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椅子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18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椅子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椅子机构,特别用于具有气动弹簧的可旋转办公椅,该气动弹簧竖直地布置在底架构造中,用于调节座位高度。当靠背向后倾斜时(用户通过移动他的重量而驱动该倾斜),椅子机构使得座位沿向后方向同步降低。在有利的变化形式中,当用户使得他的重量例如朝着桌子向前移动时,椅子机构使得座位表面能够向前降低(所谓的负倾斜)。
背景技术
例如由专利文献EP0839478B1、EP1039816B1、EP1358821A1、W02005/120291A1 和 W02007/124609A2已知多种用于椅子的同步机构,它们在市场上有售。EP0592369B1公开了一种用于工作椅的同步机构,该同步机构具有座位载体和靠背载体,该座位载体和靠背载体布置成可沿相同方向彼此独立地枢轴转动。座位载体沿座位靠背载体旋转轴线在靠背载体的后部和沿前部座位旋转轴线在前部以铰接方式连接。前部座位旋转轴线通过输送板而与同步运动主旋转轴线(它由扭转弹簧的纵向轴线来提供) 连接,该输送板固定地附接在前部座位旋转轴线以及扭转弹簧上。输送板具有板凹口,止动器提供在该板凹口中,用于限定枢轴转动区域。负倾斜区域(当椅子机构向前倾斜时)在同步运动的枢轴转动区域的上游、在座位载体和靠背载体之间绕负倾斜旋转轴线连接。因此, 根据他/她的姿势和体重分布,可以向用户提供具有从向前倾斜位置无级转变至向后倾斜位置的椅子枢轴转动区域。同步机构、座位载体、输送板、扭转弹簧和靠背载体的连接操作元件布置为在负倾斜旋转轴线上的系统,布置在直立管的延伸部分中,因此可绕所述旋转轴线在柔性座位支撑件上枢轴转动。W02007/124609A2的目的是一种具有基部的机构,该基部自身固定,固定的第一旋转轴通过该基部延伸,且可倾斜座位载体安装在该基部上。在固定第三旋转轴和活动第四旋转轴中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基部上的前部连接装置布置在基部和座位载体之间。此外,机构具有后部连接装置,该后部连接装置在一端以铰接方式连接在活动的第六旋转轴中,并在另一端连接在又一活动的旋转轴中。在该机构中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元件,该第一弹簧元件作用在基部和座位载体之间,并以铰接方式连接在第四旋转轴中。在另一端处,所述第一弹簧元件以铰接方式连接在活动第八旋转轴中,该活动第八旋转轴的位置能够通过齿轮机构(该齿轮机构可由用户从外部驱动)而变化。有利地,第一弹簧元件气动弹簧,它能够通过可由用户驱动的制动元件而被阻塞,因此座位和靠背锁定在静止位置。本申请还建立在W02009/103389A1上,该W02009/103389A1涉及一种用于办公椅的机构。该机构具有活动驱动元件,该活动驱动元件的位置在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变化,且通过活动驱动元件的位置变化,机构的运动特征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元件与操作元件操作连接,该操作元件的位置在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在驱动元件的位置变化时改变,当操作元件的位置有变化时,驱动元件的位置变化的至少一个特征改变。

发明内容
相对于已知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进的同步机构,该同步机构以灵敏方式响应重量的移动。特别是,该目的是发展对于更轻或更重的人以更对用户友好的方式调节机械的预应力的能力。另一目的是能够以简单方式改变机械的运动特征, 例如对于比平均高度更高和/或比平均体重更重的用户。还一目的是发展更通用的机构, 以便能够使用不同的座位构造。此外,该机构使得椅子能够提供有扶手和靠背,该扶手和靠背以灵活设计的方式附接。最后,它能够具有以具有成本效益的价格连续生产的机构。该机构设计成用于椅子,特别用于具有气动弹簧的可旋转办公椅,该气动弹簧竖直地布置在底架中,并且具有用于调节座位高度的可伸缩延伸的活塞杆。座位在静止位置和放松位置之间的倾斜调节与靠背在静止位置和向后倾斜放松位置之间的调节同步。该机构具有外壳,固定的第一旋转轴线穿过该外壳延伸,且可倾斜座位载体安装在该外壳上。前部连接装置布置在座位载体和外壳之间,所述前部连接装置在第二旋转轴线中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外壳上,并在第三旋转轴线中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座位载体上。提供了后部连接装置, 该后部连接装置以铰接方式连接在第一旋转轴线中和第四旋转轴线中,该第四旋转轴线穿过座位载体延伸。有弹簧系统,该弹簧系统作用在外壳和座位载体之间。机构有力调节器, 该力调节器可从外侧驱动,并将用于通过齿轮构造而改变弹簧系统的预应力。齿轮构造包括活动的可定位装置,该可定位装置上有倾斜表面,弹簧系统的后支承构造支撑在该倾斜表面上。以下构造与本发明的特殊设计相关通过使得外壳与布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作为单独部件的基部组合,座位在前部装载时能够通过降低座位的前边缘而在静止位置和负位置之间进行调节。齿轮构造包括aa)齿轮,该齿轮能够通过在力调节器处的旋转运动而进行旋转;ab)可纵向运动的传递部件,该传递部件带有齿,该齿与齿轮接合。ac)第一楔形件,该第一楔形件可通过传递部件而纵向移动;以及ad)中间楔形件,该中间楔形件附接到第一楔形件,其中,第一楔形件和中间楔形件可朝向彼此移动;b)弹簧系统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构造,各构造包括一个上部部件,该上部部件与下部部件伸缩地连接,其中,螺旋弹簧容纳于上部部件和下部部件之间;以及c)弹簧系统的后部支承构造包括两个下部部件、轴和中心辊,该轴穿过两个下部部件伸出,该中心辊布置在轴上并在下部部件之间。传递部件是杆部分,该杆部分有布置在其上的外螺纹,撞上第一楔形件的输送装置在该外螺纹上可移动地弓I导。中间楔形件布置在第一楔形件的下面,由中心辊从下面支撑,并在前端处倚靠从基部升高的柱。上部部件与弹簧系统的前部支承构造相联。提供有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在第五旋转轴线上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座位载体上。 在引导装置上的第五旋转轴线穿过横向部分延伸。相互平行的两个臂从横向部分伸出。布置在轴上的外部辊布置在各下部部件中。在各实例中,其中一个外部辊在引导装置的其中一个臂上引导。
支撑在控制凸轮上的辊布置在引导装置上,该控制凸轮定位在基部上。在离一个柱一定间距处,还一柱从基部升高,中间楔形件倚靠该一个柱,且该一个柱邻近用于接收竖直的气动弹簧的锥形开口。控制凸轮布置成桥接两个柱。控制凸轮提供有弯曲轮廓,该弯曲轮廓对机构的运动特征有影响。根据机构提供给的椅子是用于比平均高度更高和/或比平均体重更重的用户还是用于比平均高度更低和/或比平均体重更轻的用户或者根据被附接的靠背的发展形式,控制凸轮的弯曲轮廓可以进行选择。弹簧系统的前部支承构造由它的上部部件和支承座形成,上部部件支撑在该支承座中。支承座安装在外壳的前部区域中,并且具有壳体,力调节器的齿轮安装在该壳体中。 止动调节器,该止动调节器可从外侧驱动,并阻止座位载体离开静止位置运动至放松位置, 因此靠背也布置位于支承座的下面。后部连接装置有接收件,用于连接靠背的连接件。接收件以U形方式环绕连接装置,这样,具有凸出的横向支杆和两个侧面支杆的连接件能够从后面推动至接收件上。具有引导件的一个连接件从在各侧的座位载体伸出,以便在其中容纳扶手的互补模制部件。座位载体是单独部件或者是座位的基部板的整体部件。提供有另外的弹簧系统,该弹簧系统在外壳的后部区域中通过下部部件从上面支撑,且在座位载体的后部区域中通过上部部件而从下部支撑。


附图中图IA表示了具有本发明机构的椅子从上面看的透视图,该椅子处于静止位置;图IB表示了根据图IA的椅子的正视图;图IC表示了根据图IA的椅子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ID表示了根据图IA的椅子的侧视图,该椅子处于静止位置;图IE表示了根据图IA的椅子的侧视图,该椅子处于放松位置;图IF表示了根据图IA的椅子的侧视图,该椅子处于负位置;图2A表示了机构组件从上面看的分解图;图2B表示了根据图2的部件从下面看的分解图;图3A表示了根据图2A的外壳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3B表示了根据图3A的外壳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3C表示了根据图3A的外壳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图4A表示了图2A的靠背载体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4B表示了根据图4A的靠背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4C表示了根据图4A的靠背载体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图5A表示了图2A的基部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5B表示了根据图5A的基部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5C表示了根据图5A的基部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图6A表示了图2A的引导装置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6B表示了根据图6A的引导装置从下面看的透视图6C表示了根据图6A的引导装置的不同透视图;图7A表示了图2A的支承座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7B表示了根据图7A的支承座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7C表示了根据图7A的支承座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图8A表示了图2A的座位载体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8B表示了根据图8A的座位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8C表示了根据图8A的座位载体从上面看的不同透视图;图9A表示了根据图5A的基部从上面看的分解图,其中有一些安装的部件;图9B表示了根据图9A的部件的组合从下面看的分解图;图9C表示了根据图9A的部件的原则分配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9D表示了根据图9C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图9E表示了根据图5A的基部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其中有安装的脱扣装置;图9F表示了根据图9E的组件,其中有屏蔽件;图9G表示了根据图9F的组件,其中有控制凸轮;图9H表示了根据图9G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其中有第一楔形件和中间楔形件;图9J表示了根据图9H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其中没有第一楔形件;图9K表示了根据图9J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其中有第一楔形件和第一缓冲器;图9L表示了根据图9K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其中有支承轴颈;图9M表示了根据图9L的外壳从上面看的分解图,其中有高度调节器、止动调节器和力调节器以及一些其它安装部件;图IOA表示了根据图3A的从外壳上方看到的分解图,其中具有高度调节器、止动调节器和力调节器以及一些其它安装部件;图IOB表示了高度调节器、止动调节器和力调节器的部件的原则分配的透视图, 其中具有外壳盖和传递部件;图IOC表示了根据图IOB的组件的透视侧视图;图IOD表示了根据图IOC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图IOE表示了根据图3A的外壳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其中有安装的止动调节器;图IOF表示了根据图IOE的组件,其中有支承座;图IOG表示了根据图IOF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图IOH表示了根据图IOG的组件,其中有传递部件;图IOJ表示了根据图IOH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其中有高度调节器和力调节器;图IOK表示了根据图IOJ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图IOL表示了根据图IOK的组件,是仰视图;图IlA表示了根据图4A的靠背载体从上面看的分解图;图IlB表示了根据图IlA的组件在装配后的视图;图12表示了图2A的推动器从上面和下面看的透视图;图13表示了图2A的保持元件的不同透视图;图14A表示了图2A的第二缓冲器从上面和下面看的透视图;图14B表示了图2A的连接器插座的不同透视8
图14C表示了根据图14A的第二缓冲器的不同透视图,其中有已装配的、根据图 14B的连接器插座;图15A表示了根据图8A的座位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该座位载体装配有根据图 12的推动器、根据图13的保持元件、根据图14A的第二缓冲器和根据图14B的连接器插座;图15B表示了根据图15A的组件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16A表示了根据图6A的引导装置的分解图,其中有支承衬套、轴杆、辊和插入件;图16B表示了根据图16A的组件在装配后的视图;图17A表示了图2A的、具有弹簧系统的外壳和具有控制凸轮的基部在装配后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图17B表示了根据图17A的组件以及根据图IlB的组件在装配后的视图;图17C表示了根据图17B的组件,该组件由图7A的支承座补充;图17D表示了根据图17C的组件,该组件由图IOB的传递部件补充;图17E表示了根据图17D的组件,该组件由图9A的第一楔形件和中间楔形件补充,且没有轴销;图17F表示了根据图17E的组件,该组件由图IOB的力调节器和高度调节器补充;图17G表示了根据图17F的组件,该组件由根据图16B的组件和图IOB的止动调节器补充;图18A表示了根据图ISA的组件从下面看的透视图,该组件由图16B的组件、图2A 的板和轴销和根据图4A的靠背载体补充;图18B表示了根据图18A的组件的不同透视图;图19A表示了根据图18A的组件从下面看的透视图,该组件由图2A的推动器、以及在它下面的、根据图17F的组件补充,其中具有外壳盖,而没有靠背载体;图19B表示了根据图19A的组件从上面看的透视图,其中插入有图IOB的阻塞元件;图19C表示了根据图19A的组件在装配后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20A表示了包含在座位中的座位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图20B表示了根据图20A的座位载体从下面看的透视图,该座位载体装配有图2A 的板、根据图16B的组件和根据图4A的靠背载体;图20C表示了根据图20B的组件从下面看的透视图,该组件装配有根据图19B的组件和插入在第一旋转轴上的支承轴颈;图21A表示了根据图19C的组件处于静止位置时的俯视图;图21B表示了图21A中沿线A-A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静止位置,且有较高力设置;图21C表示了图21A中沿线B-B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静止位置,且有较高力设置;图21D表示了图21A中沿线C-C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静止位置,且有较低力设置;图21E表示了图21A中沿线D-D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静止位置,且有较低力设置;图22A表示了根据图19C的组件的俯视图,其中处于放松位置;图22B表示了图22A中沿线E-E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放松位置,且有较高力设置;图22C表示了图22A中沿线F-F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放松位置,且有较高力设置;图22D表示了图22A中沿线G-G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放松位置,且有较低力设置;图22E表示了图22A中沿线H-H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放松位置,且有较低力设置;图23A表示了根据图19C的组件的俯视图,其中处于负位置;图23B表示了图23A中沿线J-J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负位置,且有较高力设置;图23C表示了图23A中沿线K-K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负位置,且有较高力设置;图23D表示了图23A中沿线L-L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负位置,且有较低力设置;图23E表示了图23A中沿线M-M的垂直剖视图,其中处于负位置,且有较低力设置;图24表示了图IA的靠背的透视图,其中没有盖;以及图25表示了扶手,用于安装在根据图IC的机构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机构的示例实施例以及运动顺序。下面的规定适用于说明书的其余部分。为了避免附图的模糊性,当参考标号包含在附图中但没有在说明书的直接相关文本中解释时,将参考在之前对附图的描述中对它们的提及。为了清楚,当在部件“重新露出”的附图中能够清楚看见该部件时,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并不在随后的附图中重复标示该部件。图 IA 到 IF本发明的机构2被布置在高度调节气动弹簧12上,该高度调节气动弹簧12通过它的直立管11而插入支架10中,该支架10通常提供有地板活动元件13(特别是呈滚轮形式)。在本例中为星形的支架10与竖直管11、高度调节气动弹簧12和地板活动元件13 — 起形成底架1。座位9布置在机构2上,连接件97附接到该机构2,该连接件97合并至靠背96中,该靠背相对于座位9以准直角(向上)延伸。在根据图IA至ID的静止位置,座位9布置在准水平座位倾斜度S0,且靠背96具有相关的几乎垂直靠背倾斜度Ro。在根据图 IE的放松位置中,座位9运动至最大座位倾斜度Smax,且靠背96以与它同步的方式呈现最大靠背倾斜度Rmax。在根据图IF的负位置中,座位9运动至朝向前的座位倾斜度Smin,且靠背96以与它同步的方式运动至最小靠背倾斜度Rmin。因此,座位9的倾斜度可通过座位角度α而在-α至+ α的范围内变化,同时靠背96的倾斜度通过靠背角度β而在-β至+ β的范围内变化。旋转轴线DO处于竖直管11和气动弹簧12的延伸方向中。图 2Α 和 2Β机构2主要由以下组件构成-外壳单元3,该外壳单元3有外壳30、一对各第二支承衬套32、板33、支承轴颈35和两对第一支承衬套34 ;-基部单元4,该基部单元4有基部40、脱扣装置41、弹簧42、屏蔽件43、第一缓冲器44、一对支承轴颈45、控制凸轮48和一对止动器49 ;-预应力单元5,该预应力单元5有支承座50、传递部件51、第一楔形件52和第二楔形件53 ;_靠背载体单元6,该靠背载体单元6有靠背载体60和一对各第一支承衬套68和第二支承衬套69 ;-引导单元7,该引导单元7有引导装置70、一对各辊71和插入件72以及轴杆73 ;-座位载体单元8,该座位载体单元8有座位载体80、推动器81、第一轴杆84、一对各第二缓冲器85和连接器插座86以及两对各保持元件82、轴销83和一对滑轨87 ;-高度调节器14,该高度调节器14有操作杆140、多边缘杆141和手柄;-外壳盖37-止动调节器38,该止动调节器38有操作杆380、多边缘杆381、手柄和一对各阻塞元件383和输送装置384 ;-力调节器39,该力调节器39有齿轮390、多边缘杆391、引导管392、中间件393、螺旋弹簧394、弹簧引导件395、 螺钉396、套筒398和手柄397 ;以及弹簧系统46,该弹簧系统46有一对各螺旋弹簧460、上部部件461、下部部件462和外部辊463以及中心辊464 和轴465。图 3Α 至 3C外壳30有作为底表面的下部31,该下部31在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有较大面积的第一凹口 301,该第一凹口 301后面是弹簧座307。侧壁、前壁和后壁从底表面升高,该底表面原则上为矩形。楔形形状的止动件314布置在第一凹口 301和弹簧座307之间的过渡部分处。在下部31的前端处,拐角轴颈313在各拐角区域中升高,柱310与拐角轴颈间隔一定距离。各柱310后面是第一支承元件311,该第一支承元件311由两个眼形腹板构成,这两个眼形腹板相互平行,且在第二旋转轴线D2上布置的轴孔穿过这两个眼形腹板延伸,该轴孔露出为在两个侧壁中的第二轴孔305。第三轴孔303在侧壁中在靠近前壁处向外开口。 第四轴孔304在相同侧壁处在第三轴孔303和第二轴孔305之间向外开口。在靠近相对侧壁处,第一支承元件311后面是第二支承元件312,该第二支承元件312再包括两个眼形腹板,这两个眼形腹板相互平行,第五轴孔316穿过这两个眼形腹板延伸,该第五轴孔316露
11出在相关侧壁处。一个第一轴孔306也在两个侧壁中各自向外开口,处于外壳30的后部区域中的第一旋转轴线Dl穿过该孔延伸。旋转轴线D1、D2布置成相互平行。外壳30在第一轴孔306区域中逐渐渐缩,直到后端,因此,在各侧壁内部产生倾斜壁架308,升起部309布置在各倾斜壁架308上。床架315从下部31升高,同时在下部31下面有浅的空腔302。第一和第二轴孔306、305的外部孔有埋头孔。在下部31中在空腔302区域有两个狭槽317。 外壳30优选是由铝构成,并制造为铸造部件。图 4A 至 4C原则上为U形的靠背载体60有两个臂,这两个臂相互平行,在各实例中,在它们的自由端附近,第一轴孔61穿过这两个臂延伸,所述孔处于第一旋转轴线Dl上。两个臂通过横向部分65、颊板部分62和空间67来桥接,该颊板部分62承载各拐角区域中并在横向部分65和臂之间,该空间67中心保持在两个颊板部分62之间。在各实例中,第二轴孔64 (第四旋转轴线D4穿过该第二轴孔64延伸)布置在第一轴孔61和第一旋转轴线Dl的平面上面,并在从各臂至横向部分65的过渡部分附近。旋转轴线D1、D4布置成相互平行。在各实例中,凹口 63布置在横向部分65中并邻近各颊板部分62和各第二轴孔64。槽形接收件 66 (在各实例中,该槽形接收件66延伸直至两个臂的外部侧面中)布置在横向部分65的外表面上。通孔660存在于接收件66内部。图 5A 至 5C基部40的下部407近似正方形,侧壁和构件从所述下部向上升高。锥形开口 400 (该锥形开口 400垂直穿过基部40,且旋转轴线DO穿过该锥形开口 400延伸)在基部 40的后部区域中在下部407上向外开口。具有向外的埋头孔的一个轴孔401在各实例中露出在两个相对侧壁中。第一旋转轴线Dl穿过所述轴孔401延伸。床架构造402(该床架构造402包括相互间开的多个垂直肋,具有向上开口的半圆形凹槽,所有凹槽都相互对准) 布置在锥形开口 400和基部40的后端之间。孔408布置在床架结构402附近。模制槽407 布置在基部40的后边缘上。一个柱403在锥形开口 400附近升高,且与所述柱相对处,还一柱403在两个切口 406之间升高。两个球形切口 406存在于前壁中。基部40优选是由铝构成,并制造为浇注部件。图 6A 至 6C原则上,引导装置70为U形形状,具有横向部分700,相互平行的两个臂706从该横向部分伸出,从而留下中间空间705。引导装置70的后端由第一轴孔704穿透,第五旋转轴线D5穿过该第一轴孔704延伸。在从臂706至横向部分700的过渡部分附近(不过已经在中间空间705区域中),各臂706由第二轴孔703穿透,所述轴孔703相互对准。在顶表面上,各臂706有凹口 707,该凹口 707在靠近横向部分700处由止动件708确定。引导装置70优选是由塑料材料构成。图 7A 至 7C原则上,支承座50为T形形状,具有横向支杆500,壳体505从该横向支杆的中部伸出。横向支杆500的外端各自有螺钉座501和空腔502,该空腔502朝着壳体505的侧部开口。在横向支杆500处露出的接收件504穿过壳体505纵向地延伸。半圆形切口 506横向穿过壳体505延伸。支撑件507附接到壳体505上并在接收件504的孔的下面。床架构造503布置在支承座50的底表面上,该床架构造503由多个相互间开的垂直肋构成,具有向下开口的半圆形凹槽,所有凹槽都相互对准。此外,凸轮509位于支承座50的底表面上。 支承座50优选是由塑料材料构成。图 8A 至 8C座位载体80包括板800,该板800有上表面801和底表面802,在该底表面802上, 板800由边缘形壁包围。在各实例中,向外凸出的连接件803在板800的后部区域伸出,所述连接件相互对准,且在各实例中有引导件804。具有引导件806的第二连接件805与一个连接件803连接,并平行引导。朝着顶表面801升高的轴颈8010布置在板800的拐角区域附近。顶表面801有多个露出的锁定孔8020,这些锁定孔8020分布在板800上面。在板 800的后端附近和在前部区域中,从它的底表面802伸出两对各第一支承元件807,该第一支承元件807成垂直竖立的眼的形式,具有横向穿过延伸的孔。在后端附近的第一支承元件807确定了第四旋转轴线D4,而在前部区域的第一支承元件807形成第三旋转轴线D3。 大约在凸出的连接件803的高度处,呈半硬壳形状开口的两个第二支承元件808从底表面 802升高。大约在后部第一支承元件807和第二支承元件808之间的中心处有在底表面802 上的圆顶形凹陷809。内部的第一支承元件807、第二支承元件808和凹陷809有与它相连的锁定孔8020,该锁定孔8020穿过板800凸出。在底表面802上在板800前部区域和它的前边缘中的各对第一支承元件807之间有盲孔8021。由在底表面802上的凹陷8023包围的矩形穿过部分8024在板的顶表面801的中部并在两个连接件803之间露出。图 9A 禾口 9B脱扣装置41由轴销410和牢固附接在其一端上的臂状梁411以及固定附接在轴销410的另一端附近的操作杆形压力部件412而构成。压力部件412具有向外凸出的钩 413。屏蔽件43有盖部分430,该盖部分430有在各端处的固定部分431。各固定部分431 有用于螺钉439穿过的孔432。在截面中,第一缓冲器44有双T形形状。支承轴颈45有头部450,轴部分451从该头部450伸出,该轴部分451自由地终止于螺纹部分452。中心凸轮48形成为具有矩形底表面的板,顶表面形成为凸轮板。止动器49能够布置在基部40的各侧面上,所述止动器用于在机构2突然从负位置运动至静止位置的事件中进行阻尼。第一楔形件52在一端处有联接部件520,该联接部件520包括倾斜部分522。第一楔形件52 的另一端有两个叉形尖头521,这两个叉形尖头521包围空间523。在前端处,中间楔形件 53有升高的倾斜表面530,且在各实例中在两个侧面有沟槽532,该沟槽532平行于倾斜表面530,且还有倾斜后表面531。图 9C 至 9M这一系列附图表示了在连续装配中与基部40基本连接的部件的原则分配,而没有考虑实际装配顺序。图 9C 禾口 9D脱扣装置41的轴销410由屏蔽件43覆盖,压力部件412从该轴销410的中部凸出。梁411从屏蔽件43的一端凸出。布置在轴销410上的弹簧42的一端保持在钩413下面。原则上,部件411、412沿相同方向凸出。从倾斜部分522伸出的爪(未示出)插入中间楔形件53的两个沟槽532中,且它的后表面531朝着屏蔽件43。控制凸轮48布置在第一楔形件52上面。图 9E 至 9G
脱扣装置41的轴销410置于基部40的床架构造402上,且压力部件412凸出至锥形开口 400中。弹簧42的第二端支撑在基部40的后端上,这样,脱扣装置41必须抵靠弹簧42的作用来驱动。屏蔽件43装入轴销410内,且弹簧42置于其上。控制凸轮48布置在两个柱403上,以便桥接它们。图 9H 至 9L布置在控制凸轮48下面的中间楔形件53的后表面531面对内部柱403,而靠近倾斜表面530的沟槽532与第一楔形件52滑动接合。叉形尖头521终止于基部40的两个切口 406区域。缓冲器44插入模制沟槽4070中。外部柱403的上部区域置于第一楔形件 52的空间523中。支承轴颈45用于随后沿第一旋转轴线Dl连接在靠背载体60、外壳30 和基部40之间。图 9M弹簧系统46悬挂在轴465上,该轴465布置在中心辊464 (这里未示出)的中部。 在中心辊464的两侧面上,一个可旋转的外部辊463布置在各轴465上,在各实例中,该轴 465通过它的端部穿过下部部件462凸出。各下部部件462以伸缩方式接合在相关上部部件461中,螺旋弹簧460轴向容纳于所述上部和下部部件462、461之间。因此,弹簧系统46 有两个弹簧460,这两个弹簧460相互平行作用。中间部件53的底表面支撑在中心辊464 上。外部辊463的支撑的说明能够如后面所述。弹簧系统46通过下部部件462和螺旋弹簧460的相邻区域而凸出至基部40中。弹簧系统46的其它部分通过在所述基部中的两个切口 406而凸出至基部40外。图 IOA 至 IOL这一系列附图表示了在连续装配中与外壳30基本连接的部件的原则分配,而没有考虑实际装配顺序。图 IOA 至 IOD恰好与支承轴颈45相同,支承轴颈35也有头部350,轴部分351从该头部350伸出,该轴部分351自由地终止于螺纹部分。在各实例中,卵形板33有在它的两个外端附近的各一个通孔330。用于驱动脱扣装置41的高度调节器14包括把手142 ;多边缘杆141,该多边缘杆 141牢固插入其中;以及操作杆140,该操作杆140牢固安装在所述多边缘杆上。在安装状态中,止动调节器38抵靠在外壳盖37的前边缘的上面,该止动调节器38包括把手382 ; 多边缘杆381,该多边缘杆381牢固插入其中;以及操作杆380,该操作杆380牢固布置在该多边缘杆上。操作杆380有锁定轮廓385,该锁定轮廓385由两个邻接凹槽组成。输送装置 384在各实例中在把手382附近和在操作杆380的外侧后面与多边缘杆381连接。各输送装置384延伸至板形阻塞元件383,这样,当止动调节器38旋转时,阻塞元件383升高。止动调节器38能够运动至两个自锁定位置。支承座50的凸轮置于锁定轮廓385的两个凹陷中的一个内多边缘杆381在自由端固定有用于保持操作杆380的螺母389。在外侧终止于把手397的力调节器39定位在外壳盖37上面并在阻塞元件383的前面。连接件393内部有管形弹簧引导件395,该管形弹簧引导件395用于接收螺旋弹簧394。弹簧引导件395通过轴向引入螺钉396来固定。引导管392(多边缘杆391从该引导管392露出)凸出至连接件393外部,齿轮390固定在该引导管392的自由端上。位于传递部件51的杆部分510的前端上的齿511与齿轮390接合。杆部分510的另一端提供有外螺纹,输送装置513在该外螺纹上运行,以便当力调节器39旋转且旋转运动传递给杆部分510时可沿外螺纹纵向调节。输送装置513有向外凸出的两个翼形附接件。图 IOE 至 IOH整个止动调节器38横向插入外壳30的前部区域中,阻塞元件383倚靠柱310,且把手382从第三轴孔303凸出,因此可由用户够到。支承座50插入外壳30的前部区域中至止动调节器38上,并通过螺纹座501而与拐角轴颈313螺钉连接。床架315从下部31向上升高,该床架315原则上包括相互间开平行的两个垂直腹板以及存在于其中的凹陷。支承座50的壳体抵靠在床架315上。在壳体505中的切口 506与在床架315中的互补切口一起形成用于接收齿轮390 (该齿轮390置于多边缘杆391上)的圆形开口。齿511处于床架315的内部,壳体505与它螺钉连接,且传递部件51的其余部分布置在床架315的转轮和从壳体505连续的支撑件507之间。因此,阻塞元件383由支承座50中的空腔502包围。图 IOJ 至 IOL整个力调节器39插入,齿轮390插入膨胀切口 506中,并在内部与传递部件51的齿511接合。齿轮390的自由销端置于露出的膨胀切口 506中。多边缘杆391穿透相邻柱 310,并与引导管392 —起露出在第四轴孔304外部,以使得用户能够抓住手柄397。整个高度调节器14也插入,不可旋转地布置在多边缘杆141上的操作杆140置于两个第二支承元件312之间,且多边缘杆141的自由销端可旋转地插入内部支承元件312中。从多边缘杆141至把手142的过渡部分通过第五轴孔316而凸出至外部,以使得把手141能够由用户够到。操作杆140的自由端朝向外壳30的后部区域。支承轴颈35用于板33的随后固定,该支承轴颈35通过它们的头部350而置于轴孔305中,该轴孔305在外壳30的两侧露出,并且具有埋头孔。轴部分351在各实例中沿第二旋转轴线D2在相关的一对第一支承元件311之间延伸,相应螺纹部分352接合在相联的内部第一支承元件311。在外壳30的下部31下面的空腔302能够通过外壳盖37来关闭。该空腔302能够例如用于插入操作和维护指令。图 IlA 和 IlB第一支承衬套68 (第一旋转轴线Dl穿过该第一支承衬套68对准)用于安装靠背载体60,并将插入所述载体中的两个第一轴孔61内。第二支承衬套69将插入第二轴孔64 中,第四旋转轴线D4穿过该第二轴孔64延伸,以便在其中接收轴销83。图 12 至 14C原则上为立方体形状的推动器81有纵向部件810,该纵向部件810在一端并入升高头部811内。朝向纵向部件810的锁定轮廓812位于头部811上。弹簧814插入推动器 81中。保持元件82有原则上为矩形的板820,板形成的附接件821 (该附接件821近似为相等尺寸)以直角从该板820伸出。朝向外的臂状锁定部件822从板820的两个狭窄侧部凸出。第二缓冲器85基本有U形部分850构成。前端851安装在U形部分850侧面的各自由端上,两个前端851相互对准。
连接器插座86是不规则形成的本体,具有轴向布置的盲孔860和钩862,该钩862 相对于盲孔860轴向延伸。连接器插座86有在各外侧面上的、朝向外的臂状锁定部件861。 当连接器插座86与第二缓冲器85锁定在一起时,U形部分850包围钩862,前端851接合在钩862后面。图 15A 和 15B这对附图表示了与座位载体80相连的部件81、82、85、86、87的原则分配,而并不考虑实际装配顺序。推动器81通过它的底表面而插入,且它的头部811首先插入第二连接件805中。推动器81能够布置成与在第二连接件805的纵向延伸部分中的弹簧814相对。 在各实例中,保持元件82定位在各内部第一支承元件807的内侧面上。在各实例中,板820 设置在座位载体80的底表面802上,附接件821抵靠第一支承元件807,且锁定部件822通过板800中的锁定孔8020而接合。附接件821局部凸出至第一支承元件807中的轴孔的前部。在各实例中,连接插座86(具有锁定在其上的第二缓冲器85)布置在第二支承元件 808上。在本例中,第二缓冲器85布置在座位载体80的侧壁附近,且锁定部件861通过与第二支承元件808相连的锁定孔8020而接合。连接插座86的盲孔860的组件沿第五旋转轴线D5布置,并彼此相向。为了布置在座位载体80的顶表面801的两个外侧面上,在各实例中,提供有滑轨87,该滑轨87悬挂在穿过该滑轨87凸出的轴颈810上,该轴颈810从顶表面801升高。图 16A 和 16B为了安装引导装置70,在插入状态中从引导装置70的侧部向外凸出的第一轴杆 84布置成插入所述引导装置的第一轴孔704中,第五旋转轴线D5穿过该第一轴孔704对准。两个辊71将布置在第二轴杆24上,该第二轴杆24将插入第二轴孔703中。在本例中, 辊71置于空间705中。在各实例中,板形插入件72插入引导装置70的两个臂706的凹口 707中,该插入件72的位置由止动器708固定。引导装置70优选是由塑料材料构成,同时插入件72有更大的耐磨性,例如由金属板制造。图 17A 至 17G这一系列附图表示了在连续装配中与外壳30和插入该外壳内的基部40连接的部件的原则分配,而没有考虑实际装配顺序。图 17A 至 17C弹簧系统46的下部部件462、外部辊463、中心辊464和轴465布置在两个柱403 的区域中。螺旋弹簧460 (具有布置在其上的上部部件461)凸出至外壳30的前部区域。包围外壳30的后部部件的靠背载体60 (具有插入第一轴孔61内的第一支承衬套68)沿第一旋转轴线Dl定位。外壳30和靠背载体60的第一轴孔306、61相互对准。第二支承衬套69 插入靠背载体60的第二轴孔64中,该第二支承衬套69接收轴销83,并形成第四旋转轴线 D4。当支承座50插入外壳30的前部区域中时,弹簧系统46的上部部件461支撑抵靠横向支杆500。具有支撑件507的壳体505置于两个上部部件461之间。直到现在,在外壳30 的柱310和支承座50之间的空腔502都未被占用。图 17D 和 17E传递部件51的杆部分510插入壳体505的接收件504中。传递部件51的输送装置513撞上第一楔形件52,该第一楔形件52接在中间楔形件53上。由中心辊464承载的中间楔形件53设置在第一楔形件52下面。图 17F整个高度调节器14和相连的脱扣装置41插入。在本例中,高度调节器14的操作杆140 (该操作杆140可在外部把手142处驱动)设置在脱扣装置41的梁411上。当高度调节器14驱动时,压力部件412能够逆着弹簧42的作用压低,以使得高度调节气动弹簧12 释放,用于进行调节。图 17G安装整个止动调节器38。阻塞元件383这时插入空腔502 (该空腔502直到现在都未被占用)中。指示引导装置70的定位,所述引导装置在安装状态中沿第五旋转轴线D5 固定在座位载体80上。引导装置70的两个辊71设置在控制凸轮48上。弹簧系统46的两个外部辊463设置在插入件72上,该插入件72用于引导装置70。图 18A 禾Π 18B在各实例中,板33安装在座位载体80上的两个前部第一支承元件807内。第一支承衬套34插入板33的两个通孔330中。轴销83穿过两个第一支承元件807和板33的轴孔凸出,且第一支承衬套34设置在相关通孔330内。轴销83在一端处通过座位载体80 的侧壁以及在另一端处通过锁定保持元件82而保持在轴向位置。因此,板33在一端处以铰接方式连接在第三旋转轴线D3中。第二旋转轴线D2穿过板33的其它通孔330延伸,该通孔330直到现在还只提供有第一支承衬套34。靠背载体60沿第四旋转轴线D4以相同方式铰接连接在座位载体80上。在本例中,第二支承衬套69设置在第二轴孔64中,轴销83插入所述支承衬套69中。轴销83再次通过第一支承元件807中的轴孔凸出,该轴孔在它们之间容纳靠背载体60的第二轴孔64 的各周围区域。座位载体80的侧壁和锁定于其上的保持元件82再次引起轴向定位。引导装置70沿第五旋转轴线D5布置在座位载体80上。在本例中,一个连接器插座86布置在第一轴杆84的、凸出至第一轴孔704外部的各端部上,并将相关轴端部容纳于盲孔860中。连接器插座86锁定在第二支承元件808上。与相关连接器插座86连接的第二缓冲器85设置在座位载体80的侧壁和各相邻连接器插座86之间。在座位载体80的底表面802上的穿过部分8024和凹陷8023提供了用于枢轴转动引导装置70的空间。图 19Α 至 19C当机构2处于完全安装状态时,板33的端部(该端部直到现在还是自由的)悬挂在多对第一支承元件311之间,以使得相关轴孔都相互对准,并插入支承轴颈35,所述支承轴颈35的头部350置于第二轴孔305中,轴部分351穿过直到现在还未占用的第一支承衬套34凸出,且螺纹部分352插入内部第一支承元件311中。因此产生在第二旋转轴线D2上的连接。在剩余的支承轴颈45中,头部450从外部设置在靠背载体60的第一轴孔61上, 轴部分451穿过第一支承衬套68和第二支承衬套32凸出,该第一支承衬套68设置在靠背载体60的第一轴孔61中,该第二支承衬套32设置在外壳30的第一轴孔306内。最后,支承轴颈45的螺纹部分452插入基部40的轴孔401内,所述轴孔提供有内螺纹。因此,在靠背载体60、外壳30和基部40之间的连接沿第一旋转轴线Dl产生。引导装置70的两个辊 71设置在控制凸轮48上,弹簧系统46的外部辊463支撑在插入引导装置70中的插入件 72上。
布置在机构2上的座位9的深度能够使用推动器81来调节,该推动器81插入座位载体80的第二连接件805中。在本例中,当推动器81向前推动时,它的锁定轮廓812与座位9上的互补轮廓脱开。当到达放松位置时,座位9的位置是Smax,而靠背96的位置是Rmax,在座位载体 80中的第二缓冲器85与外壳30中的高台309接触。当到达负位置时,座位9的位置是 Smin,靠背96的位置是Rmin,外壳30中的止动件314的顶表面向下撞上设置在基部40的模制槽4070中的第一缓冲器44。图 20A 至 20C在这种简化座位载体80的实例中,省略用于调节座位9深度的设备,因此,第二连接件805省略。座位载体80是座位9的整体部件,并优选是形成为垫板的底表面。代替成对布置的第一支承元件807,在各实例中,这里只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元件。锁定孔9020省略。第一支承元件807沿第五旋转轴线D5布置,而不是第二支承元件808。座位载体80的侧壁有沿第三旋转轴线D3和第三旋转轴线D4的开口 8022,以便在其中容纳相关轴的端部。 还在该座位载体80中,两个板33沿第三旋转轴线D3布置,靠背载体60沿第四旋转轴线D4 布置,引导装置70沿第五旋转轴线D5布置。此外,沿第二旋转轴线D2的板33不变地与外壳30中的第一支承元件311连接。最后,布置于其中的靠背载体60、外壳30和基部40沿第一旋转轴线Dl通过支承轴颈45而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变化的机构2。图 21A 至 23E这一系列附图表示了机构2的运动顺序,主要从静止位置S0/R0朝着放松位置 Smax/Rmax和朝着负位置Smin/Rmin运动,在各实例中有较高和较低的力设置。在各实例中,使用的机构2的俯视图有中心和偏心的垂直部分。图 21A 至 21C机构2布置在静止位置,即,座位9的位置为S0,靠背96的位置为R0。力调节器 39设置在较高力设置的位置,这样,机构2调节成用于较重的人,这些人使得它们的较重体重倚靠在靠背96上,因此需要较高阻力来防止偏转。在传递部件51的杆部分510上沿柱403的方向以最大方式延伸的输送装置513使得第一楔形件52沿相同方向移动,同时将中间楔形件53压低。设置在中心辊464上的中间楔形件53的较深位置使得悬挂在轴465上的弹簧系统46较深地降低,该中心辊464布置在轴465上,该轴465穿过预应力弹簧系统46延伸。弹簧系统46的两个外部辊463支撑在引导装置70上的各倾斜插入件72上。在引导装置70上的辊71设置在控制凸轮48 上。由于形成于第五旋转轴线D5和轴465之间的较长杠杆臂,需要增加的力(通过用户支撑抵靠靠背96)来使得机构2运动至放松位置。下部部件462运动成更靠近上部部件461, 螺旋弹簧460因此更高地预加应力。因此,用户必须施加更大力来使得靠背96沿放松位置 Rmax的方向运动,即另一方,更重体重的人更牢固地由靠背96支撑。座位载体80和靠背载体60设置在不偏转位置。图 21A、21D 和 21E机构2继续处于静止位置,即座位9的位置为S0,靠背96的位置为R0。力调节器 39位于较低力设置的位置,这样,机构2调节成由于较轻的人,这些人使得它们的较小体重倚靠在靠背96上,因此需要更小的阻力来防止偏转。
18
在传递部件51的杆部分510上沿柱403的方向以最小方式延伸的输送装置513 使得第一楔形件52能够沿横向支杆500的方向前进,同时使得中间楔形件53升高。中间楔形件53的较高位置意味着悬挂在轴465上的弹簧系统46更少地降低。原则上,在引导装置70上的辊71不变地设置在控制凸轮48上。由于形成于第五旋转轴线D5和轴465之间的更短操作杆臂,需要减小的力(通过用户支撑抵靠靠背96)来使得机构2运动至放松位置。下部部件462进一步离开上部部件461,螺旋弹簧460因此更低地预加应力。因此, 用户需要使用更小力来使得靠背96沿放松位置Rmax的方向运动,即,更轻体重的人更不牢固地由靠背96支撑。座位载体80和靠背载体60仍然设置在不偏转位置。图 22A 至 22C机构2处于放松位置,即座位9的位置为Smax,靠背96的位置为Rmax。力调节器 39位于较高力设置的位置。当靠背96倾斜时,由于在第四旋转轴线D4中在座位载体80和靠背载体60 (该靠背载体可绕第一旋转轴线Dl枢轴转动)之间的铰接连接,座位载体80 同步运动至最大座位倾斜度Smax。同时,沿旋转轴线D2、D3悬挂的板33运动,保持在第五旋转轴线D5中的引导装置70沿弹簧系统46的方向枢轴转动,以使得螺旋弹簧460处于更大的应力下。这通过外部辊463压靠引导装置70和中心辊464来实现,该中心辊464压靠中间楔形件53,且这时基本在中间楔形件53的尖端朝着横向支杆500竖立。此外,引导装置70的辊71在控制凸轮48上朝着它的边缘运动。压靠外部辊463的引导装置70并不能够放松弹簧系统46。用户在到达完全放松位置之前最强地由靠背96支撑,且当它处于竖直位置时最集中。图 22A、22D 和 22E机构2再次位于放松位置。力调节器39这时处于较低力设置。第一楔形件52沿横向支杆500的方向往回移动,中间楔形件53因此能够朝着控制凸轮48向上运动。在靠背96和座位载体80之间产生同步运动,如图22B和22C。因此,保持在第五旋转轴线D5中的引导装置70再次沿弹簧系统46的方向枢轴转动,以便压缩螺旋弹簧460。这再次通过外部辊463和中心辊464来进行,该外部辊463按压在引导装置70上,该中心辊压靠中间楔形件53,且这时靠近中间楔形件53的、朝向横向支杆500的尖端。此外,引导装置70的辊 71再次在控制凸轮48上朝着它的边缘运动。图 23A 至 23C机构2处于负位置,即座位9的位置是Smin,靠背96的位置是Rmin。在外壳30 和座位载体80之间的连接绕第一旋转轴线Dl在座位的前边缘处降低,同时基部40保持不动。力调节器39设置在较高力设置,如图21B和21C中所示。引导装置70的辊71基本中心地设置在控制凸轮48上。第一楔形件52沿锥形开口 400附近的柱403的方向以最大方式移动,且支撑于其上的中间楔形件53向下移动。中心辊464以稍微偏心的方式设置在中间楔形件53上的相向滑动表面上,与图21B中类似。图 23A、23D 和 23E机构2继续处于负位置,也就是说在外壳30和座位载体80之间的连接在座位的前边缘处绕第一旋转轴线Dl降低。力调节器39这时设置在较低力设置。引导装置70的辊71置于控制凸轮48上,如图23B和23C。第一楔形件52和中间楔形件53的位置对应于图21D和21E。控制辊464以几乎中心方式设置在中间楔形件53的相向滑动表面上。
图 24 和 25靠背96有框架973,该框架973在下部并入横向支杆971中。用于与存在于靠背载体60中的孔660连接(优选是螺钉连接)的孔位于横向支杆971中。两个侧面支杆972 从横向支杆971伸出,这两个侧面支杆972以U形方式彼此相对定位,且各自有装配座976。 装配座976以互补方式形成为用于接在靠背载体60的接收件66上。最上侧扶手98有垫部件981,支撑件980从该垫部件981向下延伸,所述支撑件并入弯曲中间部件983中。模制部件984与中间部件983连接。模制部件984以互补方式形成,用于插入座位载体80的支撑件803的引导件804中。下面还能够特别提出基部40 (该基部40直到现在都作为单独部件插入外壳30 中)的代替件,因此,机构2能够运动至负倾斜度。当不需要负倾斜度时,外壳30和基部40 实现为单件,即用于在靠背96和座位载体80之间同步运动的、在基部40上的功能构造完全包含在外壳30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椅子的机构(2),该机构特别用于具有气动弹簧(12)的可旋转办公椅,该气动弹簧竖直地布置在底架(1)中,并且具有用于调节座位(9)高度的可伸缩延伸的活塞杆,其中a)该座位(9)在静止位置(Stl)和放松位置(Smax)之间的倾斜调节与靠背(96)在静止位置(R0)和向后倾斜放松位置(Rmax)之间的调节同步;b)该机构(2)具有外壳(30),固定的第一旋转轴线(Dl)穿过该外壳延伸,并且可倾斜的座位载体(80)安装在该外壳(30)上;c)前部连接装置(33)布置在该座位载体(80)和该外壳(30)之间,所述前部连接装置沿第二旋转轴线(D2)以铰接方式连接在该外壳(30)上,并沿第三旋转轴线(D3)以铰接方式连接在该座位载体(80)上;d)提供了后部连接装置(60),该后部连接装置沿第一旋转轴线(Dl)并沿第四旋转轴线(D4)以铰接方式连接,该第四旋转轴线穿过该座位载体(80)延伸;e)设有弹簧系统(46),该弹簧系统作用在该外壳(30)和该座位载体(80)之间;f)该机构(2)具有力调节器(39),该力调节器能从外部驱动,并且用于通过齿轮构造 (390、51、52、53)而改变该弹簧系统(46)的预应力,其特征在于g)该齿轮构造(390、51、52、53)包括可动的可定位装置(52、53),该可定位装置上具有倾斜表面,该弹簧系统(46)的后部支承构造(462、464、465)支撑在该倾斜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通过使该外壳(30)与布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作为单独部件的基部(40)组合,当在前部加载时,座位(9)能够通过降低座位(9) 的前边缘而在静止位置(Stl)和负位置(Smin)之间进行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a)该齿轮构造(390、51、52、53)包括aa)齿轮(390),该齿轮能够通过在该力调节器(39)处的旋转运动而进行旋转;ab)可纵向运动的传递部件(51),该传递部件具有齿(511),该齿与齿轮(390)接合;ac)第一楔形件(52),该第一楔形件能通过该传递部件(51)而纵向移动;以及ad)中间楔形件(53),该中间楔形件附接到该第一楔形件(52),其中,该第一楔形件 (52)和该中间楔形件(53)能朝向彼此移动;b)该弹簧系统(46)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构造,各构造包括一个上部部件(461),该上部部件与下部部件(462)可伸缩地连接,其中,一螺旋弹簧(460)容纳在该上部部件(461) 和下部部件(462)之间;以及c)该弹簧系统(46)的该后部支承构造(462、464、465)包括两个下部部件(462)、轴 (465)和中心辊(464),该轴穿过两个下部部件(462)伸出,该中心辊布置在该轴(465)上并位于该下部部件(46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该传递部件(51)具有杆部分(510),该杆部分具有布置在其上的外螺纹,撞上该第一楔形件(52)的输送装置 (513)在该外螺纹上被可移动地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a)该中间楔形件(53)布置在该第一楔形件(52)的下面,由该中心辊(464)从下面支撑,并在前端处倚靠从该基部(40)升高的柱(403);以及b)该上部部件(461)与该弹簧系统(46)的前部支承构造(461、50)相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a)提供有引导装置(70),该引导装置沿第五旋转轴线(D5)以铰接方式连接在该座位载体(80)上;b)在该引导装置(70)上的该第五旋转轴线(D5)穿过横向部分(700)延伸;c)相互平行的两个臂(706)从该横向部分(700)伸出;d)布置在该轴(465)上的外部辊(463)布置在各下部部件(462)中;以及e)在各实例中,其中一个外部辊(463)在该引导装置(70)的其中一个臂(706)上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支撑在控制凸轮(48) 上的辊(71)布置在该引导装置(70)上,该控制凸轮定位在该基部(40)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a)在距该一个柱(403)—定间距处,又一柱(403)从该基部(40)升高,该中间楔形件(53)倚靠该一个柱,且该一个柱邻近用于接收高度调节的气动弹簧(12)的锥形开口 (400);以及b)该控制凸轮(48)布置成桥接两个柱(40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a)该控制凸轮(48)提供有弯曲轮廓,该弯曲轮廓对该机构(2)的运动特征有影响;以及b)根据该机构(2)提供的椅子是用于比平均高度更高和/或比平均体重更重的用户还是比平均高度更低和/或比平均体重更轻的用户或者根据被附接的靠背(96)的发展形式, 该控制凸轮(48)的弯曲轮廓能被选择。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a)该弹簧系统(46)的前部支承构造(461、50)由它的上部部件(461)和支承座(50) 形成,上部部件(461)支撑在该支承座中;b)支承座(50)安装在该外壳(30)的前部区域中,并且具有壳体(505),该力调节器 (39)的该齿轮(390)安装在该壳体中;以及c)止动调节器(38),该止动调节器能从外部驱动,并阻止该座位载体(80)离开静止位置(Stl)运动至放松位置(Rmax),因此靠背(96)也布置成位于该支承座(50)下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a)该后部连接装置(60)具有接收件(66),用于对接该靠背(96)的连接件(97);以及b)该接收件(66)以U形方式环绕该后部连接装置(60),这样,该连接件(97)能够从后面推动至该接收件(66)上,该连接件具有它的横向支杆(971)以及从该横向支杆凸出的两个侧面支杆(972)。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a)具有引导件(804)的一个连接件(803)在两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侧面上从该座位载体 (80)伸出,以便在其中容纳扶手(98)的互补模制部件(984);以及b)该座位载体(80)是单独部件或者是该座位(9)的基部板的一体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至少一项所述的机构(2),其特征在于提供有附加的弹簧系统,该附加的弹簧系统在该外壳(30)的后部区域中通过下部部件从上面支撑,并且在该座位载体(80)的后部区域中通过上部部件从下面支撑。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椅子的机构(2),特别用于具有气动弹簧(12)的可旋转办公椅,该气动弹簧(12)竖直地布置在底架(1)中,并且具有用于调节座位(9)高度的可伸缩延伸的活塞杆。座位(9)在静止位置(S0)和放松位置(Smax)之间的倾斜调节与靠背(96)在静止位置(R0)和向后倾斜放松位置(Rmax)之间的调节同步。该机构(2)具有外壳(30),固定的第一旋转轴线(D1)穿过该外壳(30)延伸,且可倾斜座位载体(80)安装在该外壳(30)上。前部连接装置(33)布置在座位载体(80)和外壳(30)之间,所述前部连接装置在第二旋转轴线(D2)中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外壳(30)上,并在第三旋转轴线(D3)中以铰接方式连接在座位载体(80)上。提供了后部连接装置(60),该后部连接装置(60)以铰接方式连接在第一旋转轴线(D1)中和第四旋转轴线(D4)中,该第四旋转轴线(D4)穿过座位载体(80)延伸。提供有弹簧系统(46),该弹簧系统(46)作用在外壳(30)和座位载体(80)之间。机构(2)有力调节器(39),该力调节器(39)可从外侧驱动,并将用于通过传动构造(390、51、52、53)而改变弹簧系统(46)的预负载。传动构造(390、51、52、53)包括可活动装置(52、53),该可活动装置(52、53)上有倾斜表面,弹簧系统(46)的后部支承(462、464、465)支撑在所述倾斜表面上。
文档编号A47C1/032GK102481053SQ201080037616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6日
发明者H·博克, M·梅埃尔 申请人:维特拉专利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