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375阅读:1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控制门窗在有风雨的天气能够自动关闭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用于同门窗相连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与电机的动力输出转轴相连并将其回转运动转换成与门窗移动方向相符的运动,电机的输入控制电路连有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在有风或遇到雨水时线路连通,由此决定电机M的控制电路工作,进而控制继电器J的工作,电机M工作与否将受控于天气状况,风和/或雨的情况下自动将驱动传动装置将门窗关闭,即使室内无人,也可避免室内潲雨或进灰。
最佳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


图1,一个用于同门窗相连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与电机的动力输出转轴相连并将其回转运动转换成与门窗移动方向相符的运动,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连有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

图1所示,所述的雨传感控制开关10由两组梳齿状布置的裸露导线间隔设置构成,通常这些梳齿状布置的裸露导线固定在一小块板体上构成雨水接收板,导线间隔应适度,以保证在无水时彼此绝缘、有水时连通,并由导线与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相连,电机M的电源输入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继电器输出控制端相连。正常状态下,雨传感控制开关10的两组梳齿状布置的裸露导线之间处在断路状态,当有雨水淋在上固定梳齿状布置的裸露导线的板体上,由于水出现电离现象,从而将两组梳齿状布置的裸露导线连通,进而使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工作。
图2给出了风传感控制开关20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一组装在转轴21上的风扇叶片22,转轴21与其固定支座23之间构成动配合,位于固定支座23内部的孔腔231中的轴身上设有压力弹簧24,固定支座23的底端封盖25上设有两接线端子26,接线端子26位于固定支座23内部的孔腔231中的端头部位分离设置在转轴21的旁侧,并与转轴21上设置的导电环片27配合构成将两接线端子26连通或分离两种状态,同时参见
图1,两接线端子26由导线与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相连,电机M的电源输入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继电器输出控制端相连。当足够强的风力吹到风传感控制开关20的风扇叶片22上,其固定转轴21受到来自风扇叶片22传递的轴向力作用,由于转轴21与其固定支座23之间为动配合,此处的动配合是指转轴21在固定支座23的支撑下既可以稳定、方便的转动,同时又能允许转轴21在固定支座23上沿轴向移动,这样,当风力作用时转轴21在固定支座23内转动的同时沿轴向移动,同时带动其轴上所连的导电环片27压缩压力弹簧24并向两接线端子26一侧靠近直至接触,此时两接线端子26连通,电机M的控制电路工作,电机M按设顶定方向转动将门窗关闭。无风时弹簧24复位,两接线端子26断开继电器J线圈失电,电机M完成关闭门窗的转动动作。

图1所示,所述的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两者并联后接在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上。这种结构可以确保只要刮风或下雨,或风雨交加,均可以保证门窗的自动关闭。
以下简要说明两种简单的驱动门窗关闭的传动装置。
如图3所示给出了一种结构的传动装置的实例,即传动装置为链传动装置,两链轮30连接在与门窗框体固连的支架40上,与链轮30配合的链条50的下段在水平向移动并与推拉门窗的上部固连,主动链轮30的转轴与电机M的动力输出轴相连,连接固定从动链轮30的转轴的支杆41与支架40铰接,在支杆41和支架40之间设有一长度可调的伸缩装置60,伸缩装置60为两根带内螺纹的管与一根螺杆的配合结构,转动螺杆可以调节其长度,从而当链传动松动时实施调节,支杆41与支架40铰接也是为了满足调节需要。门窗两侧的门框上设有限位开关K1、K2,开关K1、K2连在继电器J和电源变压器之间。
所述的传动装置为齿轮齿条传动装置,它包括一个与电机M的动力输出轴相连并由其驱动的齿轮70,与齿轮70配合的齿条80布置在其下方,齿条80与其下部的门窗相连,门窗两侧的门框上设有限位开关K1、K2,开关K1、K2连在继电器J和电源变压器之间。上述限位开关K1、K2是为切断电机M的控制电路而设置的,即当门窗关闭到位时,电路切断,电机M停转。
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T1、T2、T3,三极管T1的基极连有电阻R2,电容C1、变阻器RP1的一端分别连在电阻R2的两端,另一端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电机M上,同时接在变压器的负极抽头B上,三极管T2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3的基极之间连有变阻器RP2,变压器的正极抽头A由二极管D1的正极到负极及限位开关K1连到继电器J的1脚输入端,变压器的正极抽头C由二极管D2的负极到正极及限位开关K2连到继电器J的2脚输入端,在二极管D1负极和D2的正极之间连有电容C1、C2,电容C1、C2与变压器的负极抽头B由导线直接相连,所述的相互并联的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的一根连线与三极管T1的基极上所连的电阻R2相连,另一根连线经电阻R1、开关K3接在二极管D1负极。
由于控制电路可以有多种实现的方式,以下只简要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当雨水滴淋在雨传感控制开关10的雨水接收板上,其上导线由于是裸露状且间距适度,因此其上导线连通,使红A12V电源通过电阻R1,雨水接收板上的一根导线通过电阻R2、变阻器RP1分压给三极管T1基极使其有门电压导通,发射极电压升高,三极管T2基极电压升高,T2发射极电压升高,三极管T3能够正常工作,使三极管T3发射极放大在饱和区,继电器J吸合,红B12V电源给电机M供电,将门窗自动关闭。当雨水接收板上无雨时,电阻R1无电,三极管T1、T2、T3均不工作,继电器J复位,红C12V电压供电给电机M,门窗自动打开。变压器电源电路及继电器J的外围电路与工作原理可参见有关设计手册和教材。
风传感控制开关20只是其自身的工作原理与雨传感控制开关10的原理不同,其一旦连通,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并无不同,故此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用于同门窗相连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与电机的动力输出转轴相连并将其回转运动转换成与门窗移动方向相符的运动,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连有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传感控制开关(10)由两组梳齿状布置的裸露导线间隔设置构成,并由导线与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相连,电机M的电源输入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继电器输出控制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传感控制开关(20)包括一组装在转轴(21)上的风扇叶片(22),转轴(21)与其固定支座(23)之间构成动配合,位于固定支座(23)内部的孔腔(231)中的轴身上设有压力弹簧(24),固定支座(23)的底端封盖(25)上设有两接线端子(26),接线端子(26)位于固定支座(23)内部的孔腔(231)中的端头部位分离设置在转轴(21)的旁侧,并与转轴(21)上设置的导电环片(27)配合构成将两接线端子(26)连通或分离两种状态,两接线端子(26)由导线与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相连,电机M的电源输入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继电器输出控制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两者并联后接在电机M的输入控制电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装置为链传动装置,两链轮(30)连接在与门窗框体固连的支架(40)上,与链轮(30)配合的链条(50)的下段在水平向移动并与推拉门窗的上部固连,主动链轮(30)的转轴与电机M的动力输出轴相连,连接固定从动链轮(30)的转轴的支杆(41)与支架(40)铰接,在支杆(41)和支架(40)之间设有一长度可调的伸缩装置(60),门窗两侧的门框上设有限位开关K1、K2,开关K1、K2连在继电器J和电源变压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装置为齿轮齿条传动装置,它包括一个与电机M的动力输出轴相连并由其驱动的齿轮(70),与齿轮(70)配合的齿条(80)布置在其下方,齿条(80)与其下部的门窗相连,门窗两侧的门框上设有限位开关K1、K2,开关K1、K2连在继电器J和电源变压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门窗的自动关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T1、T2、T3,三极管T1的基极连有电阻R2,电容C1、变阻器RP1的一端分别连在电阻R2的两端,另一端与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电机M上,同时接在变压器的负极抽头B上,三极管T2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3的基极之间连有变阻器RP2,变压器的正极抽头A由二极管D1的正极到负极及限位开关K1连到继电器J的1脚输入端,变压器的正极抽头C由二极管D2的负极到正极及限位开关K2连到继电器J的2脚输入端,在二极管D1负极和D2的正极之间连有电容C1、C2,电容C1、C2与变压器的负极抽头B由导线直接相连,所述的相互并联的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的一根连线与三极管T1的基极上所连的电阻R2相连,另一根连线经电阻R1、开关K3接在二极管D1负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控制门窗在有风雨的天气能够自动关闭的装置,它包括一个用于同门窗相连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与电机的动力输出转轴相连并将其回转运动转换成与门窗移动方向相符的运动,电机的输入控制电路连有风和/或雨传感控制开关,在有风或遇到雨水时线路连通,由此决定电机M的控制电路工作,进而控制继电器J的工作自动将驱动传动装置将门窗关闭,即使室内无人,也可避免室内潲雨或进灰。
文档编号E05F15/20GK2506749SQ0126546
公开日2002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1日
发明者朱洪龙 申请人:朱洪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