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半导体技术和电加热通风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一种用于汽车及办公座椅中的具有对流加热与冷却功能的模组装置,具体是一种热电半导体或电加热通风技术新的结构型式在座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座椅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希望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使用时,都能得到舒适的温度需求。本发明是热电半导体技术和电加热通风技术应用于座椅中加热或冷却的创新结构型式。它是使用直流电源来驱动热电半导体或电加热通风系统来达到座椅的加热或冷却的目的,并且是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来实现对座椅加热或冷却的功能。CN201020650242.2 “汽车及办公座椅空调模组装置”和CN201120329499.2 “座椅及床用加热通风模组装置”已授权,该发明体现了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满足了人们对汽车座椅舒适度的需求。但在上述技术中存在着因风扇出风口距热电半导体空调组件(以下简称空调组件)或电加热通风组件(以下简称加热通风组件)的距离较近,所以造成空气流体在通过组件上散热器的横截面时,风量分布极不均匀,严重地影响散热器的换热效果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对上述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热电半导体和电加热通风技术的结构型式。本发明在风扇出风口处加一段通风管道,目的是保证空气流体能在一定距离的流动中进行充分混合,并在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外设有组件壳,目的是保证空气流体在通过组件上散热器的横截面时,风量分布均匀,提高换热效率。本发明显著地克服了已有技术的缺点,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是非常适合于座椅加热或冷却的结构型式,可满足座椅在使用中的舒适性。本发明提供的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包括:至少有一个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安装在组件壳中,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分别由安装在热电半导体晶片或电加热膜其两侧的散热器所组成,组件壳的一端是出风口,连接到座椅椅座或靠背,另一端连接通风管道,通风管道则依次与通风壳体、风扇及风扇过滤网相应连接。通风壳体、通风管道及组件壳的综合作用是使由风扇吹出的不均匀空气流体进行充分混合,保证空气流体在通过组件上散热器的横截面时,风量分布均匀,提高换热效率。风扇过滤网与风扇、通风壳体、通风管道、组件壳及组件壳出风口中的空气流体运动方向相一致。在靠风扇过滤网下游位置是风扇,在靠风扇下游位置是通风壳体,在靠通风壳体下游位置是通风管道,在靠通风管道下游位置是组件壳,在组件壳下游位置是出风口,出风口用以向座椅提供加热或冷却所需要的热风、冷风或环境风。本模组装置在向座椅椅座送风时,其模组装置可安装在椅座下方。在向座椅靠背送风时,其模组装置可安装在靠背中,也可安装在椅座下方。风扇可采用轴流式风扇或离心式风扇两种型式之一,如采用离心式风扇时,可不需要通风壳体,将离心式风扇直接与通风管道相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包括:风扇过滤网、风扇、通风壳体、通风管道、组件壳及组件壳出风口。其主要特征是:至少有一个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安装在组件壳中,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分别由安装在热电半导体晶片或电加热膜其两侧的散热器所组成,组件壳的一端是出风口,连接到座椅椅座或靠背,另一端连接通风管道,通风管道则依次与通风壳体、风扇及风扇过滤网相应连接。通风壳体、通风管道及组件壳的综合作用是使由风扇吹出的不均匀空气流体进行充分混合,保证空气流体在通过组件上散热器的横截面时,风量分布均匀,提高换热效率。风扇过滤网与风扇、通风壳体、通风管道、组件壳及组件壳出风口中的空气流体运动方向相一致。在靠风扇过滤网下游位置是风扇,在靠风扇下游位置是通风壳体,在靠通风壳体下游位置是通风管道,在靠通风管道下游位置是组件壳,在组件壳下游位置是出风口,出风口用以向座椅提供加热或冷却所需要的热风、冷风或环境风。本模组装置在向座椅椅座送风时,其模组装置可安装在椅座下方。在向座椅靠背送风时,其模组装置可安装在靠背中,也可安装在椅座下方。风扇可采用轴流式风扇或离心式风扇两种型式之一,如采用离心式风扇时,可不需要通风壳体,将离心式风扇直接与通风管道相连接。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的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的特点具体描述如下:本发明可提供两种工作模式,即热电半导体工作模式和电加热通风工作模式。当采用热电半导体工作模式时,空调组件通入直流电,热电半导体晶片一侧加热,另一侧制冷,并将热和冷分别传导到安装在其两侧的散热器上。风扇通入直流电转动,将环境空气流体通过风扇过滤网依次吹入到通风壳体、通风管道及组件壳中的空调组件上,经充分混合后的均匀空气流体在通过空调组件时进行热和冷的交换,由组件壳出风口分别吹出热风和冷风,将出风口一侧的热或冷风连接到座椅中,另一侧的热或冷风则排入到环境空气中。而通过改变直流电的方向,即可转换热电半导体晶片的热面和冷面,实现组件壳出风口热风和冷风的转换。当采用电加热通风工作模式时,加热通风组件通入直流电,电加热膜两侧同时加热,并将热量分别传导到安装在其两侧的散热器上。风扇通入直流电转动,将环境空气流体通过风扇过滤网依次吹入到通风壳体、通风管道及组件壳中的加热通风组件上,经充分混合后的均匀空气流体在通过加热通风组件时进行热交换,由组件壳出风口吹出热风,将出风口连接到座椅中。而当需要冷却时,可断开加热通风组件的电源,风扇依旧转动工作,这时由组件壳出风口吹出环境风。乘座者根据自身需求,可选配相应的座椅工作模式,并可随时选定座椅热或冷的工作状态,然后经选择的热风、冷风或环境风的空气流体进入到座椅椅座和靠背中,实现其加热或冷却的功能。热或冷的选定与调整,只需乘座者通过改变直流电电流的通断或大小即可很方便的实现。
附图: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但它们并不是对本发明做出的任何限制。如附图所示,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01是风扇过滤网,02是风扇,03是通风壳体,04是通风管道,05是组件壳,06是空调或加热通风组件,07是组件壳出风口。当采用热电半导体工作模式时,空调组件06通入直流电,热电半导体晶片一侧加热,另一侧制冷,并将热和冷分别传导到安装在其两侧的散热器上。风扇02通入直流电转动,将环境空气流体通过风扇过滤网01依次吹入到通风壳体03、通风管道04及组件壳05中的空调组件06上,经充分混合后的均匀空气流体在通过空调组件06时进行热和冷的交换,由组件壳出风口 07分别吹出热风和冷风,将出风口 07 —侧的热或冷风连接到座椅中,另一侧的热或冷风则排入到环境空气中。而通过改变直流电的方向,即可转换热电半导体晶片的热面和冷面,实现组件壳出风口 07热风和冷风的转换。当采用电加热通风工作模式时,加热通风组件06通入直流电,电加热膜两侧同时加热,并将热量分别传导到安装在其两侧的散热器上。风扇02通入直流电转动,将环境空气流体通过风扇过滤网01依次吹入到通风壳体03、通风管道04及组件壳05中的加热通风组件06上,经充分混合后的均匀空气流体在通过加热通风组件06时进行热交换,由组件壳出风口 07吹出热风,将出风口 07连接到座椅中。而当需要冷却时,可断开加热通风组件06的电源,风扇02依旧转动工作,这时由组件壳出风口 07吹出环境风。乘座者根据自身需求,可选配相应的座椅工作模式,并可随时选定座椅热或冷的工作状态,然后经选择的热风、冷风或环境风的空气流体进入到座椅椅座和靠背中,实现其加热或冷却的功能。热或冷的选定与调整,只需乘座者通过改变直流电电流的通断或大小即可很方便的实现。本发明显著地克服了已有技术的缺点,提高了换热效率,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是非常适合于座椅加热或冷却的结构型式,可满足座椅在使用中的舒适性。
权利要求1.一种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其特征是至少有一个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安装在组件壳中,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分别由安装在热电半导体晶片或电加热膜其两侧的散热器所组成,组件壳的一端是出风口,连接到座椅椅座或靠背,另一端连接通风管道,通风管道则依次与通风壳体、风扇及风扇过滤网相应连接,风扇过滤网与风扇、通风壳体、通风管道、组件壳及组件壳出风口中的空气流体运动方向相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靠风扇过滤网下游位置是风扇,在靠风扇下游位置是通风壳体,在靠通风壳体下游位置是通风管道,在靠通风管道下游位置是组件壳,在组件壳下游位置是出风口,出风口用以向座椅提供加热或冷却所需要的热风、冷风或环境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可采用轴流式风扇或离心式风扇两种型式之一,如采用离心式风扇时,可不需要通风壳体,将离心式风扇直接与通风管道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向座椅椅座送风时,模组装置可安装在椅座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向座椅靠背送风时,模组装置可安装在靠背中,也可安装在椅座下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座椅中风扇管道式温度控制模组装置,具体是一种热电半导体或电加热通风技术新的结构型式在汽车及办公座椅中的应用。它至少有一个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安装在组件壳中,空调组件或加热通风组件分别由安装在热电半导体晶片或电加热膜其两侧的散热器所组成,组件壳的一端是出风口,连接到座椅椅座或靠背,另一端连接通风管道,通风管道则依次与通风壳体、风扇及风扇过滤网相应连接。本实用新型显著地克服了已有技术的缺点,提高了换热效率,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是非常适合于座椅加热或冷却的结构型式,可满足座椅在使用中的舒适性。
文档编号A47C7/74GK203032436SQ201220681610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1日
发明者姜大伟 申请人:姜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