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的拉绳锁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5311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窗帘的拉绳锁止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与窗帘有关;特别是指一种与窗帘的升降操控有关的拉绳锁止机构。



背景技术:

窗帘的组成大抵包括有一上梁、一遮蔽结构与一下梁,且该遮蔽结构是设置于该上梁与该下梁之间,前述遮蔽结构例如是叶片或是蜂巢帘所构成。惟,已知窗帘于展开或收合而使下梁相对上梁为上升或下降之后,最终该下梁的停靠位置经常不是所期待的位置。

以一种配置有弹簧盒的无拉绳式窗帘(cordless blind)为例,主要是通过弹簧盒中的涡卷弹簧所提供的拉力来使该下梁滞留在所需位置,然而,涡卷弹簧潜藏弹性疲乏的问题,且下梁对弹簧盒所施加的向下拉力,会随着下梁高度越高、堆叠于其上的帘体越多而越大,导致下梁在到达所需位置后,会有沉降情形发生;为此,有业者选择以回卷拉力大于平准拉力的涡卷弹簧来因应涡卷弹簧的弹性疲乏的问题,然此作法却将使得使用者必须施以更大的下拉力来对抗涡卷弹簧的回卷拉力,该作法徒增操作的不便与困扰。

又以一种张力式窗帘(tension blind)为例,其主要是将拉绳二端分别固定于上梁与窗框上,通过使用者的力量推动该下梁沿拉绳移动,并利用拉绳与该下梁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小来使该下梁停靠任意位置。由于拉绳必须在绷紧的状态下,才能与下梁间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使下梁定位,因此窗帘是否能准确停留在预定高度,将取决于拉绳的绷紧程度;然而,无论是专业施工人员或自行安装的模式,拉绳的安装要达到能与下梁产生足够摩擦力的绷紧程度并不容易,造成安装上的困难。再者,在推动下梁移动时,其推动力量必须大于拉绳与下梁间产生的摩擦力,下梁方能移动,造成使用者必须施予较大的力量,且随着窗帘体积的增加,其所需摩擦力越大,使用者将更费力地移动下梁,如此更显出操作上的不易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帘的拉绳锁止机构,是使窗帘的下梁能精准地停靠在任意位置。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帘的拉绳锁止机构,该窗帘包括有一固定梁与一移动梁,该移动梁是沿至少一拉绳而相对该固定梁移动;该拉绳锁止机构设置于该移动梁中,包括有一基座与一锁止单元。其中该基座具有相连通的一第一侧口与一第二侧口,该拉绳通过该第一侧口与该第二侧口;该锁止单元包括有设置于该基座内部,且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移动的至少一抵止件;其中,该移动梁未受力时,该抵止件位于第一位置,该拉绳无法相对该基座移动,该移动梁受一外力作用移动时,该抵止件为偏离该第一位置,该拉绳能相对于该基座往该第一侧口方向移动。

其中,包括有一推压件,该推压件是可被操作而使该抵止件可位移至该第二位置,使该拉绳在该移动梁受到一外力作用反向移动时,能相对于该基座而往该第二侧口方向移动。

其中,该锁止单元包括有一齿面,该抵止件包括有一齿轮,该齿轮一部分与该齿面啮合,另一部分接触该拉绳;其中,在该抵止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齿轮的一部分压抵该拉绳;在该移动梁受力移动时,被往该基座的第一侧口方向相对移动的拉绳导推该齿轮顺沿该齿面转进而偏离该第一位置。

其中,包括有一复归件;其中该基座包括有相结合的一上盖与一底座,以及一第一凸块与一第二凸块固定地位于该上盖与该底座之间;该锁止单元的该齿面是形成于该第一凸块的一侧,该齿轮位于该上盖与该底座之间,且被局限于该第一凸块与该第二凸块之间;该复归件提供一顶推力通过该齿轮而作用于该推压件,以使该推压件维持往未被操作的位置移动。

其中,该上盖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穿孔与一盲孔;该推压件具有一杆身通过该穿孔,该杆身的一端抵接该齿轮,另一端位于该基座外部;该复归件包括有一弹簧与一顶抵件设置于该盲孔中,该弹簧顶推该顶抵件朝外移动,以使该顶抵件的一部分抵接该齿轮。

其中,该底座具有一分隔室;该至少一拉绳的数量为二,其中一该拉绳通过该上盖与该底座之间,另一该拉绳则通过该分隔室。

其中,该锁止单元的该齿面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且该齿面是呈斜设而使该第一凸块与该第二凸块之间的空间,于靠近该复归件一侧的空间大于靠近该推压件一侧的空间;该抵止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齿轮是靠近齿面的第一端,该抵止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齿轮是靠近齿面的第二端。

其中,该基座包括有相结合的一上盖与一底座;该锁止单元包括有枢轴于该上盖与该底座之间的一摆动件,该摆动件一侧设有该齿面。

其中,该推压件包括有一杆身,该杆身一部分伸至该上盖与该底座之间,且该伸入的杆身部分具有一凸部及一凹部,该杆身的另一部分是位于该基座外部;该推压件未被操作时,该摆动件为抵靠该杆身的凸部,使抵止件位于第一位置,在该推压件被操作而位移时,该摆动件向后退移至该杆身的凹部,该抵止件位于第二位置,使该拉绳可往该基座的该第二侧口方向相对移动。

其中,包括有一复归件设置于该上盖与该底座之间,该复归件提供一顶推力作用于该推压件,以使该推压件维持往未被操作的位置移动。

其中,该底座具有一分隔室;该至少一拉绳的数量为二,其中一该拉绳通过该上盖与该底座之间,另一该拉绳则通过该分隔室。

其中,该锁止单元包括有一齿面,该抵止件包括有一齿轮,该拉绳通过该齿面与该齿轮之间;在该抵止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齿轮啮合该齿面,且压抵该拉绳,在该移动梁受力移动时,该拉绳相对于该基座往第一侧口的方向移动,且该拉绳导推该齿轮偏离该第一位置。

其中,该基座设置有一第一通道与一第二通道,该第一通道于该基座的侧面分别形成该第一侧口与该第二侧口,且该第一通道的底面设有该齿面,该第二通道与该第一通道相交连通;该锁止单元包括有一抵接块是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第二通道内,且与该齿轮抵接。

其中,该基座设置有一第三通道,该第三通道与该第二通道相交连通;该推压件包括有一杆身穿设于该第三通道中,该杆身具有一凸部及一凹部,在该推压件未被操作时,该凸部向下压抵该抵接块,使齿轮位于第一位置,在该推压件被操作而位移时,该杆身的凹部使该抵接块能向上挪移,以使该齿轮可位移至第二位置,并不再压抵该拉绳,且该拉绳能被往该基座的该第二侧口抽出。

其中,包括有一复归件;该第三通道具有一封闭端,该复归件设置于该第三通道中,且一端作用于该封闭端,另一端作用于该推压件,以使该推压件维持往未被操作的位置移动。

其中,该基座包括有一底座,该底座具有一下凹室,且该下凹室的一侧壁设置有该齿面;该锁止单元包括有一摇摆件轴接于该底座且于该下凹室内摆动,该摇摆件一端连接该齿轮,相对的另一端连结该推压件,该推压件未被操作时,该齿轮位于第一位置,该推压件被操作时,该齿轮可位移至第二位置。

其中,包括有一复归件设置于该下凹室中,该复归件提供一顶推力作用于该摇摆件,以使该推压件维持往未被操作的位置移动。

其中,该窗帘是安装于一窗框中,该拉绳一端固接于该固定梁,另一端通过该基座后固接于该窗框上。

其中,该窗帘包括有一弹簧盒设置于该移动梁中;该拉绳一端固接于该固定梁,另一端通过该基座之后连接至该弹簧盒的一卷线轮。

其中,该基座的上下部分别具有贯穿两侧壁的一线孔,且各线孔于两侧壁上分别形成该第一侧口与该第二侧口,基座上下部的线孔的第一侧口位置并为错置;该至少一拉绳的数量为二且分别穿过一该线孔;该锁止单元包括有二止滑结构分别形成于各该线孔的孔壁,该至少一抵止件的数量为二且分别包括有一滚轮各别位于一该线孔中;该推压件包括有二顶杆分别穿入该基座且一端分别抵接位于各线孔中的滚轮,该推压件未被操作时,该齿轮位于第一位置,该推压件被操作而位移时,各该顶杆顶推滚轮可位移至第二位置,以使各拉绳能相对于该基座往第二侧口方向移动。

其中,包括有一复归件设置于该基座与该推压件之间,该复归件提供一顶推力作用于该推压件,以使该推压件维持往未被操作的位置移动。

其中该基座的第一侧口与第二侧口是位于不同侧。

其中该基座的第一侧口与第二侧口是位于相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通过于窗帘上设置一拉绳锁止机构,以于减少拉绳紧绷程度时,移动梁在停止移动时仍能确实定位,并可减少移动移动梁所须的费力。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通过控制该锁止单元的抵止件的位置,以使该移动梁能在使用者解除上推外力后,确实停留在该上推外力被解除时的位置,且不会有沉降情形发生;而在使用者触压该推压件并下拉该移动梁时,当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后,该移动梁旋即停留在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时的位置,同样地,该移动梁亦不发生沉降情形。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包含有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的窗帘的立体图。

图2为一立体图,揭示图1中窗帘的下梁与拉绳锁止机构的位置关系。

图3为一立体图,揭示图2中的拉绳与拉绳锁止机构的位置关系。

图4为图3的前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图5当中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7为一省略上盖的俯视图,揭示拉绳锁止机构的齿轮紧抵拉绳。

图8类同图7,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一侧口抽出,且齿轮偏移。

图9为一立体图,揭示窗帘部分收合的状态。

图10类同图7,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二侧口抽出。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图11当中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13为一省略上盖的俯视图,揭示拉绳锁止机构的齿轮紧抵拉绳。

图14类同图13,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一侧口抽出,且齿轮偏移。

图15类同图13,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二侧口抽出。

图16为包含有本实用新型第三及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的窗帘的立体图。

图17为一立体图,揭示图16中的弹簧盒与拉绳锁止机构的位置。

图18为一立体暨局部剖面图,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

图19为一立体图,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的构件。

图20为图18的左侧视图。

图21为一立体暨局部剖面图,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

图22类同图21,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一侧口抽出,且齿轮偏移。

图23类同图20,揭示下压推压件而使齿轮上移。

图24类同图20,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二侧口抽出。

图25为一立体图,揭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上机构。

图26为一立体图,揭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的构件。

图27为一俯视图,揭示拉绳锁止机构的齿轮紧抵拉绳。

图28类同图27,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一侧口抽出,且齿轮偏移。

图29类同图27,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二侧口抽出。

图30为一立体图,揭示包含有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的窗帘的立体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的立体图。

图32为图31的拉绳锁止机构的分解图。

图33为图31的33-33方向剖视图。

图34为图31的34-34方向剖视图。

图35为图31的35-35方向剖视图。

图36为一剖视图,揭示拉绳锁止机构的齿轮紧抵拉绳。

图37类同图36,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一侧口抽出,且齿轮偏移。

图38类同图36,揭示拉绳朝基座的第二侧口抽出。

图39为一立体图,揭示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应用于双向开合式的窗帘。

图40为一立体图,揭示上述第六较佳实施例安装于双向开合式窗帘的中梁内的拉绳锁止机构与弹簧盒。

图41为一立体图,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与弹簧盒安装于下梁。

图42为图41的拉绳锁止机构与弹簧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3为图41中的拉绳锁止机构的基座与拉绳的关系图,说明基座的第一侧口与第二侧口设置在同一侧。

图44为一立体图,揭示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

图45为图44的45-45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多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4所示,揭示包含有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10的窗帘100,该窗帘100被安装在一窗框100A中,且包括有一上梁1(即本实用新型定义的固定梁)、一下梁2(即本实用新型定义的移动梁)与一以多数叶片3为例但不以此为限的遮蔽结构。其中该些叶片3通过两条梯绳4而平行地悬吊于该上梁1与该下梁2之间,该下梁2是受二拉绳5、6的带动而相对该上梁1位移,据以实现窗帘100展开或是收合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10是设有两组,且间隔地设置于该下梁2中。该二拉绳5、6的一端是固定于该上梁1,另一端穿过该些叶片3并进入该下梁2之后,续为通过该二组拉绳锁止机构10,以及分别绕过该下梁2两侧端盖的转向轴2a后,再穿出该下梁2并各别固接于一固定座7上,而各该固定座7是固结于该窗框100A上(参照图9)。易言之,本实施例的该下梁2在该二拉绳5、6长度不变且两端固定的张紧状态下,是可沿着拉绳5、6上下移动,前述窗帘100即为一种张力式窗帘(tension blind)。又,前述拉绳5、6的一端虽是通过固定座7而固接于窗框100A,然须说明的是,在不具备窗框100A的应用例上,拉绳5、6的一端是可直接固定于建筑物的墙体上。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10能在不干涉该下梁2作动的前提下,促使该下梁2能被控制停靠在任意位置的结构于后。为便于说明,于后以其中一组的拉绳锁止机构10为例来说明。

请参图5至图7所示,该拉绳锁止机构10包括有一基座12,该基座12由一上盖121与一底座122相结合组成,基座1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相连通的一第一侧口12a与一第二侧口12b;该基座12另包括有一第一凸块123与一第二凸块124位于该上盖121与该底座1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凸块123与该第二凸块124是一体连接于该上盖121的底面。拉绳5自第二侧口12b进入基座12内,并绕过多根导柱125与第二凸块124后再自第一侧口12a穿出。另外,该上盖121在相对的前后两侧上分别设有一个凸块,且各该凸块上分别具有一穿孔121a与一盲孔121b。

该基座12的该底座122的表面设有多个定位孔122a,用以提供该上盖121的多根定位柱121c对准插入而为组装。该底座122具有一分隔室122b,用以供另一该拉绳6通过。至此,该拉绳5通过该上盖121与该底座122之间,而该拉绳6通过该分隔室122b,彼此互不产生干涉。

该拉绳锁止机构10另包括有一锁止单元,该锁止单元包括有一齿面14形成于该第一凸块123的一侧,该齿面14具有一第一端14a与一第二端14b,且呈斜设而使得该第一凸块123与该第二凸块124之间的空间由前侧往后侧为渐增变化。该锁止单元再包括有一以齿轮16为例的抵止件,该齿轮16位于该上盖121与该底座122之间,且被局限于该第一凸块123与该第二凸块124之间;该齿轮16一部分与该齿面14啮合,另一部分则接触该拉绳5。

该拉绳锁止机构10尚包括有一推压件18与一复归件。其中该推压件18具有一杆身181通过该上盖121的穿孔121a,且杆身181的一端抵接该齿轮16,另一端则位于该基座12外部而供使用者手部触压,然而,该推压件18以手部触压而使推压件被操作的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实际上,该推压件亦可根据设计需求被以拨转、拨动或其他等效方式操作;该推压件18通过一挡杆182穿过该杆身181以适时地抵触于具有该穿孔121a的凸块上,而可避免该推压件18相对该上盖121脱离。该复归件包括有一弹簧20与一顶抵件22设置于该盲孔121b中,其中该弹簧20顶推该顶抵件22朝外移动,以使该顶抵件22的一部分抵接该齿轮16。在本实施例中,该弹簧20所提供的顶推力通过该顶抵件22作用于该齿轮16,再作用于该推压件18,以使该推压件18维持往未受触压的位置移动。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10的各部构件及其相关位置的说明。接着说明该拉绳锁止机构10的作用于后。

请配合图7所示,是表示该下梁2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该拉绳锁止机构10的齿轮16承受来自该弹簧20的顶推力作用,而保持于靠近该齿面14的第一端14a的一第一位置。由于该拉绳5的长度不变且两端固定而使拉绳5呈张紧状态,在此状态下再配合着该下梁2与其上所承载叶片3的重量,将使得该齿轮16的一部分凸齿紧抵压着该拉绳5绕经该第二凸块124的部分。另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更于该第二凸块124的外部套设有一金属环23,用以降低拉绳5的摩擦阻力。

请参图8所示,当使用者施一上推的外力于该下梁2,以促使该下梁2沿着拉绳5向上移靠该上梁1时,该固定座7与下梁2内拉绳锁止机构10间的拉绳绳长需渐增加,上梁1与下梁2内拉绳锁止机构10间的拉绳绳长需渐缩短,才能使下梁2渐向上移动,此时,拉绳5相对于拉绳锁止机构10产生往基座12第一侧口12a方向的移动,使紧抵压拉绳5的齿轮16受此相对移动的带动而为逆时针旋转,因齿轮16是一部分受到该顶抵件22的顶推,一部分与该第一凸块123的齿面14啮合,在该齿轮16旋转时,该齿轮16即会沿该第一凸块123的齿面14由第一端14a向第二端14b移动,并压掣弹簧20以些微地偏离该第一位置,由于第一凸块123与第二凸块124之间的空间由前侧往后侧为渐增变化,齿轮16在偏离第一位置后,即会因空间变化而脱离对该拉绳5的紧抵压,使拉绳5可自由地向第一侧口12a的方向移动。至此,该下梁2可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地被向上推移,并改变该拉绳5于该拉绳锁止机构10两侧的绳段长度。

请参图9所示,当使用者解除该上推的外力后,拉绳5的相对移动亦跟着解除,由于齿轮16仅是些微偏离第一位置,齿轮16即可利用弹簧20的回复力量复归至第一位置(参照图7),其一部分凸齿并回复至紧抵该拉绳5绕经该第二凸块124部分的状态,同时,该下梁2与其上所承载的叶片3因重力,促使该拉绳5相对于拉绳锁止机构10产生往基座12第二侧口12b方向的移动,齿轮16受此相对移动后为些微的顺时针旋转,以啮合并沿着第二凸块123的齿面14向第一侧口方向12a移动,因第一凸块123与第二块124间的空间变化,齿轮16为更紧抵该拉绳5,造成该拉绳5无法相对该基座12移动;易言之,在使用者几乎感受不到该下梁2位置变化的情形下完成定位。是以,不论该下梁2所在高度为何,只要解除了上推外力,该下梁2即能确实地停留在该上推外力被解除时的位置,完全不会有沉降的情形发生。

请再配合图10所示,当使用者欲下拉该下梁2而为展开该窗帘100以改变遮蔽面积时,由于齿轮16在常态下(如图7所示的状态)是受到推压件18、顶抵件22与第二凸块124夹掣的拉绳的抵住,故而当使用者以手部触压该推压件18向内,即能推动该齿轮16顺着齿面14转动并偏离该第二凸块124,于此定义在该齿轮16移靠该齿面14的第二端14b时,该齿轮16位于一第二位置,于此同时,齿轮16通过顶抵件22而推压弹簧20压缩变形。此后,使用者继续下拉该下梁2时,因该齿轮16的凸齿不再紧抵拉绳5,且拉绳5的两端固定,故使得该拉绳锁止机构10在随着该下梁2向下位移时,该拉绳5将相对于该基座12而往该第二侧口12b移动,以使该下梁2顺利的下移。

当使用者手部不再触压该推压件18时,该推压件18将因该弹簧20的顶推关系而自动退回至未受触压的位置。此时该齿轮16亦将被推回至该第一位置,并再次将该拉绳5夹制于该齿轮16与该第二凸块124之间而不会被抽出。如此,该下梁2在被下移的过程中,将停留在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18时的位置,且不会有沉降情形发生。

在上述中,不论是该下梁2向上移靠该上梁1,或是该下梁2朝背离该上梁1的方向下移时,该拉绳锁止机构10皆能不妨碍该下梁2的操作。而在该下梁2被上推的外力解除时,或是该下梁2被下拉而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18时,该拉绳锁止机构10皆能及时发挥锁止效果,据以使该下梁2确实停住且不会有沉降情形发生。

以下再说明可达成相同上述目的的其他拉绳锁止机构。请参图11至图1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24,其应用于相同上述实施例中的窗帘100,且因应拉绳的数量而设有等数组。于后同样以一组的拉绳锁止机构24为例,其包括有一基座26、一锁止单元28、一推压件30与一复归件32。

该基座26由一上盖261与一底座262相结合组成,而于两侧分别形成有相连通的一第一侧口26a与一第二侧口26b;该拉绳5通过该第一侧口26a与该第二侧口26b,且位于该上盖261与该底座262之间的绳段绕过多根导柱263而改变走向。其中,该上盖261在后侧设有一凸块264,该凸块264具有一盲孔264a;该底座262具有一分隔室262a,用以供另一该拉绳6通过。至此,该拉绳5通过该上盖261与该底座262之间,而该拉绳6通过该分隔室262a,彼此互不产生干涉。

该锁止单元28包括有一摆动件281与一以齿轮282为例的抵止件。其中该摆动件281概呈三角形块体且枢轴于该上盖261与该底座262之间,该摆动件281的一侧设有一齿面283,该齿面283具有一第一端283a与一第二端283b,且该齿面283与导柱263于底座262内所形成的空间由第一端283a往第二端283b为渐增;该齿轮282一部分与该齿面283啮合,另一部分则接触该拉绳5。

该推压件30包括有一杆身301,该杆身301一部分伸至该上盖261与该底座262之间,且该部分具有一凸部301a及一凹部301b,该杆身301的另一部分是位于该基座26外部,以供使用者手部接触按压。该复归件32为一弹簧,且容设于该盲孔264a中,其提供的顶推力直接作用于该推压件30,以使该推压件30维持往未受触压的位置移动。

上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24的各部构件及其相关位置的说明。请参图13所示,同样地,在该拉绳5长度不变且两端固定而使拉绳5呈张紧的状态下,当该下梁2处于静止状态时,该位于未受触压位置的推压件30的凸部301a抵接该摆动件281的一侧,而使该摆动件281不能做顺时针方向的枢摆。此时的齿轮282保持在靠近该齿面283的第一端283a的第一位置,并以其部分凸齿紧抵压着该拉绳5。

图14揭示当使用者施一上推外力于该下梁2,以促使该下梁2沿着拉绳5向上移靠该上梁1时,因该拉绳锁止机构24的位置固定不动,遂使得该拉绳5相对于该拉绳锁止机构24产生往该基座26第一侧口26a方向的移动,且该拉绳5在该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将顺势导推该齿轮282顺沿着该齿面283以逆时针方向朝空间大的区域转进,只要该齿轮282些微地偏离该第一位置,即能不再咬住拉绳5,而可促使该下梁2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地被往上推移。

同样地,在使用者对该下梁2解除上推外力之后,受到下梁2与叶片3的重力影响,将促使拉绳5瞬间产生往第二侧口26b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使齿轮282以顺时针转动而快速被拉回空间较狭小的第一位置(参照图13),此时该齿轮282再次紧抵该拉绳5,以使该下梁2确实停留在该上推外力解除时的位置,且用户感受不到该下梁2位置的变化。

图15则揭示当使用者以手部触压该推压件30向内且下拉该下梁2时,因推压件30位置变化,致其凹部301h对应着摆动件281的端角,使得摆动件281有可枢摆的空间,因此当拉绳5相对于基座26而往第二侧口26b移动时,摆动件281产生枢摆致使其背离齿面283的一部分退入凹部301h中,所腾出的空间使得齿轮282自由活动并可移动至齿面283第二端283b的第二位置。至此,当使用者继续下拉该下梁2,因该齿轮282的凸齿不再紧抵拉绳5,且拉绳5的两端固定,故使得该拉绳锁止机构24在随着该下梁2向下位移时,该拉绳5将相对该基座26而逐渐地被往该第二侧口26b移动,以使该下梁2顺利的下移。

同样地,当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30时,该推压件30将因遭受该复归件32的顶推而退回至未受触压的位置,并以其凸部301a顶推该摆动件281为逆时针方向偏摆,齿轮282受到摆动件281的推挤而碰触拉绳5,在下梁2与叶片3的重力影响下,齿轮282再次沿齿面283以顺时针转动并退回第一位置,齿轮282重新紧抵拉绳5而使拉绳5不会产生移动。是以,该下梁2在被下移的过程中,将停留在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30时的位置,且不会有沉降情形发生。

请参图16与图17所示的窗帘200,其具有相同上述实施例的窗廉100当中的上梁1、下梁2、叶片3、梯绳4及拉绳5、6,但不具备固定座7,该窗帘200另包括有一装设于该下梁2的弹簧盒34,故惯称为无拉绳式窗帘(cordless blind),其中,图16所揭示弹簧盒34的左侧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36,弹簧盒34的右侧则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46(请配合图25所示)。然须强调的是,该弹簧盒34的两侧,可以同时是拉绳锁止机构36,抑或同时是拉绳锁止机构46,或者如图16所揭示的一为拉绳锁止机构36,另一为拉绳锁止机构46。不论是何种组合,皆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功效与目的。

图18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36,其位于该弹簧盒34的左侧,在本实施例中,该拉绳5一端固接于该上梁1,另一端通过该拉绳锁止机构36后再连接至该弹簧盒34的一个卷线轮34a,该下梁2随着卷线轮34a卷收或是释出拉绳而移靠或是远离该上梁1。由于弹簧盒34是属已知技术,于此容不赘述。

请再配合图19至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36包括一基座38、一锁止单元40、一推压件42与一复归件44。其中该基座38设有一第一通道381、一第二通道382与一第三通道383;该第一通道381水平向地贯穿基座本体而于基座38的侧面分别形成一第一侧口381a与一第二侧口381b,其中该拉绳5即是通过该第一侧口381a与该第二侧口381b;该第二通道382呈垂直设置并与该第一通道381相连通;该第三通道383为水平设置并与该第二通道382相通,且该第三通道383与该第一通道381为正交设置。

该锁止单元40包括有一以齿轮401为例的抵止件、一抵接块402与一设置于该第一通道381底面的齿面403。其中该齿轮401的下部啮合该齿面403,且该拉绳5通过该齿轮401与该齿面403之间;该抵接块40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第二通道382内,且该抵接块402底面设有一斜齿面402a与该齿轮401的上部啮合,该斜齿面402a具有一始端402b与一终端402c,该斜齿面402a与齿面403间之间距由始端402b至终端402c为渐增。

该推压件42包括有一杆身421穿设于该第三通道383中,及一头部422连接于该杆身421头端并位于该基座38外部,该杆身421具有一凸部421a及一凹部421b。该复归件44为一弹簧,其一端抵于该第三通道383的一封闭端383a,另一端抵于该杆身421的尾端,该复归件44提供一顶推力于该推压件42,以使该推压件42维持往未受触压的位置移动。如图20与图21所示,当该推压件42未受触压时,其杆身421上的凸部421a向下压抵该抵接块402,致使该齿轮401将该拉绳5紧抵贴靠该齿面403,使该拉绳5无法相对于该基座38移动,故而该下梁2位置恒定,于此定义该齿轮401位于靠近该始端402b的第一位置。

请参图22所示,当使用者施一上推外力于该下梁2,以促使该下梁2沿着拉绳5向上移靠该上梁1时,因该拉绳锁止机构36在该下梁2内的位置固定,使得该拉绳5相对于该基座38产生往第一侧口381a方向的移动,并被该卷线轮34a所卷收。在该拉绳5不断为卷线轮34a所卷收的过程中,拉绳5会扯动齿轮401顺沿着该斜齿面402a而朝该终端402c方向转进,即朝空间大的区域移动以使齿轮401呈自由状态,且拉绳5可自由被拉出。惟须说明的是,只要该齿轮401些微地偏离该第一位置,即能不再咬住拉绳5,而可促使该下梁2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地被往上推移。而当使用者解除该上推的外力后,该齿轮401再次受到该拉绳5的牵动而迅速回复至该第一位置(参照图21),致使该拉绳5无法继续相对该基座38移动。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是,不论该下梁2所在高度为何,只要解除了上推外力,该下梁2即不会发生沉降。

请参图23与图24所示,揭示使用者以手部触压该推压件42向内,以使该推压件42的凹部421b对应着该抵接块402,而于下拉该下梁2时造成该拉绳5呈相对该基座38而往该第二侧口381b移动,且该拉绳5通过该齿轮401推动该抵接块402上移,并使该抵接块402的一部分进入该凹部421b中,至此,当使用者继续下拉该下梁2,因该齿轮401为自由状态,其凸齿不再紧抵拉绳5,且拉绳5的两端固定,故使得从该卷线轮34a被释出的拉绳5随着该下梁2的下移而往该第二侧口381b移动,以使该下梁2能顺利下移。于此定义此状态下的该齿轮401所在位置为第二位置。

当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42后,该复归件44顶推该推压件42退回至未受触压的位置,连带地使该推压件42回复至以其凸部421a续为下压该抵接块402(如图21所示)。至此,抵接块402推挤该齿轮401回到第一位置并重为紧抵该拉绳5,以确保该下梁2在被下移的过程中,可确实停留在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42时的位置,并且不会有沉降的情形发生。

另外请再参阅图25所示,揭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46。诚如图16所揭示,该拉绳锁止机构46是安装于弹簧盒34的右侧,并为拉绳6通过,且该拉绳6一端连接至该弹簧盒34的另一个卷线轮34b。该拉绳5与拉绳6的组合可使该下梁2随着卷线轮于卷收或是释出拉绳时,平稳地移靠或是远离该上梁1。

请配合图26与图27所示,本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46包括一基座48、一锁止单元50、一推压件52与一复归件54。其中该基座48由一罩壳481(请参图17)与一底座482相结合组成,而于两侧分别形成有相连通的一第一侧口48a与一第二侧口48b,该罩壳481一侧设有一开口481a(请参图17);该底座482具有自顶面凹入形成的一下凹室482a。

该锁止单元50包括有一以齿轮501为例的抵止件、一摇摆件502及一形成于该下凹室482a的一侧壁的齿面503。其中该摇摆件502轴接于该底座482且于该下凹室482a内摆动,该摇摆件502一端并连接该齿轮501,使该齿轮501与齿面503为相对设置,该摇摆件502的另一端则连结该推压件52,且该推压件52通过该罩壳481的开口481a,如图27所示,该推压件52与该摇摆件502为枢轴关系且位于偏离该摇摆件502与该底座482枢轴部位的一侧。

至于该复归件54,在本实施例中为一扭力弹簧,且设置于该下凹室482a中并位于该摇摆件502下方,该复归件54提供一顶推力作用于该摇摆件502,以使该摇摆件502维持往一定方向移动,间接促使该推压件52维持在一预定位置,更具体地说,在该推压件52未受触压时,该复归件54顶推该摇摆件502保持在图27所示的状态,亦即该齿轮501将该拉绳6紧抵贴靠该齿面503,使该拉绳6无法被抽出,于此定义该齿轮501位于第一位置。

图28揭示当使用者施一上推外力于该下梁2,以促使该下梁2沿着拉绳6向上移靠该上梁1时,同样因该拉绳锁止机构46的位置固定,使得该拉绳6相对于该基座48产生往该基座48第一侧口48a的移动,并被该卷线轮34b所卷收。在该拉绳6移动的过程中,拉绳6的移动会顺势导推该齿轮501转动并造成该摇摆件502往左侧偏摆,同时挤压该复归件54,至此,该下梁2可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地被往上推移。待于使用者解除该上推外力后,该复归件54释放压缩储能,以将该摇摆件502顶推回原位,该齿轮501再次将该拉绳6紧抵贴靠该齿面503,以使该下梁2停靠在外力解除时的位置,且该下梁2不会发生沉降。

图29进一步揭示当使用者以手部触压该推压件52向内时,造成该摇摆件502大幅度地往左侧偏摆,且该齿轮501偏移至远离该齿面503的第二位置,因该齿轮501的凸齿不再紧抵拉绳6,且拉绳6的两端固定,使得从该卷线轮34b被释出的拉绳6在该下梁2被向下拉动时,相对于该基座48产生往第二侧口48b方向的移动,使该下梁2顺利地下移。再于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52后,被压缩的复归件54迅速回复原状,并使该摇摆件502连同该齿轮501回复至图27的状态,而重为紧抵该拉绳6,并将该下梁2停留在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5时的位置,且不会有沉降情形发生。

以上所述各个实施例,皆能达成将该下梁2精准地停靠在任意位置的目的。然需再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10,以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上机构24,除了可应用于张力式窗帘(tension blind)中,亦可与具备弹簧盒结构的无拉绳式窗帘(cordless blind)结合使用,亦即将拉绳5,6原先固定于窗框100A的一端,改变为分别连接至弹簧盒的卷线轮即可。同样地,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36,以及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46,除了可应用于无拉绳式窗帘(cordless blind),当然亦可与张力式窗帘(tension blind)结合使用,即将拉绳5,6原先连接至弹簧盒的卷线轮的一端,改变成在穿出该下梁2之后直接固定于窗框100A。

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是各具有两个拉绳锁止机构分别与两条拉绳结合使用,然于实务上,亦可以单一个拉绳锁止机构径为控制两条拉绳。请参图30所示,为一种基本架构类同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张力式窗帘,该窗帘下梁2的中央部位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56,该二拉绳5,6分别自左右两侧通过拉绳锁止机构56并各别固接于一个固定座上。

请参图30至图35所示,本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56包括有一把手57、一基座58、一锁止单元、一推压件68与一复归件。其中把手57是贯穿下梁2并结合于基座58,基座58的上下部分别具有贯穿两侧壁的一线孔,线孔由一等径孔段与一朝外渐增孔径的扩孔段所构成,且基座58上下部的线孔的扩孔段位置错置。其中,上部线孔581的左侧为第一侧口581a,右侧为第二侧口581b,拉绳6即是通过线孔581;下部线孔582的右侧为第一侧口582a,左侧为第二侧口582b,拉绳5则是通过线孔582。前述各第一侧口的开口面积是大于第二侧口的开口面积,基座58另具有一上穿孔583连通上部线孔581与外部,一下穿孔584连通下部线孔582与外部,以及一盲孔585自正面凹入形成。

锁止单元包括有二止滑结构分别形成于各该线孔的孔壁,以及二以滚轮为例的抵止件。滚轮是可沿着止滑结构移动,并止于止滑结构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该二止滑结构分别为一上斜齿面60与一下斜齿面62,该二滚轮为表面具有凸齿者;其中上斜齿面60形成于上部线孔581的侧壁,且靠近内部为一第一端,靠近外部为一第二端;下斜齿面62形成于下部线孔582的侧壁,且靠近内部为一第一端,靠近外部为一第二端。滚轮64位于上部线孔581中,滚轮66则位于下部线孔582中。惟须再说明的是,前述止滑结构虽以齿面为例,但用于产生止滑效果者并不以齿面为限,例如只要在线孔侧壁制作出凹凸结构即可;同样的,滚轮的表面亦非以凸齿为限,只要表面有类似的凹凸结构亦可。

拉绳锁止机构56的推压件68的一端68a位于基座58外部,并于组装后突出于下梁2及把手57外以供使用者手部触压(参照图30),推压件68的另一端包括有二平行延伸的顶杆,分别是一上顶杆681与一下顶杆682,另有一导杆683位于上顶杆681与下顶杆682之间,特别的是,上顶杆681具有一斜推面681a面对上部线孔581的第一侧口581a,下顶杆682具有一斜推面682a面对下部线孔582的第一侧口582a。上顶杆681穿入基座58的上穿孔583中且其斜推面681a抵接滚轮64,下顶杆682穿入基座58的下穿孔584中且其斜推面682a抵接滚轮66。复归件为一弹簧70且套设于导杆683外部,弹簧70一端抵于盲孔585底部,另一端抵接推压件68,其顶推力促使推压件68朝外移动,又,推压件68受到基座58的二爪勾586的勾抵而不至于相对基座58分离。

由于拉绳5、6被夹紧与否的控制方式相同,为便于说明,以下以拉绳锁止机构56控制拉绳5的结构为例。请参图36所示,是表示下梁2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的滚轮66保持在靠近下斜齿面62的第一端(即等径孔段与扩孔段的连接处)的第一位置,拉绳5则被夹紧于滚轮66与未具有该下斜齿面62的相对线孔孔壁之间。

图37揭示使用者施一上推外力于下梁2,使下梁2沿着拉绳5向上移靠上梁1时,因拉绳锁止机构56位置固定不动,遂使得拉绳5相对于基座58往下部线孔582的第一侧口582a方向移动。拉绳5在移动的过程中,顺势导推滚轮66沿下斜齿面62朝空间大的区域转进,只要滚轮66些微地偏离第一位置,即能不再咬住拉绳5,而使下梁2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地被往上推移。

在使用者解除上推外力后,受到下梁2与叶片3的重力影响,拉绳5将瞬间朝第二侧口582b方向移动,并使滚轮66转动并被拉回空间较狭小的第一位置(参照图36),此时滚轮66再次紧抵拉绳5,以使下梁2停留在上推外力解除时的位置。

图38揭示当使用者以手部触压推压件68向内且握着把手57并下拉下梁2时,推压件68的下顶杆682前端的斜推面682a导推滚轮66往下部线孔582的第一侧口582a方向移动,使滚轮66可位移至第二位置。在触压推压件68向内的作用力未被解除之前,滚轮66始终在扩孔段内的第二位置自由移动,拉绳5即不再被夹紧,如此,当使用者下拉下梁2,将使得固定座与下梁2内拉绳锁止机构56间的拉绳绳长渐缩短,而上梁1与下梁2内拉绳锁止机构56间的拉绳绳长渐增加,以使下梁2渐向下移动。同样地,当使用者手部离开该推压件68时,通过弹簧70的顶推而使得推压件68退回至未受触压的位置,拉绳5受到下梁2与叶片3重力的影响,得以相对移动而扯动滚轮66转动并退回第一位置,并重新紧抵拉绳5而使拉绳5不会被抽出,下梁2不会有沉降情形发生。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拉绳锁止机构是被设置于窗帘的下梁2内,然于实务上,本实用新型的拉绳锁止机构亦可应用于一种双向开合式的窗帘(top down,bottom up,TDBU)中。请参图39与图40所示的第六实施例,所揭示的窗帘300除了包括有上梁1与下梁2之外,更在上梁1与下梁2之间设置有一中梁8,通过控制改变中梁8的位置,以达到任意改变该双向开合式窗帘300的透光部位,包括期待光线能自上方穿透,但下方仍维持遮光状态的使用需求。在前述结构中,下梁2维持沿着拉绳5、6上下移动,中梁8则是沿着另一组的拉绳5a、6a而上下移动。

配合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可知,当本实用新型的拉绳锁止机构安装于下梁2时,能使下梁2精准地停靠在任意位置。同理,当本实用新型的拉绳锁止机构安装于中梁8时,亦可产生相同的效果以使中梁8精准停靠在任意位置。在本第六实施例中,拉绳锁止机构72是以构成要件类同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揭示的拉绳锁止机构24为例,不同的是,因应拉绳5a,6a的一端是连接至设置在中梁8内的弹簧盒74,而非连接至固定座、窗框或是建筑物的墙体上,故本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72的基座721,虽同样有上盖721a与底座721b,但底座721b不须具备有分隔室。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基座上的第一侧口与第二侧口是以位于基座的左右两侧为例,然于实务上亦可将第一侧口与第二侧口设置在基座的同一侧。请参图4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揭示在下梁2内设置有两组的弹簧盒76与拉绳锁止机构78,且拉绳5、6的一端穿过下梁2顶面的穿孔2b再绕过拉绳锁止机构78后连接至弹簧盒76。请再配合图42与图43,本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78的基座80虽也是由一上盖801与一底座802所组成,但上盖801底面更设有一套管801a,底座802一侧另设有一结合柱802a,基座80即是于结合柱802a插入套管801a的部位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侧口80a与第二侧口80b,拉绳6绕过套管801a而通过第一侧口80a与第二侧口80b。前述结构在下梁2移靠上梁1时,拉绳6相对于拉绳锁止机构78产生往基座80第一侧口80a方向的移动;反之,在下梁2背离上梁1而移动时,拉绳6将相对于基座80而往第二侧口80b移动,以使该下梁2顺利的下移。

另外,图44及图45揭示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82,其类似上述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拉绳锁止机构56。本第八实施例的基座84上下部虽各设有一线孔841、842,但不同的是,基座84于各线孔内分别具有一线柱841a、842a,而拉绳5、6并未直接通过线孔,拉绳5、6是绕经各线柱841a、842a之后再自同一侧口穿出,亦即,本实施例结构的第一侧口与第二侧口同样是设置在基座的同一侧,而其可达成效果相同上述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多个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是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