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门电动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7892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车门电动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的电动开关装置,即汽车车门电动门机。
背景技术
现在汽车业的发展迅速,新近出产的汽车在很多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一直没有改变的是汽车的车门开关方式。多年以来,汽车的车门都是手动开关,这给乘车的人带来很多的不便及不安全因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门的自动开关装置,即汽车车门电动门机,它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给乘车人带来更多的方便,并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同时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车门开启机构、车锁开启机构和电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车门开启机构包括一套相互啮合的涡轮和涡杆,在涡轮轴上固定安装有一个拨杆,并在拨杆的侧面安装有一个绕线轮,绕线轮上固定有拨块并缠绕有钢丝,钢丝绕过一个滑轮并两端固定在绕线轮上,开启车门的推拉限位杆固定连接在环形钢丝上;车锁开启机构包括一个开锁拉杆,开锁拉杆的一端连接在开关车门钢丝的护套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钢丝,钢丝的另一端与车锁相连接。
还可以在涡轮轴的另一端再安装一个控制杆,并将控制电机复位的开关安装在控制杆的侧面,由控制杆的转动来拨动开关,使电机复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涡轮可以用齿轮来代替,控制电机复位的开关也可安装在控制绕线轮的控制杆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可靠、体积小、重量轻,安装在车门内不破坏车门的原有结构。车门的开启即可以由司机电动控制,也可以由乘车人自己手动控制,这样不仅为司乘人员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安全系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机体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中1是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为涡杆4,与涡杆相啮合的是一个齿轮7(或是涡轮),在齿轮轴9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个拨杆8,同时在齿轮轴靠近拨杆的位置上套装有一个绕线轮3,绕线轮上固定有一个拨块5,拨杆转动时可以通过拨动拨块带动绕线轮转动。钢丝10饶过绕线轮3及滑轮13,其两端固定在绕线轮上的A点。推拉限位杆12的一端固定在钢丝10上,另一端与车体铰接。上述是本实施例中的车门开关机构。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车锁的开启机构。它包括一个一端安装在护套15上的开锁拉杆2,另一端与钢丝14的一端固定连接,钢丝14的另一端与车门锁11相连接。
图中16是继电器,由它控制电机的工作和复位。由图2可见,在机体的后侧,齿轮轴9的另一端固定有一个控制杆18,在控制杆的侧面安装有两个电器开关17,通过这两个电器开关来控制电机的复位。
如果想打开车门,启动电机,使拨杆8顺时针转动,首先推动拨块5,使绕线轮3转动,通过钢丝10先带动护套15运动,护套15在带动开锁拉杆2,通过钢丝14打开车锁,拨杆8继续转动,拨块5使绕线轮3继续转动,通过钢丝10带动推拉限位杆12移动,使车门打开。
关闭车门时,拨杆8逆时针转动,拨动拨块5,通过钢丝10使推拉限位杆12反向移动,关闭车门。
本实施例的控制机构包括两套电路,一套是开关车门的电路,另一套是拨杆的复位电路,由一个继电器16相互切换。在复位电路中有一个总开关,控制着电动和手动开启车门的相互切换。
6为门机壳体。
权利要求1.汽车车门电动门机,它包括车门开启机构、车锁开启机构和电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车门开启机构包括一套相互啮合的涡轮和涡杆,在涡轮轴上固定安装有一个拨杆,并在拨杆的侧面安装有一个绕线轮,绕线轮上固定有拨块并缠绕有钢丝,钢丝绕过一个滑轮并两端固定在绕线轮上,开启车门的推拉限位杆固定连接在环形钢丝上;车锁开启机构包括一个开锁拉杆,开锁拉杆的一端连接在开关车门钢丝的护套上,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钢丝,钢丝的另一端与车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汽车车门电动门机,其特征在于在涡轮轴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一个控制杆,电器控制机构中的复位控制开关安装在控制杆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汽车车门电动门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涡轮可以由齿轮代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汽车车门电动门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电器控制机构中的复位控制开关,也可安装在控制绕线轮的控制杆的侧面。
专利摘要汽车车门电动门机,它包括车门开启机构、车锁开机构和电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车门开启机构包括一套相互啮合的涡轮和涡杆,在涡轮轴上固定安装有一个拨杆,并在拨杆的侧面安装有一个绕线轮,绕线轮上固定有拨块并缠绕有钢丝,钢丝绕过一个滑轮并两端固定在绕线轮上,开启车门的推拉限位杆固定连接在环形钢丝上;车锁开启机构包括一个开锁拉杆,开锁拉杆的一端连接在开关车门钢丝的护套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钢丝,钢丝的另一端与车锁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体积小、重量轻,安装在车门内不破坏车门的原有结构。车门的开启可以由司机电动控制,也可以由乘车人自己手动控制,不仅为司乘人员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安全系数。
文档编号E05F15/10GK2721829SQ20042007065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17日
发明者杨畔 申请人:杨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