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感温变色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6568阅读:1147来源:国知局
可视感温变色水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水杯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可视感温变色水杯。



背景技术:

不同的人对饮用水的温度有不同的要求,无论是保温杯还是一般的水杯,或多或少都具有隔热的性能,所以人们往往无法从触摸水杯的外表面来准确判断水杯中饮用水的温度。电子保温杯可以控制杯内饮用水的温度,但是电子保温杯需要随时通电,不仅造价高,而且不能随身携带。

在现有技术中,将感温变色材质制作的颜色对比条设置在水杯中,用于反映水杯内饮用水的温度。感温变色材质是一种其颜色可随温度变的材质,由此,水杯中饮用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感温变色材质来显示出。温度对比条大多设置在水杯的侧壁或者杯盖内,通过导热介质将杯内饮用水的温度传递到温度对比条上。例如,在公开号为CN101461636A的发明专利中,在杯体的侧壁或杯盖上设置有可视窗口,在可视窗口内设置有颜色对比条,可视窗口内还填充有惰性气体。水杯中引用水的温度通过惰性气体传导给颜色对比条,从而颜色对比条变色,反映出杯内的温度。然而在上述设计中,存在如下缺陷:

首先,颜色对比条并不是由杯内的饮用水或者水蒸气直接导热,由于感温变色材质的导热性能并非特别灵敏,所以颜色对比条所反映出的杯内温度也并不是特别准确;

其次,将可视窗口设计在杯体侧壁上,容易影响水杯的密封性能和保温性能;

再次,颜色对比条设计在可视窗口内,当颜色对比条的功能失效时,无法进行更换,此时的水杯和普通水杯没有区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视感温变色水杯,其感温变色材质可以由水杯内饮用水或水蒸气直接导热,从而准确地反映出杯内温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可视感温变色水杯,包括杯体和与所述杯体相配合的杯盖,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杯盖面向杯体的部位设置有感温变色体。

进一步地,所述杯体内壁沿周向设置有封水筋,所述杯盖内固定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密封顶抵于所述封水筋;所述感温变色体与杯体的腔体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杯盖包括外盖和内盖,所述感温变色体设置在内盖的底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盖的内部具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感温变色体镶嵌在通孔上。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盖的顶部开设有透明的可视窗,所述可视窗位于空腔结构的上方。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盖为透明材料制成的外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杯盖包括相互扣合的外盖和内盖;所述杯体包括杯口,且所述杯口的内壁沿周向设置有封水筋;所述感温变色体设置在内盖的外壁周沿;所述感温变色体与所述封水筋相互抵顶。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盖的顶部开设有透明的可视窗,所述内盖为透明材料制成的内盖。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盖为透明材料制成的外盖,所述内盖为透明材料制成的内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杯体为双层,包括内层杯体、外层杯体及位于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之间的密封中空腔,所述密封中空腔内为真空或保温填料层。

在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可视感温变色水杯中,将有感温变色材质制成的感温变色体设计在杯盖的底部,与杯体的内腔相对,由此感温变色体可以直接接触到杯体内腔的水蒸气,从而感温变色体可以直接由水蒸气导热,由此,感温变色体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杯内的温度。当人们需要饮用本实用新型中的饮用水时,可以直接打开杯盖查看内盖底部的感温变色体的颜色,从而判断杯内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杯盖有内盖和外盖组成,杯盖与杯体之间的密封通过封水筋和密封圈之间的过盈配合来实现。由于杯盖和杯体在关闭状态时是密封的,所以人们在饮用本实用新型内的饮用水之前,也可以先摇动杯体,使感温变色体与饮用水直接接触,感温变色体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杯内温度,然后再打开杯盖后观察感温变色体的颜色,判断杯内的温度。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之一,感温变色体镶嵌在内盖的底部,与内盖的底部之间过盈配合或者粘接;在外盖的顶部开设有透明材料制成的可视窗;内盖的内部空腔结构位于可视窗的下方和感温变色体的上方。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之二,感温变色体镶嵌在内盖的底部,与内盖的底部之间过盈配合或者粘接;外盖由透明材料制成;内盖的内部空腔结构位于可视窗的下方和感温变色体的上方。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之二,感温变色体设置在内盖底部和内盖外壁周沿,当所述杯盖盖合在杯体上时,感温变色体与封水筋相互抵顶;内盖由透明材料制成;在外盖的顶部开设有透明材料制成的可视窗;内盖的内部空腔结构位于可视窗的下方和感温变色体的上方。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之四,感温变色体设置在内盖底部和内盖外壁周沿,当所述杯盖盖合在杯体上时,感温变色体与封水筋相互抵顶;内盖由透明材料制成;外盖由透明材料制成;内盖的内部空腔结构位于可视窗的下方和感温变色体的上方。

上述四个优选技术方案中,都可以从外盖的顶部直接观察到感温变色体的颜色变化,由此,人们在饮用本实用新型杯内的饮用水之前,无需打开杯盖就可以判断杯内的温度。

将感温变色体设置在内盖底部,可以方便更换感温变色体。当感温变色体镶嵌在内盖底部时,不影响内盖的密封性能;当感温变色体设置在内盖底部和内盖外壁周沿,当所述杯盖盖合在杯体上时,感温变色体与封水筋相互抵顶,同样也不影响内盖的密封性能。由此,感温变色体不会破坏水杯的密封性能和保温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仅可以直接准确的反映出杯内的温度,还使人们观察感温变色体更直观,而且使更换感温变色体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杯体的下部分。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杯体的下部分。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杯体的下部分。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杯体的下部分。

图中:外盖10、可视窗11、内盖20、密封圈21、感温变色体22、空腔结构23、杯体30、杯口31、封水筋32、环形凹槽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做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可视感温变色水杯包括杯体30和杯盖。杯盖包括外盖10和内盖20,外盖10开口向下,内盖20开口向上。内盖20连接在外盖10的腔体内,使得内盖20的外壁与外盖10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凹槽40,环形凹槽40刚好能容纳杯体30的杯口31。内盖20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在杯口31的内壁和外壁上也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螺纹,因此,杯口31与杯盖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杯盖和杯体30连接的稳固性,外盖10的内壁也设置有螺纹,且杯口31的外壁上也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螺纹。在杯口31的内壁接近杯体30的部位沿周向设置有封水筋32。在内盖20外壁螺纹的下方,沿周向固定设置有密封圈21。当杯盖固定在杯体30上时,所述密封圈21与封水筋32之间相互抵顶,由此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性。

所述内盖20内腔有空腔结构23。在空腔结构23的下方,内盖20的底部开设有一通孔,在通孔上设置有感温变色体22,感温变色体22正好与杯体30的腔体相对。感温变色体22由感温变色材质制成,截面为π型,其与通孔之间为过盈配合,并且不影响内盖20的密封性能。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感温变色体22由变色硅胶制成。当杯体30内的水温达到规定温度时,感温变色体22变色,这时使用者打开杯盖后即可发现感温变色体22变色,避免了烫伤使用者。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感温变色体22还可以安置在杯盖面向杯体30的内壁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及时、准确感受到杯体30内的水温即可。

优选的,在外盖10的顶部设置有由透明材质制成的可视窗11。可视窗11在空腔结构23的上方,与外盖10之间通过卡接固定。由此,使用者不用打开杯盖,即可通过可视窗11直接观察到感温变色体22,使用方便。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为保温杯,杯体为双层,包括内层杯体、外层杯体及位于内层杯体和外层杯体之间的密封中空腔,密封中空腔内为真空或保温填料层。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外盖10的顶部没有设置可视窗11,外盖10由透明材质制成,其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外盖10的顶部直接观察到感温变色体22。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内盖20的底部没有设置通孔。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21由感温变色材质制成。感温变色体22固定在内盖20的底部并且设置在内盖20底部周沿。设置在内盖20底部周沿的感温变色体22的部分充当了密封圈21,当杯盖盖合在杯体30上时,此部分感温变色体22与封水筋32相互抵顶。在本实施例中,内盖20由透明材质制成。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可视窗11直接观察到感温变色体22。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内盖20的底部没有设置通孔。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21由感温变色材质制成。感温变色体22固定在内盖20的底部并且设置在内盖20底部周沿。设置在内盖20底部周沿的感温变色体22的部分充当了密封圈21,当杯盖盖合在杯体30上时,此部分感温变色体22与封水筋32相互抵顶。在本实施例中,内盖20由透明材质制成。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2相同。由此,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可视窗11直接观察到感温变色体22。

其余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