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木防火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216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木防火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火门,具体为一种钢木防火门,属于建筑家居门具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物品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其美观程度,传统的建材产品一般较笨重,制作工艺较复杂且不够美观,一般建材产品美观与轻盈简洁二者不可兼得,给人们生活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如传统的防火门防火性能较差且火灾发生时燃烧生成的气体对人体有害,其不具有恒温功能,不能够维持室内与室外的温差,无法做到不沾染尘土保持干净美观,且一般防火门由钢材制成,开关门响声较大,影响人们安静的休息和生活,传统的防火门不具有警报音,火灾发生时不能够及时的提醒,一般隔音效果较差。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钢木防火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钢木防火门,防火门具有关门时无噪音产生,当监测到火灾突发情况时会有警报音提醒,能够维持室内外温差,具有防尘效果,隔音效果较好,能够稳定其自身温度,延长使用寿命,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钢木防火门,包括门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门板正表面的警报孔,所述警报孔一侧设置防火门镜;门板表面设有感应线条,且所述感应线条一侧设置把手;所述门板一侧设置铰链,且所述铰链一侧设置门框;所述门框设有框边胶条;所述门板的表层设置防尘木质层,且所述防尘木质层一侧设置防火填充材料;所述防火填充材料一侧设置冷轨钢板,且所述冷轨钢板一侧设置恒温夹层。

优选的,所述警报孔设置于所述门板正表面的顶端。

优选的,所述门板与所述门框通过所述铰链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火填充材料设有两层,且两层之间设有所述冷轨钢板和所述恒温夹层。

优选的,所述框边胶条设置于所述门板与所述门框闭合接触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钢木防火门美观实用,轻盈简洁,制作工艺简单,通过钢材与木质材料的结合,实现美观与轻盈简洁同时具有的特性,整体坚固性较好,且能够有效防止尘土、灰尘等影响其美观程度,可以维持其自身的温度且门框与门板能够紧密结合防止有毒气体的进入,当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发出警报音提醒,便于人们及时发现和处理,且隔音效果较好,开关门时可实现无噪音,该防火门内部具有阻燃的效果,能够有效削弱火势的蔓延,其表层的木质层燃烧释放的气体无毒无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门板截面示意图。

图中:1、铰链,2、门框,3、框边胶条,4、警报孔,5、防火门镜,6、感应线条,7、把手,8、门板,9、恒温夹层,10、冷轨钢板,11、防火填充材料,12、防尘木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钢木防火门,包括门板8以及设置在所述门板8正表 面的警报孔4,所述警报孔4一侧设置防火门镜5;门板8表面设有感应线条6,且所述感应线条6一侧设置把手7;所述门板8一侧设置铰链1,且所述铰链1一侧设置门框2;所述门框2设有框边胶条3;所述门板8的表层设置防尘木质层12,且所述防尘木质层12一侧设置防火填充材料11;所述防火填充材料11一侧设置冷轨钢板10,且所述冷轨钢板10一侧设置恒温夹层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警报孔4设置于所述门板8正表面的顶端,方便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门板8与所述门框2通过所述铰链1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防火填充材料11设有两层,且两层之间设有所述冷轨钢板10和所述恒温夹层9,防火效果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框边胶条3设置于所述门板8与所述门框2闭合接触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门板8与门框2上的框边胶条3实现关门时二者的密切结合,可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使隔音效果较好,当经感应线条6、防火门镜5感应到外界温度较高或感应到火光强度超过一定的强度时通过警报孔4发出警报音,可通过防尘木质层12对灰尘产生排斥作用,避免灰尘沾染门板,经恒温夹层9维持门板8自身温度恒定。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