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锁及管状锁的钥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899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状锁及管状锁的钥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特别涉及一种管状锁及其钥匙。
背景技术
锁具为一种相当常见的保安装置,其是为了保护财产而发明的一种用钥匙才能开启的装置。锁具依其构造可分为许多种类,其中管状锁为相当常见的一种。请参阅图7所示, 现有的管状锁包含有一壳体91、一上珠座92、一下珠座93及多个定位组件94,上珠座92及下珠座93均装设于壳体91中,上珠座92可相对壳体91转动,下珠座93与壳体91相互固定;下珠座93轴向凹设成型有多个下珠槽931,上珠座92轴向贯穿成型有多个上珠孔921 ; 各定位组件94穿设于相对应的上珠孔921及下珠槽931中,各定位组件94轴向依序包含有一上珠941、一下珠942及一弹性组件943,三者941、942、943依序相互抵靠,上珠941穿设于相对应的上珠孔921,下珠942穿设于相对应的上珠孔921及下珠槽931,弹性组件943 穿设抵靠于下珠槽931中。使用时,将钥匙插入壳体91中,钥匙设有不同轴向长度的凹槽,其分别推抵并移动各定位组件94。正确的钥匙会使各上珠941、下珠942的分界面与上珠座92、下珠座93 的分界面重合,即下珠942不再穿设于上珠座92中,此时便可转动钥匙,并使上珠座92连带各定位组件94的上珠941 一同转动,上珠座92后端可连接各式装置,以连带开启锁具; 倘若插入不正确的钥匙,其便会因为下珠942 (推抵距离不够)或上珠941 (推抵距离过多) 穿设于两珠座92、93,而导致无法转动上珠座92,进而无法开启。然而,现有技术的设计有以下两个缺点其一,定位组件94的数量越多,其钥匙的各沟槽深度的排列组合越大,进而使小偷在解锁时需花费更多的时间;然而上珠座92及下珠座93上能挖的孔及槽的数量有限,进而限制了定位组件94的数量及其排列组合。其二,不论定位组件94的数量多少,其均轴向设置于壳体91内,因此对于解锁的人来说,即使定位组件94再多,也都是在同一方向上动作,进而无法有效提升解锁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前述现有管状锁的定位组件,其数量受到限制并且均设置在单一方向上, 以至于无法有效提升解锁难度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状锁及管状锁的钥匙,其可比现有的管状锁装设更多的定位组件,并且定位组件可装设在其它方向上,进而有效提升解锁的难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管状锁,其中包含一壳体,其轴向贯穿成型有一钥匙孔,且径向贯穿成型有至少一外珠孔,该些外珠孔呈环状排列;一下珠座,其穿设固定于壳体中,且轴向凹设成型有至少一下珠槽;[0012]一上珠座,其可转动地穿设于壳体中,且轴向贯穿成型有至少一上珠孔;至少一定位组件,其穿设于相对应的上珠孔及下珠槽中,并且各定位组件包含有一上珠、一下珠及一弹性组件;一侧珠座,其可转动地穿设于壳体中,且位于上珠座相对下珠座的方向,侧珠座为一环体,且径向贯穿有至少一内珠孔,该些内珠孔呈环状排列,且各内珠孔的内壁面成型有一阶级面;至少一侧定位组件,其穿设于壳体上相对应的外珠孔及侧珠座上相对应的内珠孔,且包含有一内珠、一外珠及一弹性组件,三者依序相抵靠;内珠穿设于内珠孔,且内珠环绕成型有一凸缘,该凸缘抵靠于内珠孔的阶级面;外珠穿设于外珠孔及内珠孔;一固定组件,其装设于壳体上,且抵靠于侧定位组件的弹性组件的一端。优选的,其中壳体的外壁面凹设成型有一环槽,环槽与各外珠孔相通;固定组件为一 C型环,且套设嵌合于壳体的环槽。优选的,其中定位组件及侧定位组件的弹性组件均为弹簧。优选的,其中壳体径向贯穿有一固定孔;下珠座径向凹设有一固定槽;进一步具有一固定柱,其贯穿壳体的固定孔,并穿设固定于下珠座的固定槽中。优选的,其中壳体径向贯穿有一固定孔;下珠座径向凹设有一固定槽;进一步具有一固定柱,其贯穿壳体的固定孔,并穿设固定于下珠座的固定槽中。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设计一种管状锁的钥匙,其中包含一插设部,其包含有至少一定位部及至少一侧定位部,定位部轴向成型于插设部的端部,侧定位部径向成型于插设部的外壁面;一握持部,其连接插设部相对定位部的端部。优选的,其中插设部的侧定位部为凹槽。优选的,其中插设部的定位部为凹槽。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壳体上贯穿设有多个外珠孔,且壳体内设置侧珠座, 并在壳体及侧珠座之间,以定位组件的运作原理,进一步设置至少一侧定位组件,以可达到以下两效果其一,通过在上、下珠座以外之处设置侧定位组件,以可不影响原有的定位组件的数量及设置,而进一步增加多个侧定位组件,进而增加整体定位组件的排列组合,并以此增加小偷解锁的难度。其二,通过使侧定位组件与定位组件的运作方向垂直,以使要同时破解该两垂直方向的定位组件时,势必会增加一定的难度。本实用新型以此达到可比现有的管状锁装设更多定位组件,并且定位组件可装设在其它方向上,进而有效提升解锁难度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件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入钥匙前的侧视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入钥匙前的主视剖面图。[003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入钥匙后的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入钥匙后的主视剖面图。图7为现有技术的管状锁的侧视剖面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壳体11钥匙孔12外珠孔13固定孔14环槽20下珠座21下珠槽22固定槽30上珠座31上珠孔40定位组件 41上珠42下珠43弹簧50侧珠座51内珠孔511阶级面60侧定位组件61内珠611凸缘62外珠63弹簧70钥匙71插设部711定位部712侧定位部72握持部81固定柱82C 型环91壳体92上珠座921上珠孔93下珠座931下珠槽94定位组件941上珠942下珠943弹性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状锁包含有一壳体10、一下珠座20、一固定柱81、一上珠座30、多个定位组件40、一侧珠座50、多个侧定位组件60及一 C型环82。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前述壳体10为圆筒状,且轴向贯穿成型有一钥匙孔11, 壳体10径向贯穿成型有多个外珠孔12及一固定孔13,该些外珠孔12呈环状排列,壳体10 的外壁面凹设成型有一环槽14,环槽14与各外珠孔12相通,外珠孔12及环槽14接近壳体 10的前端部。前述下珠座20为圆筒状,且穿设并固定于壳体10中,下珠座20前端轴向凹设成型有多个下珠槽21 ;下珠座20径向凹设有一固定槽22。前述固定柱81贯穿壳体10的固定孔13,并穿设固定于下珠座20的固定槽22中, 以将下珠座20与壳体10相互固定。前述上珠座30的外围轮廓为圆形,且可转动地穿设于壳体10中,上珠座30位于下珠座20的前方,上珠座30轴向贯穿成型有多个上珠孔31。前述多个定位组件40穿设于相对应的上珠孔31及下珠槽21中,并且各定位组件 40包含有一上珠41、一下珠42及一弹簧43,三者41、42、43依序相抵靠;上珠41穿设于相对应的上珠孔31中;下珠42穿设于相对应的上珠孔31及下珠槽21中,弹簧43穿设于相对应的下珠槽21中,且后端抵靠于下珠槽21的底部。前述侧珠座50为圆环状,且可转动地穿设于壳体10中,侧珠座50位于上珠座30 的前方,侧珠座50径向贯穿有多个内珠孔51,该些内珠孔51呈环状排列,各内珠孔51的内壁面成型有一阶级面511。前述多个侧定位组件60穿设于壳体10上相对应的外珠孔12及侧珠座50上相对应的内珠孔51,且各侧定位组件60包含有一内珠61、一外珠62及一弹簧63,三者61、62、 63依序相抵靠;内珠61穿设于内珠孔51,且内珠61环绕成型有一凸缘611,该凸缘611抵靠于内珠孔51的阶级面511 ;外珠62穿设于外珠孔12及内珠孔51。前述C型环82套设嵌合于壳体10的环槽14,并且抵靠于各侧定位组件60的弹簧 63的外端。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钥匙70包含有一插设部71及一握持部72。 插设部71为圆管状,且包含有多个定位部711及多个侧定位部712,定位部711轴向成型于插设部71的端部,侧定位部712径向成型于插设部71的外壁面,定位部711及侧定位部 712均为凹槽。握持部72连接插设部71相对定位部711的端部。请参阅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钥匙70插入壳体10的钥匙孔11后,钥匙70的各定位部711会推抵并移动相对应的定位组件40,而钥匙70的各侧定位部712则会推抵并移动相对应的侧定位组件60。若插入的为正确的钥匙70,则定位组件40的上珠41及下珠42的交界面会与上珠座30及下珠座20的交界面重合(如图5所示),而侧定位组件60的内珠61及外珠62的交界面会与侧珠座50及壳体10的交界环面切齐(如图6所示);此时下珠42不再穿设于上珠座30,外珠62也不再穿设于侧珠座50,因此便可通过转动钥匙70而连带转动下珠座 20及侧珠座50,而不会受到下珠42及外珠62的干涉,并通过下珠座20后方连接的装置跟着转动,以可开启锁具。 若插入不正确的钥匙70,而导致推抵距离不够,则下珠42便仍穿设于下珠座20及上珠座30,而外珠62则仍穿设于侧珠座50及壳体10,因此下珠42及外珠62便会造成干涉而使该珠座无法相对转动,也因此而无法开锁;若推抵距离过多,则会变成上珠41及内珠61分别穿设两组件,进而同样造成干涉并因此无法开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10上贯穿设有多个外珠孔12,且壳体10内设置侧珠座 50,并在壳体10及侧珠座50之间,以定位组件40的运作原理,进一步设置多个侧定位组件 60,以可达到以下两效果其一,通过在上、下珠座30、20以外之处设置侧定位组件60,以可不影响原有的定位组件40的数量及设置,而进一步增加多个侧定位组件60,进而增加整体定位组件40、60 的排列组合,并以此增加小偷解锁的难度。其二,通过使侧定位组件60与定位组件40的运作方向垂直,以使要同时破解该两垂直方向的定位组件40、60时,势必会增加一定的难度;以实例来看,当使用一组工具穿设钥匙孔11以推抵轴向的定位组件40时,该些工具便已几乎占据填满该空间,进而使另一组工具无法再进入钥匙孔11中,因此便无法推抵径向的侧定位组件60,本实用新型以此大幅增加解锁难度。本实用新型以此达到可比现有的管状锁装设更多定位组件40、60,并且定位组件 40、60可装设在其它方向上,进而有效提升解锁难度的目的。在其它实施例中,钥匙的定位部及侧定位部均可不为凹槽,而为凸块;其仅要可将对应的定位组件及侧定位组件推抵至正确的位置即可,而侧定位部同时不妨碍插设部穿设壳体的钥匙孔即可。在其它实施例中,C型环也可为其它型式的固定组件,仅要可抵靠侧定位组件的弹簧即可。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及下珠座间也可没有固定柱,而是以其它方式相互固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管状锁,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壳体,其轴向贯穿成型有一钥匙孔,且径向贯穿成型有至少一外珠孔,该些外珠孔呈环状排列;一下珠座,其穿设固定于壳体中,且轴向凹设成型有至少一下珠槽;一上珠座,其可转动地穿设于壳体中,且轴向贯穿成型有至少一上珠孔;至少一定位组件,其穿设于相对应的上珠孔及下珠槽中,并且各定位组件包含有一上珠、一下珠及一弹性组件;一侧珠座,其可转动地穿设于壳体中,且位于上珠座相对下珠座的方向,侧珠座为一环体,且径向贯穿有至少一内珠孔,该些内珠孔呈环状排列,且各内珠孔的内壁面成型有一阶级面;至少一侧定位组件,其穿设于壳体上相对应的外珠孔及侧珠座上相对应的内珠孔,且包含有一内珠、一外珠及一弹性组件,三者依序相抵靠;内珠穿设于内珠孔,且内珠环绕成型有一凸缘,该凸缘抵靠于内珠孔的阶级面;外珠穿设于外珠孔及内珠孔;一固定组件,其装设于壳体上,且抵靠于侧定位组件的弹性组件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锁,其特征在于,其中壳体的外壁面凹设成型有一环槽,环槽与各外珠孔相通;固定组件为一 C型环,且套设嵌合于壳体的环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锁,其特征在于,其中定位组件及侧定位组件的弹性组件均为弹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锁,其特征在于,其中壳体径向贯穿有一固定孔;下珠座径向凹设有一固定槽;进一步具有一固定柱,其贯穿壳体的固定孔,并穿设固定于下珠座的固定槽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锁,其特征在于,其中壳体径向贯穿有一固定孔;下珠座径向凹设有一固定槽;进一步具有一固定柱,其贯穿壳体的固定孔,并穿设固定于下珠座的固定槽中。
6.一种管状锁的钥匙,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插设部,其包含有至少一定位部及至少一侧定位部,定位部轴向成型于插设部的端部,侧定位部径向成型于插设部的外壁面;一握持部,其连接插设部相对定位部的端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状锁的钥匙,其特征在于,其中插设部的侧定位部为凹槽。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管状锁的钥匙,其特征在于,其中插设部的定位部为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管状锁,其包含有一壳体、一下珠座、一上珠座、至少一定位组件、一侧珠座、至少一侧定位组件及一固定组件,通过在壳体及侧珠座之间,以定位组件的运作原理,进一步设置侧定位组件,以可达到两效果其一,通过设置侧定位组件,以可配合原有的定位组件来进一步增加整体的排列组合,并以此增加小偷解锁的难度;其二,通过使侧定位组件与定位组件运作方向垂直,以增加解锁的难度;以此解决现有管状锁的定位组件,其数量受到限制并且均设置在单一方向上,以至于无法有效提升解锁难度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另关于一种管状锁的钥匙,其包含有一插设部和一握持部,其可将对应的定位组件及侧定位组件推抵至正确的位置。
文档编号E05B19/08GK202299690SQ20112041567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7日
发明者林圣庭 申请人:展迪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