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颈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030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颈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枕头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进的颈枕。



背景技术:

一些办公室白领午休时,趴在办公桌上睡觉,手臂压迫酸痛,眼球和脸部神经压迫,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长途旅行的旅客经过颠簸,很容易疲劳,时间一长极易打瞌睡,几乎所有的乘坐火车硬座和长途汽车的旅客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大难题-睡觉难,头颈部没有东西垫着靠在座椅背上睡觉,容易打滑,时间长了脖子酸疼,极其难受;于是U型颈枕出现了,U型颈枕,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英文字母U字的枕头。它可缓解人体压力,抵消反作用力,放松颈肩部所受的外界的压力,从而避免颈肩部架空弯曲产生的疲劳感,U型护颈椎枕能有效劳的促进血液循环,不易使得颈椎与肩部产生疲劳和酸痛。

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U型颈枕【申请号:201520406328.3;公告号:CN 204970596U】。这种U型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颈枕包括颈枕和锁扣,所述颈枕包括布条、芯套和填充内芯,所述布条设置在所述颈枕的中部,所述填充内芯容纳设置在所述芯套内,所述芯套包括上芯套和下芯套,所述锁扣由支架、支撑轴和卡扣配合而成,所述支架的两侧壁设置有配合孔,所述支撑轴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配合孔配合的轴,所述支撑轴的中部设置有圆形孔,所述卡扣上设置有与所述支撑轴圆形孔配合的连接轴,所述卡扣还包括弧形扣以及与所述弧形扣抵接配合的弹性片,所述布条与所述支架连接。

该专利中公开的颈枕虽然能够较方便的将其挂设在包上,方便随身携带,但是,该颈枕的结构过于简单,没有调节左右两端距离的功能,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使用单一,因此,设计出一种改进的颈枕的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颈枕,该颈枕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的颈枕,包括呈U型状的枕芯和套在枕芯外面的枕套,枕芯具有左工作部和右工作部,左工作部和右工作部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颈部的通道,其特征在于,在左工作部上固定有拉绳一,右工作部固定有拉绳二,拉绳一和拉绳二之间设置有能调节左工作部和右工作部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拉绳一上的调节件一和滑动设置在拉绳二的调节件二,所述调节件一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内部具有空腔一,第一主体外壁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圆孔一,空腔一内设置有调节按钮一,所述调节按钮一上开设有圆孔三,调节按钮一的一端与空腔一之间通过弹簧一弹性连接,上述拉绳一同时穿设在圆孔一和圆孔三中;所述调节件二包括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内部具有空腔二,所述第二主体外壁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圆孔二,空腔二内设置有调节按钮二,所述调节按钮二上开设有圆孔四,调节按钮二的一端与空腔二之间通过弹簧二弹性连接,上述拉绳二同时穿设在圆孔二和圆孔四中;所述调节件一和调节件二之间设有能连接调节件一和调节件二的连接结构。

本改进的颈枕的工作原理大如下:通道放置在颈部,颈枕的左工作部和右工作部分别放在人的左右肩膀上,通过连接调节件一和调节件二使颈枕能稳定的放置在颈椎上,通过按下调节按钮一和调节按钮二,使调节件一和调节件二对应在拉绳一和拉绳二上滑动,可每个人的需要调节到适当位置,通用性强。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一端的凸出件和开设在第二主体一端的连接槽,所述凸出件呈圆柱状,凸出件的中部沿周向开设有一卡槽,所述连接槽直径大于凸出件直径,所述调节件二的外壁上还开设一解锁孔,解锁孔与连接槽相连通,所述解锁孔中设置有一能将凸出件从连接槽中解锁出来的解锁按钮。当需要使用时,凸出件插入连接槽中,使调节件一和调节件二连接在一起;当不需要使用时,按下解锁孔,凸出件会自动从连接槽中弹出。

所述拉绳一和拉绳二上均固定有限位件。限位件的设置防止调节件一滑出拉绳一,调节件二滑出拉绳二。

所述枕芯的材料为慢回弹材料和棉花的混合物。慢回弹材料具有记忆功能使枕头在使用后能恢复原有的形状,棉花的混合物使枕芯具有很好弹性。

所述枕套上开设有供枕芯进入的开口,在开口处还设置有能将所述开口封闭住的拉链。拉链的设置方便枕套的更换清洗。

所述枕套的表面具有凹凸不平的网格。网格具有一定的防滑功能,放置颈椎出现左右滑动。

所述左工作部和有工作部内侧分别设有耳机,耳机的另一端接口放置在拉链内侧。可将手机连接接口,手机放置在拉链内侧,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可在睡眠时播放音乐。

所述拉链中心一侧还设有一挂环。当不使用时可将颈枕通过挂环挂在挂钩上。

所述枕套按以下步骤制作而成:a、按下述重量比的配方制作面料涂层液,水性聚氨酯50-60份、硅纳米粒子30-50份、柔软剂4-6份、抗静电剂3-5份、聚乙烯10-15份、甲基醋酸乙烯酯8-20份、氯化镁2-4份、偶联剂3-4份和水30-38份;b、将步骤a中各成分倒入到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18-24min,搅拌温度76-84℃,制得涂层液;c、将涂层液用刮刀刮涂在面料的外层上,涂层液厚度1.2-1.6mm;d、将涂层好的面料放入烘箱中进行烘干,烘干温度60-76℃;e、将烘干好的面料通过裁剪机进行裁剪,裁剪成所需尺寸的半成品;f、将半成品通过缝纫装置进行缝合,制得枕套。

采用以上方法,通过在面料上涂覆涂层液,通过裁剪机对其进行裁剪,通过缝纫装置进行缝合,从而可使其具有耐水洗、防水、抗油、抗静电的性能,使用寿命长。

所述步骤f中的缝纫装置包括缝纫座,缝纫座上具有缝纫针和压脚,缝纫座上设置有能向缝纫针输送面料的送料机构,送料机构包括定位板、上夹板、下夹板和升降板,定位板固定在缝纫座上,定位板上开设有若干限位孔,限位孔中穿设有用于定位面料的定位杆,定位板上还开设有定位槽,下夹板设置在定位槽中,升降板通过一能带动其水平移动的移动机构设置在缝纫座上,升降板上固定有升降气缸,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下,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和上夹板相连,上夹板上具有能将下夹板定位住的定位结构。

缝纫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根据面料的外形轮廓,将定位杆插入相应的限位孔中,将下夹板放入定位板的定位槽中,将上下两层面料放在定位板上,控制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带动上夹板上下移动,随着上夹板的上下移动,上夹板和面料接触,通过定位结构将下夹板定位在上夹板上,并将其输送到缝纫针处,通过移动机构带动升降板水平移动,升降板使面料水平移动,可实现连续不间断的缝合作业,生产效率高。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推杆电机、第二推杆电机、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安装板和安装架,安装架固定在缝纫座上,第一导轨水平固定在安装架上,第一滑块设置在第一导轨上,第一推杆电机的推杆固定在安装架上,第一推杆电机的推杆水平设置,第一推杆电机的推杆端部和第一滑块相连,安装板固定在第一滑块上,第二导轨水平固定在安装板上,且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相互垂直,第二滑块设置在第二导轨上,第二推杆电机的推杆固定在安装板上,第二推杆电机的推杆水平设置,第二推杆电机的推杆端部和第二滑块相连,上夹板通过连杆固定在第二滑块上。

当需要使升降板水平移动时,控制第一推杆电机的推杆左右移动,第一推杆电机的推杆带动第一滑块左右移动,第一滑块带动安装板左右移动,控制第二推杆电机的推杆前后移动,第二推杆电机的推杆带动第二滑块前后移动,第二滑块带动连杆前后移动,连杆带动上夹板前后移动,从而可使升降板水平移动。

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电磁铁和铁片,铁片固定在下夹板上,电磁铁固定在上夹板上,电磁铁能将铁片吸持住。

当需要将下夹板定位在上夹板上时,通过电磁铁将铁片吸持住,从而可将下夹板定位在上夹板上,定位快速。

所述缝纫座上设置有能对面料边沿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导向轮和定位架,定位架固定在缝纫座上,且定位架位于压脚侧部,定位架上设置有下压气缸,下压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下,导向轮通过连接架和下压气缸的活塞杆端部相连,导向轮端部和伺服电机相连。

采用以上结构,控制下压气缸的活塞杆上下移动,下压气缸的活塞杆带动导向轮上下移动,通过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导向轮转动,从而导向轮可对面料边沿进行导向,使其顺利进入到压脚处,导向效果好。

所述导向轮的材料为橡胶,导向轮侧面上具有凸出的若干防滑部。

所述缝纫座上设置有能使面料边沿展开的辅助吹气结构,辅助吹气结构包括输气管和风机,下夹板内具有工作腔,下夹板四侧开设有若干与工作腔相连通的出气孔,输气管一端和工作腔相连通,输气管另一端和风机相连通,风机固定在下夹板上。

采用以上结构,开启风机,通过输气管将外界空气输送到出气孔中,在气流的作用下,可使面料边沿展开,展开效果好。

所述输气管中还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采用以上结构,通过流量调节阀可调节输气管中的流量大小,调节方便。

所述缝纫座上还设置有翻面结构,翻面结构包括放置板、第一手指气缸、第二手指气缸、翻面管和推送板,放置板固定在缝纫座上,放置板上开设有用于放置下夹板的放置槽,第一手指气缸固定在放置板一侧,第一手指气缸的手指端部和第一夹紧板相连,第二手指气缸与一能带动其来回移动的移动结构相连,第二手指气缸的手指端部和第二夹紧板相连,推送板设置在放置板上,推送板与一能带动其来回移动的推送气缸相连,推送板上水平设置有转轴,转轴一端与一能带动其转动的减速电机相连,转轴另一端和收紧盘相连,收紧盘上具有凸出的若干工作部,翻面管通过支架固定缝纫座上,且翻面管位于放置板侧部,翻面管靠近放置板的一端为输入端,翻面管另一端通过连接管和空压机相连通,翻面管内固定有安装环,翻面管内还滑动设置有导入管,导入管与一能带动其来回移动的驱动气缸相连,导入管的小口端能插入到第一手指气缸和第二手指气缸,导入管的大口端通过具有弹性的橡胶管和安装环相连通。

当需要对其进行翻面时,将缝合好的面料成品放在放置板上,控制第一手指气缸和第二手指气缸的手指动作,第一手指气缸的手指带动第一夹紧板动作,第一夹紧板将面料成品开口一侧夹住,同时,第二手指气缸的手指带动第二夹紧板动作,第二夹紧板将面料成品开口另一侧夹住,通过移动结构带动第二手指气缸移动,使面料成品开口逐渐打开;开启空压机,控制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向前移动,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带动导入管向前移动,使导入管插入面料成品开口中,同时,控制推送气缸的活塞杆来回动,推送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推送板来回移动,将面料成品推向翻面管,控制减速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减速电机的输出轴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收紧盘转动,收紧盘将面料成品收紧,控制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向后移动,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带动导入管向后移动,在气流的作用下将面料成品拉入翻面管中,从而实现翻面,翻面效率高。

所述移动结构包括第三推杆电机、导套和导杆,导杆水平固定在放置板上,导套设置在导杆上,第三推杆电机固定在缝纫座上,第三推杆电机的推杆端部和导套相连,第二手指气缸固定在导套上。

当需要使第二手指气缸来回移动时,控制第三推杆电机的推杆来回移动,第三推杆电机的推杆带动导套来回移动,导套带动推送板来回移动,从而可使第二手指气缸来回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改进的颈枕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中通过颈枕的左工作部和右工作部分别放在人的左右肩膀上,通过连接调节件一和调节件二使颈枕能稳定的放置在颈椎上,通过按下调节按钮一和调节按钮二,使调节件一和调节件二对应在拉绳一和拉绳二上滑动,可每个人的需要调节到适当位置,通用性强。

2、通过将定位杆插入相应的限位孔中,将下夹板放入定位板的定位槽中,将上下两层面料放在定位板上,控制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带动上夹板移动,将下夹板定位在上夹板上并将其输送到缝纫针处,通过第一推杆电机的第二推杆电机使升降板水平移动,升降板使面料水平移动,可实现连续不间断的缝合作业,生产效率高。

3、通过输气管将外界空气输送到出气孔中,在气流的作用下使面料边沿展开,展开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缝纫装置拆去部分零件的剖视图。

图3是缝纫装置中翻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缝纫装置中翻面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缝纫装置中移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改进的颈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改进的颈枕拆去部分零件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缝纫座;2、导向轮;3、伺服电机;4、压脚;5、缝纫针;6、定位架;7、下压气缸;8、上夹板;9、升降气缸;10、升降板;11、定位杆;12、定位板;12a、限位孔;12b、定位槽;13、下夹板;13a、出气孔;13b、工作腔;14、铁片;15、电磁铁;16、风机;17、流量调节阀;18、输气管;19、支架;20、安装环;21、空压机;22、连接管;23、驱动气缸;24、橡胶管;25、导入管;26、翻面管;27、第一手指气缸;28、第一夹紧板;29、放置板;29a、放置槽;30、收紧盘;31、转轴;32、推送板;33、减速电机;34、推送气缸;35、第二夹紧板;36、第二手指气缸;37、导套;38、导杆;39、第三推杆电机;40、安装板;41、第二推杆电机;42、第二滑块;43、第二导轨;44、第一推杆电机;45、第一滑块;46、安装架;47、第一导轨;51、枕芯;52、按摩部;53、凹槽;54、安装槽;51、左工作部;52、右工作部;53、拉绳一;54、拉绳二;55、调节件一;55a、第一主体;55b、调节按钮一;55c、弹簧一;55d、凸出件;56、调节件二;56a、第二主体;56b、调节按钮二;56c、弹簧二;56d、连接槽;56e、解锁按钮;57、限位件;58、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6、图7所示,本改进的颈枕,包括呈U型状的枕芯和套在枕芯外面的枕套,枕芯的材料为慢回弹材料和棉花的混合物,慢回弹材料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记忆海绵,其具有记忆功能使枕头在使用后能恢复原有的形状,棉花的混合物使枕芯具有很好弹性,枕套的表面具有凹凸不平的网格,网格具有一定的防滑功能,防止颈椎出现左右滑动,枕芯具有左工作部51和右工作部52,左工作部51和右工作部52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颈部的通道,在左工作部51上固定有拉绳一53,右工作部52固定有拉绳二54,拉绳一53和拉绳二54上均固定有限位件57;限位件57的设置防止调节件一55滑出拉绳一53,调节件二56滑出拉绳二54。

如图6、图7所示,拉绳一53和拉绳二54之间设置有能调节左工作部51和右工作部52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拉绳一53上的调节件一55和滑动设置在拉绳二54的调节件二56,调节件一55包括第一主体55a,第一主体55a内部具有空腔一,第一主体55a外壁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圆孔一,空腔一内设置有调节按钮一55b,调节按钮一55b上开设有圆孔三,调节按钮一55b的一端与空腔一之间通过弹簧一55c弹性连接,拉绳一53同时穿设在圆孔一和圆孔三中;调节件二56包括第二主体56a,第二主体56a内部具有空腔二,第二主体56a外壁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圆孔二,空腔二内设置有调节按钮二56b,调节按钮二56b上开设有圆孔四,调节按钮二56b的一端与空腔二之间通过弹簧二56c弹性连接,拉绳二54同时穿设在圆孔二和圆孔四中;调节件一55和调节件二56之间设有能连接调节件一55和调节件二56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55a一端的凸出件55d和开设在第二主体56a一端的连接槽56d,凸出件55d呈圆柱状,凸出件55d的中部沿周向开设有一卡槽,连接槽56d直径大于凸出件55d直径,调节件二56的外壁上还开设一解锁孔,解锁孔与连接槽56d相连通,解锁孔中设置有一能将凸出件55d从连接槽56d中解锁出来的解锁按钮56e;当使用时,凸出件55d插入连接槽56d中,使调节件一55和调节件二56连接在一起;当不使用时,按下解锁孔,凸出件55d会自动从连接槽56d中弹出。

枕套上开设有供枕芯进入的开口,在开口处还设置有能将开口封闭住的拉链,拉链中心一侧还设有一挂环58;拉链的设置方便枕套的更换清洗,当不使用时可将颈枕通过挂环58挂在挂钩上;左工作部51和有工作部内侧分别设有耳机,耳机的另一端接口放置在拉链内侧;可将手机连接接口,手机放置在拉链内侧,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可在睡眠时播放音乐。

本改进的颈枕的工作原理如下:通道放置在颈部,颈枕的左工作部51和右工作部52分别放在人的左右肩膀上,通过连接调节件一55和调节件二56使颈枕能稳定的放置在颈椎上,通过按下调节按钮一55b和调节按钮二56b,使调节件一55和调节件二56对应在拉绳一53和拉绳二54上滑动,可每个人的需要调节到适当位置。

枕套按以下步骤制作而成:a、按下述重量比的配方制作面料涂层液,水性聚氨酯50-60份、硅纳米粒子30-50份、柔软剂4-6份、抗静电剂3-5份、聚乙烯10-15份、甲基醋酸乙烯酯8-20份、氯化镁2-4份、偶联剂3-4份和水30-38份;在本实施例中,称取水性聚氨酯55份、硅纳米粒子40份、柔软剂5份、抗静电剂4份、聚乙烯12份、甲基醋酸乙烯酯15份、氯化镁3份、偶联剂3份和水35份;柔软剂和抗静电剂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现有助剂;b、将步骤a中各成分倒入到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18-24min,搅拌温度76-84℃,制得涂层液;在本实施例中,搅拌时间11min,搅拌温度80℃;c、将涂层液用刮刀刮涂在面料的外层上,涂层液厚度1.2-1.6mm;在本实施例中,涂层液厚度1.4mm;d、将涂层好的面料放入烘箱中进行烘干,烘干温度60-76℃;在本实施例中,烘干温度68℃;e、将烘干好的面料通过裁剪机进行裁剪,裁剪成所需尺寸的半成品;f、将半成品通过缝纫装置进行缝合,制得枕套。

如图1所示,步骤f中的缝纫装置包括缝纫座1,缝纫座1上具有缝纫针5和压脚4,缝纫座1上设置有能向缝纫针5输送面料的送料机构,送料机构包括定位板12、上夹板8、下夹板13和升降板10,定位板12固定在缝纫座1上,定位板12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缝纫座1上;定位板12上开设有若干限位孔12a,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孔12a的数量为三十个,限位孔12a分布在定位板12上表面的四周;限位孔12a中穿设有用于定位面料的定位杆11,定位板12上还开设有定位槽12b,下夹板13设置在定位槽12b中,升降板10通过一能带动其水平移动的移动机构设置在缝纫座1上,升降板10上固定有升降气缸9,升降板10上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有升降气缸9;升降气缸9的活塞杆竖直向下,升降气缸9的活塞杆端部和上夹板8相连,升降气缸9的活塞杆端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和上夹板8相连;上夹板8上具有能将下夹板13定位住的定位结构。

如图1、图5所示,移动结构包括第一推杆电机44、第二推杆电机41、第一导轨47、第二导轨43、第一滑块45、第二滑块42、安装板40和安装架46,安装架46固定在缝纫座1上,第一导轨47水平固定在安装架46上,第一滑块45设置在第一导轨47上,第一推杆电机44的推杆固定在安装架46上,第一推杆电机44的推杆水平设置,第一推杆电机44的推杆端部和第一滑块45相连,安装板40固定在第一滑块45上,第二导轨43水平固定在安装板40上,且第二导轨43与第一导轨47相互垂直,第二滑块42设置在第二导轨43上,第二推杆电机41的推杆固定在安装板40上,第二推杆电机41的推杆水平设置,第二推杆电机41的推杆端部和第二滑块42相连,上夹板8通过连杆固定在第二滑块42上。

如图2所示,定位结构包括电磁铁15和铁片14,铁片14固定在下夹板13上,铁片14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下夹板13上;电磁铁15固定在上夹板8上,电磁铁15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上夹板8上;电磁铁15能将铁片14吸持住。

如图1所示,缝纫座1上设置有能对面料边沿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导向轮2和定位架6,定位架6固定在缝纫座1上,定位架6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缝纫座1上;且定位架6位于压脚4侧部,定位架6上设置有下压气缸7,下压气缸7固定在定位架6上;下压气缸7的活塞杆竖直向下,导向轮2通过连接架和下压气缸7的活塞杆端部相连,导向轮2端部和伺服电机3相连,伺服电机3固定在连接架上,伺服电机3的输出轴和导向轮2端部相连;采用该结构,控制下压气缸7的活塞杆上下移动,下压气缸7的活塞杆带动导向轮2上下移动,通过伺服电机3的输出轴带动导向轮2转动,从而导向轮2可对面料边沿进行导向,使其顺利进入到压脚4处,导向效果好;导向轮2的材料为橡胶,导向轮2侧面上具有凸出的若干防滑部,在本实施例中,防滑部的数量为二十个。

如图2所示,缝纫座1上设置有能使面料边沿展开的辅助吹气结构,辅助吹气结构包括输气管18和风机16,下夹板13内具有工作腔13b,下夹板13四侧开设有若干与工作腔13b相连通的出气孔13a,在本实施例中,出气孔13a的数量为二十个;输气管18一端和工作腔13b相连通,输气管18另一端和风机16相连通,风机16固定在下夹板13上,风机16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下夹板13上;采用该结构,开启风机16,通过输气管18将外界空气输送到出气孔13a中,在气流的作用下,可使面料边沿展开,展开效果好。

如图2所示,输气管18中还设置有流量调节阀17;采用该结构,通过流量调节阀17可调节输气管18中的流量大小,调节方便。

如图3、图4所示,缝纫座1上还设置有翻面结构,翻面结构包括放置板29、第一手指气缸27、第二手指气缸36、翻面管26和推送板32,放置板29固定在缝纫座1上,放置板29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缝纫座1上;放置板29上开设有用于放置下夹板13的放置槽29a,第一手指气缸27固定在放置板29一侧,第一手指气缸27的手指端部和第一夹紧板28相连,第二手指气缸36与一能带动其来回移动的移动结构相连,第二手指气缸36的手指端部和第二夹紧板35相连,推送板32设置在放置板29上,推送板32与一能带动其来回移动的推送气缸34相连,推送板32上水平设置有转轴31,转轴31一端与一能带动其转动的减速电机33相连,转轴31另一端和收紧盘30相连,收紧盘30上具有凸出的若干工作部,在本实施例中,工作部的数量为六个;翻面管26通过支架19固定缝纫座1上,且翻面管26位于放置板29侧部,翻面管26靠近放置板29的一端为输入端,翻面管26另一端通过连接管22和空压机21相连通,翻面管26内固定有安装环20,翻面管26内还滑动设置有导入管25,导入管25与一能带动其来回移动的驱动气缸23相连,导入管25的小口端能插入到第一手指气缸27和第二手指气缸36,导入管25的大口端通过具有弹性的橡胶管24和安装环20相连通。

如图4所示,移动结构包括第三推杆电机39、导套37和导杆38,导杆38水平固定在放置板29上,导杆38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放置板29上;导套37设置在导杆38上,第三推杆电机39固定在缝纫座1上,第三推杆电机39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缝纫座1上;第三推杆电机39的推杆端部和导套37相连,第二手指气缸36固定在导套37上。

缝纫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根据面料的外形轮廓,将定位杆11插入相应的限位孔12a中,将下夹板13放入定位板12的定位槽12b中,将上下两层面料放在定位板12上,控制升降气缸9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升降气缸9的活塞杆带动上夹板8上下移动,随着上夹板8的上下移动,上夹板8和面料接触,通过电磁铁15将铁片14吸持住,将下夹板13定位在上夹板8上,并将其输送到缝纫针5处;控制第一推杆电机44的推杆左右移动,第一推杆电机44的推杆带动第一滑块45左右移动,第一滑块45带动安装板40左右移动,控制第二推杆电机41的推杆前后移动,第二推杆电机41的推杆带动第二滑块42前后移动,第二滑块42带动连杆前后移动,连杆带动上夹板8前后移动,使升降板10水平移动,升降板10使面料水平移动,可实现连续不间断的缝合作业;将缝合好的面料成品放在放置板29上,控制第一手指气缸27和第二手指气缸36的手指动作,第一手指气缸27的手指带动第一夹紧板28动作,第一夹紧板28将面料成品开口一侧夹住,同时,第二手指气缸36的手指带动第二夹紧板35动作,第二夹紧板35将面料成品开口另一侧夹住,控制第三推杆电机39的推杆来回移动,第三推杆电机39的推杆带动导套37来回移动,导套37带动推送板32来回移动,使面料成品开口逐渐打开;开启空压机21,控制驱动气缸23的活塞杆向前移动,驱动气缸23的活塞杆带动导入管25向前移动,使导入管25插入面料成品开口中,同时,控制推送气缸34的活塞杆来回动,推送气缸34的活塞杆带动推送板32来回移动,将面料成品推向翻面管26,控制减速电机33的输出轴转动,减速电机33的输出轴带动转轴31转动,转轴31带动收紧盘30转动,收紧盘30将面料成品收紧,控制驱动气缸23的活塞杆向后移动,驱动气缸23的活塞杆带动导入管25向后移动,在气流的作用下将面料成品拉入翻面管26中,实现翻面。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