(A)是表示在前述间隙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使用状态的展开立体图,(B)是表示在该间隙尺寸较大的情况下使用状态的重叠状态的立体图。
对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现参照技术方案2的图1至图3的门用限制器来详细叙述如下。门用限制器由基座1和门用止动载放体2及相对该基座1而将门用止动载放体2上升、转移自如地保持在后述的低位置状态和高位置状态用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3所构成。
在图示例子中,所述基座1尤其从图3得知,由底板1a、立设在其长度方向两侧并形成细尖楔状的立设内装侧板部1b、1c、将这些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封住的基端闭合立壁1d所形成。由此,在基座1上,利用立设内装侧板部1b、1c的倾斜上缘1e、基端闭合立壁1d的上端缘1f和位于底板1a的门装入侧S2的低位的先行上端缘1g而形成倾斜上面部1A,图中1h表示底板1a在使用时放置在地面上的放置底面。
下面,说明上述的门用止动载放体2。门用止动载放体2还具有朝向门装入侧S2而降低的一对立设外装侧板部2a、2b和将这些顶板部位予以封住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因此,其底侧和基端侧呈敞开状态,在该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上,设有向宽度方向隔开形成许多条凹槽的防滑条2d,从而,门用止动载放体2与基座1相同地呈楔状。
在技术方案1的情况下,如图1(B)所示,具有前述的连枢保持机构3,它通过在基座1的倾斜上面部1A上安装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而将该门用限制器的高度保持在低位置的状态,并通过使这种低位置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相对所述基座1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上升、转动,而将所述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上升、转移到高位置,由此,可使高位置状态保持在基座1上。
这里,技术方案2的上述技术方案1中的所述第1连枢保持机构3按前述、即如图1至图3揭示的那样构成。
也就是说,第1连枢保持机构3具有在基座1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1b、1c的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开设成倒钩子状的一对弯曲导向槽3a、3b;横设在嵌于该基座1上的门用止动载放体2的所述立设外装侧板部2a、2b上的卡装销3c。图中2e、2f是卡装销3的贯通孔。
对于门用止动载放体2处于所述的低位置,是在弯曲导向槽3a、3b中,所述卡装销3c被贯通、插入在其下位侧,从而由于卡装销3c被嵌入呈立装状态的弯曲导向槽3a、3b的竖立状部位,故门用止动载放体2不会不经意地向门用限制器的长度方向变动,而可将门保持在敞开状态等。
对于将门用止动载放体2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是,在卡装销3c沿弯曲导向槽3a、3b的竖立状部位上升后,进入朝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而下弯形成的停止槽缘3d、3e侧。
因此,对于上述的高位置状态,如图1(C)所示,由于门用止动载放体2的基端侧上升,此时卡装销3c上升转移到停止槽缘3d中,因此,当然不会下降,且还可阻止或抑制不经意的向左右方向的变动,其结果,在门的下端缘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尺寸较大的情况下,也可无妨碍而可靠地起到门用限制器的作用。
这里,图1(C)的高位置状态是,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的倾斜角度叠装成大于倾斜上面部1A的倾斜角度。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3的门用限制器,其仍具有所述技术方案1的结构,但其第1连枢保持机构3如下那样与技术方案2的情况不相同。
也就是说,按图4与图5可理解,基座1的长度短于门用止动载放体2,所述弯曲导向槽3a、3b与卡装销3c的结构是相同的,但在基座1上形成有门装入侧立壁1i,并且抵接突起部2g从门用止动载放体2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的长度方向中央向下突出。因此,这种情况下,所述的先行上端缘1g处于门装入侧立壁1i的上端而形成在较高位。
并且,当门用止动载放体2处于所述低位置状态时,所述抵接突起部2g就与基座1的门装入侧立壁1i的外接面1j抵接,因此,利用这种情况和所述弯曲导向槽3a、3b与卡装销3c所产生的相互关系,就能进一步可靠地阻止门用止动载放体2相对基座1、尤其向左右方向的变动而使其稳定化。
此外,当门用止动载放体2处于高位置状态时,门用止动载放体2的靠近门装入侧S2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在使用时处于离开地面上浮的状态,但由于所述抵接突起部2g处于基座1的倾斜上面部1A,放置在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故此时承受门下端缘的是抵接突起部2g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由于其长度被缩短,故容易获得充分的强度。
这里,图4(C)的高位置状态是,倾斜上面部1A与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叠装成大致平行状态。
现说明技术方案4,其仍涉及技术方案2及技术方案3中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3且具有特异的结构,如下几个方面与上述技术方案2的结构不相同。
也就是说,在技术方案2中是在立设内装侧板部1b、1c上开设各自一个的弯曲导向槽3a、3b,而这里,如图6、图7所示,向门用限制器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各自二个的第1、第2弯曲导向槽3f、3g、3h、3i,在技术方案3中,在门用止动载放体2上设有一个卡装销3,而技术方案4中,二个第1、第2卡装销3j、3k隔开间隔,未标上前述贯通孔2e、2f和符号,已分别设成一对贯通孔。
当门用止动载放体2如前所述处于低位置时,如图6(B)所示,都以所述第1、第2弯曲导向槽3f、3g、3h、3i的下位配置状态贯通插入所述第1、第2卡装销3j、3k。
当使门用止动载放体2上升、转动成高位置状态时,所述第1卡装销3j就被配置在向所述第1弯曲导向槽3f、3h的朝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弯曲、下弯的第1停止槽缘3m、3n,且所述第2卡装销3k被配置在所述第2弯曲导向槽3g、3i的朝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弯曲、下弯的第2停止槽缘3p、3q。
这里,在图示例子中,按图6(B)、(C)可理解,第1弯曲导向槽3f、3h开设在比第2弯曲导向槽3g、3i还高的高位,且第1弯曲导向槽3f、3h的第1停止槽缘3m、3n通过弯曲、下弯而形成,第2弯曲导向槽3g、3i的第2停止槽缘3p、3q不下弯地通过上弯而形成,这样,门用止动载放体2的相对基座1的前述上升转动的操作,可无妨碍而顺利地进行。
因此,采用技术方案4时,与前述技术方案1的如图1所示结构相比,在提高整体的强度的同时,可有效地抑制门用止动载放体2的不经意的向左右方向的变动,且其稳定度也变得良好。
下面,对于技术方案5,就不同于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4中的连枢保持结构3的结构内容根据图8与图9来说明如下。
这里,在基座1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立设有承受部1k,开设在所述立设内装侧板部1b、1c上的枢装用贯通孔1m、1n,稍许离开所述承受部1k的偏向门装入侧S2,利用设在其上的下位枢轴3r枢装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s的下端部。
并且,上述的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s的上端部,利用设在开设于立设外装侧板部2a、2b的一对通孔2h中的上位枢轴3t而枢装在所述的门用止动载放体2上。
这里,在所述门用止动载放体2处于低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下位枢轴3r位于稍比上位枢轴3t低的位置,由此,门用止动载放体2不会相对该基座1而向左右方向不经意地变动,能可靠地发挥门用限制器的作用。
在由上述状态使门用止动载放体2上升、转动而保持在高位置的状态下,上位枢轴3t就从下位枢轴3r的正上方进一步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此时,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s如图8(C)所示那样自由地支承在设于基座1上的所述承受部1k上。因此,门用止动载放体2不会再向上右方倾倒,从而能可靠地保持高位置状态,此时图示例子是,承受部1k具有向上方并朝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后退的承受斜面1p,倾斜的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s以靠背状态与其抵接。
这里,在图8(C)的高位置状态下,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的倾斜角度可叠装成大于倾斜上面部1A的倾斜角度。
图10与图11表示技术方案6的连枢保持机构3的实施形态,该实施形态不是象技术方案5那样由一个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s来连枢门用止动载放体2与基座1,不同点如下揭示那样是使用一对升降动作用转动臂。
也就是说,该第1连枢保持机构3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2处于所述低位置、利用与技术方案5相同的第1下位枢轴3u将下端部枢装在基座1的立设内装侧板部1b、1c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的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v;将其上端部枢装在立设外装侧板部2a、2b上的第1上位枢轴3w;利用第2下位枢轴3x将下端部枢装在立设内装侧板部1b、1c的门装入侧S2的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y;将其上端部枢装在立设外装侧板部2a、2b上的第2上位枢轴3z。此外,不仅具有立设在基座1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的第1承受部1q,还具有立设在更靠近门装入侧S2的第2承受部1r,所述第1、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v、3y都稍高于门装入侧S2呈高位置地平伏成倾斜状态,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v如图10(B)所示配装在比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y稍许上位。
在门用止动载放体2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第1上位枢轴3w位于第1下位枢轴3u的上位,且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此时如图10(B)所示,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v自由地支承在所述第1承受部1q上,而且,第2上位枢轴3z位于第2下位枢轴3x的上位,并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从而自由支承在第2承受部1r上地可承受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y。
因此,在该情况下,与技术方案5相比,由于门用止动载放体2与基座1由缩放仪结构连枢,故门用止动载放体2的上升、转动操作不仅可顺利进行,而且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v支承在第1承受部1q上,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3y也支承在第2承受部1q上,从而可提高强度,并可防止门用止动载放体2的不经意的左右动作而确保其良好的稳定性。
这里,在图10(C)的高位置状态下,倾斜上面部1A与门用止动倾斜上面2c大致平行。
技术方案7的结构是,在所述门用限制器处于低位置状态下,在基座1上嵌上门用止动载放体2,使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与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连接装配成串联状态,通过利用第2连枢保持机构6而使该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5连枢,从而可将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从上述低位置状态自由转动到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的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4a上。
即,在所述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上,形成有放置在地面上的第1放置底面4b;朝向门装入侧S2而降低的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4a;形成在门装入侧S2的第1抵接面4c;形成与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的宽度方向正交状的一对侧面4d。
对此,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不仅具有以与所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4a为同一平面状态、朝向门装入侧S2而降低地连接装配成低位置状态的第2门用止动倾斜上面5a;此时以与所述第1放置底面4b为同一平面状态而连接装配成放置在地面上的第2放置底面5b,而且还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端面4c相对的第2抵接端面5c。这里,在图示例子中,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的一对第2侧面5d连接装配成分别与第1侧面4d为同一平面状态。
现再对这里使用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6的结构说明如下,通过将与上述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连接装配成串联状态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上升、转动,从而可将该第2放置底面5b设成上升、转移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4a的高位置处的放置状态,并能自如地返回到该升降转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状态,而且,可分别保持它们的低位置状态和高位置状态。
这里,参照图12至图14、根据技术方案8的门用限制器的一实施形态对上述第2连枢保持机构6作如下的详细叙述。该第2连枢保持机构6的结构是,具有连枢轴销6A,其包括转动自如地以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的宽度方向、即与第1侧面4d正交状而轴装的第1轴销部6a;转动自如地以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的宽度方向、即与第2侧面5d正交状而轴装的第2轴销部6b;将从第1、第2轴销部6a、6b的第1、第2侧面4d、5d突出的第1、第2伸出端部6c、6d的一方或两方予以连续设置的转动臂部6e。
对于技术方案8中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6是,也可通过由转动臂部6e来连续设置第1、第2轴销部6a、6b的仅单侧的第1、第2伸出端部6c、6d,且第2轴销部6b也形成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的整个宽度长度上,从而形成コ字状,而不做成图12所示那样的C字状的连枢轴销6A。
这里,在第1、第2轴孔4e、5e中,嵌装着转动自如的上述第1、第2轴销部6a、6b。
技术方案9涉及技术方案8中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6,且如下那样作进一步特定。
即,该连枢轴销6A,其第1轴销部6a的两端的一对第1伸出端部6c和第2轴销部6b的两端的一对第2伸出端部6d利用延伸安装在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5的第1、第2侧面4d、5d上的一对转动臂部6e形成一体。
不仅如此,而且通过从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的第1放置底面4b上开口的图14所示的嵌入用切槽4f压入所述第1轴销部6a,从而转动自如地嵌合在与该嵌入用切槽4f连通的第1轴孔4e中,这种情况,对于按道理由橡胶软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5的场合是合适的。
此外,所述第2轴销部6b,通过将从一对转动臂部6e分别折弯的一对相对轴杆6f嵌入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的所述第2轴孔5e而构成。
这样,如图12所示,对于由金属或合成树脂形成的C字状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6,通过例如首先对所述相对轴杆6f克服其弹性而予以敞开、变形,从而将其卡嵌在第2轴孔5e中,接着,从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的嵌入用切槽4f将第1轴销6a嵌合在第1轴孔4e中,以这种容易的操作就可将连枢轴销6A装填在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5间,并且,利用嵌入用切槽4f的设置,可保证第1轴销6a在第1轴孔4e内顺利的转动。
技术方案10是,如图示例子那样,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5的第1、第2抵接端面4c、5c倾斜成从第1、第2门用止动倾斜上面4a、5a分别向第1、第2放置底面4b、5b接近于门装入侧S2。因此,如图13所示,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相对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而以第1轴销部6a为中心、以转动臂部6e为半径如假想线R1那样转动,在欲将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转动、放置到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上时,不会产生不经意的干涉而可保证顺利的这种转动,通过从假想线R2的状态如箭头R3那样转动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5,从而可如假想线R4那样容易地使其放置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4上的高位置。
由于本发明如上述那样构成,故采用技术方案1时,由于利用连枢保持机构而使基座与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连接状态,故该两者不分离而可保持一体,从而不仅可消除因一方构件的丢失而不能对付门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尺寸较大的情况这种不便,而且,由于可按只要利用连枢保持构件来上升、转动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基座的操作,而可靠地将门用止动载放体保持在高位的状态,故仅以简单的操作就可马上应付较大的间隙尺寸。另外,由于其全长无论在低位置状态下还是在高位置状态下基本不变,故与该全长增大的现有的门用限制器相比,可完全消除给通行带来妨碍的缺点。
采用技术方案2时,由于不仅完全可实现技术方案1的目的,而且上升、转动该连枢保持机构处于低位置状态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并使其卡装销从基座的弯曲导向槽的下位侧转移到停止槽缘中,故可利用简单的结构在高低两位置将门用止动载放体保持成不产生不经意的变动,可提供一种简易而迅速对付间隙尺寸的大小、且在稳定性方面是高可靠性的门用限制器。
技术方案3涉及连枢保持机构,与技术方案2相比,由于在基座上设置门装入侧立壁,在门用止动载放体上设置抵接突起部,将两者抵接或使抵接突起部放置在基座的倾斜上面部上,故可始终保持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基座的稳定度,可发挥门用限制器的稳定的效能,并且,可提高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强度,提高门用限制器的限制效果。
在技术方案4的连枢保持机构中,如技术方案2那样,不仅在一对弯曲导向槽中贯通、插入卡装销,而且通过在二对的第1、第2弯曲导向槽中分别贯通、插入第1、第2卡装销,就可增进门用止动倾斜的相对基座的稳定化。
技术方案5的连枢保持机构,由于通过利用上位与下位的枢轴而将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枢装在门用止动载放体与基座之间,来保持低位置状态,并且高位置状态的保持是,将升降动作用转动臂支承在基座的承受部上,因此,可顺利地进行门用止动载放体的升降操作,并可确保其稳定性。
技术方案6的附设连枢保持机构的情况,与技术方案5相比,一并设置第1、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而构成缩放仪式,而且,各自支承在第1、第2承受部上,并通过做成保持高位置状态的结构,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强度与稳定性及操作性。
对于技术方案7的门用限制器,由于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都处于地面上的低位置状态,且该两者配设成串联状,故与技术方案1的门用限制器相比,体积不会增大而可使其小型化,而且,当使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升、转移到高位置时,由于可使其长度缩小近约1/2,故不会妨碍步行者,不仅便于收纳,而且可确保充分的高度位置,此外,可使第2连枢保持机构自身的结构简单化,还可获得装配作业的简单化。
与技术方案7相比,技术方案8涉及第2连枢保持机构,其使用连枢轴销,该连枢轴销由第1、第2轴销部和将第1、第2伸出端部连接设置的转动臂部所构成,由此,因将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连枢,故可通过使用极其简单的构件来实现所述低位置状态和高位置状态的保持目的。
技术方案9涉及所述技术方案8中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由于其连枢轴销形成C字状,且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开设有通向第1轴孔的嵌入用切槽,故可简易而迅速地进行该连枢轴销的相对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安装作业。
采用技术方案10时,由于向规定方向倾斜设置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1、第2抵接端面,故可顺利而容易地进行相对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上升转移和下降转移的作业。
权利要求
1.一种门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放置底面和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倾斜上面部的基座;将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安装在该倾斜上面部上并处于低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相对所述基座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上升、转动该门用止动载放体、以使所述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上升、转移到比所述低位置还高的高位置的状态和所述的低位置的状态下,将该门用止动载放体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
2.一种门用限制器,包括具有放置底面和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倾斜上面部的基座;将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安装在该倾斜上面部上并处于低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相对所述基座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上升、转动该门用止动载放体、以使所述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上升、转移到比所述低位置还高的高位置的状态和所述的低位置的状态下,将该门用止动载放体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1连枢保持机构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开设在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部上的弯曲导向槽;在其上以下位侧配置而贯通、插入地设在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卡装销,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卡装销配置在所述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下弯的停止槽缘侧。
3.一种门用限制器,包括具有放置底面和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倾斜上面部的基座;将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安装在该倾斜上面部上并处于低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相对所述基座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上升、转动该门用止动载放体、以使所述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上升、转移到比所述低位置还高的高位置的状态和所述的低位置的状态下,将该门用止动载放体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1连枢保持机构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从门用止动载放体的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下突以与所述基座的门装入侧立壁的外接面抵接的抵接突起部;开设在该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弯曲导向槽;在其上以下位侧配置而贯通、插入地设在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卡装销,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抵接突起部载放在靠近基座的倾斜上面部的门装入侧,且所述卡装销配置在所述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下弯的停止槽缘侧。
4.一种门用限制器,包括具有放置底面和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倾斜上面部的基座;将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安装在该倾斜上面部上并处于低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相对所述基座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上升、转动该门用止动载放体、以使所述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上升、转移到比所述低位置还高的高位置的状态和所述的低位置的状态下,将该门用止动载放体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1连枢保持机构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开设在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上的第1、第2弯曲导向槽;在其上都以下位侧配置而贯通、插入地设在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第1、第2卡装销,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1卡装销配置在所述第1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上弯的第1停止槽缘中,且所述第2卡装销配置在所述第2弯曲导向槽的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弯曲、下弯的第2停止槽缘中。
5.一种门用限制器,包括具有放置底面和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倾斜上面部的基座;将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安装在该倾斜上面部上并处于低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相对所述基座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上升、转动该门用止动载放体、以使所述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上升、转移到比所述低位置还高的高位置的状态和所述的低位置的状态下,将该门用止动载放体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1连枢保持机构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利用下位枢轴将下端部枢装在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的升降动作用转动臂;将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上端部枢装在所述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上位枢轴;立设在基座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的承受部,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上位枢轴是下位枢轴的上位,且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承受部上。
6.一种门用限制器,包括具有放置底面和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倾斜上面部的基座;将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安装在该倾斜上面部上并处于低位置的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相对所述基座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上升、转动该门用止动载放体、以使所述门用止动倾斜上面上升、转移到比所述低位置还高的高位置的状态和所述的低位置的状态下,将该门用止动载放体自由地保持在基座上的第1连枢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1连枢保持机构具有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所述低位置、利用第1下位枢轴将下端部枢装在所述基座的相对的立设内装侧板部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的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将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上端部枢装在所述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第1上位枢轴;利用第2下位枢轴将下端部枢装在所述立设内装侧板部的门装入侧的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将该升降动作用转动臂的上端部枢装在所述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上的第2上位枢轴;立设在基座的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的第1承受部;立设在所述相对的立设外装侧板部的门装入侧的第2承受部,在门用止动载放体被保持在所述高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1上位枢轴是第1下位枢轴的上位,且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而该第1升降动作用转动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第1承受部上,所述第2上位枢轴位于第2下位枢轴的上位,且转动、转移到靠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该第2升降动作用转动臂自由地支承在所述第2承受部上。
7.一种门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1放置底面、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和形成在门装入侧的第1抵接端面的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抵接端面的第2抵接端面、以同一平面状态而与所述第1放置底面连接安装的第2放置底面和以同一平面状态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地与所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连接安装的第2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将处于该低位置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所述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而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上升、转动而将第2放置底面上升、转移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高位置的放置状态和该上升转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状态下,将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分别自由地保持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
8.一种门用限制器,包括具有第1放置底面、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的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和形成在门装入侧的第1抵接端面的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抵接端面的第2抵接端面、以同一平面状态而与所述第1放置底面连接安装的第2放置底面和以同一平面状态朝向门装入侧而降低地与所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连接安装的第2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在通过将处于该低位置的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所述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而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上升、转动而将第2放置底面上升、转移到第1门用止动倾斜上面的高位置的放置状态和该上升转移前的低位置的地面放置状态下,将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分别自由地保持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的第2连枢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2连枢保持机构具有连枢轴销,该连枢轴销由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转动自如地轴装在宽度方向上的第1轴销部、轴装成沿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宽度方向转动自如的第2轴销部和将第1、第2轴销部的第1、第2伸出端部连续设置的转动臂部所构成,以所述转动臂部为半径、从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所述低位置向高位置的上升转移是自如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第2连枢保持机构的连枢轴销,其第1轴销部的两端的一对第1伸出端部和第2轴销部的两端的一对第2伸出端部利用延伸安装在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上的一对转动臂而形成一体,并通过从开口的嵌入用切槽压入在第1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1放置底面上,而使所述第1轴销部与嵌入用切槽连通的第1轴孔嵌合成转动自如,所述第2轴销部,通过将从所述一对转动臂部分别折弯后的一对相对轴杆嵌入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2轴孔中而构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从第1、第2分断门用止动载放体的第1、第2门用止动倾斜上面,倾斜成向第1、第2放置底面接近于门装入侧。
全文摘要
一种门用限制器,由基座、门用止动载放体和装设在它们之间的连枢保持机构所构成,在小间隙尺寸情况下使用时,门用止动倾斜上面载放在基座的倾斜上面部上并使门用止动载放体处于低位置,当将门用止动载放体相对基座而朝向与门装入侧的相反侧S1上升、转动时,其成为可用于大间隙尺寸的高位置状态。在所述低位置与高位置的各状态下,在基座上设有连枢保持机构,以自如地保持门用止动载放体。采用本发明,可消除各构件的分散丢失和现有门用限制器伸展使妨碍通行的缺点。
文档编号E05C17/00GK1285451SQ00121648
公开日2001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22日
发明者菅佐原道夫 申请人:菅常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